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教襌修心17

第一章 正念:意義、方法與目標18

第二章念與正知31

第三章念的四個對象63

第四章修心85

第五章緬甸念處法95

第六章入出息念121

|第二部|基礎經典一一《大念處經》127

|第三部|解脫寶鬣——與正念有關的文選155

 


佛教禪修心要

這些文章的目的,是爲了引起人們注意佛陀「正念之道」 (satipatthana,念處)深遠的意義,並引導人們初步了解這些教法與它們的實際運用。

 

本書之發行是基於一種立場,即深信有系統的修習正念, 一如佛陀在他的《念處經》的教導。還有提供最簡單與直接、最徹底與有效的,訓練與開發內心的方法,它不只適用於日常 工作與問題,也適用於最高目標——心自身斷除貪、瞋、癡的 不動解脫。

 

佛陀的教法提供了各種的修心方法與禪修主題,適合各種 人的需要、性情與能力。然而這一切方法最後都歸結到「正念之道」,佛陀所稱的「唯一道路」(ekEyano maggo,一行道)。因此「正念之道」無疑可被稱爲「佛教禪修心要」,或甚至 「法心」(dhamma-hadaya) °這個偉大的「心」事實上是鼓動血脈流貫整個法身(dhamma?k2ya)的中心。

 


念處法簡介

這個古老的「正念之道」在今日和在兩千五百年前同樣適 用,無論在西方或東方,在紛擾的生活中或在比丘的茅篷裡,都是如此。

 

事實上,「正念」是「正命」與「正思惟」不可或缺的基礎,無論在何處、何時,對任何人都一體適用。它對世人有一個極其重要的訊息——不只適合對佛陀與其教法的虔信者,且適合所有努力調伏難調之心者,以及眞心想要開發心的潛能 讓它更強大與更快樂者。

 

經典開宗明義,便說明此方法的目的是「超越愁、悲,滅 除苦、憂」。那不是每個人都希望的嗎


痛苦是人類的共通經 驗,因此,徹底克服痛苦的方法是人類的共通課題。雖然就個人而言,戰勝痛苦仍然遙不可及,但到達它的道路已被清楚指 出。更何況,從那條道路的最初階段起,正念的方法就會顯露出它立竿見影的功效,在許多個別戰場中打敗痛苦。這些修行的成果,就快樂的角度而言,對所有人都必定是最重要的事更遑論它能有效地促進心靈發展。

 

念處的眞正目標就是徹底地解脫苦,那也是佛陀教法的最高目的——涅槃。如念處所提供的,通往涅槃的正直大道,以及在那條道路上的持續進步,都需要投入幾個選定的念處 象,不斷地精進禪修。在本書中,會簡單介紹那個修法的入門指南。

 

但除了努力追求最高目標之外,「念」在一般日常生活層 面上的運用,也同樣重要。在專門的、深入的正念中,它給予精進寶貴的支持。它將進一步滲入尙未調伏的心——念的一般 「心情」與態度,熟悉它的「心理氣氛」。它在狹隘與世俗領域中的有益成果,將是擴展運用領域的增上緣,並將成爲追求最高目標之系統化修行的催化劑。基於這些理由,本書將特別關 注「念」的一般面向——它在日常生活脈絡中所扮演的角色。

 

念處中不只有創造力,還有對於眞實的覺悟之法永恆與普遍的追求。它具有深度與廣度,簡與深奧,能提供一個現行的「法適合所有人」的基礎與架構;或至少提供多數還在成長者,一些不再輕易受宗教或假宗教鎭定劑的影響,並覺得在生活中與心中有種迫切希望解決的非物質性基本問題,而科學或宗教信仰都無法給他們解答者。爲了證明「念處法適合所有人」,有必要詳細說明這種方法在現代問題與情況中的運用。 此處,由於篇幅有限,只能在這方面作簡短說明(特別參見 「修心」一節,頁85。詳細說明與補充資料只能留待下回或其 他人來做。

 


爲了幫助那些不太熟悉佛教文獻者,尤其是西方人,底下 提供一些關於古老念處傳統所依據相關文本的資訊。

 

經典、名稱與註釋

佛陀的原始《念處經》(SatipaHhdnci Sutta)在佛教文獻中 出現兩次:(一)《中部》(M勿海ma M舫舛)第十經;(二) 《長部》(Dig" Nikaya)第二十二經,名爲《大念處經》 (Maha-satipatthdna Sutta0兩者的差別只在四聖諦的細節處理 上,包含在「觀法」一節中。本書重刊後面較長版本(見第二 部),以下即簡稱「此經」。

 

