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世界有漏无漏是否三界所摄

三界与四生---


三界跟四生也有差别。四生也就是胎、卵、湿、化,一切众生出生的模式逃不出这四种,四生单单是指有情众生五蕴而已;而三界是通器世界的,情与无情都在三界所摄,所以三界名宽,四生名窄。


四生与五趣---


四生跟五趣也有差别。胎卵湿化中,这个化生——“中有”这种方式的化生,以及极乐世界的莲花化生——五趣中是没有的;五趣就是六,开合不同而已。

三恶趣加上人天这五趣里面没有中阴身,以及净土的莲花化生也没有。这样相比的话,四生名宽,五趣名窄。


一切教道无法衡量故称奇特法门---


介绍这些名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让我们了解极乐世界中虽然存在有漏心识众生,但这个有漏心识并非决定感得有漏的三界。弥陀成就的这个清净刹土,其实是无漏的刹土;而这无漏刹土的极乐世界,有漏心识的凡夫却可以居住。这跟通途教理的讲法有极大差别,通途教理只会说有漏心识只能感得有漏三界,所以净土法门称为奇特法门,不能以通途法门来衡量。

通过这些名词的介绍,极乐世界的有情跟刹土,以佛法的角度去衡量应该怎么判,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我们心里就有了比较准确、全面的了解。这会让我们对极乐世界的认识有极大的提高,对净土法门应该信心倍增。

推荐大家看


祖师大德的著作

这些名词,如果不仔细听,可能一下子就糊涂了,这里只能大约这样讲一下,具体内容,可以去看怀感大师的《释净土群疑论》。怀感大师在善导大师的指导下证得念佛三昧,后来又博通经论,唯识中观全部精通,是这样的一位学、修都非常了不起的大德。

这次讲经,为什么经常引用古德的教言呢?从讲经的规矩来说,教证、理证都具足是最好的。因为我们是学人的身份,没有能力单凭自力解经,必须依靠教量。狭义的角度讲,佛经才是教量;广义的角度讲,大智者、大成就者、所有后代祖师菩萨的教言也是教量。传承上师们有说,在大智者与大成就者中间,大成就者更可信,博通教海的大智者偶尔也有讲错的可能,而证量深广的大成就者讲法只有了不了义、圆不圆满之说,没有错的这种情况。教量,也称为圣言量,所谓的圣言即是圣者之言,要修证上获得登地以上的大成就,他说的(著述)才能无有纰漏,不为所破。

还有,后面我们可能会讲到一些深的教理,这些深的法义,个人非常惭愧,修行上也谈不到有什么实际的心得,如果在这里凭分别心自己讲一套,纵然是讲得天华乱坠,对大家也起不到大的利益。而根据佛菩萨祖师大德可靠的金刚语来作讲解,那虽然讲者是个十足的凡夫,但金刚语毕竟是金刚语,其谛实力的加持是没有欺诳的,对大家的修学应该有一定的帮助。

如《宗镜录》云:“且如西天上代二十八祖,此土六祖,乃至洪州马祖大师及南阳忠国师鹅湖大义师,思空山本净禅师等,并博通经论,圆悟自心,所有示徒皆引论证,终不出自胸臆,妄有指陈,是以绵历岁华,真风不坠。以圣言为定量,邪伪难移,用至教为指南,依凭有据。”

另外,引用教证里面的讲法,甚至有时来几句原文,也有鼓励大家尽量去看原书,乃至延伸开来多读些古大德著作的用意。因为前几天讲《弥陀疏钞十义》时,听个别法师说这些古书根本看不进去,所以也不怎么想去看,这样是不行的。

实际上,我们佛教的这些古德的著作,跟一般世间的古文书是很大差别的,特别是佛经,或者只要不是义理极深的个别论著,大多数的书,文字也并不是真的那么难懂。而且佛典毕竟是对治烦恼的,只会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如果慢慢去适应,到后来就不会觉得文字本身是障碍了。

比如,太姥山平兴寺是个学律为主的道场,有些出家人一开始听《南山三大部》,非常痛苦,真的是不知所云,但只要硬着头皮听下去,很快就适应了,甚至发“不读宣祖之文不晓古文之美”的感叹。大多数的人能适应,也不是说文凭高的人才行,文凭低的人就不行。这说明看古德的著作,有一个串习到熟悉的过程,如果始终是不肯看,没能发起一个决心,那就没有机会领纳到前辈大德的智慧的加持,也辜负了他们的苦心,这是很可惜的。


极乐净土&净土宗&净土法门&净土五经一论&一方净土&梵天净土&佛教净土宗&净土宗祖师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四)发布于2023-12-05 21:00:5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