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所记历史,自周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开始,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止,共记载1362年的史事,是我国编年史书记述时间最长的一部极有价值的巨著。


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宋朝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曾官至宰相,获赠太师温国公,后人称他为司马温公。


司马温公最初是编写了从战国到秦的八卷编年史,进呈给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英宗让他继续写下去,并为他在秘阁设置了书局,协助修书。这是他撰写《资治通鉴》的开始。当时尚无书名,两年后宋宗即位,名其书为《资治通鉴》,并且为此书作了序文。后来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便离开朝廷,带着书局,住到了洛阳著书。到了元丰七年(1084年),司马光66岁时,全书写成,前后耗时19年。他说:“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司马光编《通鉴》的目的,就是要“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是要通过叙述历史上的国家盛衰、生民休戚,以总结统治经验,为“当今”借鉴,因此得到宋神宗赏识,认为可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所以名为《资治通鉴》。


毛泽东曾将《通鉴》读过十七遍,“这部书几乎陪伴了毛泽东的一生,他的床头总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贴住。他读《通鉴》真是入了迷,一读就是半天,他说每一遍都获益匪浅,是一部难得的好书。”(郭沫若《读破了的一部<资治通鉴>》——毛泽东最后一名忽视孟锦云回忆毛泽东)

以上内容是刘乃和1990年为岳麓书社出版《资治通鉴》所作的序。


《资治通鉴》的体裁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下迄五代之末,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记事,便于反映历史发展总的进程。


《资治通鉴》的内容

《自制通鉴》所记1362年的史事,以政治、军事、民族关系等为主,兼及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和重要历史人物,而以历代统治的盛衰得失之故为中心。司马光自述本书的主旨是:

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上<资治通鉴>表》)


《资治通鉴》的文采

中国史家有讲求文采的优良传统,《资治通鉴》在中国古代以文采见长的史书中又是属于上乘的著作。记人,如亲见其人;写事,如身临其境;勾勒场面,如读历史画卷,都能给人一种史学审美的感受。


《资治通鉴》的价值

《资治通鉴》的价值不止表现在对编年体史书的发展、内容的丰富和文采的优长等方面,更表现在它是一部严肃的历史著作,司马光曾自述:“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擿幽隐,校计毫厘。”对当时和后世的史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然,《资治通鉴》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著作,比如后世一些书对《资治通鉴》的历史记述还进行过勘正。其次,《资治通鉴》以封建统治者的立场和眼光看待历史,自然具有局限性,观点总体也趋向于保守,因此我们应该择其所长。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白话文,资治通鉴在线阅读, 资治通鉴简介续资治通鉴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关于《资治通鉴》你需要了解的发布于2021-07-09 16:07: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