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讲


善导大师及其净土思想概述

现在我们共同研学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在正讲之前,预先说明三个方面 :

  • 第一,为什么要学习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 第二,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有哪些特色,和其他净土思想有什么区别。

  • 第三,这次学习的讲题安排。

接上一篇: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有哪些特色,和其他净土思想有什么区别。

三、讲题安排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特色,简略分为六点说明。

这次学习讲题分为五大类。前七章说明“本愿之教”,即教门;接下来八章说明称名之行,即行门;接下来一章说明“凡夫入报”,即凡夫之机得入报之益,所谓“摄机利益”;接下来两章结劝,先引祖语说明弥陀光明唯摄,再“比较显胜”,分三十小点将念佛与诸行比较,说明称名一行总超万行,劝专修念佛;接下来一章解释三经疑难要点,最后附回答提问。

本愿之教——教门七章;

称名之行——行门八章;

凡夫入报——摄机利益一章;

结劝两章。

答疑一章。

教门显明净土宗教理的基柱,由此而搭建净土宗教理的框架。所谓“基柱”,如同建造楼房的基础和梁柱,是非常重要的。

教门七章,对于一宗教理的建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说明净土宗的传承关系。这七章通通围绕阿弥陀佛的本愿展开,显明净土宗纯粹的本愿救度之教,依次如下 :

  • 第一,难行与行;

  • 第二,自力与他力;

  • 第三,圣与净土;

  • 第四,要门与弘愿;

  • 第五,正行与杂行;

  • 第六,定业与助业;

  • 第七,信机与信法。

前四章分别介绍菩萨、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的教判。第五、第六章为善导大师对净土宗的行判,第七章说明依据如上判释,净土宗行者信仰取向。

依教起行,依行得益。接下来的内容依次展开。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


第一章:难行道与易行道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

一、龙树菩萨判难行道与易行道

(一)龙树菩萨与《易行品》

龙树菩萨的《易行品》、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道绰大师的《安乐集》,这些是善导大师这一法脉的源头,也是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中有一品叫作《易行品》。其中最著名的论断,就是把一代佛法分成“难易二道”——难行道与易行道,目的是帮助我们抉择,舍弃难行,选择易行。

龙树菩萨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他于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七百年的时候,诞生于南天竺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从小就天资聪颖,对于世间的所有学问——文学、医学道术天文地理,没有不通达的。他一开始并没有接触佛法,因为印度外道很盛行,所以他学了一种隐身术,然后就和三位朋友潜入王宫侵凌美女,久而久之事情败露,中了国王设下的埋伏,险些丧命,由此他悟出欲为苦本,断然出家

出家之后,他用90天时间通达了小乘三藏,又寻访雪山高僧,求学大乘佛法,不久也完全通达,得大辩才,于是起了骄慢心 :看来佛法也不过如此。

接下来就讲到他的名字——龙树。为什么叫龙树呢?始生树下,由龙成道: 他的妈妈在树下生了他;他的得道因缘就是大龙菩萨把他接到龙宫——佛法的经典不仅在世间流行,龙宫里也有保存,天上也有,就像寺院的藏经阁一样,不过比人世间的更为丰富。大龙菩萨就把龙树接到龙宫,龙树一看,这么多经典,浩若烟海,他彻底叹服了。

华严经》就是龙树菩萨从龙宫里取出来的。《华严经》有三个版本——广本、中本、略本。广本、中本卷帙浩繁,人类根本无法诵持,龙树菩萨就取了略本,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华严经》。

龙树菩萨深入大乘教理,得无生法忍,大龙菩萨就把他送回岸上,他就要开始弘法了。但是当时的南天竺王承事外道,毁谤佛法,龙树菩萨就应征入伍,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国王就注意到他,问 :“你是何人?”

“我是一切智人。”

国王大惊,问 :“一切智人,那你知道现在天上在干什么?”

他说 :“天人和阿修罗正在打仗。”

“你怎么知道天人和阿修罗正在打仗?”

