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接触与文化更新(节选)

文/ 钱穆先生


编者按:
此文为先生《中国文化史导论》“新民族与新宗教之再融合”一节中的选摘。

钱师论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常用融合与更新来作结。欲求中国文化的根基,一寻中国文化融合力的渊源,两晋时期的宗教外入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往复与融合,不得不察。




国史上,平民讲学的风气,从孔子墨子开始,直到东汉末叶马融、郑玄,中间经历将近千年,社会向学之风愈来愈盛,汉末太学生至三万人,可见一斑。


一到三国之乱,讲学之风顿衰,一方面固由人心对于儒学暂时失却信仰,同时亦因社会播迁流离,没有讲学的环境。


因此寺和僧侣,正好代之而兴,掌握了社会大众的教育权。一般平民社会中的聪秀子弟,有志向学的,只要走进庙宇,既得师友讲习之乐,又获书籍翻阅之便。 


佛法藉之推行自然更加蓬勃了。


中国佛教显然是更偏重在学理而偏轻于信仰的,这又可说是中国文化一种特殊精之表现。


他们几于纯粹为一种知识的追求,一种指示人生最高真理的知识之追求,而非仅仅为心灵之安慰与信仰之宣泄。


我们若论社会秩序与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一段,诚然可说是中国史上一个中衰期。


若论学术思想方面之勇猛精进,与创辟新天地精神,这一时期,非但较之西汉不见逊色,而且犹有过之。


那时一般高僧们的人格与精力,眼光与胸襟,较之两汉儒生,实在超出远甚。


我们纯从文化史的立场来看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国文化演进依然有活力,依然在向前,并没有中衰。


中国人的文化观念,是深于民族观念的。但传统的文化观念,终是极为宏阔而适于世界性的,不局促于一民族或一国家


我们只看当时中国人对于印度佛教那种公开而恳切,谦虚而清明的态度,及其对于异国僧人之敬礼,以及西行求法之真忱,便可为一绝好证明。


惟其如此,我们甚至可以说,两晋、南北朝的高僧,若论其内心精神,我们不妨径叫他们是一种“变相的新儒家


他们还是宗教的意味浅,而教育的意味深。


此后印度佛教便在中国文化园地上生根结果,完全成为一种中国化的佛教,在中国开创了许多印度原来没有的新宗派。


其中如天台宗,创自隋代高僧智频。又如隋唐之际的华严宗,此亦中国自创。


天台宗所谓“即空、即假、即中,三谛圆融”,华严宗所谓“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这些理论,都已把中国人传统观念所看重的现实人生,融入了佛教教义,这些全都是中国化的佛教了。


同时宗兴起,佛教教理更是中国化,中国人更把佛教教理完全应用到实际人生的伦常日用方面来,再不是印度原来的佛教了。


那时佛教思想虽极盛行,但无论南北双方,社会上对于中国传统“家庭组织”以及“家庭礼教”,却一样的严格保守,没有丝毫摇动。


许多学者,同时精研佛理与儒家的家庭礼法。尤如南齐张融,他病卒遗令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这竟像后世所谓的“三教合一”了。


“佛法”与“孝”,本是两种正相背驰的精神,而能同时存在。所以佛教出世思想摇撼不动中国家庭的根本精神。


因此在中国史上,我们可以说,他既没有不可泯灭的民族界线,同时亦没有不相容忍的宗教战争。


魏晋南北朝时代民族新分子之孱杂,只引起了中国社会秩序之新调整,宗教新信仰之传入,只扩大了中国思想领域之新己界。


在中国文化史里,只见有“吸收、融合、扩大”,不见有“分裂、斗争与消灭”。







愿为宾四门徒






语录 | 钱穆先生:唐代高僧都有大豪杰气
共读 | 
共读钱穆先生全新开启
共读 | 《国史新论共读开启
家人 | 钱逊:先父钱穆先生的学术精神
学人 | 陈勇:国学大师钱穆的一生
年表 | 钱穆先生生平重要纪事
声音为什么学宋明理学

学人 | 郭齐勇:《国史大纲》述评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读钱穆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只见“融合”不见“冲突”的根源是什么?发布于2021-05-08 06:3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