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自从有史以来,从未能实行真正自由平等,这原因在那里?这是因为人类中的每个人,都有一个自私的「我」。从自私的「我」上,经历种种学习的经验,而有「我见」,这「我见」是所谓每个人对每种事物的知识、见解。这些知识、见解,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有了思想系统(即所谓见解)、组织具体化,在政治上就曰什么主义、什么政策,在文化思想上就说是什么理论思想。这些主义或理论,能在社会之上、人类之中,生起一种信仰力量的时候,他那见解,即成为一种时代的潮流或洪流了。
因此,世间上一切的知识见解,都是依据其个人的智能和社会的经验而产生的。其智能的出发点,就是那「私我」。因为有了「私我」,就必有私我相对待的「你」与「我」;有了你我,就有「我是你非」;「我们是你们非」;「我们的见解正确,你们的见解不正确」;「我们是民主,你们是不民主」。于是引起烦恼,引发感情,引发行动,创造出一切人类社会的痛苦,自由平等快乐从此就永远不能得到。此中所谓「私我」的来源,依唯识学说,就是末那识的妄执。
人生在社会中,总要有人格,有人格的人,在社会上才能为人所尊重;没有人格的人,就为人所卑视,故云:「人格要伟大」,可见人格对人生的重要性。但是,什么是人格呢?那是很难捉摸的,如果他人问你,某人的性情如何?行为如何?聪明如何?人格如何?你可以答复他,那人的性情好,行为不十分好,也还聪明,人格是十分健全的。究竟什么是人格?依社会心理学说:人格的发展,是顺适家庭社会等环境而发展的。
换句话说:人格是社会环境养成的;而另一方面又是以个己行为为主的发展。若依生理学说:人的体格、性情、健康等,可以影响他的人格。依心理学家说:人格是气质,中国古书上说的气节就是人格。
第七末那的特性有二:一恒审思量「我」,及恒常以我为出发点,而活动而影响第六意识。二它的特别心理现象是烦恼:我见、我慢、我痴、我爱。四烦恼又都以「我」为主体而各别活动。第八识之所以成为阿赖耶识,就因为此识的我爱心理所执持:以为第八识就是那个生死而不灭的「我体」义。其它的意义,都不算是主要的意。
人生之目的,在求得真自由真平等,而能发展其个性天才与高尚人格。但是,这是次要的,首要的是要达到个人内心上的真自由真平等。宗与理学的参悟,就是为达此种境界,这个人内心上的真自由真平等,必须打破「我执」,即宋儒所谓私欲。这我执或私欲不能破除,必定随物转而不能转物。
学要入见才能进入平等性智(第七识)。故在见道以前,是绝不能有真的自由和真的平等心境的。无我佛教基本的学理。得无我的解说,就是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的境界,故第七识不转变,绝不能得到真正的无我境界。 --摘自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万法唯识一切唯心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唯识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人类未能实现真正的自有、平等,为什么?发布于2023-06-27 09: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