他说 :“不信你看。”接着,只见阿修罗的残肢和兵器纷纷从天上掉下来。国王就信服了,受其法化。

龙树菩萨是位了不起的大德,被尊为“八宗共祖”“释尊第二”。不但净土宗,中国大乘佛法八大宗派都共同推举龙树菩萨为祖师。大乘八宗都能在龙树菩萨的著作里找到理论依据,找到源头。

龙树菩萨虽然八宗并弘,但他本人信仰的归宿在哪里呢?根据释迦牟尼佛在《楞伽经》里的预记,龙树菩萨是归心极乐世界

南天竺国中,

大名德比丘

厥号为龙树,

能破有无宗。

我们凡夫就堕落在“有见”和“无见”当中。龙树菩萨著有《中论》《百论》《大智度论》等,这些都是站在空宗的立场上破有见的;还有像《十住毗婆沙论》,则是站在有宗的立场上破无见的。“有见”“无见”是我们凡夫的执著,如果讲“有”,就认定实有;如果讲“无”,就认定实无,这样就不是佛法的中道。龙树菩萨破斥凡夫“有无”之见。

世间中显我,

无上大乘法;

得初欢喜地,

往生安乐国。

龙树菩萨现生证入“欢喜地”,就是初地,又称为“不退转地”,可以分身到百千佛土去,智慧、德行已经是不可思议了。

这样一位大德菩萨,他是选择极乐世界作为最后的归宿。不要说龙树菩萨,就是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也都如此,十地菩萨共同选择极乐世界作为往生的净土。

(二)举难请易

《易行品》首先说明菩萨靠自力修行,要达到“不退转地”是非常困难的;以此为契机,请教有没有容易的方法。

为什么要达到“不退转地”呢?因为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成佛,成佛当然不容易,成佛所要突破的第一个关口就是达到不退转。如果能达到不退转,即使没有成佛,也很稳定了,因为只进不退了。达到不退转地的菩萨,决定不会再退堕下来,只有升进,不会堕落。如果没有达到不退转,就有可能堕落,不管你有怎样的智慧、德行,都有可能堕落。

要自力修行达到不退转,有三个困难因素 :

行诸难行,

久乃可得,

或堕声闻、辟支佛地。

“行”就是修行,“诸”就是很多。种种的难行苦行六度万行都要去修——“行诸难行”。

不是说一生、两生,或者说一百生、一千生的修行就可以得到不退转,要“久”。这个“久”是很长久很长久的时间。“万劫修功证不退”,从发心修行,生生升进、不堕落的话,都要经过一万劫以上,这是《璎珞经》里所讲的。总之,要达到不退转,需要很长久的时间,不是一生、两生、一百生、一千生。

“劫”是时间单位,很长,无法衡量。世尊很善于打比喻。如果讲一个数字,可能大家没有概念,说“一亿”“十亿”“百亿”……讲多了,在我们脑子里都是差不多的概念。世尊用磐石的比喻来说明一个劫的长短。说有一块大石头,其实就是一座石山,四十里长,四十里宽,四十里高。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有一位长寿的天人,每一百年下来一次,用他的袖子在石头上轻轻拂一下——天人的袖子是非常薄的,“薄如蝉翼”都不足以形容它的薄,比云彩、空气还要稀薄。长寿的天人,一百年来拂一次,一直把这个大石山拂完了,一个劫还没有完。

你看看,怎么可以想象!这个时间久远得不可称计。

修行菩萨道“久乃可得”,是成千上万劫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之内,如果说有一生不能修行了,堕落成猪马牛羊了,那还不算在内;是要你生生修行,那才算在内的。龙树菩萨就告诉我们 : 根据经典所说,自力修行非常难,久远大劫才可以得到不退转。

是不是久远大劫一定得到呢?不一定,有危险因素。可能会堕落。堕落成什么呢?堕落成罗汉和辟支佛。成为阿罗汉怎么叫堕落?这是相对于成佛而讲的,相对于发大心的菩萨来讲,成为自了汉了,那等于说前功尽弃。经典里说 : 如果堕为阿罗汉,“是名菩萨死,则失一切利”,等于菩萨断头了,死掉了。因为阿罗汉讲自利,如果不再发大心,就“灰身灭智”了,这样就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等于一尊菩萨、一尊佛没有了。

