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红楼梦》一书洋洋洒洒,蔚为壮观。其内涵十分丰富。正因为如此,后世人们对其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赏析和阐释。单就作者在写作时使用的语言而言也是雅与俗共冶一炉。就雅的一面而言,在文本中大量存在诗、词、曲、赋、对联等,当代红学专家蔡义江先生出版了专著对此作了系统的阐述。就俗的一面而言,《红楼梦》创作选择使用白话小说体裁从根本上体现了它的俗文化主体性质。其中的俗文化现象大致包括谜语、俗谚、俚语、民俗、民风等等。已有一些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认真关注和深入研究,并出版了相应的著述。然而,对作品中的俗语进行搜集和阐述的文章却并不多见。本文将试图就此进行弥补,将文本中的俗语进行集中疏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而进行简要的分析。

  二、文本中的俗语

  第六回,刘姥姥对其女婿说:“守着多大碗吃多大碗的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同回,她对凤姐说:“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
  第七回,焦大醉骂人:“你们这一起杂种忘八羔子们。”“咱们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第九回:贾瑞劝金荣说:“杀人不过头点地。”
  第十回,作者形容金荣之母。“早吓的丢在爪洼国去了。”
  第十一回,凤姐说秦可卿:“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秦可卿说:“任凭是仙也自能治得病治不得命。”
  同回,平儿说(贾瑞):“癞蛤蟆想天鹅肉吃。”
  第十三回,秦可卿在凤姐的梦中说:“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是,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
  第十六回,凤姐说:“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作针。”“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
  同回,凤姐对贾琏说:“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同回,凤姐说:“没吃过猪肉,也看见过猪走。”
  同回,判叱诧秦钟:“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
  第十七回,已卯本回前脂批:“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第十九回,宝玉的奶母李嬷嬷说:“那宝玉是个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
  同回,蒙王本、戚本脂批说:“人在气中忘气,鱼在水中忘水。”
  第二十一回,平儿骂贾琏:“过了河就拆桥。”
  第二十五回,彩霞埋怨贾环说:“没良心的,才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心人。”
  第二十六回,红玉说:“俗语说的千里塔长棚,没个不散的筵席。”“外头谁蒸下馒头等着你,怕冷了不成?”第七十二回,司棋对鸳鸯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
  第二十九回,贾母抱怨贾宝玉和黛玉:“不是冤家不聚头。”
  第三十回,凤姐形容宝玉和黛玉:“像黄鹰抓住了鹞子脚,两个都扣了环(一环扣一环)。
  同回,金钏儿对贾宝玉说:“金簪子吊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
  第三十九回,刘姥姥说:“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第四十回,刘姥姥酒令:“左边目四四是个人,是个庄家人罢;中间三四绿配红,大火烧了毛毛虫;右边么四真好看,一个萝卜一头蒜。”
  第四十二回,宝钗说林黛玉:“不用问,狗嘴里还有象牙?”
  第五十二回,麝月对晴雯说:“病来如墙倒,病去如抽丝。”
  第五十三,贾珍向乌进孝诉苦说:“黄柏木作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
  第六十回,春燕的娘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同回,芳官对赵姨娘说:“梅拜把子,都是奴几呢?”
  第六十一回,凤姐说:“苍蝇不抱没缝的蛋。”
  第六十五回,尤三姐提醒贾琏说:“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儿。”
  第六十七回,凤姐说:“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家花哪有野花香。”
  第六十八回,凤姐骂张华:“獭狗扶不上墙去。”
  同回,贾蓉求凤姐说:“胳膊只折在袖子里。”
  同回,凤姐说:“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第七十二回,司棋求鸳鸯时说:“浮萍尚有相逢日,人岂全无见面时。”
  第七十三回,林黛玉说:“守如处女,脱如狡兔。”
  同回,探春说:“物伤其类,齿竭唇亡。”
  第七十七回,袭人抱怨宝玉说:“可是你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三、浅析

