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2599


编者按:

石窟艺术既是宗教,又是雕塑,还是建筑。它不同于一般的宗教艺术,也不同于一般的雕塑和建筑,它建立在宗教、雕塑、建筑三者的交汇点上。石窟艺术的历史,主要就是这个充满宗教秘空间的发展与衰败的历史,对石窟艺术的评价,基本也是对这个宗教神秘空间的评价。脱离充满神秘宗教气氛的石窟空间,单纯从雕塑的外形,装饰等形式着眼,则难切石窟艺术的肯綮,更难理解当年善男信女强烈的宗教激情。因为与这些石窟内部空间紧密相连的,正是魏晋开始的流行华夏北部大地的习狂潮。


本文节选自——黄河涛《早期禅学中国石窟艺术》,有删节


空间与石窟造像的衰微

 

石窟艺术衰微根本的、直接的原因是什么历来说法甚多。有的认为晚唐、五代以后,寺院经济发展,使寺院崇拜超过了石窟崇拜。也有的认为是宋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出于市民阶层对市俗文化的需求,使石窟艺术世俗化倾向愈加明显,导致最后衰败。

这些经济的、思想的因素,无疑都是石窟艺术走向衰微的重要原因,但还不是根本的、直接的原因。促使石窟艺术由兴盛走向衰微的根本、直接的原因在于佛教造像本身的内部矛盾,即由禅观空间向礼佛空间的转化。这是石窟艺术由兴盛走向衰微的内在逻辑。

早期石窟造像,主要出于禅观的需要,造就一个有利于禅观的石窟空间,礼拜供养佛像不过是为了更好地观像修禅,得念佛三昧

但是,随着佛教经典不断被传译及其“玄学化”,佛教在士大夫阶层的影响愈益深化,这种影响在封建统治者中也得到反映。北魏迁都洛阳后,北魏诸帝王在重视禅修的同时,也开始研究佛理。南朝重义理的讲经之风,影响到北朝上层统治者。“上既崇之,下弥企尚”,这股禅、理并兴的风气,直接波及到北魏晚期的石窟造像题材。从现存的资料看,这些题材的造像,与禅僧修禅观像没有直接关系。刘慧达先生即持此种观点。如维摩诘居士文殊菩萨对坐问答的造像,目前还未找出与修禅有什么直接联系。然而,这类造像又非出现于个别石窟,在麦积山云、门诸洞中都有。它所依据的《维摩诘经》,据称早自东汉灵帝及三国时期即已由严佛调、支谦分别译出。但是,此经真正流传,却始于鸠摩罗什的三卷本译本以后。一方面,固然因为罗什译得好,但更重要的是维摩诘请这个在家修习的居士形象,迎合了当时重义理的清淡、玄风的社会心理。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这类题材的石窟造像,也雕造于这一时期。如北魏孝文帝时(约465-494年)开凿的云冈第一、二窟南壁窟门两侧的浮雕;还有麦积山北魏后期开凿的第三窟,即“方佛堂”内的第十号造像碑上的雕像等等。据此,是否可以推断,这类造像完全不是禅僧禅观的对象,而是为迎合时尚,用于礼拜供养的造像。

同时,这一时期无论南朝、北朝、净土崇拜广为民间欢迎。弥陀净土崇拜则弥漫民间,礼佛之风盛行。昙鸾在《往生论注》中,发挥了鸠摩罗什的思想,把佛教判为“难行”和“行道。”县鸾认为,依靠个人勤苦修行,求得解脱为难行道,实用起来十分困难。而借助佛力,即依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则为易行道。他在《往生论注》和《略论净士义》中,提出了“易行道”的具体做法,这就是“十念”和口称念佛的方法,即只要口诵“南无阿陀佛”,“心无他想,十念相续”,便可往生安乐净土,达到菩萨境地,永远摆脱尘世的一切苦恼。而这种“速成”的净士信仰,也使造像从禅观修持的目的,转向礼弥勒,礼弥陀,礼接引诸菩萨的世俗要求。我们从敦煌、麦积山、云冈及龙门一些窟内仅存的造像题记中,也可以确切证实这点。正如汤用彤先生指出的:“北朝法雨之普及,人民崇福之热烈,可于造像一事见之。”其立塔造像,风尚普遍,“其宗旨自在福田利益。”清人王昶《金石萃编》“北朝造像诸碑总论”中,亦指出世俗造像之目的,其意重在求现世幸福,太平,而非来世的解脱。


图片感恩的句子经典语录张爱玲语录经典语录村上春树经典语录小王子经典语录麦积山石窟

 

当然,我们很难在禅观空间与礼佛空间之间清晰划条界限,何况,造像目的由重点禅观转向礼佛,本身就是一个逐步的渐变过程。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两种不同目的的造像似乎在同一形象中体现出来,或者说同一石窟空间兼有观佛与礼佛的作用。但是,从我们看到的资料推测,起码可以把维摩诘与文殊对坐像,看成是纯为礼拜供养造像的开始。

应该说,礼佛造像丰富了石窟造像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但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孕含了石窟艺术走向衰微的内在机制,因为礼佛造像是伴随佛教中国化与世俗化的进程而扩大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中国化是其主要倾向。如果说,佛教的中国化在佛教义理方面体现为佛教的玄学化,那么在石窟艺术方面,则更多体现在造像风格,式样等艺术形式上。如云冈石窟的第二期造像,凸起式的衣纹,逐渐被简化的断面作阶梯式的衣纹所代替。与早期的昙曜五窟造像相比较,汉魏以来分层分段附有榜题的壁面布局,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及其装饰都日益增多。更引人注目的是,佛像的服饰都换成了当时中原流行的褒衣博带的样式。佛像的面目亦更加汉人化,丰圆适中,神情亲切。到了云冈晚期的造像,塑像造型更趋长颈、削肩、面相清癯,衣服下摆褶纹日益重叠。这一倾向到了龙门石窟后,表现更加明显,鲜卑民族的审美意识已被汉民族的审美意识所同化。中国化、汉族化现象成为当时石窟造像一股不可抵御的潮流。唐代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可以说是石窟造像中国化的完成。大佛形象所表现的端庄、温和、睿智而又富于同情的外表,以及整座造像所传达的一种宁静的心境,正是华夏民族传统理想美的象征,也是唐代审美意识的成功追求。

(未完待续)


·与您的每次互动,我都认真成了喜欢·


禅宗文化开启多门线上公益课程,有《六祖坛经》导读、《祥经》导读,《安心的力量》、《禅宗文化大讲坛》等精彩讲座,欢迎大家关注千聊净觉一心直播间收听,可以向老师提问交流。


我们每个月都举办各类禅文化活动,对禅宗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可加我们的微信群,与众多老师同学一起探讨交流。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管理员八字命理奇门遁甲六爻,备注:我要进群,即可。


禅宗文化 和禅宗文化杂志都欢迎读者投稿,题材不限,散文、诗歌、绘画、摄影等作品均可。提交方式:稿件以电子版形式提交至邮箱chanjidi_xc国医经方中医经方,对佛教文化有一定认识的可报名做线上或线下志愿者,添加管理员微信联系我们。

中医方剂禅基地编辑组整理,内容不代表本 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字校对、文字整理/大雄、曾嘉榆3149

图文 小夏


从2月17日下午开始,我们在千聊净觉一心开启线上公益课程,【八字理学六爻】一起学习成长,欢迎参加。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禅宗文化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现代早期禅学与中国石窟艺术(三)发布于2021-05-09 08:52: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