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比喻、事例说明

正念正知与九住心




举个比喻吧。最初用功就好像推东西或拉车,在上坡的时候是非常累的,必须尽全力,稍一松懈,马上就要倒退,很危险了。所以最初修行,也就是第一住、第二住必须提起十二分精来,不然功夫上不去,或者稍有功夫马上就退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全神贯注,尽全力往上推,到了平路,就比较轻松了。同样的,也是一样,刚开始妄想很多,但念着念着,正念渐渐能保持一会儿了,就如同第三住、第四住,正念保持得越来越长,这时候用功就轻松些,但还是非常造作的状态,还要起心动念在那里勤作。所以到了平路的时候,虽然省力些了,但还不是很相应。


一开始用功就好像上坡,用一阶段功就好像平路,再用功下去就好像下坡,突然正知刹那刹那现前,就如同念佛的人不念自念了。比如说第五住心时(第六住更不用说),正知的力量非常强,粗大的昏沉、掉举都没有了,只是偶尔有细昏沉。到第五住,你正念佛的时候分分秒秒、刹那不失的正知的觉照心现前。这个时候就看着自己在念佛,就好像是有两个人在念似的。当然,这是修行的一个过程,是一种进步,但从究竟来观察,也可以说是一种病,为什么呢?有一个能了知的正知,跟一个所了知的正在念佛的正念,这个就是能所角立(对峙)。在最高的据点往下看,它毕竟还是一种病,如果执著它是好境界,就无法上进。在此基础上如果有空性的见解,能了知的、所了知的完全融为一体,这个时候能所消亡,就能证悟空性。当然能所消亡的见解、觉受出现,也不是马上就能证得,毕竟对空性有了知、觉受、证悟的阶段,这中间有一个用功的过程。

如果有空性的见解、圆教的见解,那念佛就跟教下修观结合起来了。全身靠倒这句佛号,佛号分分秒秒现前,同时又不失空性或一心三观的观照。这时候就像参一样的,功夫不会中断,念佛是谁?疑情成为一片时,抱成一团,不知天地日月,行住坐卧吃喝拉撒唯一一个“念佛是谁”的疑情,因缘一到,就开悟了。


到第五住时,就好像走下坡路,下坡时车子不用拉,它自己会滚下去,你把持住方向就行了。这个时候念佛是非常轻松的,任运地在念。因为念得非常纯熟了,正知的力量看着自己在念佛,佛号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念出来的,而是从心里面自动冒出来的。刚开始不念自念,还是有妄念,但一旦成熟,比如不念自念每出现都保持几天甚至几十天,到这个时候,妄念已经很少,甚至没有力量了。哪怕你打妄想,例如到第五、第六住的时候还是有妄想,但这个妄想没有力量。这个妄想就像《楞严经》讲的片云点太清,这一片云于虚空无所碍,在你的觉照心,或者正知心面前,妄念没有力量,它不会干扰到你念佛的正念。或者说,一打妄想,你马上会觉察到,甚至当下自然就消散了。有些人说,他看不到自己的念头,对自己的心观察不了,这是一向心粗所致。长期修细无常的人,甚至连无分刹那都能现量觉知(不以胜义理论观察,无分微尘、无分刹那是否名言中存在,全知上师麦彭巴专门抉择过。),而我们这些什么修行都没有的凡夫就可怜了,甚至连深重烦恼的现行都觉察不了,但如果正念正知培养起来,不可能出现连粗大的念头都无法觉知的情况。《楞严经》的七处征心,中观的观察心之来住去,或者作为圆满正行彻却的基础破心房(觅心法),就是看心的念头,只要心稍微静下来,是能看清自己的念头的。我们的传承上师都这样修,大家对此要有信心


同样的,如果你有信心,肯在这一句佛号上用功,到第三住、第四住,正念渐渐能保持得久了,乃至到第五住时正知力越来越强大,不念自念用得好,那就算偶尔打妄想想个什么事,对你念佛也无防碍,这跟一般人打妄想可不一样。因为这时是不念自念,说得白点,就是你偶尔起念头硬不想让它念佛,也不行,不听你的!有些人可能觉得很有意思,怎么可能?我想念就念,不念就不念嘛,哪有这回事?其实,因为你一直念佛,不断串习,佛念就是正念,是主了,而妄想就是客,妄想不能作主了。一旦正念正知强大起来,身心是非常轻利的,心里要做什么,身、语是非常配合,不可能出差错,在内心想法以外的事已经干扰不了你。这个也不稀奇,像禅堂里跑时,用功好的人,转着转着,他的身体不属于自己了,身体自己在那儿跑了,也就是说不用作意,行步如飞。当然旁边的人看到他脚还是着地,只是他自己并没有落地的感觉。我们知,身心是不分离的。如果正念正知强,要做什么事,一提正念,身体就运作了,不必像普通人太多作意,以心去支配身、语。这就如一些老修行,每天大早开静打板,他就如弹簧一样,不必心里作意,一点都不迟疑,身体自然就起来了。而有些人,打板过后,想睡又睡不着,还知道有起床这件事,但就是起不来,这时就算是把“起床、起床”当念也没用,因为正念太微弱,正知更谈不上了。


