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诸军还成都,大赦,谥诸葛亮曰忠武侯。

初,亮表于汉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馀饶,臣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卒如其所言。丞相长史张裔常称亮曰:“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陈寿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治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初,长水校尉廖立,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副,常以职位游散,怏怏怨谤无已,亮废立为民,徙之汶山。及亮卒,立垂泣曰:“吾终为左衽矣!”李平闻之,亦发病死。平常冀亮复收己,得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也。   

习凿齿论曰:昔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诸葛亮之使廖立垂泣,李严致死,岂徒无怨言而已哉!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鉴至明而丑者忘怒;水鉴之所以能穷物而无怨者,以其无私也。水鉴无私,犹以免谤,况大人君子怀乐生之心,流矜恕之德,法行于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诛之而不怒,天下有不服者乎!

蜀人所在求为诸葛亮立庙,汉主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步兵校尉习隆等上言:“请近其墓,立一庙于沔阳,断其私祀。”汉主从之。

柏杨白话版:蜀汉帝国北伐大军返抵首都成都,皇帝下诏大赦,封诸葛亮当忠武侯。

最初,诸葛亮上书刘禅,说:“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耕田十五顷,供给子弟饮食衣服,绰绰有余,我没有别的收入,所以财产不会增加。我死的那天,绝不让家里有多余的布匹,外面有多余的钱财,辜负陛下。”诸葛亮逝世后,果然如此。

  丞相府秘书长(长史)张裔,常称赞诸葛亮说:“丞相奖赏时,再疏远的人,都不会遗漏;处罚时,再亲近的人,都不会因私心宽恕;没有功劳的人得不到官爵,权势再大的人不能逃避刑责。这就是使贤能的和愚劣的都忘身报国的原因。”

陈寿曰:诸葛亮当丞相,安抚人民,建立文官制度,限制官员权力,一切遵照法令规章,诚心追求公道。对忠心耿耿、有益于国家的人,即令是仇家,也要赏赐;对违犯国法、工作懈怠的人,即令是至亲,也要处罚。承认自己错误而情有可原的,再重的罪都可减轻;花言巧语,死不认错的,再轻的过失,也要处刑。善行虽小,也会奖励;恶行虽微,也会贬谪。人情世故,都有深刻了解,对事件一定探讨它的根源,对理论一定考察它实践的结果,极端厌恶虚伪。全国人民对他都心怀敬畏,刑罚虽然严苛,但没有人怨恨,因为他公平正直,明察秋毫,堪称治国的伟大政治家,可以跟管仲(春秋时代齐国宰相)、萧何(西汉王朝相国)相比。

  最初,蜀汉帝国外籍兵团指挥官(长水校尉)廖立,自认为才干和声望,都应该担任副丞相的角色,对他的官位职位,不断抱怨嘲讽,诸葛亮把他贬降为平民,放逐到汶山郡(四川省汶川县);等到诸葛亮逝世,廖立流泪说:“我将一生困在蛮荒了。”李严(李平)听到噩耗,也发病而死(李严事,参考2318月);李严一直盼望诸葛亮重新起用自己,用以戴罪立功,补偿过去过失,李严了解诸葛亮之后的当权者,不可能再接纳他的复出。

  习凿齿曰:从前,管仲夺取伯氏采邑三百多家,并入自己采邑,伯氏终生没有怨言。圣人认为这是一件难事。诸葛亮能使廖立哭泣、李严身故,他们岂止没有怨言而已。水面至平,连邪恶的人都用水作为标准;镜子最明,连丑陋的人都忘掉愤怒。水平镜明,虽然呈现对方原形,对方却没有怨恨的缘故,因为水和镜没有私心。水和镜正因没有私心,自可以免除怨恨。何况伟大的政治家,怀着乐于看到别人活下去的仁心,流露哀怜宽恕别人错误的爱惜之情。用法律制裁时不得不用法律制裁,处罚的是他们自己所犯的罪。无论赏赐擢升,都不出于私心,无论诛戮斩杀,都不由于私愤,天下难道还有谁不服?

