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以多年探索的经验,略窥进入唯识之门的途径。现以个人学习的经验,介绍进入唯识之门的简捷途径。如何进入唯识之门呢?有几门基础论典是必须要循序研读的:

一、《大乘百法明门论

又称《大乘百法明门论略录》,这是印度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三藏译。全一卷,为一本十支之学中的略陈名数支。此论摘自《师地论.本地分》中的百法名数,而为唯识学入门的基础。本书自《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的六百六十法略为百法,并束之以为五位,即:

1、心法,立眼识等八种。

2、心所有法,立遍行等五十一位心所而分为六类。即:遍行心所五种、别境心所五种、善心所十一种、烦恼心所六种、随烦恼心所二十种、不定心所四种。

3、色法,有眼等十一种。

4、心不相应行法,有得等二十四种。

5、无为法,虚空无为等六种。

本论卷首曰: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之语,乃说明一切法即五位百法,次列举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而阐述一切法无我之理,以为本论的主要旨趣。

二、大乘五蕴论》

略称五蕴论,印度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三藏译,全一卷,为一本十支之学中的粗释体义论支。小乘教以蕴、处、界等三科分类诸法,本书着重于阐明大乘五蕴法,并兼说大乘十二处、十八界等法,属于唯识宗瑜伽十支论之一。小乘说一切有部将诸法分为五位七十五法,而以五蕴总摄其中七十二有为法对此,大乘则分为五位百法,其中之九十四有为法总摄于五蕴,即:色蕴有五根、五境、无表色;受蕴有受心所;想蕴有想心所;行蕴有除受、想心所外之一切心法及不相应行法等六十七法;识蕴摄阿赖耶等八识大乘经典中,以本论对五蕴法之说明最为简要。

三、《唯识三十论》

又作《唯识三十颂》,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三藏译,全一卷,为一本十支之学中的高建法幢支。本论以五言四句的三十首偈颂诠释唯识教义,其中前二十四行颂明唯识之相,第二十五颂明唯识之性,最后五颂明唯识之行位。此乃唯识宗瑜伽十支论之一。世亲菩萨晚年,以三十颂六百言阐述大乘唯识之妙旨,长行未作而示寂。

其后,护法、安慧等诸论师各为三十颂作释论,并加序分、流通二颂。高宗显庆四年(公元六五九年),玄奘以护法学说为主,合糅诸论师之作,而译出《成唯识论》十卷。全书主旨为立万法乃唯识所变现,分能变之识为第八异熟识、第七思量识、前六了别境识三种;次辨唯识之理,最后揭示唯识三性及修行阶位。

四、《唯识二十论》

又作《二十唯识论》,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三藏译,全一卷,为一本十支之学中的摧破邪山支。本论引用《十地经》中三界唯心之句,论证外境为内识显现,阐述唯识无境之义,以破斥小乘、外的偏执。此为唯识宗瑜伽十支论之一。书中总举五言二十一颂,首先宣说「三界唯识」之旨,其次就小乘、外道所问难之四种问题,加以解释,以成立万法唯识之理。最后一颂阐明宗义,依偈颂之数而题名二十论。

《唯识三十论》是建立唯识宗的基本理论,是「立多于破」,故名高建法幢支;《唯识二十论》重于破斥小乘外道邪见,全文「破多于立」,故名摧破邪山支。

五、《八识规矩颂》

唐代玄奘三藏着,概述唯识学说,着重于讲说唯识学说中心之心识问题。八识规矩颂颂文的组织,全文凡七言四句颂文十二首,每三颂为一组分为四章,分别为前五识颂、第六识颂、第七识颂、第八识颂。每章颂文三首十二句,前八句颂凡夫位,后四句颂圣贤位。玄奘大师一生译而不作,这是他译得一千三百余卷经典后仅有的著作。

六、《观所缘缘论》

陈那论师作,唐代玄奘三藏译,本论之偈文为四句一行,共有三十二句。本书旨在依因明三支之法,明示心外之所缘缘非有,而心内之所缘缘非无。以上六种论典,为跨入唯识之门的必读之作… 由读此六记跨入唯识之门后,再进一步读《成唯识论》,读《成唯识论述记》,及其他经、论、注疏,就可收驾轻就熟之效了。

万法唯识一切唯心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唯识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以此循序学唯识,就可达驾轻就熟之效。发布于2023-06-27 11:47:3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