  以上我们从《红楼梦》文本中收集整理了为数不少的俗语。
  俗语,一般而言就是指通俗的语言,是社会公众日常使用的话语。人们在长久的日常生活中,通过不断流传、提练,从而形成一小部分语汇、意涵相对固定的短语,它以浅显明了的话语反映生活的一些现象和说明某些道理。它就是社会公众智慧的结晶,它植根于社会基层,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毫无疑问,
文学作品是我们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而其来源却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没有生活的历练,是写不出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的。这就好譬人们不能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建空中楼阁。
  今天的人们来读《红楼梦》、谈《红楼梦》正是因为它是一座富丽堂皇的
文学圣殿,人们因此景仰它。这座圣殿的基础当然是现实生活,当然是作者的经历、见闻。为什么这部作品中有许此多的俗语呢?这就需要我们简要的了解、熟悉此书的作者的身世及大致经历了。
  《红楼梦》 的作者是曹雪芹,他就是早年的曹天佑。他的父亲叫曹颙。他的祖父叫曹寅,它的曾祖父叫曹玺。曹玺的妻子孙氏曾是康熙皇帝的保姆。曹寅或因其母系皇帝保姆的原因,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他与康熙皇帝是奶兄弟、同学、少年时代的玩伴,关系非同一般。康熙对他宠爱有加。康熙一生曾五次南巡。曹寅四次在家主持接驾大典。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曹寅在扬州任上病故。康熙随即命其独子曹颙继任江宁织造。不幸的是,曹颙也因病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冬天英年早逝。这样一来,曹寅一支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平生宠爱曹寅的康熙皇帝特命曹寅胞弟曹宣(荃)之子曹頫过继给曹寅之妻李氏并让其继任官爵。值得点明的是,曹頫给康熙的奏折显示:曹颙遗孀马氏在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已怀有身孕七个月;这个马氏腹中的胎儿就是曹天佑。当代红学家王利器先生根据简单的资料作出判断:曹天佑就是日后的曹雪芹。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红楼梦》一书就是写曹天佑个人及家族的身世和际遇。王利器先生的观点得到充分而强有力的证据和理由支持。
  1722年康熙死后由其四子雍亲王继承皇位,史称雍正皇帝。从此以后,曹家的命运发生逆转。雍正元年,曹家重要亲戚——曹寅妻兄、苏州织造李煦被查抄。曹家受此牵连,曹頫被交由怡亲王允祥看管。雍正五年,(1727年)李煦送八名戏子交结八王爷允禩之事被查出,李煦罪加一等,被流放到打牲乌苏(今黑江)。曹家因此受牵连程度加深。雍正五年年底曹頫被革职,第二年(1728年)正月,雍正抄没曹家。此时曹天佑十三岁,虚岁为十四岁。封建社会显赫的高官贵族家庭由于改朝换代而发生颠覆性巨变,家族被抄。这给少年曹天佑脑海留下深刻的烙印,也成为他日后
文学创作的主要来源之一。
  曹家1728年被抄后返回北京生活,被拨给少量房产。此后,曹家可能有一定程度的中兴。反映曹家回北京以后的
历史资料极少。这给后人了解曹天佑的成长、生活经历带来极大困难。现在我们可以粗略地判断,曹天佑大约于1736年开始创作一本叫《风月宝鉴》的书。1739年或1740年曹家因牵涉进“弘晳”逆案而再次被抄。《风月宝鉴》遭损毁,曹家彻底败落。曹天佑的生活从此颠沛流离,他因此而有机遇广泛接触社会底层生活。此后,他根据新的阅历将原来的《风月宝鉴》一书补充修改为《石头记》一书,此书有一个别名《风月宝鉴》。大约在1745年左右,《石头记》一书基本完稿,因不具备印行的历史条件,它以评说、传抄的形式开始逐步向社会流传。
  概括地说,既然作者曹天佑把自己生活阅历中长时间积累的俗语写进了文本中,那么,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仅就俗语的运用而言都说明作者或间接、或直接将自己家族被抄经历写进了八十回《红楼梦》文本之中。这是我们分析《红楼梦》中的俗语现象首先得出的结论。
  其次。具体而言,当从俗语以外的理由和证据推理、论证、说明作者曹天佑将自己的身世和家族被皇帝抄没的经历写进了八十回本《红楼梦》文本以后,再来回顾前面引录的那些俗语,我们则会得出结论:就俗语的运用而言,作者主动地、自觉地把家族被皇帝抄没后对周边现实生活的不满情绪暗写在文本之中,请看: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
  杀人不过头点地。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
  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
  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
  过了河就拆桥。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看了这些俗语后,也许有人会对我们前面的结论产生怀疑,认为有些牵强。既然如此,那我们就来看看脂批在这方面有些什么意见。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林黛玉讥讽、挖苦二进大观园的刘姥姥,说她是“母蝗虫”。对此,薛宝钗说林黛玉:“惟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儿、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此处有蒙王本脂批:触目惊心,请自回思。
  我们来稍微分析一下这一情况。首先,薛宝钗描述林黛玉的这段话和书中林黛玉的语言记录并不完全相符。其次,即使薛宝钗讲的话与林黛玉语言记录相符,脂砚用“触目惊心”也让人感到奇怪而不能完全理会。而当我们把薛宝钗说林黛玉的话移转或移换到作者身上时,则情况完全不一样。曹天佑用春秋的法儿、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如果是这样,脂砚斋说“触目惊心”则我们完全能够理解。
  《红楼梦》创作于十八世纪三、四十年代之间,这一时期是文字狱严酷的清朝中期。一般而言,无论作者有没有家族被皇帝抄没的经历都应在自己的书中绝对回避“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及其它一些犯忌讳的碍语。作者没有这样选择,只能说明他冒着巨大的风险,有主动选择的心理准备。难怪脂砚斋会说:“触目惊心。”


红学研究经典名著红学家红学专家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红楼梦》俗语现象浅谈发布于2021-06-01 22: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