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章经》,简称《九天生神章经》,收录于[明]《正统藏》洞玄部本文类,是道教早期“古灵宝经”之一。


“古灵宝经”还包括了《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太上洞玄灵宝诸天内音玉字》《五篇真文》等经文。这类经文,都是隐文写成。所谓“隐文”,一则隐名,二则隐事,三则隐意,晦涩难懂。除非经过真师传授,一般常人无从读懂。


度人经》是道教的首经,万经之首、群品之先。《诸天内音玉字》凝飞玄之气以成灵文,得之者不死,奉之者长存。妙化之文出于自然,混之不浊,澄之不清,毁之不灭,灭而复生。


《五篇真文》是灵宝赤字所成,六百六十八字,皆天地之根、万物之源。《九天生神章经》为魂魄降胎受命之经。欲了解女子怀胎十月的经过,就要学习这部《九天生神章经》。


中国本土的道教,关于魂魄降世的过程,有自己完备的系统。道教这方面的经文主要就是《九天生神章经》,其他还有《太上九丹上化胎精中记》、《内观经》、《内丹经》、《因缘经》、《太上修真玄章》、《九真中经》、《紫元内二十四神回元经》、《济众经》、《黄庭内景经》、《老子中经》、《五斗金章受生经》、《库受生经》等。


轮回也是诸多宗教的基本概念之一。道教早期经典,大多言“五道”轮回。五道:天道、人道、畜生道、地狱道、饿道。自唐以后,多采用“六道”的说法。


目前全真道度亡时,一般是青玄济炼、铁罐施食。铁罐施食,均言“六道”。所以,在目前宣法,也多采用“六道”的说法。六道:仙子道、魔灵道、人伦道、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


可以看出,“五道”与“六道”只是“六道”将“五道”中的“天道”划分成“仙子道”和“魔灵道”,而将“人道”改称“人伦道”,本质并无差异。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我们也需要注意的是,“六道”中的“仙子道”与道教所谓的“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仙”的基本定义是超出三界、不在五行,是不属六道、不落轮回的。


在《钟吕传道集》中,将“仙”分为五等: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如今,道教一般采用“六仙”的说法,即在“五仙”的基础上,增加了“大罗金仙”。大罗金仙是道教修真的最高追求,天仙、神仙居其次。


其余三等,地仙、人仙、鬼仙都是下品仙,一般不追求。鬼仙指的是宿业消除、一灵觉悟、圆圆湛湛、明心见性者,因不入轮回,故归为仙,但又不能自主,故归下品。同时,由于不入轮回,再修行也比较难。



重性轻命,是道教修行的大忌。道教讲求性命两全,不可偏颇,最终形神俱妙,才算圆满,故号为“全真”。应该这么说,出离轮回是道教修仙的最低要求,谓之“小乘”。


之所以说是最低要求,是因为天有三十六重。其中,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这属于三界。这里的众生,都是要遭受阳九百六之灾、三灾八难、九横五苦之厄的。出离了这三界,就是出离了轮回、跳出了五行。


其上,是四种民天。所谓“种民”,就是人种。这一劫时空灭亡,下一劫开始,作为下一劫人类的“种子”。这是超出轮回的,三灾八难不能波及的。但是,并不是终极的清静世界。


四重种民天之上,是大赤天、余禹天、清微天。这三重天,就是道教信仰的最高的三位神明所居的地方。也就是玉清圣境、上清真境、太清仙境。


三清境,也是玄、元、始三炁所化,也是三宝尊。降于人,为三田:精、炁、神。降于教,为三宝:道、经、师。降于经,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降为神,为三尊:元始尊、灵宝尊、道德尊。


这个“三”,也是“一”。一者,道也。道教的一切源头,均始于此。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共二十八重天,其排列并不是楼房一样层叠而上,而上如羊角般从四角螺旋而上,每方各八天。四梵天、三清境则总居其上。这一共是三十五重天。


最终,还有一重天,称为“大罗天”,弥漫一切,包囊了万有。所以,道教认为,出离轮回是最低的要求,因为要修成“大罗金仙”,面礼元始才算圆满。


而人在受胎的过程中,魂魄是从何处降下的?就是从元始九天降生的。这元始九天为:郁单无量天、上上禅善无量寿天、梵监须延天、寂然兜术天、波罗尼蜜不骄乐天、洞元化应声天、灵化梵辅天、高虚清明天、无想无结无爱天。


《九天生神章经》隐文讲述的,就是怀胎十月,魂魄从这九天下降的过程。由于是隐文,比较晦涩,大部分修道者都是从注文中学习这部经的。在学习“九天生神”的过程之前,我们先来分享另外两段经文,以备参考。


