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的微领悟

        释善愿

       简介:苏州戒幢律寺研究所讲师


自性般若


       六祖在第一品讲自己得法的经过,第二品就讲般若,可见般若的重要。这说明宗是没有离开“教”的,不像后来过分强调祖师们的“方便”,而把“教”丢在一边。禅宗重在实处的见地,重在直接转身,迷则百千劫,悟则刹那间,这才是真正的般若。本品较为独特的是,通过解读“摩诃般若波罗蜜”来诠释性:


01

自性“摩诃”:


       摩诃为大,无方圆大小,非青黄赤白,无上下长短,无嗔无喜,无善无恶,无有头尾。无有一法可得。


       其大有如虚空,能含万物色相……自性能含万法,万法在诸人性中。了知本性中“摩诃”的一面,便不会执着于善恶、是非,而自缠自缚。


       用智慧观照一切法空,没有什么可执着的。见一切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坛经》中的这一句,与六祖对惠明所言的“不思善、不思恶”可谓是遥相呼应。


02

自性“般若”:


     般若无形象,念念不愚,智慧心即是。内心若无取舍,便无染著,亦无尘劳,智慧常现。

      

       众生著有,佛便说空;众生著空,佛便言有。所谓佛法,亦如舟船,倘若过河,还背船而行,岂不愚哉!真正的般若是活泼泼的,是“智慧常现”、“不起诸妄”的,而不是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的顽空。着于“玩空”或“无记空”本身就是一个大妄念——里面不但没有智慧,而且有如死水一潭。


03

自性“波罗蜜”:


        波罗蜜即“到彼岸”。著境生灭起,离境无生灭。


        著在境上,就如同一个“小波浪”,会因自身的无常、渺小而哀叹、烦恼;而“离境无生灭”,若放下了,不执着世上的荣辱得失,把烦恼打破,便是“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需了知的是,“此岸”即“彼岸”,不是离开了此岸而别有什么彼岸,也不是离开了一个又一个的“波浪”而另有一个“长江大河”。而是要不染不著,不受拘系,超然于相对的自在

   

04

禅宗小故事


       元代高峰原妙最初参禅多年一无所得,一天睡觉中醒来忽然想起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话头,挑起了他的疑情,7天7夜没睡,里饭里,静时闹时都在参。一天随众上堂,看见法堂上有个偈子“百年三万六千日,反覆原来是这汉”。豁然间一念脱落,开悟了。这就是禅宗的“破本参”。

      他下来对师父说:“你以后不要再用棒子打我了。”师父说:“你还没有了(liao)。”他说:“那你考我嘛。”师父就问他:“日间浩浩时作得主么”白天应酬周旋时作得主不也就是八风吹得动不高峰说:“作得主。”师父又问:“那晚上睡觉做梦时作得主不”他说:“作得主。”——梦里心可以不动了。“无梦无想时,主人公又在何处呢”高峰答不出来了,后来到天目山去闭死关,用了5年的时间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真的空了,就会“心无挂碍”、“无有恐怖”了。如果还要抓一个东西在手,心里才安稳,那就绝对空不了。你若能做到一切皆空,才能“远离颠倒梦想”,也才能“究竟涅槃”。

       善恶如浮云,浮云不是你,你是虚空,看着浮云来来去去,所以禅宗不许扫浮云,而许认取那个湛然不动的本性真心



预告:《六祖坛经》的微领悟

佛法东传 || 《六祖坛经》微领悟

六祖其人 || 《六祖坛经》微领悟

本来清净 || 《六祖坛经》微领悟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术数中医:有间禅舍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自性般若《六祖坛经》微领悟发布于2021-05-08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