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大和尚,湖北襄阳人。2000年于深圳弘法寺礼本焕长老为师剃度,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代衣钵传人,次年依广东云门寺源长老圆具。云门佛学修班毕业,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并于2009年获得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佛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海南省佛教协会会长、深圳市佛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深圳弘法寺方丈、三亚南山寺方丈、尼泊尔中华寺方丈。

本文发表于五台山研究》2015年第1期。

 

摘 要:本焕长老传承禅宗话头禅和默照禅等禅学思想以及修行观和培福观,并指出禅宗的宗旨是“即心即佛”,主张成佛要自修自度,修行方法是活泼泼的、不拘一格的。

关键词:本焕;禅学;修行;培福;宗旨

2015年4月2日是我的恩师本焕长老圆寂三周年。在此来临之际,他那德高望重的形象常常浮现于我的脑中。他出家八十余年,一直崇奉南宗之旨,疾行禅宗祖风,不仅推动禅门发展,而且还为当代禅宗的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与恩师的最初接触源于一次偶然的机缘。当时一位朋友只是让我送一样东西给师父,但是没有想到却与师父结了不解之缘。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乃至最后出家做了和尚。师父的人格魅力就在于他的禅风,因为佛法基础与发展依靠的是禅风,有什么样的禅风,就有什么样的场,而这个道场最终是由人来决定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师父就是“弘道”的大师、禅门泰斗。

作为衣钵侍者的我,与师父朝夕相处十几年,听闻他老人家的开示说法,眼观他的顿入修行,听弟子们讲师父的为人佚事,师父的形象、声音乃至为人处世等已深入我心,可以说在师父的薰染之下,我这个弟子已经真的有了醍醐灌顶、饱参法味的感觉,虽然不能说全部得到了师父的真禅三昧,但也至少被薰染了。

禅门尊宿的本焕长老最重视修行。我在做侍者时,凡是有人来向他请益,他都要谆谆告诫:“要修行,要培福。”要修行的是默照禅,默照禅是曹洞宗禅师宏智正觉(1091-1157)发明的禅法,与他同时代的杨岐派禅师大慧宗杲(1089-1163)提倡话头禅,这两种禅法并称宋代的禅行双璧。其中,话头禅在我国和日本至今还经常活用,而默照禅则鲜为人知了。幸有身兼禅门五宗的“中兴之主”[1],我的师公虚云老和尚和高旻寺的来果老和尚把这两种禅法承传给了我的恩师本焕长老。他在开示时,强调的是要人去“参”,参什么呢就是参话头。我们众生本来就是臭皮囊,不值得执著,所以我们要去参“念佛的是谁”、“父母未生前我是谁”,精进用功,努力发心参禅修道,最后桶底脱落,证得大智慧,就得大解脱。师父曾经说过:“从今天开始打精进禅七。精进禅七又叫生死七。要在这七天当中克期取证。能开悟,就生;不能开悟,就死。所以叫生死七。在这七天当中,我希望大家要精进,要坚持把这个生死七打下去。大家都想一想,我们今生能够得到人身,又能够闻到佛法,又能够出家,今天又有机缘在这里参加打七,这是很不容的。所以,希望大家好好用功,珍惜这次难得的因缘。我们离开父母,一切都不要,出了家当和尚,为了什么为了了生脱死,为了成佛作祖。这了生脱死、成佛作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是随随便便、马马虎虎就可以混过去的。大家一定要精进,只有精进,才能明心见性,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其实要能摆脱生死,也不是参一句简单的话头,就能克期取证,也不是立下心愿就能达到目标的。古来大德祖师不知有多少人都在这个话头里面打转,能开悟者毕竟是少数也。今天时值末法,祖师不出,世人物欲太重,专心参禅者不多,更不容易得道。故师父相当重视参这个话头。他老人家说过:“我们这个功夫,是高旻寺来果老和尚教的。他教我们要起疑情。他这个疑情呢,就是要我们问‘念佛的是谁’,要在不明白处——‘谁’字这个地方去参究。有些人不明白这个‘谁’;再问他一句,到底是‘谁’。反复在这个不明白的‘谁’字上来回地参下去。你能够在这个地方一直参下去,那么这个疑情,就不仅仅是一个不明白,而是很有滋味的了。我们真正有一个疑情,就会明白,这个疑情的力量是很大的。就像我们吃东西,越吃越高兴,吃、吃饭,好得不得了地吃,那个滋味很好的。而我们的功夫要在不明白这个地方,这个疑情上,来回地去追究。所以,我们只要一把疑情提起来,功夫就得现前。好了,你就在这个疑情上,绕来绕去地参究,看看到底是‘谁’,就在这个‘谁’字上去用功夫。当我们粗粗地用功时,还是有妄想的,这个妄想很厉害,按我们宗门下的话讲,叫‘一人与万人敌’。什么叫‘一人’呢‘一人’就是我们参话头的这个念头;‘万人’呢就是我们的这些妄想。这些妄想很多,很厉害,你不打,它们自己也会打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它几十年,已经熟透了。而我们的功夫,却用得很少。譬如你现在30岁,在这30年的时间里,你有没有用30年的功夫啊没有。但你要知道,在这30年的时间里,你打了30年的妄想,妄想已熟得不得了。妄想既已熟得不得了,它就成为‘细念’;而我们用功的这个念头儿,是个粗念。这个粗念在上边,细念在下边。所以,我们参‘念佛的是谁’,一会儿就不知念头儿跑到哪儿去了。”

