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甲骨文图片甲骨文转换器

#甲骨文

35  绳与箭

在讲西字时,我曾说小上的弯折曲线是一条捆扎麻袋口的长绳,本篇就从这条绳子开始。

的甲骨文源头被释读为,西周中期金文依然有两种写法,战国后才统一为右手写着顺溜的己。过去写的人或许都是左撇子吧,文字定型时却只照顾了右撇子的习惯。

我在本书中一再强调,殷商人在表达“比较长”时,会将一横或一竖弯曲一下,如丂、于和九,那么己曲里拐弯成这样,应该是会意一圈圈盘起来的麻绳(名词)和用长绳缠绕(动词)。

在殷商甲骨和金文里,己首先是天干之一,然后是先祖先妣的庙号如匕己。

我在2019年9月5日开始写的《十天干通解》系列文章里说,十天干应该是殷商人早期使用的“十日太阳历”的“日名”即“月份名”,但他们当时确实是称“日”不称“月”的,如《诗经·豳风·七月》里尚留有“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的对月份的叫法;现在西南彝族依然保留着“十月太阳历”:他们把一年分成十个月,每月36天,最后余五、六天过年

己是一挂麻绳,“己日”即“第己月份”应该是割麻沤麻打麻绳的那个36天,参照“昼出耘田夜绩麻”,“己日”当在现今秋收之前的阳历九月份附近。

估计是商族夺取中原王权甚至迁移到殷墟之后,才改用了置闰的十二月阴历,且把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整合(成60甲子)用于计日/天,但用“老黄历”太阳日作先祖先妣庙号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他们死后都成了太。当然,文科学者也可发挥文学想象力认为更早的“后羿射日”就是对“十日太阳历”的革命

己为字根组成的杞和?,又被先贤们解释成了形声字,我感觉只要用心一点就能找出其中的会意造字思路。

的子组甲骨文、晚商金文春秋早期金文都是木+己,造字构件排列成左右或上下对字义没有影响。在汉代以前,杞指枸杞和杞柳。枸杞是地上丛生的落叶小灌木,枝条细长柔软;杞柳则是落叶乔木,其枝条亦细长柔软且可用来编柳条筐。枝条柔软可编筐,这就与麻绳、草绳有点像了,因此杞是个会意字,会意枝条细长柔软如麻绳的树木。

?读为jì和qǐ,甲骨文为,商周金文写作等,俱为方国名。由于其中的是圆筐,己是长绳,所以造字义应是用草绳、秸秆绳一圈圈编成的像筐的小囤(dùn)子(现在仍有人在用)或用窄长席子一圈圈围成的粮囤——其中字最像。

?被许慎解释为一种坐姿,后人进一步说是盘腿而坐,我认为这是很久以后才出现的引申义,就如上吊的吊。

过去写作,其甲骨文有三种主要写法,都是人身上缠着一条绳,区别仅在于那条绳的上端收头不同。由于第三种写法上面有个箭头,所以绝大部分专业学者都将弔释为人带弋箭。我则认为才是最初的造字,造字义为给尸体缠上绷带形的裹尸布(联想一下古埃及的木乃伊);后来写成带箭头的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包裹尸体必须从下往上进行。

把死人用心包缠起来而不是随便处置掉是对死者的尊重,因此在最早的《尚书》和《小雅》中弔是“尊敬”的意思,如“无敢不弔”“不弔昊天”,后来又引申出悼念死者、慰问死者家属、哀伤、怜悯等义。

因为里既有长绳又有人,且这长绳上还有个会意向上的箭头,所以就被某些后人另类地理解成了把人吊起来或那个谁自个儿想不开去上吊,不过倒也别开生面。

同样被绳子缠上的还有个,这个夷可不是尸(以后详解)而是甲骨文。绝大部分人都说其西周金文“从大从弓,表义人持弓”,但从甲骨文看,里显然不是大(人)而是箭即矢。矢上带一根长绳不是专门射大鸟的箭吗?但是这种箭后来却被称作弋(yì)了。这又是闹的哪一出?