一则《太玄部·太上修真玄章》,经中言:“人在母腹中,其脐带与母脐带相连。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及乎降诞,剪去脐带,然后各自呼吸。而所受父母一点凡炁,则棲于下丹田中,而寄体于肾。


其丹田前对脐,后对肾,在脐肾之间,其连如环,广一寸二分,有二窍,以应乾坤,上通泥丸,下贯涌泉。旁有六窍,以应坎离震巽艮兑,以通六腑。一身之炁,皆聚于此,如水之朝东,辐之湊毂,故此窍为命之根蒂,其性居丹田泥丸,而寄体于心。


泥丸者,在人之首,明堂之间,六合之内,是为顶门,故世呼婴儿顶门为性门也。性门未合,皆知宿生因绿等事,合则忘之矣!故泥丸为性之根,能知性根命蒂,则始可言修炼矣!”


一则《正一部·上清九丹上化胎精中记经》,经中言:“凡人生在胞胎之中,皆禀九天之炁,凝精以自成人也。既生而胞中有十二结节,盘固五内,五内滞阂,结不可解,节不可灭。故人之病,由于节滞也。人之命绝,由于结固也。


兆能解于胞中十二结节,则求死亦不得也。胞上部有四结,一结在泥丸中,二结在口中,三结在颊中,四结在目中。胞中部有四结,一结在五藏中,二结在太仓中,三结在大肠中,四结在小肠中。胞下部有四结,一结在膀胱中,二结在阴中,三结在后门中,四结在两足中。”



根据《九天生神章经》的记述,我们对于隐文的破解,及参考历代祖师注解,将“九天生神”的过程简述如下:


其一月,为胞。经曰:“胞者,太虚有神,总御元炁,凝而为胞,生于真土。古人云:兆生一月为胞。乾道成男,则阴包于阳;坤道成女,则阳包于阴。”一月,性别已定。


其二月,为胎。经曰:“人生二月,为胎形兆胚也。洞者,通也。谓此炁能通冥昧,而实原于紫户也。紫户在天九宫之内,在人两眉间高一寸,却入三分,右为紫户。谓居上元而实为胎根之主也。”二月,房舍建好。


其三月,降魂。魂者,阳神也。三魂:胎光、爽灵、幽精。《内观经》云:“三月阳神为三魂,动以生也。”女子可见胎动,因为阳神下降。犹如房子盖好,主人开始居住其内。


其四月,降魄。魄者,阴神也。七魄: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内观经》云:“四月阴神为七魄,静镇形也。……所谓闭关,乃闭其死炁之关,以杜外邪,存生炁也。”


其五月,具五脏经曰:“五月五藏乃具,应真土之数,合正中之位,总括阴阳,包罗四象,故五仙中灵之炁,乃藏府之命元也。”


《内观经》云:“五月五行分五藏,以安神也。故必五藏全具,然后五帝朝真也。此皆五仙中灵之炁,以练元藏腑,则紫户生仙矣。腑者,五藏之配也。为受盛之府也,如小肠为心府,大肠为肺府,胆为肝府,胃为脾府,膀胱为肾府,三焦命门府是也。”


其六月,成六腑。《内观经》云:“六月六律定六府,用滋灵也。······若以藏府之配于十干言之,如甲乙为木,肝胆当之;丙丁为火,心与小肠当之;戊己属土,脾胃当之;庚辛为金,肺与大肠当之;壬癸为水,肾与膀胱当之。”


其七月,开七窍,通光明也。经曰:“孔窍开聪,盖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所感之门,在乎七窍,七窍之主,在乎一心。”七窍原相通,后来各有分属。而七窍之主,在心。《玉皇心印经》曰:“七窍相通,窍窍光明。”


其八月,布八景。经曰:“人之受生,自一炁为祖,以一生三,以三合五,是名八景,三八为二十四神,此阴阳之变也。”《中盟箓》谨录二十四神为:上部八景,发神、脑神、眼神、鼻神、耳神、口神、舌神、齿神。


中部八景,肺神、心神、肝神、脾神、左肾神、右肾神、胆神、喉神也。下有八景,胃神、大肠神、小肠神、胴神、胸膈神、两胁神、左阴左阳神、右阴右阳神也。合为二十四,以应二十四炁。


其九月,生三万六千神。经曰:“诸天下临,三关五藏、六腑九宫、金楼玉室、十二重门、紫户玉合、三万六千关节,根源本始,一时生神。”



