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摩中 二十五圣圆通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01

 

慧律法师《大顶首楞严经》视频讲座: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 01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丑二、观音广陈(分四)寅初、陈白古佛授法,二、次第解结修证,三、详演称体起用,四、结答所证圆通。今初]。翻开讲义,865页,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前面这个二十四圣都讲完了,剩下的观世音菩萨是第二十五圣圆通,这一段就是非常重要的解六结,越三空,一门深入。我们现在的人,都误会了「一门深入」这个名词,我们认为看了一本经,其他的不看、不闻、不学习,就认为这个叫一门深入,这完全扭曲佛的意思、完全扭曲经典的意思。所谓「一门深入」,是六根里面的耳根门,耳根门,解动、静、根、觉、空、灭,六结,超越了三空:人空、法空、空空,这称为叫做「一门深入」。这个「一门」是指耳根门,不是指一本经。现在的人,不但不听经、不闻法,也扭曲了佛意,你讲,他也不听,让人很辛苦,很辛苦!那么《楞严经》,从《楞严经》可以看到整部大藏经的影子,《楞严经》最重要的重点,就叫你舍识用根;舍识用根,又契合娑婆世界的根器的,就是这一章: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所以这一章对一个修行人来讲,特别的重要,特别的重要!

[尔时,乃大势至菩萨,陈述根大念佛圆通已竟之时。以上诸圣,但皆略说,惟有观世音,殿后广陈者,有三意存焉:]人家讲,演戏的说:好戏在后头!就是指这个。 [一、以此方众生]以此方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文殊选根偈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解释一下:此娑婆世界,真正教导的,能够让我们悟入不生灭的体性的,清净在音闻,了解一切的动静皆如。欲取三摩提,你想要入于三昧正定,实在必需返流照性中下手。「入」就是下手,「闻」就是闻性,实以闻中入,用耳根的闻性来修行。所以我们这一章,对我们娑婆世界特别的契机、契缘。[二、因闻佛教示悟圆入一科中,已密选耳根为圆通本根,故引古观世音佛,教示从闻、思、修法门,正是从耳根下手;]这个闻、思、修,有很多人有时候弄错,所以,底下加一个「慧」,就会更清楚:闻慧、思慧、修慧。一般人都把闻思修戒定慧搞不清楚,戒、定、慧叫做三学,闻、思、修叫做三慧,这个名相很多人都弄不清楚。简单讲:闻、思、修,集中在戒定慧的最后那个「慧」字,从那个「慧」字开出闻、思、修。许多人有时候看经典不是很理解,所以,就会变成了扭曲,或者是误解。正是从耳根下手。

[三、以阿难偏于多闻,不勤定力,故详谈修证,次第解结之法,令阿难得以就路还家,下偈文云:「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今天对这个初学佛法来讲,哇!这个文字艰涩,有一点不能理解;如果你稍微做一下笔记,也会受用。将闻持,这个「持」就是忆持,回忆的忆,前面加一个回忆的忆,忆持。第一个「佛」字就是诸佛;第二个佛字:所说的佛法,整句的意思是:与其你闻法,忆持诸佛所说的佛法,不如,何不自闻闻第一个「闻」就是反闻,反闻;第二个闻加二个字:自性,闻自性,反闻闻自性。整句的意思就是说:与其你用那个识心分别,去忆持诸佛所说的佛法,那么,为什么不去体认,来反闻,闻你不生灭的清净自性呢简单讲:这个才是重点。所以如果我们今天把它更亲切来讲说:与其你一直求佛菩萨保佑我们的身体健康,那么,倒不如你自己起居饮食能够正常,坏的习惯要解掉。如果说你这个人喜欢喝,一直喝.....喝得很重,然后一边念观世音菩萨,有用吗没有用!自己都不保佑自己,佛怎么保佑你呢所以,要佛来保佑大家,你要先懂得如何保佑自己。所以,这一句话的重点,用这个相,师父用这个相来比喻,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佛性,开采出来那个佛性,才是最重要的,因为那个到处都可以用得着的,不受于时空的。[是以从容陈述也。]

