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 18世纪,人类率先在西欧步入工业文明,其特征是通过科学技术来改造和驾驭自然,制造出在自然状态下不可能出现的产品。

 二百多年来,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类通过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向环境过度排放污染物以及无节制改造自然等行为,来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在征服和驾驭自然的过程中,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物种灭绝、环境污染,以及自然灾害频发等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向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全球生态系统遭到全面破坏,人类自身的生存也受到严重威胁。
 工业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了种种弊端,而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偏重于污染治理,技术改造等,问题的解决永远服务于问题的产生,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治标不治本的,这使得人类不得不开始思考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将目光投向了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论证丰富,为人类留下了无尽宝藏。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态环境现状相联系,找到其中的契合点仔细加以研究,有助于我们建立新的科学的生态观。特别是教的学,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用于今日社会也大有裨益,将为解决环境问题,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佛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基于“依正不二”的观点,从根本上还原了人与自然、人与整个世界原始的、本真的关系,主张人与生存环境和谐相处,即在同一自然中和谐存在或融为一体,才能保证人类自身的发展。下面从三个方面简要介绍禅宗的生态哲学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的新思路。

一、缘起

“缘起论”认为,宇宙一切事物与现象的产生,都是由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决定的。宇宙一切皆由因缘而变幻不息,一切事危机,同样是由于人自身的无明贪欲造成的,这是物由因缘决定而生灭相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一对明显的因果关系。在日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时,缘起思想充分说明了人与世间万物有着和合共住、唇齿相依、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

 

原始佛教的基本思想——十二支缘起,主要揭示的也是无明、妄识、贪欲与人生痛苦生死轮回之间的因果关系。将这方面认识推及当前的生态环境危机,我们能够认识到,所谓无明,就是只看到人类自身的物质利益,认识不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一体相关;所谓贪欲,就是为了追求人类自身的利欲满足,肆意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危机以及由此导致的人类自身的生存危机,同样是由于自身的无明贪欲造成,这是一对明显的因果关系。在日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时,应充分利用缘起论的另外几个维度,即人与世间万物人与世间万物有着和合共住、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正确、客观认识两者之间的一体性关系,克制人类自身固有的贪欲,对自然环境做到不掠夺、不破坏,以期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无我


工业文明以来,人类一直本着征服和改造的心态对大自然进行开发,在发展自我,传承文明的同时,无形中将人类与自然对立起来了,与自然变为分离的,零和的主客体关系,以为人类发展必须以破坏环境为前提,这是本末倒置的错误认识。
西方深层生态学的开创者奈斯认为,“自我觉悟”必须经过三个阶段 :从“本我”到社会化的“自我”,再由“自我”到形而上的“大我”,亦即“生态大我”。奈斯认为,当一个人体悟了“生态大我”以后, 便没有“利他”与“利己”的差别。因为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东西, 都是“生态大我”中的一部分。 
奈斯所说的“生态大我”,用佛教徒的话说,就是“无我”,是佛教“缘起论”的发展,主张无我与无物 ,强调物我两忘,“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禅宗的“无我论”否定了主客对立 ,舍弃了现实的我和现实的物 ,而走向主客一体的超越境界。这种思维强调人与自然平等化一 ,人归化于自然系统中 ,自然也实现着人化的自然 ,它以“地球整体”为中心 ,消解“人类中心主义”,解构二元思维 ,公正平等的对待生物圈中的每一个体 ,进而实现一种人与人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乌托邦”,为当今生态环境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戒杀素食


佛教主要是一种引导人们精追求的宗教文化,其影响社会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转变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生活方式进行的。佛教生活方式的内容主要包括戒杀、护生、素食的戒律实践。佛教禅学认为,生命对于万物来说都是宝贵的,这就要求人们要尊重其他生命,不能随意掠夺其他生物生存的权利。佛教的宗教教义中第一大戒就是杀戒。它对现实有着很深刻的指导意义。人类对于其他生物,恰恰缺少了佛教所坚持的“慈悲之心”。大肆开发资源,屠杀动物,以掠取对人类自身有益的财富,造成资源面临枯竭、物种减少、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
佛教讲求慈悲观念、因果报应、众生皆有佛性,因此戒杀、护生是必要的,虚和和尚曾结合国际形势论证战争与杀生的关系,认为要消劫运,应消杀心,“杀机若息,劫运潜消矣 !”
另一方面,佛教的素食原则从生态环保角度而言,不仅具有动物保护的意义,而且倡导素食对于缓解当前全球暖化、全球粮食危机及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素食的生态环保价值主要是对照肉食和畜牧业生产对全球暖化、全球粮食危机和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体现出来的。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FA0)《畜牧业长长的阴影:环境问题与选择》的报告指出,由于人类对肉类和奶类的需求不断上升,牲畜饲养业快速发展,牲畜产生的温室气体已经超过了汽车,畜牧业生产和肉食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众多影响全球暖化的因素当中的重要方面,其所带来的大量禽畜粪便也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人与自然是原本就是浑然一体同生共运的世界,不论是禅宗的“天人合一”、“缘起论”,“无我论”还是“戒杀”、“素食”等思想,都从根本上还原了人与自然、人与整个世界的原始的、本真的关系,从而达到一种本原性的自由。它要求人们要尊重客观的生态规律,实现对自然资源用与养的良性循环,达到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融合相亲的生态趋向。这正是禅学为当代生态环境建设指明的思路和方向,我们应该格外重视禅学在推进当代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作用。
与此同时,禅宗的生态哲学研究还应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环境,通过与西方生态文化思潮的交流与对话,吸收融合西方生态文化思潮中的合理内容,拓展自身的理论视野,形成具有自身特质的禅宗生态哲学思想体系,为当下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更具前瞻性和建设性的理论依据。  

 

【作者简介】

          水明: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开元志业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禅学与生态环境建设发布于2021-05-09 08: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