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礼本师释迦牟尼
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遍知无垢光尊者
刚热托噶仁钦年布格    托嘎雪山宝藏
云丹根作嘎威杰察德    圆诸功德喜乐园
多尼酿波威比纳玖瓦    二义精藏
钦饶将桑波所瓦得    祈祷龙钦绕绛贤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
玛威桑给钦热酿拉夏    心显文殊师利智
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    勤学普贤行愿义
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    持佛佛子事业
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得    祈祷文上师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克思    自大圣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劝众听法偈:
拉耶嘎当勒当诺因嘎    天龙夜叉鸠槃荼
哲温达当摩耶嘎南当    乃至人与非人等
卓瓦根杰扎南杰赞巴    所有一切众生
檀嘉嘎德达给丘丹多    悉以诸音而说法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菩提心!
 
 
 
 
丙四(皈依学处)分二:一、因皈依学处;二、果皈依学处。
 
丁一(因皈依学处)分四:一、不舍三宝;二、不欺应供;三、皈依三宝之戒;四、以信供养
 
下面讲皈依的学处——皈依戒,即皈依三宝之后有什么样的戒律,有四个方面:不舍三宝、不欺应供、皈依三宝之戒、以信心来供养。
 
戊一、不舍三宝:
 
 
 
 
 

学处分二初因戒,不为王位及生命

一切奖赏等利益,舍弃上师与三宝。
 
 
 
 
 
受了皈依戒之后,很多人应该懂得皈依戒是什么,这个很重要啊。我看很多佛教徒连皈依的基本戒都不懂,每天都在生活中造一些非常不应该造的业。
 
学处分二初因戒,不为王位及生命,一切奖赏等利益,舍弃上师与三宝。皈依的学处有因戒和果戒,即皈依戒有因皈依的戒和果皈依的戒两个方面。首先是因皈依的戒。第一条是不为王位、生命以及奖赏等利益而舍弃上师三宝。
 
我们要有这种价值观。比如说,你为了获得王位会不会舍弃三宝,为了当国家总统会不会舍弃三宝或者有人对你说:“你今天如果不舍弃上师三宝,就要把你杀害!”你会不会舍弃这个很重要的。
 
有些人可能稍微遇到一点事情就舍弃三宝了:“噢,只要我获得解脱的话,上师三宝无所谓,我舍弃舍弃舍弃!”为了得到一个奖赏,比如说一万元、十万元、一百万元、一千万元人民币或者美金,你愿不愿意舍弃三宝“别人不知,我舍弃舍弃!钱很好,拿来拿来,我会舍弃!”会不会为了得这样的奖赏而舍弃啊
 
真正皈依的佛教徒,他不会舍弃的。以前我们讲《三戒论》的时候,也讲到了阿底峡尊者承许的五种皈依戒。第一条是遇到危险的时候不舍弃三宝;第二条是遇到重大事情的时候不舍弃三宝;第三条是恒常供养三宝比如说在路上看到非常好的花园、清净的水、蓝天白云,甚至像《前行》里面讲的,看到特别悦意的、自己喜欢的人和事物的时候,你都可以马上在心里供养;第四条是令自他皈依,因为你知道皈依的功德,所以有机会的时候要经常让别人皈依。
 
拓展内容
 

《三戒论》:“不为命奖舍三宝,何等要事不寻他,常供令自他皈依,顶礼所去之方佛。阿底峡尊许五种,即是共同之学处。”

 
其实,让人皈依不是把别人的教徒抢过来、拉过来,而是当他不懂真理的时候让他懂得真理,所以劝别人皈依很重要。
 
有时候,我们劝别人皈依可能很困难,尤其是在汉地。藏地的话,基本上所有的人都皈依了,所以在劝人皈依方面没有什么麻烦,大家都是佛教徒,只不过是有些人学得不好而已。但汉地的话,一家人可能只有一个佛教徒,其他人都不学佛。因此,你如果有能力的话,也要经常劝别人皈依。其实这也是一种苦行,是很有意义的。有些人说:“我已经跟他说了三次,他都不皈依,不皈依就算了,我以后再也不理他了!”(众笑)
 
《大集经》里面有释迦牟尼佛因地的一个公案,我一直记着,非常好的。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佛叫做毘舍浮佛,在他的教法当中有一个婆罗门,他已经皈依三宝了,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有八个弟弟,这八个弟弟既不皈依也不信仰佛教。他很想让他们好好地信仰佛教,后来他就跟他们讲条件:“如果你们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发菩提心,我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你们。”
 