[观(去声)世音是以能观之智,观所观之境;得名因缘有二:一、约因中修行自利释:依耳根本觉闻性理体,起始觉观照智用,不出流缘尘,]不出流就是:不会面对外面一直像马的奔腾去追求,也不攀缘这个外尘。[但入流照性,]入流就是不妄流,照不生灭的性。诸位!这里有一点,出流跟入流,它是对众生讲的,如果是诸佛,没有出跟入,究竟义来讲,一切皆如,这个要稍微注意一下这个角度的问题。如果是诸佛来讲,动如、静如、根如、觉如、空如、灭如,灭还是如,没有一法不如,哪来的出跟入这个是究竟义来说。[观照能闻世间音声者是谁此以能闻闻性,为所观境,] [下结答圆通文云:「我从耳门,圆照三昧,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故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二、约果上应机利他释:如《法华普门品》,佛答无尽意菩萨所问: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答:十方无量众生,受诸苦恼,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者,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此所观者,世间众生,念菩萨名号音声,而菩萨则寻声救苦,故名观世音。能观之智是一,所观之境有殊,]所观之境有种种的差别,[乃继大势至之后,即从本座而起,顶礼佛足,仰白佛言:]

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个「入」字就是六结尽解,证入圆通,叫做入,达到那种境界的意思。那么,这一段文字简单,重点就是说:观世音菩萨以前,那一尊佛也叫做观世音,古佛。简单讲:师父跟徒弟都是用同样一个法号;这个对我们来讲,目前来讲,就会有一个很麻烦的!像我们讲堂,我的剃度跟我的徒弟,剃度恩师煮云上人,那么如果我的徒弟也叫做慧律,这个就会很麻烦!“我要找慧律,比较老的那一个。”那么就会很麻烦,到底要找老的还是找年轻的同样这个法号,就会有一点麻烦。

[忆即记忆,念即思念,乃回忆追念,过去无数劫前之事。此是菩萨所得,三明中宿命智明,]我们讲:三明六通,六通里面有三明,就是宿命智明,了解以前所发生的事。到目前、今天为止,大概没有人有这种能耐、能力;偶尔一、二个,那是属于变成说,投胎来到这个娑婆世界,偶尔了解他前世,还没有全部都忘记,还是极少数的人![劫以恒河沙称,极言过去时之久远也。][于、即在义,在彼之时,有一佛出现于世间。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欲开示众生,本具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为欲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

 [彼佛亦名观世音,]那就是师父也是观世音,徒弟还是观世音;那么如果说徒孙也叫做观世音,就会很惨!因为三个,上、中、下,上一代、这一代、下一代,统统叫做观世音,就不晓得该怎么.....如果住在同样的讲堂,就会不晓得该怎么来叫[或因中亦由耳根修证故,或鉴机宜,]鉴就是鉴定根器适不适合,讲经说法要对机[当从耳根得入故,]耳根得入。[以是立名,将自行之法,辗转以化他也。]辗转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叫做间接;那么你们今天来文殊讲堂听法,也应当发菩提心,辗转的化他。[佛教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即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开示众生,耳根闻性,]耳根不生灭的闻性,[即是不生不灭之佛性,此佛性即本具佛之知见。令众生从闻、思、修;闻即闻佛开示,悟明本有佛性,为因地心,依悟而起思修,而得证入。本有佛性是正因,]「正因」的底下加二个字:佛性,叫做正因佛性。那么,加功用行,悟明就是悟明心地,加功用行,[悟明为了因,]悟明了心地,叫做了因佛性。所以本具的佛性,不能离开修行;所有的修行都纳归到心性,这样子才叫做真正的佛法,万法回归心性,这个才是真实的修行人[思修属缘因。]佛性,缘因就是一种增上缘。所以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这要稍微背一下。[缘了有功,]缘因佛性跟了因佛性,「有功」就是实修[正因方显,]就是正因佛性才显。[得入佛之知见,此为彼佛出世之大因缘也。]