这里,师父是在提醒我们,众生的妄想和执念皆是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有了妄想就有了执著,这些执著是我们禅修中的大敌,我们每天都在打妄想,每天都在与各种各样的“敌人”作不倦地斗争,妄想不除,不能取证,“敌人”不倒,禅修不证,所以打妄想是我们禅修中最重要的一步。只有去掉了妄想我执,你才能见到一片清净无瑕的蓝天,克期取证才能如你所愿。听了师父的开示,我受益良多,像师父这样的人可以十数年不生妄想,但是我做不到,不过我现在的妄想已经比过去少多了,这还是受益于师父的谆谆教导吧。

基于禅修的重要性,恩师非常看重弘法寺的佛七法事,每到此时他老人家都要亲自前来点,坐上一二支,用自己的行动,率先垂范,给我们作出示范。恩师一直提醒众生:“我们一个人活了几十年,一天到晚都在妄想里头。我们的生死,及与其相关的一切,都是由妄想所造成的。不去用功,就不会察觉这种状态,因而也就不知道什么叫‘妄想’,什么叫‘用功’。如果今天能够知道有了妄想,那就证明你的思想还在用功。”用功还是你自己受益,不是别人受益。这个用功要用得得法,不得法者就会走偏。禅门中走偏者比比皆是,正如恩师所说:“你的功夫越来越深,越来越牢,妄想自然越来越少。所以,我们参话头也好,念佛也好,或念经,都要好好用功。所谓‘打得念头死,法身方能活’,念头打不死,法身是不能活的。所以,我们要想把妄想铲除掉,就要好好用功,要从根本上彻底地把它铲除,这才是真用功。”

上面介绍了恩师本焕长老的修行观,下面再介绍恩师的培福观。修行与培福是佛教徒之两轮。修行者,可以得大智慧;福德者,可以得大福报。恩师说:“培福,是要你去修福。”他经常开示说:“大家要修福,我们这个人生来之不易,修福也是来之不易的。修福的人,是有果报的,多修多得,少修少得,不修不得。”修行与培福不是矛盾的,应该是一体的,修行之中就已包含了培福,培福也是一种修行,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恩师之所以要将修行与培福单独提出来向世人讲说,其意还在于要强调这两种修行的重要性。从结果来看,修行是给自己提高素质,所以要修。培福是给自己培养公信力,所以要培福。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恩师说:“行了做什么就是去利益众生,教化众生,庄严国土。我们要想获得像佛一样的圆满福慧、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没有别的法子,只有脚踏实地地行,认认真真地培福修慧。大家想一想,我们做哪一件事不需要行呢不要说我们今天是为了无上解脱,为了了生脱死,就是世间的一切事情,有哪一桩事情不靠行就能成功我看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去行,才能获得成功。像我们回家、了生脱死这样出世间的大事情,更是离不开严格的行。不停地用功地行,就能成佛作祖。成佛作祖不是想来的,是行来的。既是出了家,就应当好好发心,从今天开始,生生世世都要行,时时刻刻都要行。几时有行,几时成功;几时不行,几时就不能成功。早行早回家,迟行迟回家,不行就永远回不了家。行贵在坚持,贵在不间断。不能说今天行了,明天就不行;此时行了,彼时就不行;在禅堂行了,出了禅堂就不行;在寺里行了,到家里就不行。修行人,如果想把功夫用好,要时时刻刻和在在处处行,白天行,晚上也行,坐着行,走着也行,醒着行,梦中也行,那才是好的。总之,几时没有到家,几时都要行;几时没有成佛,几时都要行;即使将来成佛了,为了教化众生,还得行。行是主要的,几时行,几时就能到家。这好比回家的一条路,这一条路是我们要行的,不管是坐飞机来行,还是坐火车、汽车来行,还是一步步地走路来行,总之得行。”