龙树菩萨在这里用三个字形容 :

“诸”——种种的难行苦行。

“久”——不可思议、不可想象的长时间的修行。

“堕”——中途不保险,可能会堕落成阿罗汉。

当然,这还是指有道心、能修行的人。就我们来讲,谈不上,我们是“常没常流转”。

有人一听,就想 :难行道这么难!我这辈子一口气上不来,还不知道下辈子到哪里去。所以就在盼望如果诸佛教法里有易行道——容易修行的法门,能够快速到达不退转地,这样的教法请给我讲。

诸佛所说,有易行道,

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

愿为说之。

(三)呵问许说

这样的问题提出来之后,龙树菩萨先是批评,批评之后才应许他的要求,说出易行道。

怎么批评?

如汝所说,是儜 弱怯劣,

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

何以故?

若人发愿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未得阿惟越致;

于其中间,应不惜身命,

昼夜精进,如救头燃。

“你这样讲,是没有发大心。你是一个软弱者,你是一个胆小,你胆小,你下劣,你没有发大愿。为什么呢?因为佛讲了,要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发心成佛、求佛果,在没有得到不退转地的这段长远的时间之内,应当精进勇猛,连身体和寿命通通都不爱惜。日夜不停地努力修行,就像头上着了火要立即扑灭一样,一刻也不能耽误。”

然后又说道,一个人即使是自了汉、想成为阿罗汉,都要精进勇猛地修行。菩萨的修行跟阿罗汉相比,还要精进亿倍,所谓“于此二乘人,亿倍应精进”。不是说每天磕多少头、诵多少经叫精进修行,那简直是在玩,太懈怠了!那不叫精进。我们凡夫很难想象阿罗汉的修行,菩萨就更不用说了。

行大乘者,佛如是说 :

“发愿求佛道,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

一般人能把一张桌子举起来;力气大一点的,一百斤的石头也能举得起来。可是,发心成佛的艰难程度,比我们举起三千大千世界还要困难。因为发心成佛是要承担一切众生罪业,这些众生的业障压在我们身上,我们都要承担,所谓“荷负群生,为之重担”,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龙树菩萨继续说 :

汝言“阿惟越致地,

是法甚难,久乃可得;

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

是乃怯弱下劣之言,

非是大人志干之说。

你现在说“如果有易行道,能够快速达到不退转”,你这不是退心吗?你这不是很下劣、很胆小吗?先是对他进行呵斥。

不过,“我只能这样,怎么办呢?”底下还是要给他指明道路。龙树菩萨说 :

汝若必欲闻此方便,

今当说之。

“当然了,如果你一定想知道,我就跟你讲。”

龙树菩萨是让我们了解自己的根机,说 : “你要修行难行道,那是如何如何困难,不容易哦!”龙树菩萨是过来人了,他是不退转位的菩萨,他就知道自力修行很困难,连他自己最后都走向易行道。所以,他的呵斥是一种折服的方便,等于欲擒故纵,让我们知道修行不易,而起殷重希求的心,最后说 : “你真想知道,我就告诉你!”

(四)难易二道

接下来,龙树菩萨把佛教总判为难与易两种,并非全是难行,还有易行。

佛法有无量门 :

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

水道乘船则乐。佛法有无量的法门,像世间的道路,有的困难,有的容易。

“陆道”,在陆地上步行,要到远方去,用脚走路,这就很辛苦了。如果坐在船上,顺风顺水,虽然我们的脚不用动一步,但是很快就可以到达目的地 : 这样就很安乐。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很能形容“易行道”乘船的法门。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早晨太阳初升的时候,霞光四射,坐上一叶轻舟出发了,兴高采烈。从白帝城到下游江陵,这中间有千里的距离。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千里的路程是很遥远的。不过,乘船顺江而下,虽然是在千里之外的江陵,一日之间就到达了。后面两句写得更巧妙 : 沿途的长江两岸有很多猿猴在那里啼叫。耳边猿猴的啼叫声还没有停止,这条小船已经越过了千山万水,一直顺水下去,很快就到了目的地。 “轻”代表轻快,没有任何障碍,很轻松。