《内观经》云:“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精也。······三关者,上玉京关,中夹脊双关,下尾闲关是也。五藏者,心、肝、脾、肺、肾也。六腑者,大肠为尚书府,小肠为元阳府,胆为兰台府,膀胱为太和府,胃为太素府,三焦为无极府也。


九宫者,两眉间入三分为双田宫,却入一寸为明堂宫,三寸为丹田宫,亦名泥丸宫,四寸为流珠宫,五寸为帝一宫,明堂上一寸为天庭宫,洞房上一寸为极真宫,丹田上一寸为玄丹宫,流珠上一寸为太皇宫。而五藏亦有九宫也。


金楼则重楼也,喉咙是也。注云:喉咙十二重也,中有十二亭长,皆持玉戟以守之,真人在其内,主通上下气者也。苏东坡有云:冻合玉楼寒起粟,盖指此也。《黄庭经》云:‘重中楼阙十二环’。


玉室者,脑之别名也。……所谓三万六千关节,根元本始,一时生神者,盖形体则渐成,惟神无方,体炁足则神具,非由次第而有,故云一时生神也。《九丹精中记》云:‘天神一万八千,身神一万八千,共三万六千神,神炁具足,于是而生’。”


读罢此,便知《太上老君内丹经》中,“太上曰:自己天尊,何劳上望;自己老君,何劳外觅”一句之意了。盖身中具备万神,三清、太乙,皆在身中。


《救苦经》曰:“空中何灼灼,名曰泥丸仙。”《内观经》曰:“太一帝君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也。照生识神,人之魂也。司命处心,纳生元也。无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脐,保精根也。照诸百节,生百神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也。元气入鼻,灌泥丸也。所以神明,形固安也。运动住止,关其心也。所以谓生,有由然也。予内观之,历历分也。”




















































































和谐是民众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谐的社会里,不仅人人心情愉快、处处温暖融洽,而且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社会秩序稳定而协调。在中国各个朝代几千年的历史交替中,和谐不仅是先人们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绵延几千年的政治理想。和谐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主题,天时地利人和、家和万事兴……都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的共同梦想。安宁、稳定的和谐环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和生活的必要条件。离开和谐,社会无从发展,个人也得不到幸福。


现在中国的发展处在一个黄金期,但也是矛盾突显期。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善于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环境。发展是硬道理,和谐则是硬道理后面的硬道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最广泛的社会动员,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多方发动,多种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从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发掘“和"的文化内涵,古为今用。儒、道、释是中国文化的三个支柱,它们都倡导和谐,然而各自和谐的内涵是不同的。儒家重视的是社会秩序,主张和而不同,以倡导“非寡"、“非乱"、“非同"为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谐"为目标的理想和谐境界。教重视的是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奉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规则。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关注的是天、地、人全面的和谐发展,以“道"为最高信仰,倡导人们信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为事,生成容纳万物、自然平和无私、无为柔弱不争的环境。可以看出,道教之和不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贴近人、最具人性的。


其十月,气足,万象成也。元和哺食,时不停也。


《九天生神章》应验记述中,还称其有度亡的功能。除死降生,皆可由此经。女子怀胎而不降生,皆是魂魄阻滞所致。诵咏《九天生神章》可使男女降生通畅,魂魄不致阻滞。


经曰:“人之受生于胞胎之中,三元育养,九炁结形,故九月神布、炁满能声。声尚神户具,九天称庆。太乙执符,帝君品命。主录勒籍,司命定算。五帝监生,圣母卫房。天神地祇,三界备守。九天司马在庭,东向读九天生神宝章九过。男则万神唱恭,女则万神唱奉。男则司命敬诺,女则司命敬顺。于是而生。九天司马不下命章,万神不唱恭诺,终不生也。上章言人贯三才,重生缘会。”


修真之士诵咏此经,更能使人知性命之根本。于命功修炼方面,亦有极高的指导价值。希望通过以上浅略的分享,使得大家对于这部重要的道教经典,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更期待更多社会明达之士,能予以提出宝贵的意见。以期在修行的道路上,共同促进!


陈景展 腾讯道学

四柱八字命理六爻占卜

说的是占卜 传承的是文化

八字命理学奇门遁甲六爻:六爻占卜
四柱八字命理六爻占卜卦例

六爻卦例 文章 观点

八字命理学奇门遁甲六爻:六爻占卜


六爻卦例占卜:四柱八字命理六爻占卜卦


延伸阅读(儒释道古本民间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六道轮回:人在受胎过程中,魂魄是从何处降世的?发布于2021-06-03 10:42: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