【我于彼佛,发菩提心:此菩萨自述,最初发心。彼佛即观世音佛,梵语菩提,此翻为。】[发菩提心:即发大道心,不求人天福报]不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诸位!「权」就是种种的善巧方便,权。简单讲:权乘的菩萨比较重视相上的东西,种种的比喻、方便。但是,[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最上乘就是一佛乘,或者是叫做无上乘。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要想成佛,就是发最上乘心。[即上求无上菩提道之心也。][梵语菩提,又翻为觉;觉有三义:本觉、始觉、究竟觉。]本觉就是本来具足的。[觉即众生本有之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诸位!「本来是佛」,不如「本质是佛」来得比较恰到好处。太多的法师讲:本来是佛,结果讲下去,这些底下的人就更迷糊!所以,一个字之差,就会很难去理解:本来是佛,为什么会变众生那么成佛以后,又还是不是会变众生所以这个就是大乘翻译的经典,有一些稍嫌不够圆满的地方,变成给后代的人无尽的疑惑,难以理解。所以,「本来是佛」,绝对比不上用「本质是佛」。本质是佛,譬如说:你这是一块木材,好的木材。那么你这个木材,你要把它雕刻,就可以雕刻成一尊佛像出来。可是,你木材你把它放着,那一尊佛像产生不出来,因为它没经过雕刻啊!所以,虽然本质,这个木材的本质很不错;但是,没有经过雕刻,没有办法有佛像产生。所以,用雕刻来比喻就是:我们的本质虽然是佛;但是,如果你不修行,佛性显露不出来。用这个「本质是佛」,就可以化解一、二千(年)来,所有的的对大乘佛教的这个观念的迷茫,一下子就可以打破!因为一个居士他问了十几个法师,统统都是这样讲,我们本来是佛,为什么会变众生问到师父这个地方来,我就告诉他:用「本来是佛」,比不上用「本质是佛」来得比较圆满,比较没有缺漏,也比较不会疑惑。所以,本质是佛,[迷而不觉,]你不修行也没有用![将本觉佛性,埋没于五阴烦恼之中。今始觉悟,虽迷不失,依此始觉智,发心勤求究竟觉之佛道,是谓发无上菩提心。]

[菩提心、为心中之王,菩萨修行,此心为先,若不发菩提心,一切万行,无从建立,]师父也是发大菩提心,像我们布施这个法宝,师父今天不管有钱没钱,或者是生重病怎么样子,我也是尽全力以赴的。这个就是什么力量在支持师父这个就是发菩提心的力量,一直在支持着师父:我不能倒,我一定要把《楞严经》好好的完成,不能给人家讥笑说:我是半部法师。半部法师就是讲经都讲到一半就不讲了,叫做半部,半部法师,有头无尾,那不行,这不是我发的这个心,师父发的心,有头就一定有尾。不管有钱没钱,我们布施要及时。师父常常讲:当我从口袋里面拿起红包,还有这些现金的时候,我就问我自己:我这些钱,明天能用得着吗能用得着吗所以我现在还是要希望能够告诉大家,如果你身上流着这个血液,你有严重,严重的,严重的后遗症的遗传,最好不要害了你的后代。譬如说你有严重的糖尿病,很严重的;或者你严重的心脏病;或者严重的病毒,师父还是劝你:不要害惨了下一代!你说你要伴,你找一个伴好好的过这一辈子,不要生。那个孩子出来,从出生,他这个DNA,没办法有强壮的这个色身,那一辈子都得受苦!还有一个,他是先天性,一出生没有双手,还有没有双脚的,这个男孩子,没有双手、没有双脚,上半身,只剩下上半身了,头、身体,二只手都没有,他写字的时候,签名都是用这样子的,(师父学男孩子以口咬笔写字的样子,)都是用嘴巴含着签名的。这个就是看到了很多的不幸,其实可以避免的。如果你有严重的后遗症、遗传病,最好不要生,以免害了你的子孙、后代,真的!大家很辛苦了!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昔有菩萨,往昔遇佛,已发菩提心,后在世间修行,将前所发菩提心忘失,并不记忆,如是所修世出世善,皆名魔业。][问:出世善法,何以亦为魔业答:本经五十种阴魔,声闻、缘觉,亦列其中,即此可知,皆由不发菩提心故;忘失尚尔,况不发乎菩提心、亦即《起信论》三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正念不生不灭的真如法性,所以,一下手处就是直心。为什么直心就是没有弯曲,没有弯曲就不会着二边,着空就弯曲,着有还是弯曲,单刀直入就见真如!所以,顿悟真如本性,它是很重要的!正念真如法故,[此念之所以为正者,不着二边,]这二边就是空、有[起智观照真如正理,即契菩提心体。][二者深心,]深心,用我们现在的名词叫做:要用无比坚定的勇气、骨气,无比坚定的意志,这个叫做深心。也就是修学佛道,不管碰到身体的病、家里的穷,感情的冲突、破裂,乃至于一切的不幸,都发生在你的身上,依然不动摇,这个叫做深心。所以学佛需是非常有骨气的、非常有勇气的、能坚持的人,才能走到无上的大菩提之道,这个就是发深心。