念佛法门就是这样。念着阿弥陀佛,娑婆的种种苦恼声还在耳边,一眨眼,已经往生到极乐世界了。

善导大师也有两句偈语,说明我们往生很容易。

低头礼佛在此国,举头已入弥陀界。

临终的人,往下低头拜佛,抬头的时候,已经不在娑婆世界了,于一念顷,即得往生十万亿佛土之外的弥陀佛国。“一念之顷越十万亿佛土”,比“轻舟已过万重山”快多了!虽然说的是临终,其实一生的修行也不过是“啊”的一声那么短暂,如同低头举头之间,已经到达极乐。

龙树菩萨就讲了这两条道路、两个方法 : 一个是陆地步行,靠自己的脚板走路;一个是水上乘船。

净土法门比喻为乘船的法门,这种说法的鼻祖就是龙树菩萨。大家耳熟能详的“六字名号大愿船”,这个“船”的比喻就是从这里来的。

如果步行的话,就会很苦。年纪大,体力差,眼睛花,不认识路,风霜雨雪,盗贼出没,资粮匮乏,怎么能到达遥远的地方呢?何况还给我们限时,“让你短时间之内,快速到达千里之外!”完了,去不了。

所以,陆地步行有种种因缘的限制。

菩萨道亦如是 :

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菩萨道亦如是”:前面是比喻,下面说明菩萨道像世间道,有难有易。

“或有勤行精进”:就是前面讲的“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要比阿罗汉亿倍精进,要经过无量长时间的艰苦修行,要修行种种难行苦行,中途还会堕落,这个不容易,要“勤行精进”, 这是难行道。

“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信”是方便,首先要相信。佛法讲信,净土法门更加强调信心,《阿弥陀经》里就讲“难信之法”。“以信方便”,你没有信,就没有这个方便;能够相信有这个易行道,能够信顺不疑,你就能“疾至”,很快速地到达不退转地。“易”,不难;“疾”,不久;“至”,不堕。

这个“以信方便”“易行疾至”的法门是哪个法门呢?龙树菩萨在下面就说出来,它的核心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

(五)本愿称名

就像戏剧表演一样,前面演了很多,都是序幕,主角还没登场。现在登场了,谁是主角?阿弥陀佛。我们这个法门的主角只有一个,其他都是配角,一切诸佛、诸大菩萨都是配角。主角出来了 :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弥陀佛本愿是这样的。哪样呢?

“若人念我称名”:如果有人念我,怎么念呢?口念,就是“称名”,“称我的名号”。不是观想,也不是观像,也不是实相,而是“念我、称名”。“自归”: 口中称名,心中归命。

“即入必定”: 当下、立即进入必定。“必定”就是不退转。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成佛。

龙树菩萨以这段文解释《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第十八愿言 :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若人”,就是只要有人、任何人,是在解释愿文里的“十方众生”,不限任何人。

“念我、称名”: 是解释愿文里的“乃至十念”。“乃至十念”不是念别的,“是念我阿弥陀佛”;“‘念我’不是念我的法身报身,也不是念我的智慧相好,这些凡夫念不来,是称念我的名号”。

“自归”: 发自内心归命、投诚,是解释愿文里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没有怀疑心,发起愿往生心,这叫“自归”。如果我们口中称名、心中不归命,怀疑到底能不能往生,万一不能去怎么办?时刻准备更换法门,觉得不保险,这样就是内心没有归命,就是没有信心。

“即入必定” : “你只要念我、称名、自归,当下就往生决定了,当下就不退转了!”这是解释“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样的往生,不是等待多少年之后,不是等你快死的时候,而是当下就给你保证。

龙树菩萨接着用偈语表达他的心情 :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

实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如果有人能够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的名号具有无量的通道力和无量的智慧功德,当下,“实时入必定”,“所以,我龙树就经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极乐净土&净土宗&净土法门&净土五经一论&一方净土&梵天净土&佛教净土宗&净土宗祖师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八宗共祖 龙树菩萨说:如果有人能够称念 南无阿弥陀佛 的名号,阿弥陀佛的名号具有无量的神通道力和无量的智慧功德,当下 实时入必定发布于2023-12-05 19:47:5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