他的兄弟们跟他说:“你如果能在一千年当中只行持两种行为——要么走着、要么站着,并且七天当中只吃一顿饭,你能这样苦行的话,我们就皈依。”
 
当时,那个婆罗门就发了大誓愿,他说:“只要你们皈依,乃至能发菩提心,我必定在一千年当中这样做。”因为那个时候人寿非常长,不像现在人七十岁都已经老了。当时他就发愿、发了毒誓:“我一定会实现这些,只要你们八个人皈依……”于是他在一千年当中,七天只吃一顿饭,不坐不卧,后来已经圆满了。因此这八个人就受了三皈五戒、也发了菩提心。佛经里面讲,很多人、天人、非人等依靠他也都皈依了;后来他出家了,通过他的威力,很多人也已经解脱了。
 
拓展内容
 

《大方等大集经》:“时弗沙耶若婆罗门劝诸弟言。汝等贤首。今可归依佛法僧宝。受持五戒离诸放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彼诸弟皆悉不肯归依三宝。乃至不肯发菩提心。时弗沙耶若数劝诸弟经于多年。复问诸弟。汝等。何故皆悉不肯归依三宝。乃至不肯发菩提心。竟有何意何所愿求。时彼八弟即作是言。兄能千年修二威仪。惟行惟住不坐不卧。经七日夜限食一揣。修此难行足满千年。然后我当归依三宝受持五戒离诸放逸发于无上菩提之心。弥勒。时弗沙耶若闻是语已。一心喜悦。即为八弟而立誓言。汝等。若能归依三宝。乃至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退转者。我今必当千年之中不坐不卧七日七夜限食一揣。我立誓已。于千年中若昼若夜。乃至一剎那顷念于坐卧。乃至于七日夜过食一揣。永当使我违三世佛。违波罗蜜。违十善业道。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看到这些公案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恒心不够,精进心不够。我们可能只是在不同的时候劝他人一两次,如果他表示拒绝,我们就再也没有勇气、没有力量了。我们的发心应该要比较长远,不能因为做一两件事情遇到挫折就退了。其实真正有智慧的人,对最有意义的大事不会轻放弃、不会轻易舍弃,这就是智者的选择。
 
刚才讲到,阿底峡尊者所讲的皈依戒,第四条是令自他皈依。第五条是,无论到哪里去,都要顶礼佛陀我们佛教徒无论在任何时候,看到佛塔、佛像出家人,心里都要恭敬顶礼。但也并不是看到一个出家人就马上在泥土里磕大头,这样的话,非佛教徒看到了会想:“哇,这些人到底在干什么啊”也不能在高速路上面看到什么就开始顶礼。哇,这个小孩儿睡得好香哦!(众笑)
 
戊二、不欺应供:
 
 
 
 
 

不欺上师应供处,断除恶言谤圣者。

 
 
 
 
 
第二个学处是,皈依上师三宝之后不欺惑应供处,即再也不欺骗应该供养的上师——三宝的总集,更不要用恶言诽谤上师、圣人等。
 
我们皈依之后,在行为上一定要注意。我们有时候可能因为凡夫习气、世间的习气比较严重,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就经常在对自己有法恩的上师面前说一些妄语、欺诳语,经常欺骗他们,这是非常不合理的。甚至有些人会故意或无意地用种种语言来诽谤他们,有些人表面上对他人赞叹,但实际上完全是一种诽谤,这种情况是非常可怕的。
 
因此皈依三宝之后,尤其是对自己的上师、三宝中的僧众,如果你没有非常清楚、没有真实的依据,不能随意地诽谤,诽谤圣者的过失是非常非常大的。所以,故意造这样的过失是没有必要的。
 
六度集经》中讲到,有一个国王是信奉佛教的,他劝整个国家的民众信仰佛教,而且在政策上也给了他们一些宽裕,比如信仰三宝的人都可以免税。这个时候,很多非佛教徒为了免税就开始皈依佛教,后来佛教团体出现了鱼龙混杂的现象。
 