什么叫深心呢[乐修一切诸善行故,好乐修习世出世间自利利他诸善行。][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以平等大悲心,拔出一切众生分段生死苦,此二皆发菩提心用,今发此心,为求无上菩提也。菩提心最为贵重,初发即如王子处胎,贵压群臣,诸佛护念,万圣加被。《华严百喻》,未足以尽其盛德,故我于彼佛,先发此心,以为因地心也。][彼佛教我,从闻、思、修者;此明秉受法门,]秉」就是按照,或者讲先天的。按照所承受的法门,[既发大心,须求佛示,彼佛即指观世音佛,教我从闻、思、修三慧下手;此之三慧,不同常途,常途则以闻经解义为闻慧,其体即耳识,]一般听经闻法是用耳识。[与耳家同时意识,所发之胜解;思修亦即独头意识,]独头就是单独而起的。[将所闻之声教,思惟修习;此皆不离生灭识心,]诸位!用不离生灭的识心来听经闻法,你所得到的就是生灭的东西。所以,包括听经闻法,必需要用真如本性听经闻法,也就是虽有能听、所听,其实其性本空,没有能所。

[识心为圆通之障碍。]什么叫识心为圆通的障碍就是听经闻法把它执着,那个法变成自己的了不起的地方,拿来骄傲别人,又更糟糕!说:我是佛教的大通家,我开悟,别人都不开悟,我修行,别人都不修行。这个就是识心分别来修行,本性没有这个东西。听经闻法是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而证悟到诸佛的妙理,涅槃妙性。所以,不是拿来狂妄别人的,不是拿来指点别人的,你听了几句佛法,怎么可以变成一支道德的鞭子呢好像你是般若的鞭子,别人好像比不了你,这个就完全错误了![本经以舍识用根为要旨,]舍识就舍生灭的意识心,用不生不灭的根性来修行。[故三慧不同常途。][今此闻慧,即从耳根闻性妙理,所起始觉妙智,不闻所闻之声尘,但闻能闻之闻性;思慧、即正智观察,能闻者是谁,不着空、有二边,]因为一切法无我,哪有能闻的哪有能闻的我所以,不着空、有二边,[一味反闻闻自性;修慧、即如幻闻熏闻修,]为什么叫如幻因为一切法、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闻熏闻修,了解其自性本来就空,并没有能所,了悟了诸法本空,没有能所,没有能缘、没有所缘。

[念念旋元自归,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解六结]动、静、根、觉、空、灭。[越三空,]三空:人空、法空、空空。[破五阴]色、受、想、行、识。[超五浊,]劫浊、众生浊、烦恼浊、命浊等等。[全凭无分别智,]无分别智就是无所住,就是入于无所分别的本性。[反闻之功。]但是如果说宗,就不谈这个了,单刀直入就是见性,没有前面这个动、静、根、觉、空、灭,直接就见真如!但是,因为它是最上乘的,所以一般众生,没悟就会很难,用猜的,用猜的。[入三摩地:此即即慧之定,由闻教信解,而起修证。有修中三摩地,即从根解结工夫;有证中三摩地,即寂灭现前境界。此有入字,乃六结尽解,证入圆通之三摩地;亦即阿难所请三名中之妙三摩,经题中了义修证也。]

[寅二、次第解结修证]【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一段就是《楞严经》所有的,最适合娑婆世界众生所修的,解六结,越三空。但是,初学佛法,这一段完全看不懂!甚至你修学佛道五年、十年,还是不知所云,这里面还有某些关键,老参没有参透,我们来把它好好的放慢脚步,好好的来把它解释一下。初于闻中,这个就是闻慧。入流亡所,一直到生灭既灭,最后那个生灭既灭,这个就是思慧跟修慧。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到这个地方,就是思、修二慧。初于闻中,就是用闻慧。入流亡所,这个入流,当然是对出流来讲的,出流就是生灭,入流就是照性,也就是守于真常。这个入流是合觉,就是说跟觉性才能够相配合。入流,因为入流是对出流来讲的,对出流来讲的。那么亡所,这个「所」,一看到这个「所」,就是所谓的动静的声尘,亡所就是放下声音的动、静二尘的执着跟分别。