巴利複合^sati-patthana (念處),第一個字sati (念,梵文 smrti),原意是指「記憶」、「回憶」。然而在佛教的用法中, 尤其是在巴利經典中,只偶爾含有回想過去事件的意思。它大 多是指現在,且做爲含有「注意」或「覺知」意義的一般心理 學術語。但它在巴利經典中,更常侷限在一種專注的用法,在 佛教教理中具有「善」或「善巧」之意。値得注意的是,我們 保留mindfulness的翻譯,專指後者的用法。在此意義下,sati (念)是八正道的第七支samma-sati (正念)則被具體解釋爲 四「念處」(sati-patthana) °

 

此複合字的第二部分patthana,是叩ah^na的縮寫,直譯 爲「現起(其心)」,即保持現前、維持覺知、確立。在許多文 法形式中,此字通常被拿來與sati並用,例如在本經中9 satim upatthapetva直譯爲「保持其念現前」。此外,在可能非常古老 的梵文版本中,此經的名稱是SmHi-upasthdna-sutra。根據這個 解釋,全字可送譯爲「念的現前」。

 

在其他的名稱詮釋法中,註釋書中提到四個對象或四種觀 (身、受、心、法),參照經典,它們是念的「主要處所」 padhanam thanam)或「行處」(gocara),這讓我們想到在此 所採用的一個翻譯——「念處」。

 

我們希望satipatthanail個巴利語能被西方佛典讀者所熟 悉,一如Kamma (梵文Karma,業)與Dhamma (梵文 dharma 法)等語彙的情況。

 

此經的註釋被包含在前文所提出現此經之《中部》與《長 部》的古代註釋作品中。這些註釋書,至少就它們的材料與日 期,幾乎可確定上溯至教法的最早期。然而,佛教巴利藏經的 所有古代註釋書完整原本在西元第四世紀時皆已不復存在。我 們現在擁有的版本是重譯本,可能是從在錫蘭被找到的錫蘭語 版本重新譯回巴利語。這個轉譯的工作是由第四世紀的偉大學 者與註釋者覺音(Buddhaghosa)所做,除了一些說明的故事 外,他對於既存的錫蘭傳統,可能只增添了少許自己的意見。

 

由於此經的註釋已有一個忠實的英譯本,由錫蘭已故的索 瑪大長老(Soma Mahathera1960年逝世)所譯,①因此無須 在此完整複製這份資料。不過它仍被使用在此經的註解上,引 自那部註釋書(譯按:以下稱《註釋》)的幾個重要段落也被 納入本書的第三部「文選」中。

不過,對於那些希望了解此經完整註解資料者來說,研究 索瑪長老所譯的《註釋》將非常値得一讀。這部《註釋》除了 和我們的主題直接相關之外,它還包含各種重要佛法的豐富資 訊,以及許多激勵人心的故事,透露了古代比丘們實踐「一行 道」時的決心與風範,讓我們得以一窺他們修行的詳細內容。



向智尊者简介:

尊者一九○一年七月二十一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Frankfurt)近郊的汉诺镇(Hanau)。

 

向智尊者 Nyanaponika Thera 幼时在康尼格苏提求学,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及法文。他自愿加选希伯来文,并接受犹太教牧师的指导,研读犹太经典

 

在阅读佛书及翻译佛经中,尊者接触到东方智慧,并为所吸引。

一九二二年随父母到柏林,在当地加入一个佛教团体并结识了一位日后对他影响深远的德籍比库三界智(Nyanatiloka)尊者。

 

一九五二年元月,尊者前往缅甸参加「佛经大结集」会议的筹备咨询工作,准备一九五四年在仰光召开上座部佛教史上的第六次会议。

尊者被邀请协助规划在西方传教,并将巴利经典翻译成新的英文本的计划。

 

向智尊者住在由著名大师马哈希(Mahasi Sayadaw)所设置的禅观中心——淘哈纳.耶克塔(Thauhana Yeiktha)中,会议结束后,三界智尊者返回斯里兰卡,向智尊者则停留了一段时间,接受马哈希的禅修指导。

 

在前往缅甸之前,向智尊者已于一九四八年,以德文写了一本有关禅坐的书——《四念处》(Satipatthana, Christiani Verlag, 1950),书中有关禅修的方法向智尊者在缅甸禅修后,将这本书用英文重写,并加入他接受马哈希法师指导的禅修经验,这便是一九五四年在斯里兰卡首次发行的《佛教禅观心要》,一九六二年增订本则在英国发行。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术数中医:四念处内观禅法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TheHeartOfBuddhistMeditation《正念之道》发布于2021-05-08 18:5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