有一次,国王为了试探民众的信心,就发布敕令说:“不诽谤佛教、不舍弃佛教的人都要砍头。”那个时候,很多人就纷纷放弃了佛教。有一个老修行人说,他既不会诽谤上师三宝,也不会舍弃上师三宝,就算遇到生命危险也不会欺诳上师和三宝,态度非常非常坚定。之后,国王就把他当作国师,觉得这个老修行人真正是在内心当中信仰三宝的。由此我们会看出什么是真正的应供处。
 
有些人会故意、或无意地欺诳上师三宝,包括现在的网络上也有这样的情况。最近我们学院没有网络,我觉得还是很舒服的;有网的时候很多佛教徒其实也做不了什么事情,每天都是欺诳自己、欺骗自己,好像也没有什么意义。
 
其实,世间很多表面上的进步和发展,可能会给人心带来一种污染和痛苦,我们逐渐也会变得非常可怜、眼花缭乱,当我们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也许就不知方向了。古人或者一些老修行人是不会这样的,因此我们有时候可能要观察这个世间。人人都做的事,你要去观察,该做还是不该做——用自己的智慧来观察自己的身心,这是很有意义的。
 
戊三、皈依三宝之戒:
 
 
 
 
 

自此皈依佛陀后,不礼其余诸天尊

皈依正法不害众,皈依僧不交外道
 
 
 
 
 
自此皈依佛陀后,不礼其余诸天尊,这个颂词是基本的皈依戒。《前行》里面也讲了,《涅槃经》当中也讲了,一般来讲,皈依佛陀之后,我们不能顶礼其他的世间天尊等。
 
如果我们表面上顶礼其他的天尊或外道各种各样的像,其实并不是犯了皈依戒,只不过有少许的过失。
 
现在有些人会在佛堂里放一些其他的东西,还是尽量地不放。如果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说南方那边,整个家族一直传下来的个别天尊的像、圣尊的像等,对于这些他们比较担心,不放也不行。其实我觉得,有时候把他当作护法神,有时候把他当作诸佛菩萨化身,也许过失不是很大的,但是也不是特别好说。
 
当然也不需要特别害怕。有时候,人们好像有各种顾虑,比如,“两个佛尊可不可以放在一起啊”,“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佛像可不可以放在一起啊”,“那个法本和这个法本可不可以放在一起”。有时候很多佛教徒有特别多的顾虑,其实也不需要这样。但是有些人什么顾虑都没有,什么都放在一起,这也不合理的。
 
总之,皈依佛以后,不礼其他世间的各种教主、天尊。
 
皈依正法不害众,皈依法之后,尽量不害所有的众生。尤其是杀生方面,我们皈依三宝之后,一定要尽量注意,不要故意杀生,否则可能要重新受皈依三宝的戒。
 
皈依僧不交外道。皈依僧众之后,不能交往对佛教有相反见解和行为的人。
 
以上讲的是皈依三宝之戒。
 
戊四、以信供养:
 
 
 
 
 

以信供养三宝相,日夜随念恒皈依。

 
 
 
 
 
我们皈依上师三宝之后,恒时都要尽心尽力地供养,日日夜夜随念三宝。
 
其实在末法时代,真正的佛陀并没有显现,上师实际上是代表佛而显现的。佛陀在佛经中也讲了:“末法五百世,我现善知识……我在末法五百世显现为善知识,佛陀对阿难尊者等很多弟子也是这样讲的。
 
实际上,上师是佛的化现,文字也是佛的化现。《耳饰经》当中说:“末法五百世,吾现文字相,意念彼为我,尔时恭敬之。”佛陀说:末法五百世的时候,我显现为文字相,那个时候你们把它意念为我,并对它恭敬。
 
因此,现在给我们开示解脱道的文字也是佛的化现,给我们开示解脱道的善知识也是佛的化现。
 
所以我们在日日夜夜当中,最好一天昼夜六时随念三宝——念《随念三宝经》,经常随念上师的功德,念上师的仪轨、赞颂文等;如果没有时间,就一天三次或者一天一次随念三宝,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每天修一次上师瑜伽非常有必要。因为三宝的功德的确不可思议,即使你不想什么其他的,只想自己获得安乐的话,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
 
《地藏十轮经》中也讲了:“三界中安乐,皆由三宝生,故求安乐人,常供养三宝。”意思是说,三界当中所有的快乐全是由三宝而产生的,求安乐的人要恒时供养三宝。所以,作为真正的佛教徒,早上起来的时候供水、供灯、供香等,这一点应该能做得到。
 