  蜀汉帝国各地人民要求给诸葛亮建立庙宇,皇帝刘禅不准;人民遂每逢节日,在路旁的高地上遥祭。步兵指挥官(步兵校尉)习隆等上书说:”请在诸葛亮墓(诸葛亮安葬陕西省勉县南五千米的定军山)附近的沔阳(陕西省勉县),建立一座庙宇,禁止私人祭祀。”刘禅这才同意。

读书笔记:诸葛亮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个完人,但那是民间传说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在正史中,诸葛亮是一个有血有肉,既有优点也有缺点的人。中国人喜欢“为尊者讳”,塑造没有缺点的人。现实中恰恰没有这种人,死了的人成为圣为还好,活着的人被做为楷模,往往会成为双面人,因为对他的要求已经超出正常人的范围。

柏杨:假如找一个对中国人思想和行为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诸葛亮是其中之一。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在中国人民心灵中留下的形象,直到今天依然深刻,最明显的是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故事,被知识分子认为是无上荣耀,人人都希望被长官赏识,在自己百般不情愿的状态下,出来担任官职。它的流弊遂使有些热衷的官僚政客,也要披上被“征召”的外衣,即令是民主时代的竞选,也希望形容为被动的参与。在最后,大家只好呆坐在那里,每天盼望大家伙三顾他的茅庐,盼望不到时,便怨天恨地。

  其次是诸葛亮那种“纶巾羽扇”指挥大军作战的从容态度。每个人都想在谈笑之间,使最困难的问题获得解决。流弊比三顾茅庐更为严重,因为人们只学会了从容,而没有创造出从容必备的条件。犹如只羡慕一朝成名的荣誉,而忘了千日千夜的刻苦耕耘,以致历史上常有“带汁诸葛亮”的大小场景(参考1206年)。这是一个只务外表,不务实际的陷阱,诸葛亮地下有知,当会感到遗憾。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是第一流的,无懈可击,张裔和陈寿的评论,已塑出一个万人膜拜的典范。然而,司马光引用陈寿的评论时,似乎故意删去一段,那段话是:“诸葛亮长于治理军事,短于奇谋诡计,政治能力优于作战能力,所以连年劳师动众,不能克敌制胜。从前,萧何推荐韩信,管仲推荐王子城父,都是因为知道自己的缺点,不可能十全十美。诸葛亮手下却没有韩信、城父,所以功业堕坏。”这是最公正的评估。事实上马谡就是张良,魏延就是韩信、城父;问题不是没有名将,而是没有伟大的统帅,诸葛亮身兼将相,而过分谨慎的性格,跟军事上必须有的冒险精,互相冲突。他培养的接班人,都是保守有余,进取不足,使我们徘徊扼腕,无限痛惜。

刘备托孤给诸葛亮,而且明言要诸葛亮自己接管政权,诸葛亮如果真的接管政权,可真是名正言顺,没有人能阻挡得住。然而,诸葛亮不但没有顺水推舟,坐上宝座,反而拥戴一个仅只十七岁,不过高级中学一、二年级的大孩子,“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在现实政治中,皇帝的宝座,谁的力量大,谁就可以往上坐。但我们对能往上坐而不肯坐的忠臣义士,仍备感尊敬。因为,那正是大丈夫有所不为的情操。没有这种有所不为的情操,便容堕落成一个无所不为的下三滥货色。诸葛亮的有所不为,使我们顶礼

  刘禅在诸葛亮在世时,敬畏交加。可是,却在诸葛亮死后,拒绝为他建立庙宇。而立庙之举,在专制封建社会,是一项最大的荣誉,比现代社会建立铜像,意义更大,因为有庙宇就有火,地下幽魂,还可享受。

  刘禅批驳的理由是什么,史书上不载。但我们可以推测:刘禅本年已二十八岁,皇帝的线条开始分明,可能早就不耐烦“权臣”对他的控制。皇宫自成一个体系,从以后黄皓的出现,可知刘禅早已有他自己的摇尾系统,即令刘禅自己甘愿接受拘束,摇尾系统也不准他接受,清王朝三任帝福临在他叔父兼义父的多尔衮死后,立刻翻脸(参考1651年),历史不过提前一千四百年上演而已。不同的是,蜀汉政府仍在诸葛亮指定的继承人之手,刘禅还不敢在大计方针上改变,但抓住小节,忍不住要表表他对诸葛亮的反弹和厌倦之情。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白话文,资治通鉴在线阅读, 资治通鉴简介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读《资治通鉴》1105——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发布于2021-07-08 10: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