简单讲:入流就是守于真常,亡所就是弃诸生灭。亡所就是:因为声音不是动就是静,动是尘,静还是尘,它只是没有声音而已。为什么讲尘因为会染污我们的清净心。所以,亡所就是弃诸生灭,入流就是守于真常。守本真心,修学佛道,守本真心不起妄,叫做真修行人。所以,入流亡所,入流就是守于真常,就是合觉;亡所就是弃诸生灭,亡所,「所」当然就是外面的动还有静二尘。所以如果当你返流照性的时候,就会放下声尘的执着、分别。放下了声尘执着的分别,简单讲:就是人家骂你,你听起来也像甘露;人家赞叹你,你也没什么感觉,做你该做的工作,这些没有能所的功夫,就这样一直深入。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三句是解这个静结,静结。所入既寂,这个所跟入,分二个角度来解释,所就是尘,入就是根,根是能入,那么,尘就是所入。你也可以翻过来,尘是能入,根是所入,也可以这么样,翻过来,看看你站在能所的角度来讲。所以这个「所」,简单讲就是尘,根就是入。所以如果你在中间加一个顿点,就会更清楚,所、入,那就知道这是能、所的意思,能入就是根,所入就是尘。所以,这个尘跟这个根既寂;这个「寂」就是心寂,心寂静。注意!这个「寂」,不是对外境那一种动来讲静;心寂静,这个「寂」就是静,而这个寂是没有动、静,那一种寂,不是说静对动来讲的那一种静,动跟静二种选其一那种静,不对!所入既寂,既然没有根尘能所,这个心就入于寂灭,而这个寂灭的静处,是放掉能所、放掉动静的。

所以,底下就说: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个动静分大声、小声、远声、近声,都是声嘛!那么,这个静是没有声音,无边际的音声,那么就是静,没有音声。所以,对外面的静跟动来讲,这个叫做尘,由根来判断,那就叫做尘。所以,现在是心寂,寂静,心寂静,就无关于外面的动、静,包括这个根,也是寂静处来讲的,所以叫做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所以,这一段是解静结。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如是渐增,功夫好了,了解动空无自性,静空无自性,根空无自性,如是这样观照,入流,返照自性,功夫加深了。闻所闻尽,「闻」就是这个耳识,「所闻」就是尘,能闻的耳识,所闻的声尘、的尘,也都不可得,叫做闻所闻尽。能闻的耳识、所闻的这个声尘,统统尽,统统不可得,叫做尽闻不住。尽闻就是没有能所的闻,叫做尽闻,闻一定分能闻跟所闻嘛!所以,尽闻不住,没有能所,简单讲:这个就更进一步,根尘识心,应念脱落。所以,这个闻所闻尽,就是能闻的耳识、所闻的尘都不可得。尽闻不住,尽闻,完全没有能所的闻;不住,完全无所住,不住。

觉所觉空,这个「觉」就能觉之智,觉悟到:喔!原来根、耳根,跟外面的声、声尘——动静的声尘,都不可得,我觉悟了!提起一念觉悟之智,能觉之智。然后,所觉之境,这个所觉是指根,还有动、静之境,统统不可得,叫做觉所觉空。那么,觉所觉空,这个觉是能觉之智,所觉就是所觉之境,空就是不可得,就是也还是无所住,还是放下,还是不着。所觉,发现说:能觉与所觉之境不可得,也要把它空去。空觉极圆,空觉极圆,什么叫空觉呢「空」就是空去、除掉的意思,这个「觉」就是能觉还有所觉,前面所讲的:能觉之智,所觉之境,空觉,空就是包括这个觉的念头,统统要除掉。空,完全除去能觉、所觉,达到了圆满的觉,没有能所的这个觉。所以,这个空觉极圆,所以这个「空」就空去、除掉,也要断除能觉跟所觉,能觉之智放下,所觉之境还是要放下,而达到最终极的圆满,却发现了还有一个空。空掉能觉、所觉,却着一个空,也不行!所以,空所空灭,能空之智,所空的境,所空的境就是那个能觉、所觉。空所空,前面不是有把能觉、所觉空掉吗所以,空,能空的智,还有所空的这个觉,所觉,都要灭掉,愈来就愈深,就愈微细了。

