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在天下也,有行正道者,有行旁径歧路者,有行小路者,而有正学异端小道之分也。天下之见道者,有见道于明明者,有索道于恍惚者,有见道全者,有见道偏者,有不见道者。高卑深浅由此而别焉。醇正而大,大儒也,醇正少疵,雅儒也,学术驳杂,杂于异端者,杂儒也。学术淫诐者,异端也,学术肤浅鄙陋者,小道也,学术拉杂无宗者,杂学也。
尊大儒,表雅儒,正杂儒,距异端,贬小道杂学,君子之任也。然而不知道,何以别之?而有以杂儒承圣学者,亦已矣,以异端与正道并列,儒道一家,三教合一,甚乃百家九教之合一者有之,不可忍也!至于以异端凌驾正道之上,以异端攻正道,尤可疾也!某学儒八年有余,窃不自逊,欲判天下学术,而分道统、附统、杂统、异端、杂学,列其人物,论其学术,以明学术之统焉。



学术公案目录大略:

道统:伏羲农 、黄帝、尧舜、禹、成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周濂溪、张横渠、程明道、程伊川、朱子、王船山

翼统:皋陶、伯益、契、后稷、启、伊、莱朱、武丁、傅说、箕子、伯夷、太公、散宜生、柳下惠、季札、蘧伯玉、子夏、子张、子贡、子路、子游、公羊高、荀子、董仲舒、扬雄、郑玄、王通、韩愈、魏了翁、真德秀、薛瑄、胡居仁、罗钦顺、顾宪成、高攀、熊十力等

附统:叔向、子产、商瞿、孔鲋、公孙丑、浮丘伯、陆贾、贾谊、孔安国、孟喜、伏生、申公、夏侯胜、韩婴、毛公、刘向、班彪、贾逵、服虔、许慎、马融、何休、卢植、王肃、杜恕、范宁、王坦之、孔颖达、李翱、皇甫湜、胡瑗、石介、孙复、范仲淹司马光、杨时、谢良佐、游定夫、胡安国、胡宏、胡寅、杨万里、吕祖谦、张栻、蔡元定、蔡沈、黄干、陈淳、饶鲁、熊禾、金履祥、许谦、黄震、谢翱、许衡、刘因、方孝孺、曹端、吴与弼、黄佐、唐仁元、顾允成、冯从吾 、黄道周、顾炎武、朱舜水、张履祥、吕留良、钱穆、唐君毅、徐复观等

偏统:陆九渊、陈献章、湛若水、阳明、刘宗周、黄宗羲牟宗三

杂统:柳宗元、王安石苏轼苏辙、曾巩、张九成、杨简、袁燮、叶适、陈亮、吴澄、钱洪、王畿、王艮、罗汝芳、罗洪先、黄绾、程文德、邹守益、欧阳德、聂豹、胡直、唐顺之、李材、颜钧、何心隐、罗汝芳、杨起元、周汝登、刘宗周、颜元、李塨、戴震、龚自珍、魏源、章太炎、贺麟等


异统:管仲、晏婴、子产、孙武、墨翟、吴起、关尹、老子、杨朱、谷子、商鞅苏秦、张仪、申不害、慎到、庄子、列子、韩非李斯、晁错、张道陵、王弼、阮籍、嵇康、郭象、释迦牟尼、龙树、图澄、鸠摩罗什、僧肇、达摩、弘忍、神秀、慧龙、宗杲、莲池、耶稣、马丁路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穆罕默德、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卢梭、洛克、孟德斯鸠、杜威、海德格尔、马克思、列宁、恩格斯、净空等


杂学:吕不韦、刘安、司马迁、苏洵、李贽、徐光启、袁中道、谭嗣同、蔡元培、胡适、鲁迅、钱玄同、梁漱溟、方东美、吕思勉等



道统为大宗,翼统为小宗,附统对杂统而言,不杂,而不能成宗,附属于大宗小宗。偏统歧出为一宗。杂统驳杂,杂于异端。异统,异于儒家。杂学,杂乱无统。道统传道,翼统卫道,附统守道,偏统破道,杂统乱道,异统(异端)异道贼道,杂学为小道。



或疑曰:窃以为入道统者,其传言不可毁亦不可疑也。先尧舜者无所留言,故羲皇等不入;后孔子者,含孟子在内,其言总有宜商榷处,故皆不入。如伊川等,自是道统以下顶尖人物;如颜子,虽庶几于圣人,终究差了个“庶几”。

余曰:伏羲至孔子,道统之圣,孟子至船山,道统之贤。贤者识其大者,圣人体其全者。案朱子《大学章句序》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着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闲。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覆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   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
此朱子所叙道统之传承也。


朱子《中庸章句序》亦言道统之传承: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夫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丁宁告戒,不过如此。则天下之理,岂有以加于此哉?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然当是时,见而知之者,惟颜氏、曾氏之传得其宗。及曾氏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子思,则去圣远而异端起矣。子思惧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于是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以诏后之学者。盖其忧之也深,故其言之也切;其虑之也远,故其说之也详。其曰“天命率性”,则道心之谓也;其曰“择善固执”,则精一之谓也;其曰“君子时中”,则执中之谓也。世之相后,千有余年,而其言之不异,如合符节。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自是而又再传以得孟氏,为能推明是书,以承先圣之统,及其没而遂失其传焉。则吾道之所寄不越乎言语文字之闲,而异端之说日新月盛,以至于老佛之徒出,则弥近理而大乱真矣。然而尚幸此书之不泯,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得有所据,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盖子思之功于是为大,而微程夫子,则亦莫能因其语而得其心也。

黄干《朱子行状》曰:道之正统待人而后传,自周以来,任传道之责,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彰彰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道统排列亦根据传,孟子,《易传》曰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中庸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论语载孔子称尧无名,称舜巍巍,曰禹无间,易称汤武革命,孔子曰久矣不复梦见周公。故吾道统之排列,根据先圣先贤,非吾之私意也。唯王船山,窃以为朱子以后,道统之所在者。

古文字古文运动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儒学经典汉代儒学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陶扬鸿:《学术公案》自序与目录,判天下学术!发布于2021-07-06 00: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