禅和子真用上功了,身体也会产生变化,比如平时走路的时候,自然而然,好像脚自己在走似的,非常轻松,没有身体的沉重感。就如刚刚说的跑香的时候,两条腿咚咚咚地自己在跑,一点辛苦啊、累啊的感觉都没有。因为身心是不能分离的,他的心具有一定的止的力量,身体的粗重感自然就减弱了。到那个时候用功就非常轻松,或者可以说是相似的轻安,还不是九住心以后出现的那个真正的轻安。这时用功非常自在、非常快乐,你叫他不用功都不行了,他舍不得丢掉。


所以,作为一个出家人,不管是念佛还是参禅,一定要尝到一点滋味,你要真实体会到佛法是真实不虚,是可以拿来修的,前辈大德走这条路自身得到成就,利益很多众生,我们应该发心随学,这样哪怕是稍得一点法乐,都会成为你一辈子对佛法修行不会退心的动力与信心。

虚云老和尚的一个教言






我们前面讲第一住、第二住是励力运转作意,要打起十二分精神,这个地方有要注意的,所以再说一下虚老的一段开示——这是老和尚云居山的时候给亲教弟子讲的。一个禅和子开始用功的时候非常猛,拼命提话头,结果两眼好像冒金光一样的,头上都长出包来。虚老就开示说:“这样拼命提话头,搞得上火啦,用功的时候有三点要注意:第一个,心要往下一点。”这个对很多初学者是很重要的——心要往下些,不能往上。有些人念佛的时候脑袋紧绷,或者参禅的时候侧着脑袋在那里想,这样想的时候眼睛甚至都有点往上瞄的,这样他体内的热能就往上升,自然就上火了。用功的时候一般眼睛要垂下看下前方不远处的虚空,心也安住在稍下边,这样就不容上火,不会出偏。当然,修大圆满打坐时的视线有直视前方的特殊讲法,有心人课后可以去翻一下《西藏生死之书》(第五章把心带回家)。


第二点,虚老说,“心要细一点,不能太粗猛。”当然这个细,对初学的人来说是不容易的,用功用了一段时间的老禅和子才知道。


第三点,“心要轻一点。”前面也提过,用功“省力时即是得力时,得力时即是省力时”。用功用好是很省力的,提的时候是非常轻的,不会一直是初学那种非常粗猛的状态。开始用功,猛著精彩是必须的,但是,要留意自己的状态,真正功夫上来时,轻轻提就够了,因为正知的力量够强大,比如说到了第五住、第六住,这时没有必要一直死死地提撕。

现在安居期间就是闻思修行,听闻以后,有时间也要打坐用功,所以有必要把最初用功时就要了知的这个教言奉献给大家,对大家应该会有帮助。


当然我们只是最略的方式作了介绍,最好课后去找相关经论看,毕竟时间有限,这次不可能广讲。本来按藏地传统,系统讲这个课题,应该讲以八对治行(信、欲、勤、轻安、正念、正知、作思、舍)远离五种过患(懈怠、忘失圣言、沉掉、不行对治、无沉掉时行对治),以六力、四种作意成办九住心,中间乃至最后出生五种验相(陡山水、峡谷水、大江河、离涛大海、山王),一共三十七类法相结合起来讲。但我们只大概介绍了六力、四种作意、九住心,其他的没有讲。


这些内容出自《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瑜伽师地论》、《修次三篇》等。这也不分噶举、格鲁什么派的,比如《修次三篇》,是宁玛巴的传承上师静命菩萨堪布菩提萨埵)的弟子——莲花戒论师所造,在宗喀巴大师的道次第、特别是奢摩他相关的著述中被大量引用,至今格鲁巴的上师们传讲《修次中篇》比宁玛巴还多。大家也不要以为是藏传佛教的,我才不想学呢,其实这些全部都是印度祖师菩萨造的论,只是藏传更重视些,其实,我们汉文藏经里面都有翻译的。再说啦,藏传、汉传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清净教法,对我们修学有帮助就拿来用,不应该有分别。


当然,这次有幸来贵寺讲经交流,个人也不可能代表什么藏传佛教,毕竟我也是汉族人,受汉传佛教的影响更大、时间更久。而且,我们都跟随两位堪布仁波切学法,彼此都是道友,所以只是抱着一起学习的态度,给大家做个汇报。


还有,关于如何禅修,九住心是正式修行当中要了知的,而这之前应该学一下我们汉传佛教的二十五方便。这个非常殊胜天台宗修止观有方便与正修,方便是二十五事,正修是十乘观法。这方面,宗喀巴大师在《广论》中讲了“修止资粮”的内容,还有能海上师根据汉藏佛法集结《定道资粮颂》并亲自作讲解,这些都很重要。真正修禅定是要具足众多前提条件的,对这些不了知或不注重,是没有办法成办禅定的。


最后声明一下,以上是根据经论中的教言,格鲁巴、宁玛巴等的论著,一些大德的开示作的讲解,其他,比如说无上大圆满讲九住心这方面的教言,本人也没有资格讲。这两天只是根据诸多经典论著作了一点归纳,并不是说个人有什么修行,自己是半点修行境界也没有。只是完全根据祖师大德的教言,鹦鹉学舌一样地给大家作个法供养而已。所以不要误会。好,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弥陀佛!


极乐净土&净土宗&净土法门&净土五经一论&一方净土&梵天净土&佛教净土宗&净土宗祖师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念佛法门与正念正知》(四)发布于2023-12-05 20:59: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