最后,微细的生灭既灭;所以这个「生灭」的前面加二个字,就表示不是凡夫能够观察得到的:「微细」的生灭既灭,佛果就究竟了,寂灭就现前。寂灭现前,这个「灭」是入三摩地。所以,这个生灭既灭,注意!六结——动、静、根、觉、空、灭,全部这六结统统是生灭。所以简单讲:生灭,你在旁边写着:生灭,答案讲就是六结,动、静、根、觉、空、灭,统统叫做生灭,由粗的生灭:动、静、根,进入觉、空、灭——微细的生灭。所以,因六结都是统统叫做生灭。既灭,包括那个生,最微细的生灭也灭了,寂灭就现前。在这里,所有的弘法的法师要特别的注意,那个「灭」字,在这里一定要很清楚,十方三世一切佛,只有顿悟佛,没有渐悟佛。诸位!如果你把它解读成:把生灭灭掉,这个就是错!把生灭灭掉,那个寂灭就变成生灭。这个生灭既灭,最后那个灭,注意!是了解生灭它空无自性,不可得,体性本空,是这样子放下所有的生灭,这个叫做生灭既灭。如果你把它生灭灭掉了,那么,这个还成另外一种,还是成为另外一种生灭。这个你一定要一定要特别注意!老参的,出家二十年的、三十年的,包括你想要讲经说法的法师,如果不了解最后那一刹是顿悟,那么,你就永远没办法成佛!

好!诸位!佛法最后为什么不能一直慢慢断呢好!诸位!把笔放下来,这个是成不成佛,老参要特别的注意:今天初来听经闻法的,可能完全听不懂,那没关系,这里,注意看!(师父拿出手纸来)我的比喻都有很重要的含义,看得懂、不懂,这最难的东西,我用最简单的比喻,你一点都不能含糊!这一张卫生纸,比喻作无明烦恼,我们有这么多的无明烦恼,对不对好!你要注意看喔,无明烦恼,今天把它断一点,断见惑,(师父撕下一点卫生纸)断见惑,还剩下一点点;断思惑,(师父又撕下一点卫生纸),剩下一点点;断无明惑,(师父再撕下一点卫生纸),剩下一点点。现在讲的就是十住菩萨以上,留下四十一品无明,天台宗讲的: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显。从这个角度来讲,有次第的一直断。好!一直断,断到初住、(师父撕一点)十住(师父又撕一点)、十行(师父再撕一点)、十回向(师父又撕一点)、十地(师父又撕一点)、等觉(师父又撕一点),剩下这个叫做生相无明。对不对如果你用次第性的修行,再继续断、再继续分析,还会不会留下一点点会,会。顿悟就是这样的,顿悟就是:这个是生灭,直接了当就告诉自己:这个是不可得的,这是不可得的,不可得的,不可得的,不可得的,知道吗所以这个叫做用分析的角度,或者叫做次第的修行,要达到成佛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一点点是没有办法的。好!你再把它有次第继续去断.....它只是比较接近而已啊,只是比较接近而已啊,烦恼愈来愈少,可是,最后那一念要怎么样放,(师父放下所剩的最后一点纸,双臂拟画圆)——大圆的所有的空界、法界,完全都是我们的清净自性所展露出来的。

好!如果是有功夫的,这一张,这个是解次第的法门的(师父指示刚才所演示的渐断)。如果是禅宗(师父拿出新的一张纸示众),直下无心便是道,(师父快速放下手中纸),没有这一张,没有,直下无心便是道,没有这种东西,还要慢慢断吗慢慢慢慢.....用这种方式才能成佛(师父指示刚才直接放下手中纸的演示),叫做顿悟,十方三世一切佛,只有顿悟佛,没有渐悟佛。渐悟佛是给我们一支拐杖,方便走路;如果那一支拐杖不丢掉,我们一样走路不方便。知道吗什么叫做禅宗的顿悟法门这一张卫生纸(师父拿起纸示众),譬如说见思惑、无明惑,还有根本烦恼,根本烦恼,假设这是三惑,了解惑性本空,(师父迅速放下手中纸),不必一直分析,本无啊,你不必一直慢慢慢慢断,慢慢断....所以我告诉你:这个佛法,大乘的佛法,禅宗的,没有禅宗的精髓,没有一个人,要成就无上菩提之道,是很难的!所以禅宗,它才是三藏十二部的精髓、的精要!禅,佛的心法,它的伟大的地方就是在这个地方。