现在有些佛教徒可能不方便设佛堂,那你用一些其他的方法来供佛也是可以的。有一个佛教徒说,家里的人全都不信仰佛教,没办法,只有在包里放一个释迦牟尼佛的像。供养的时候,她不敢在外面供养,而是拿一瓶香水,一边涂自己的身体,一边给佛像也涂一涂,表示对他供养。我想,以清净的心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一方面,以香水涂抹自己的身体,别人也不会说你;另一方面,把香水涂到自己身上的时候,不小心涂到佛像上,以这个来作为供佛(众笑)。这是条件不允许的情况。
 
在其他情况下,有些人好像出门也好、在家里也好,对形式上的这些事一点都不在乎,天天都是安住,连一个供水杯都从来不换。但有些人也不太会供佛,我那天看到有一个人,在每一个佛像面前都放一罐红牛和一个苹果。其实你可能心很清净,但是这看起来也有点怪怪的(众笑)。可能是他自己喜欢喝红牛,所以就在每一个佛像前面放一罐,佛像也很整齐,佛像前面的苹果和红牛也很整齐。
 
丁二(果皈依学处)分二:一、真实学处;二、失毁之因。
 
戊一、真实学处:
 
 
 
 
 

果戒等性当勤守,不念贤劣无取舍,

不依戏论修法性,皆于圆一坛城行。
 
 
 
 
 
果戒等性当勤守,我们前面讲的是果皈依,那么果皈依的戒律是什么呢即经常处于一种平等、光明空性、等性当中很精勤地守护——心安住于空性、光明当中,然后经常护持它,用正知正念来守护它。
 
不念贤劣无取舍,在这个时候,你不会去分别妄想“这是好的、这是不好的,这是善的、这是恶的……”,贤劣、取舍什么都没有。
 
不依戏论修法性,皆于圆一坛城行。也没有有无、好坏的戏论,全部在一种离戏光明的法性当中安住,这就是圆满融于一个坛城的果皈依的修行方法,也是皈依戒。
 
因为密宗处于一种非常高的境界,这个时候显宗当中基本的皈依戒全部都能护持。当然,显宗基本的皈依戒都不会护持的人,要想达到更高的境界是非常困难的。但你如果有了这个基础,然后到了更高境界的时候,你会经常处于光明、空性、平等的境界当中。这个时候你就不需要取舍,不需要有很多贤劣的分别——这是好、这是不好……
 
本来,我们前面引用《涅槃经》说:皈依佛以后不要皈依其他的天尊,皈依法之后不能害众生,皈依僧以后不能跟其他见修不同的人交往。但是,如果你到了自性光明境界当中的话,那么佛法和非法也没有什么,好和坏也没有什么,取和舍也没有什么,全部都是处于无缘空性的境界当中。在这个时候,所有的此法、彼法都消于法界,这就是果皈依最高的戒。
 
下面讲皈依戒什么时候失毁。就像受比丘戒和比丘尼戒有破戒的因,受菩萨戒也有破戒的因,受持密宗金刚乘戒也有它破戒的因。那么这里,皈依戒坏戒的因是什么呢
 
戊二、失毁之因:
 
 
 
 
 

相似舍因超受时,真实舍因生邪见

失毁学处向下堕,当具正念慎取舍。
 
 
 
 
 
相似舍因超受时,皈依戒有两种舍戒的因,一个是相似的舍戒因。从一个人刚开始皈依,到后来在漫长的岁月当中一直修行,最后真正获得了像释迦牟尼佛那样圆满菩提正觉果位的时候,皈依戒的时间就已经到了。
 
因为你是大乘皈依,是为了利益众生、发愿成佛而皈依的,所以当你成佛的时候,皈依戒的时间就已经超过了,这个时候,你原来的戒已经舍了。但这是一个相似的舍因,并不是真正的舍因,当你获得佛果的时候,大乘的皈依戒在形相上是没有的。这是第一个舍戒的因。
 
真实舍因生邪见,失毁学处向下堕,第二个是真实的舍因。如果你的相续当中对三宝生起邪见,真正毁坏学处——皈依戒全部都舍弃,诽谤三宝、放弃三宝,发起誓言从此之后再也不皈依、不信仰佛,对法宝也不恭敬,损害众生,所有的三宝都不放在眼里,那就是失坏誓言了。这是真实的舍因。
 
