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毋庸置疑的是,林兆恩的学术功底一定是阳明心学。但是林兆恩究竟是属于“泰州学派”,还是“姚江别派”,抑或是自成一派呢?

 

王阳明之后对心学进一步阐发的重要学派是“泰州学派”,简单来说“泰州学派”的主张是理论更加平民、意识更加解放,更加注重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不是过分的框在礼教、名教的传统里。被认为是“泰州学派”传人的有文学界主张“性灵说”的“公安派”领袖袁宏,写出《牡丹亭》的汤显祖,开向西方学习之先河的徐光启,还有高呼“童心说”的时代叛逆者李贽

 

“泰州学派”的一位弄潮儿何心隐曾拜访过林兆恩,并称赞他:“昔儒道释三大教门,孔子老子、释迦已做了。今只有‘三教合一’,乃第一等事业,第一大教门也。兹又属之先生,我即不能为三教弟子,愿为三教执鞭焉”。虽然在《静志居诗话》中,朱彝尊将李贽与林兆恩并称为“闽中二异端”,可是二人的做法是迥然相异的。这些并不能作为林兆恩属于“泰州学派”的证明。

 

“泰州学派”的颜钧受到王阳明的启发,自己练习“七日闭关”有所得,还在家乡组织过“萃和会”,何心隐也组织过“聚和堂”,他们都没有像林兆恩组织三一教一样形成气候。在平民化、重体验等方面,林兆恩与“泰州学派”似乎有相近之处,但称呼其为“姚江别派”或许更为恰当。

 

尽管儒学发展到王阳明手里,已经充满了“三教合一”的味道,但是在《传习录拾遗》中王阳明还是重申了所谓道学说,儒家“本自具足”的地位。

 

先生曰:“说兼取便不是。圣人尽性至命,何物不具?何待兼取?二氏之用,皆我之用。即吾尽性至命中完养此身,谓之仙;即吾尽性至命中不染世累,谓之佛。但后世儒者不见圣学之全,故与二氏成二见耳。譬之厅堂,三间共为一厅,儒者不知皆我所用,见佛氏则割左边一间与之,见老氏则割右边一间与之,而己则自处中间,皆举一而废百也。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这个三间房子的比喻,形象的将佛道思想完全囊括到儒家之内。相比较而言,林兆恩比王阳明更加妥协了一步,虽然林兆恩的三一教是主张“道释归儒,儒归孔子”,但毕竟是三教,而且在教义当中都有一席之地,互为增进。

 

 

在林兆恩三十岁以后云游的五年时间里,对其影响最大的就是晚春(1522年-1566年)。卓晚春是林兆恩同乡,修习的是道家南宗内丹,林兆恩曾向他学习并且在著述中明确称赞二人之间的方外之交。

 

道教内丹派南宗从张伯端开始就主张“三教合一”的思想,后来元代道教内丹大家陈致虚在《金丹大要》一书中直接点明:“圣人无两心,佛则云明心见性,儒则云正心成意,道则云澄其心而自清,语殊而心同。是三教之道,惟一心而已。”不仅继承了“三教合一”,而且将三教的焦点放到了“心”上。这里是不是可以清晰的看到林兆恩的思想来源。

 

陈致虚在《金丹大要》中还说过:“是皆不外神气精三物,是以三物相感,顺则成人,逆则生丹。何为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谓逆?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

 

这些都成为林兆恩“九序心法”的理论基础,其中最有效果、可以治病救人、被人称道的“艮背法”是融合了道家的气功修炼方法与林兆恩自己的修习体验。尽管打坐之法,是儒道释三家共法,只是深浅次第各有所表,但是林兆恩更多汲取的是佛道两家的具体修持方法,尤其是道家的性命双修“九序心法”是希望将集三家之心法汇于一炉。

 

据说林兆恩在云游时曾亲获道教传奇人物真人内丹修习要诀。这些在后世供奉的三一教堂的神像当中有明确的体现,林兆恩居中,他的左右分别供奉的是张三峰与卓晚春。三一教堂当中其他供奉的其他神祇,也绝大多数是道教神仙或是本地信仰的神佛,与佛教寺院的供奉迥异。

 

如此看来,林兆恩对于儒家主要继承的是阳明心学,对于道家主要继承的是南宗内丹派,而林兆恩对于佛家的继承却没有提及。在林兆恩一生的行迹当中,没有留下佛教人物对他的影响,至少没有王阳明、林富、卓晚春等有名有姓有事迹的表述。

 

 

林兆恩的确也写过《金刚经概论》《心经概论》《心经释略》《坛经讯释》《佛菩萨义》等阐释佛教的文章,引用过《圆觉经》《楞严经》《维摩诘经》等佛教典籍。不过林兆恩所认知的佛教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宗展开,在林兆恩的观念里认为“释之一大枝,复分为五小枝,临济也,沩仰也,云门也,曹洞也,法眼也”

 

这当然与林兆恩所处的明中后期儒道释的发展状况有直接关系,明代的宗教政策并不支持佛道的理论传播,但是嘉靖皇帝崇道,给予道教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佛教发展到唐宋以后只有参禅念佛比较盛行,其他宗派法脉鲜有人问津。明末四大高僧的主要活跃时期都比林兆恩要晚,而且他们都是江浙一代的人,主要弘扬的也是参禅念佛法门。后世流传到日本的黄檗宗祖师隐元禅师虽然是莆田临近的福清人,却已经是林兆恩去世以后的事情了。

 

虽然林兆恩的论述中并没有多少佛教的篇幅,但在漫长的“三教合一”互相影响的文化氛围下,很多时候已经不可避免使用佛家义理。譬如:“《论语》所谓静而无失、居之无厌,《大学》之止至善、格物致知,《中庸》之致中和、致曲而诚,《孟子》之居仁持志,《》之直内、止其所,《诗》之钦厥止,《礼》之严若思,是皆所谓‘孔门心法’,道教之入门也。”这一段论述没有提佛禅一字,却实际表达了定慧止观的意思。

 

又比如林兆恩传人“夏心尼氏统承中一三教嫡传大宗师”卢文辉在《中一绪言》中提出:“三教初无殊致,万法不外一中”。这里总结的“一”和“中”,与佛教的“直下承担”、“不落两边”、本直行中的意涵是一致的,揭示了一真法界中道思想。殊途同归的表达,在智者眼里是觉悟的光芒,在修行者心中是菩提的种子。就如同得其安住(《金刚经》)不外乎求其“放心”(《孟子》),有我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何异于无我的“不敖倪于万物”(《庄子》)。

 

王阳明的心学与禅宗近似,从究竟来说,心学与禅学的最大不同,一个是有余涅槃一个是无余涅槃,即便两家都说入世与出世是圆融的,但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总还是不同。印光大师认为:“佛教不但与儒教不相悖戾,且大有发明儒教,辅弼儒教之至理极焉”。但是林兆恩本人并不一定这样认同。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萃取三一教(五):林兆恩与儒道释发布于2021-05-07 16: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