今日共读内容

正信教》 第3讲


丨注意事项丨

■请在文章末尾“八字命理六爻”打卡,并留言分享今日学习感悟

■您也可将留言分享到共读群中,与师兄们交流

■还未加入共读群的师兄,可扫描文章底部二维码加入共读群



▲ 音频由“清泉莲音”诵读,播放,边听边读

(诵读若有错漏,请以文字版为准)


《正信的佛教》第3讲

圣严法师·著


 - 菩萨怎么讲 -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音译,并且是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埵”。它的意思,菩提是觉,萨埵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物,主要就是指动物。菩萨是觉悟的有情,并且也能觉悟一切众生痛苦,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进而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所以,通常都将乐善好施及扶困济厄的人,称为“菩萨心肠”。

菩萨的本义,和民间的观念大不相同,菩萨是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所以,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绝对不能称为菩萨。

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份,众生要成佛,必须先发大愿心,最主要的有四条,称为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无上誓愿成。”可见,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菩萨,并不容

不过,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称为菩萨,所以有凡夫菩萨与贤圣菩萨的不同。通常在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的圣位菩萨。依《菩萨璎珞本业经》,菩萨共分五十二阶位,只有十二阶位是圣人,那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其实,妙觉菩萨就是佛,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中国人最熟悉的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便是等觉位的大菩萨。 


 - 什么叫做大乘小乘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对象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

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便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为声闻的小乘;对于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听众,便是菩萨的大乘。

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称人天道;声闻是由于听法修行而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得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称为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

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证了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圣人,因他们只顾自己乘着佛法而得解脱,不愿回过头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小乘。

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而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大乘。

从佛教的分布上说,通常说北传的梵文系佛教——以中国为中心而至日本韩国、蒙、藏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南传的巴利文系佛教——以锡兰为中心而至泰、缅等国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实,这是北传佛教徒的区分法,南传佛教徒根本否认这种区分法的正确性,因在《根本有部律》卷四五及《杂阿含经》卷二八第七六九经,均有大乘之名,那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杂阿含经》卷二六第六六九经,以行四摄法为大士;《增一阿含经》卷一九,明确载有大乘的六度

除了理论境界上的发挥,北传佛教超过了南传佛教,在佛教生活的实践上,北传地区未必全是大乘的,南传地区也未必全是小乘的。北传的中国佛教,除了素食而外,没有什么可比南传佛教更出色的。尤其在中国大乘佛学的成就,因为中国老庄思想所形成的玄学清谈(tán),在魏晋时代特别风行,所以上流社会的士君子们,也把佛学当做消遣及清谈的玄理,中国的天台宗及华严宗的理路,确也受有这一风尚的若干暗示,所以近代有一位日本学者木村泰贤,批评中国的佛教是属于学问的佛教,而非实践的佛教,实亦不无理由。

事实上,天台宗、华严宗的思想架构,也多出于中国高僧的自悟境界,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方面,并没有足够的依据。因此,中国真正的大乘精神,从未普及到民间,更说不上成为中国民间生活信仰的依归了。所以也有人说:中国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为。 


 -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什么 - 


佛教的教典之多,乃是众所周知的事,所以到今天为止,尚无法硬性地指出哪一部或哪几部是代表性的佛经。在中国之所以有许多宗派的出现,大体上是由于所宗经论的立场不同而产生。

不过,佛教的教理,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释迦世尊对于宇宙人生的特别开悟,悟到一个缘生的道理。

所谓缘生,就是因缘所生,也就是由于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的各种现象。比如一篇文章之能够成为文章,能够到达读者的手里,能够使得读者明白一些有关佛教的问题,这中间的关系(因缘),看来简单,实际则复杂之极:文字的来源及修养知识的累进及吸收,作者的健康热忱及见解,加上文具的制造及运用,文稿的检字排版及印刷,邮件的寄发及传递,最后还得有读者自己的兴趣、知识及精神,才能完成一篇文章从作者到读者之间的任务。这种关系(因缘)的举例,尚是粗浅而明显的,若要更进一步地考察,每一个关系的单元上,也都连带着许多的关系,这种关系连带关系的现象,便是因缘。事物的出现,是由于因缘的聚合;事物的消失,是由于因缘的分散,这就叫作缘生缘灭。

正因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缘生缘灭的,都是变化无常的,也就证明一切的现象,都是假有的、暂有的、幻有的;从一个水面的泡沫到整个的世界,乃至太空的星球,都是一样,都不是永恒的。既然不是永恒实在的,就证明是一切皆空的,所以佛教称此道理为“缘生性空”。 

佛教一向被人称为“空门”,原因就在于此。但是,大家对于佛教的空义,又是误解的多。因为佛教的空,是说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这个空,相当于“不实在”的意思,而不是“不存在”的意思。多数人以为空了就一切都没有了,其实,佛教是从缘生(关系)的分析上说明空无实体的道理;正像一辆汽车,如以化学家的眼光去分析,汽车就不实在了,汽车仅是各种元素及关系的结合而已,但从现象来说,当汽车尚未损坏到必须送进大熔炉里重新熔铸的时候,汽车还是汽车。 

所以,佛教讲缘生性空,是着重于本质的分析透视,从而警惕我们是生存在幻妄的境界中,不要为了幻妄的名利物欲而变成名利物欲的牺牲品,这就叫作看破、叫作放下。看破的是现象的幻境,放下的是名利物欲的贪得无厌,而不是否定了现象的存在。所以佛教徒讲本体是空,但仍不能离开幻有现象而存在,因为若无能力解脱生死,终究还是在业力的造作与受报之中,业力也是幻有的,但却能够牵引生命的升堕而感受苦乐。 

在这里,不要忘了:一切现象的幻现幻有,都是由于众生的业力之所感化。因此,若能悟透了缘生性空的道理,便能不受一切幻境的诱逼;不做一切幻境的奴才,而得自由自在,那就是一种解脱生死的功夫。人,一旦不受外在的境界所转,他就可以不造生死之业而能解脱生死或自主生死了。 

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理。 


 - 佛教的根本教条是什么 - 


从原则上说,佛教并没有什么教条,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戒律

但是,佛教的戒律,并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于神意的约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宗教含有神秘性。佛教的戒律,是根据伦理的要求而来,所以也是纯理性的。

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虽然,佛教的教徒由于修持层次的不同而分有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还有大乘的菩萨戒,但其均以五戒十善为基础;也可以说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详细的分科。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难了。

所谓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私通)、不妄语、不饮

所谓十善,乃是五戒的扩大与加深,并且要戒作恶,也戒不去行善,现在列表如下:


总之,佛教对于戒的要求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凡是有害于身心、家庭、社会、国家人类,乃至一切有情众生的事,都要在这五戒十善的范围之内,尽量不做。否则,就要尽量去做。作了恶是犯戒,不作善也是犯戒。

不过,佛教是开明的。如果不知作的是犯戒的行为,虽作了也不算破戒;如果无心犯戒,虽犯了戒,也不成破戒的正罪;如果存心犯戒,结果纵然没有破戒,还是有罪;如果女人遭受了恶人的强暴,只要女的不感受淫欲的快乐,虽被奸污了,也不算犯戒,仍然是清净的。

犯戒,一定要心、境、事三者的相应相成,才得破戒的正罪。 


预告丨最权威、最平易、流传最广的学佛入门书——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

①佛教居然是无神论,佛也不是法力无边的神

②佛法是怎么分化出大小乘,又是怎么传到中国、传遍世界的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那一座庙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正信的佛教》第3讲丨每位佛弟子都应该知道的基本教理和根本教条,你也应该学习发布于2021-05-08 00:03: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