按照恩师的说法,我们可以理解为修即是行,行也是修。其最重要的目的,还在于“利益众生,教化众生,庄严国土”。离开了这个来修行,那只能做一个小乘的自了汉,做不了大菩萨,更成不了佛。恩师更把修行培福比作“回家”,因为修行功德圆满,就是到达目的地了,而这个目的地就是你的“家”,也就是你的解脱的终极所在。所以对修行者来说,更重要的是要首先建立正知正见,“得有一个目标,有个路线,要依正知正见来行。没有正知正见去行,行了也回不了家,有时会越行离家越远。古人讲:‘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一个人用功,得有一双‘择法眼’,要有所选择,不能随随便便、马马虎虎的。今天这样行,明天那样行,邪知邪见很重,像这样子用功,是没有什么结果的。所以,我们用功之前,先要树立起正知正见,依此去行,才能到家。若没有正知正见,那你这一行不但不能到家,说不定行到地狱中去了,还不自知哩。因此,我们大家在用功的时候,一定要认认真真地选择,选择好正道之后,就要好好地脚踏实地地去行。至于说什么时候到家,那就不用问了。”

以上是我对恩师的修行与培福这两种思想所作的简要介绍,从此可以看出,恩师经过几十年的寺庙生活,已经成功地超越了我们众生,他的说法与开示明明白白,非常简练,是我们禅宗在当代社会演习的应机法门。恩师不愧是大智者和老修行者,他的身体力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正是他的睿智,将我吸引,使我能心甘情愿地做了他的弟子,并以做他的弟子而感到自豪,终身无怨无悔。

虚云老和尚是中国佛教的领袖。近代中国佛教有太虚的改革派,太虚提倡佛教要革命,要进行改革,在青年僧人中很有影响。圆瑛为代表的是稳健派,圆瑛主张佛教不要大动,可以做一些慢慢地改革。虚云长老是除了这两派之外的修行者,他致力于修庙修行,要人参禅念话头,家人要住寺院,在山林里面安心修行。最后形势的发展,太虚过早地圆寂,解放后圆瑛也离开了人世。最后就剩下了虚云长老还活着,而且到了后来,长老的弟子遍布全国,现在中国佛教协会的前会长一诚长老、现会长传印长老等人,副会长净慧长老和恩师本焕长老都是虚云的弟子,虚云的弟子们现在在领导着中国的佛教,这就说明禅宗在今天仍然是中国佛教的主导力量,也是未来佛教发展的基石。

我们现在传承的是禅宗,弘扬的是禅宗思想。禅宗是佛教中国化最完全与最彻底的一个宗派,也是中国佛教民族化的代表。禅宗的宗旨是“即心即佛”,主张成佛要自己修,自己度,心外无佛。禅宗的修行方法是活泼泼的,更是不拘一格的。从禅宗的理论上讲,道即是修,修即是道,修道与成佛是不一不异的。但是在学术界的某些人看来,所谓的禅宗修行是专指坐禅看经,然而作为我们出家人来看,禅学就是修行与弘法结合的,没有修行你就不能提升,没有弘法你就不能得度。佛教讲八万四千法门,方便说法,权变施设皆为妙道。许多人对恩师为每一位来者祝福他发大财、升大官的话颇有非议,其实这正是恩师的高妙之处。恩师运用佛教思想与教义理论已经达到了出入化的地步,在他的眼里,在他的心里,没有什么分别,一切皆是随缘,一切皆用方便,善用世人的美好愿望,祝福每个人都有成就,这绝不是“方便出下流”,而是将佛教的美好祝愿送达众生,以方便法门行佛法之光,这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吗佛教是统一的,禅宗没有高下,禅学是修行,方便是法门,这就是我跟从恩师多年学佛的一点心得,也是我贡献给诸位佛门大德高僧、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的一孔之得,尚请方家赐教。

参考文献:

[1]肖雨.驰名中外的虚云老和尚朝拜五台山[J].五台山研究,2003(1).

 

本焕长老,禅学思想,禅学,成佛作祖,禅宗,大德,高僧本焕长老,禅学思想,禅学,成佛作祖,禅宗,大德,高僧本焕长老,禅学思想,禅学,成佛作祖,禅宗,大德,高僧本焕长老,禅学思想,禅学,成佛作祖,禅宗,大德,高僧本焕长老,禅学思想,禅学,成佛作祖,禅宗,大德,高僧本焕长老,禅学思想,禅学,成佛作祖,禅宗,大德,高僧本焕长老,禅学思想,禅学,成佛作祖,禅宗,大德,高僧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本焕长老的禅学思想发布于2021-05-09 08:4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