真正进入真如,是没有阶位、没有次第,没有东西可以修、没有知见可以安,不安任何的知,不安任何的见,不安任何的法,不安任何的相,无一法、无一知、无一见,法,体性本空,就是绝对,绝对就是本来的面目,一切法无生还是不能着一个生。众生,你打死他,他就是一直在观念里面,你讲生,他迷惑在生;你讲无生,他执着一个无生,把证量的解脱境界,变成化作意识型态的来解读。一切法无生,无生是解脱的证量境界,并不是一个名词,它是一种实证的功夫,叫做证量。无生,诸位!什么叫生诸位!一般的,这个卫生纸,缘起的叫做生,对不对这一张卫生纸,因缘生的,对不对世间人的观念就是说:把卫生纸拿掉,这个叫做无生;是错的!见一切相,若见诸相非相,了解这个相,体性本来就空,若见诸相非相,非相就是这个卫生纸,当下它就是空,所以不需要除掉任何的假相。知道吗你只要了悟所有的相体性本来就空,本来就不可得,没有东西可以讨论,没有东西可以思索,没有东西可以分别,没有东西可以执着,这样子整日用,整日不着,若见诸相非相,当体即空。

所以众生的生跟无生的观念就是:(师父举起纸示众)这是生;(师父放下纸)卫生纸放掉,没有看到卫生纸,叫做无生。佛法不是,(师父举起纸示众)生,卫生纸生,当体即空,它就是无生,它就是不坏事相,不坏事相。卫生纸怎么样若见诸相空相,它就是无生,当体就是空相,没有东西可以执着,没有东西可以讨论,因为它是因缘生的东西。对不对它一定会败坏、一定是生灭。它就是缘起,它就是无自性,它本来就是不可得,你硬要说它是一张卫生纸,那叫做名相。知道吗名相会引发我们的妄想,为什么譬如说这是一个好人,这是一个坏人;这是一个俊俏的男孩子,这是一个丑陋的男人;这是好事、这是坏事,这能所不断的,真正究竟义里面,没有这个东西,就像虚空一样。所以佛法、佛教讲的一切法无生,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所宣说的。

这一张卫生纸,生,当体就是空,就是无生,你怎么运用,它就是无生,你拿来吐痰,也是无生,拿来擦脸,还是无生。诸位!用这个概念,因为一般众生还没有实证,没有证量的功夫,就是只有用这个概念,用在一切的法,统统是如梦幻泡影;一切的佛事,如水中月,方便说,这个叫做事修。因此只有禅的心法,单刀直入,才能够成佛。所以,教下的人,教下的人打死不悟,教下的人就是写字,用文笔来写字,写字的……诸位!用文笔来写字……..写到最后,你认为有没有办法进入禅宗的没有文字的东西没有办法!为什么他没有东西可以写。所以,文字有个好处,叫做方便;它有个坏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研读经典的人,不懂得把这个法统统舍掉,他还执着这个法是实有的,那就惨了!所以,听经闻法,在于解脱内在里面对任何相的执着,包括我们听经闻法,这个法尚.....统统要放下,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是真实境的真如本性,那才能够显露出来,才有办法显露出来。如果这个法不舍,简单讲:你不是学佛,你是学魔,学魔!无有一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燃灯佛才授记。对不对无有一法,不得一法,名三藐三菩提;若诸法有所得,不名三藐三菩提。你看!那我们为什么要借重这个演讲呢因为大家都不是圣人,只有借重这个方便的语言,来教化、来熏习,唯有这样子,你才有机会解脱。

如果没有经过语言、文字的,对不对(师父把双手打开!)有的居士来,我就说:你来了!他就说:是!我来了!从哪里来他不知道我在问什么,从哪里来我从台中来、从台北来。对不对回去的时候:师父!我回去了!我说:你往哪里去他说:我往回家路上去。摸不着头绪,他不晓得我在问什么。来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来相,去的时候,其实也没有去相,一切都是缘起相,一切都是缘起相,缘起就是如幻。