我推测,夷本来是带绳的箭,后来引申为伤害、消灭;箭射出去后绳子就被拉直了,所以又引申出拉平、弄平、铲平等义。再后来,指代东方诸族的尸被夷取代,夷开始指东夷、淮夷……但其造字原义——带绳的箭总得有个名称呀,不知是谁吃饱了撑的,找了个同音字弋来张冠李戴。

的甲骨文为,西周中期金文有。大家回想一下过去讲过的表义“在”的才——甲骨文为西周中期金文为。由于才是楔在地上的橛子,当可知弋是拴了根绳的橛子,绳的作用是拴猪拴羊。名词橛子、动词拴在橛子上这两层含义,后来被安在新造的形声字上了,弋则被拿去冒充了夷。

卜辞中弋是个地名,另是个动词——裘锡圭说是“替代”义,我暂时存疑。

中的矢要在这里做个简单交代。

为羽箭,甲骨文上面为箭头,中间为箭杆,下面是羽毛做的箭尾;西周金文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才逐步演化成现在我们根本看不出原型的矢。

我们以前提到过的与矢有关的甲骨文有射野猪的即彘和射飞鸟的即雉,现在算是补充说明白了。从里亦可反证,夷绝不是“人带弓箭”而是“带绳的箭”。

箭可以带长绳,戈或戈柄上就不可能再带根长绳了吧?可甲骨文中偏有这样一个被释读为的戈+己的和必+己的,西周早期金文写作。这会是什么造字义呢?老弟。

我不太有把握地认为,会意在长柄兵器的木柄上缠绕麻绳,目的是便于手握、防滑或防木柄干裂后扎手。古代戈是否有这种措施我实在查不到,但看出土的商代环首刀,其扁长的金属柄是必须缠绕麻绳的,不然无法握紧。

在兵器柄上缠一层麻绳,必须非常紧密均匀且一圈圈地循序渐进,因此弟有了次第即“按先后次序”之义(后来又造“第”字以表此义)。从人的角度看,一家孩子逐个地往下数,不论男女后面的都是弟(注:姐妹二字晚出,原来都称兄弟,如《孟子》之“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弟弟必须遵守次序不能逾越,所以弟又有了后造的“悌”义,即悌是“在兄弟姐妹中遵守次序不逾矩”而不仅是狭隘的“敬爱兄长”。

一根绳绑两三根棍的甲骨文被释为,西周早期金文亦都写若

弗是个象形造字,古代用竹子、木条做箭杆时,竹木条容在干燥过程中翘曲因而必须把它们跟一根非常直的木棍即箝绑在一起以定型,所以其造字本义为矫正。卜辞中弗借用为否定副词,通常相当于“不会…”。

由于长绳子“己”有“约束”义,所以后来被强调“吾日三省吾身”的儒家转用作了自称。

与弗造字思路几乎一样的是(读若犟),甲骨文是将一张没上弦的弓放进个跟硬套子似的、矫正弓的弓檠(qíng)里,因此弜有强、辅弼等义。卜辞中弜通常用作否定副词,意思是“不去”或“不要”干什么,另外是个方国名和人名。

由于殷商人在写弓字时往往不好好写,所以弜也有了等乱七八糟的写法,商代金文亦是如此,即既有比较规矩的又有不那么规矩的等。

写到此,有必要补充解释一下。弓的甲骨文既有上了弦的,又有没上弦的,商周金文亦有等不同写法。卜辞中除兵器外,弓还是个方国名或人名。

把矢搭在弓上就成了。射的甲骨文为,晚商金文写作,西周早期加“又”变成了;到了说文小篆,“又”变成了“寸”,弓和箭被误会成了“身”,于是射就被篡改成了

。你到哪说理去?

卜辞中射是个动词即用弓箭射某种动物和在祭祀时射牲,作名词时指射手或某种职官,另外还是个地名。

弓、矢都是最早的字根,由它们组成的会意字还有很多,将来有机会时咱再来展开吧。

注:原创首发,如果引用其中的任何新观点,请一定要按照学术规范注明出处。

甲骨文转换器、甲骨文图片,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传播中华文化,泽济苍生,功德无量!!!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绳与箭发布于2023-03-05 1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