无论怎样,后面这种破皈依戒其实对你的今生和来世都非常不利。就像一个腐败的国王不会有好的命运,或者一个护送者欺骗人的话,被护送的商人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破了皈依戒,过失是非常非常多的。
 
当具正念慎取舍。因此我们应该断除这种破戒的因,以正知正念来护持自己的皈依戒。
 
我们学院里面大多数都是出家人,但今天现场听课的大多数都是在家人,那在家人至少要有一个皈依戒。《大涅槃经》里面讲,受持皈依戒的人就是真实的优婆塞,是一个真实的居士
 
拓展内容: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涅槃经》中云:“何人皈依佛,彼为真居士,恒时不皈依,其余诸天尊;皈依正法者,远离损害心;皈依僧众者,不交往外道。”

 
所以我想,如果连这一个戒律都没有的话,要获得解脱是非常困难的。就像《亲友书》所讲,就像大地是万物生存的因一样,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如果你相续当中连皈依三宝的戒都没有,那将来连获得一个人身都是非常非常困难的——要获得善趣、获得人身,一定要有一个戒律的基础,如果戒律的基础都没有的话,那转生于善趣是相当困难的,《俱舍论》的观点也是这样。
 
拓展内容
 

《亲友书》:“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

 
所以作为在家人,至少也要护持皈依三宝的戒;在这个基础上,你可以有居士五戒里面的一分戒、两分戒、三分戒、四分戒乃至圆满的居士戒;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你如果有真正看破今世的出家意愿,也可以再看情况。
 
所以我们要受持皈依戒、护持皈依戒,终生对三宝的信仰不退,对上师的信心不退。刚开始谁都有三分钟的热情,但是慢慢就没办法稳固了。因此应该用自己的心来观察自己,好好地护持皈依三宝的戒,这样以后,今生当中的解脱也会有希望的。
 
这以上已经讲了因皈依和果皈依的所有内容,下一节课会讲皈依的功德和利益,明天我们会把这一品讲完。
 
 

颂词背诵打卡

 

 

学处分二初因戒,不为王位及生命,

一切奖赏等利益,舍弃上师与三宝。

不欺上师应供处,断除恶言谤圣者。

自此皈依佛陀后,不礼其余诸天尊,

皈依正法不害众,皈依僧不交外道。

以信供养三宝相,日夜随念恒皈依。

果戒等性当勤守,不念贤劣无取舍,

不依戏论修法性,皆于圆一坛城行。

相似舍因超受时,真实舍因生邪见,

失毁学处向下堕,当具正念慎取舍。

 

温故而知新
 
 
73课-74课

 

 

【知识类】
1、因皈依和果皈依中的皈依境及皈依方法分别是什么如何通过因皈依和果皈依而获得福德、智慧两种资粮
2、因皈依和果皈依的学处分别有哪些失毁皈依戒的因有哪些
 
【修行类】
1、对于因皈依的四种学处,请分别分析:
(1)为什么要将“不舍三宝”作为我们的价值观
(2)如何避免造下欺骗应供处、诽谤圣者等恶业
(3)皈依三宝后,应对其他天尊持何种态度杀生对皈依戒有什么损害
(4)平时应该如何供养和随念三宝
 
【生活类】
1、《大集经》中婆罗门劝八个弟弟皈依三宝的公案,对我们行持善法方面有哪些启示

 

 

 

 

 

 

大圆满,心性,因皈依,果皈依,皈依戒,功德大圆满,心性,因皈依,果皈依,皈依戒,功德大圆满,心性,因皈依,果皈依,皈依戒,功德大圆满,心性,因皈依,果皈依,皈依戒,功德大圆满,心性,因皈依,果皈依,皈依戒,功德大圆满,心性,因皈依,果皈依,皈依戒,功德大圆满,心性,因皈依,果皈依,皈依戒,功德大圆满,心性,因皈依,果皈依,皈依戒,功德大圆满,心性,因皈依,果皈依,皈依戒,功德大圆满,心性,因皈依,果皈依,皈依戒,功德大圆满,心性,因皈依,果皈依,皈依戒,功德大圆满,心性,因皈依,果皈依,皈依戒,功德大圆满,心性,因皈依,果皈依,皈依戒,功德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大圆满心性休息74“因皈依”与“果皈依”的皈依戒分别是什么?发布于2021-05-12 11: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