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甲骨文图片甲骨文转换器

#甲骨文

三个多月前,在《与庄稼的交》里我解释了秝(lì)的甲骨文造字义应该是指农人有目的、有套路地种植的庄稼尤其是黍粟,由于“秦”的甲骨文中亦有个秝(秦的甲骨文将在后文中出现)且当时我已经写了一些列与“禾”有关的字,便想继续把秦也解释清楚。
但若想解释秦,就不得不先弄明白它的另一个造字构件“糸”。所以从《断纺织,继绝学》始至《黾的三个起源及其衍生字》止,我又用七篇文章解释了大部分含糸的甲骨文,尽管还有几个需要解释的但也只能改日了,现在是迫不及待地要写秦
可当我仔细研究秦及其造字构件时,却发现与其有关的另几个字——午、御、辔、驭等亦同等重要,且在以前理解的基础上,对它们我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二年又二天前,我写了篇《十二地支通解(三):辰巳午未》,在郭老和廖文豪先生解释的基础上,我把字理解成了马的辔头。
这两年,由于想彻底弄明白22个天干地支的造字义从而集结成一两篇严肃的学术论文,我一直在继续研学,反复看了午的甲骨文和马辔头之后,觉得自己过去的说法应该是错的。

图1  殷商时期的马辔头

图1中石璋如老先生所说的马辔就是我们初中所学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里的辔头,您看图中辔头的样子,像“午”的甲骨文吗?

图2  午的甲骨文-《甲骨文字典》

甲骨文中,午有几个很不一样的写法,根据《甲骨文字典》的罗列(见图2),其在一、二期里写作“亚葫芦形”,但我看就是个糸(或幺或玄);三期的样子像拉长的“士”字形;四、五期则是一根竖线段,且在竖线下面和中间分别加了一个小疙瘩。

由于大家都认为午最开始的写法是亚葫芦,所以主流意见就认为它象形的是两头粗中间细的杵,因此是杵的初文。一部分学者包括我认为它是糸,其他学者们都只笼统地解释为“像两束丝交午形”——其实是循环解释不知所云的,我则坚持认为它是绳子且最有可能指马缰绳。但这些解释都无法进一步说清午的另两个主要字形,我也不能自圆其说。

图3  午的甲骨文-《汉典》

由于是两年多里经常翻看、思考,我就把《汉典》里的甲骨文做了分类型整理,有一次当我凝视图3的第二行时,不仅眼睛亮了。

原来,第二行的字形才是最早的午!

我以前说过几次,判断哪个字形是最早的甲骨文,需看其所在的“分组”。根据前辈专家的观点(我主要依据刘一曼先生的说法),師组、子组、午组最早,属于一期;无名组的非王卜辞也很早,但我才疏学浅无从分辨;宾组开始很早但却跨越的时间很长,然由于宾组的大部分写法都很规范,且由于卜辞众多,所以我也经常以宾组字形为依据来思考甲骨文的造字思路。

我们再看图3的第二行,前两个是師组,第三个是宾组。

这说明什么?说明了这个“一竖两点”的字形才是最早的“午”!

图4  御的甲骨文一

由于我一直认为午最有可能指马缰绳,所以就会去字义为驾驶马车的字上寻找灵感。打开《汉典》网站,发现在御里,午的三种写法都有。这至少证明了御与午在造字之初是有明确关联的:御就是“卩+午”而不是“卩+糸”。

当然,在发现图3的规律之前,我仍认为御的最初字形为糸+卩,因为图4里的第一个字是午组的,即一期的。

但是在我发现午有師组字形后,再细看御的甲骨文,思路就不一样了。

图5  御的甲骨文二

图5的前两行,師组、子组的御里都是“长士”或“一竖两点”,这怎么可能是马缰绳的样子呢?然而图4中的午组字形和图5最后两行的子组与宾组字形,恰又明明表明这就是根绳——糸。这三个早期字形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看来还需去字义就是马缰绳的字上寻找答案。

图6  辔的字形演变-《字源》

如果只看《字源》上所选的辔的商代文字,我们很难将其跟午、御紧密联系起来,因为它选的两个字形,都像糸。

所以还需去《汉典》或《古文字诂林》里找。由于《汉典》上每个字形的标注较多从而可以发现更多线索,所以咱还是优先看《汉典》。

图7  辔的甲骨文-《汉典》

图7中,除了字里有二或三个糸之外的,我圈出了几个特殊字形,这些字形里基本上都是三条“一竖两点”,当然第一行第三字里的“两点”变成了“两个小圆圈”。

通过图7,我们又至少证明了,辔里的构件是“午”而不是普通的“糸”,即使写成了糸,也是特指马缰绳的绳子而不是普通的绳子。

除了三根马缰绳,辔里的那个像叀的构件又是什么呢?