好!那么这个到寂灭,注意,注意!这个老参,这个「灭」字,寂灭现前,此灭不是对生而讲灭,就是这是从无始来,本自具足的不生不灭的真如。寂灭现前,就是本来具足的寂灭究竟佛果,就在这个时候现前,叫做寂灭现前,入三摩地。所以因此,如果说:你一定要用这个惑,一定慢慢来断、慢慢来断……慢慢来断,诸位!就像我们断卫生纸一样,一拉,除掉一点…..除掉一点,那最后一定会剩下一点的;就是用次第性的修持,是永远没有办法成佛的。单刀直入的,(师父举起纸示众)诸法,动、静、根、觉、空、灭,体性本空,(师父放下纸)刹那间就放下了。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刚开始从闻慧当中,我们入流,守于真常,亡所,弃诸生灭。所跟入就是尘跟根,就达到了心的寂静处,没有根、没有尘,这个时候,外尘的动跟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渐的增加,闻所闻尽,这个时候就讨论到根的能闻,还有所闻的尘,也不可得。尽闻不住,没有能所,根尘识心就应念脱落了,也是不可得。尽闻不住,除掉那个能闻、所闻,都不可得。现在内心里面单单提起一念觉悟。能觉之智与所觉之境,其实也是空;可是,现在又着了一个空。所以,空觉极圆,空觉就是空去、除掉能觉与所觉,达到究竟的觉的圆满;可是,又落入了空,我能够空,能空之智与所空之境,还是不可得。这个时候,微细的生灭,体性本空,一切忽然、突然,超越所有的生灭。所以,记得!所有的开悟的人,都是忽然大悟,记得师父这一句话。没有:我渐渐的悟,我差一点悟!没有!所有开悟的人,忽然大悟,恍然大悟,就是这个道理,没有任何的次第。所以,生灭既灭,忽然大悟,寂灭现前。

[此是妙三摩,从根解结之正行,一门深入之次第。]诸位!那个「一门深入」,就是出现在《楞严经》,不是你念一句佛号、诵一部经典,叫做一门深入,这个有违佛的教化,完全不是佛意!这个叫做把少修、少学习、少研读,变成一种深入,是严重的扭曲佛意。而且不听经也不闻法,错了,还把错的当作是瑰宝,把它纳为圭臬,那有什么办法呢有某些东西,众生是可以度的;有某些东西,众生是没办法的。世间有我执、法执,学佛的人,有自己的境界的执着、依靠经典的执着,不晓得法法本来就圆满的东西,禅跟净本来就是一家人

在座诸位!只有耳根圆通章叫做一门深入,诸位!深入本身就是对浅来讲的,譬如说你诵《地藏经》,说:在家居士!你怎么修我诵一部《地藏经》,我深入,我一门地藏法门深入。诸位!一本地藏法门,岂有什么深入不深入的东西深入是对浅的,他有讲到浅吗你就是诵这一本《地藏经》,怎么能讲一门深入呢叫做地藏法门专修。「我专注在地藏法门。」还行得通,讲「一门深入」,这个「一门」是耳根门。现在大乘佛教的盲点,就是不听经、不闻法,不看经典,曲解佛意,还误认为、沾沾自喜的,认为:我修的才叫做对!这个叫做可怜愍者,这个就是末法的可怜的众生,刚愎自用,谁讲,他就听不下去。

一门深入的次第。[前佛令选择圆根,以密示耳门,于解结次第中,但列三空,]人空、法空、空空。[意含六结,]动、静、根、觉、空、灭。[故观世音,陈述圆通,具示从浅至深,]诸位!一门深入,要从浅至深才有一门深入,诵一本经典,什么浅跟深呢没有啊!876[层次分明,解六结、破五阴,以彰修证了义。上发菩提心是愿,此是依愿所起之行;上秉受法门是教,此即依教所起之修也。][初于闻中者:即最初乃于耳根闻性之中,下手起修;以耳根为所入之妙门,以闻性为所照之理境。]闻性所照之理境,诸位!所有的理境,一切法无生,就是诸佛无上之理。以闻性为所照之理境,这个理境就是不生不灭的涅盘妙境。[从根中本觉妙理,起如幻始觉妙智;]起这个如幻始觉的妙智。(未完)

 

 

 

 

南 无 阿 弥 陀 佛 

 

 

 

 

 

 

引伸阅读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楞严经讲解270:能够让我们悟入不生灭的体性的,清净在音闻--用耳根的闻性来修行发布于2021-05-08 21:2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