有人说是辖(xiá),我曾想过像车轮或车厢,但又都觉得牵强。

图8  车的甲骨文-《汉典》

甲骨卜辞中,车的写法多种多样,尽管大部分不规范写法都是“省略”,但一部分字形“描绘”的却是不同种类的车,比如现在的考古学家就发现,除了马车外,还有人力小推车。

图9  车的金文-《汉典》

早期的金文(指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中,车字大都很规范,有两个轮子、车厢(舆)、车辀、衡和轭,有些字的衡或辀是弯曲的,这也很写实,因为那时有的马车就这样。

 

 

图10  古代独辀车

可是,可是,看了这么多车的甲金文和商周马车图片,却很难找到与图7中辔字上那个构件象形的东西,所以甲骨文阶段,辔上的构件既不是车,也不是车轮、车辖或车厢,应该是别的什么东西。
于是我又转头去看《甲骨文字典》。

图11  《甲骨文字典》释辔

说实话,我很不喜欢前辈先贤们解释甲骨文的“文法”。都工作生活白话文时代了,解释甲骨文的文字却还文白相间,话又说得不清不楚,很不符合“术语定义”的学术规范,大佬的学术陈词像嘴里含了个热茄子,让人既听不懂又不敢说没听懂。
所以在穷尽了其他思路之后,我才又不情愿地凝视起《甲骨文字典》的解释来。
哇,辔上面的这个构件(有点像叀),应该是一个人左手抓两根左缰绳、右手抓两根右缰绳,或把两匹马的左右缰绳分别拴在车轼上。简单说就是把两根缰绳攥或拴在一块儿。
为了形象说明,我再贴张网上搜来的图片。另需特殊说明的是,四匹马的图片都是西周以后的,商代只有两匹服马的马车,但我找不到只好以驷马高车来示意了。

图12  独辀车示意图

您仔细看图12,每一匹马嘴里都会有一根马衔即马嚼子,马衔两边露出来的是马镳(biāo),马镳上拴着马缰绳,缰绳的另一头则攥在马车夫手里,当需要转弯时,马车夫就拉左手或右手的四根缰绳,四匹马就都同时往同一个方向拐弯了。

图13  殷墟出土的马衔和马镳

因此图7中两三个糸+叀的辔字就好理解了:糸是马缰绳,叀是几根同一边的马缰绳被攥在驭者手里或打个结拴在车轼上。图5中一部分御字里的一竖也好理解,那一竖就表义一根绳即缰绳。
可午、御、辔里那些一竖加两点或两个小圈、像拉长的“士”一样的字形又是怎样的造字思路呢?
我既然认定午是马缰绳,就要去实物上找线索,您别说,网上还真有不少战国铜车马的实物图片。

图14  战国铜车马

我把第四张照片做了局部放大和标注,您可很清楚地看到,边上骖(cān)马的左缰绳在颈、腰和尾部都是做了固定处理的,同理可证其他缰绳也都会有几个固定点,其主要目的是防止缰绳下坠绊腿或乱了次序。
有了这几个固定点,是不是就可解释“一竖两点”的午字写法了?
殷代的马车只有两匹服马,没有骖马,服马的缰绳是如何固定的?我恰好也找到了一张可以显示服马缰绳位置的照片,可惜不太清楚,客官您凑合着看一下哈。

图15  服马缰绳位置示意

所谓服马就是驾辕子的马。由于商周时期马车只有正中一根辕木(即辀)而不是后来的左右两根,所以会在辕的上面装一根横木即衡,衡的左右分别装一副轭,这辆车就由两匹马来拉了。
图15中的服马,其缰绳从镳上起头,穿过衡上的金属环,又穿过“腰带”上的环,最后拴在了车舆的前栏杆上。
由此我们就完全理解了“午”的造字思路,同时也弄明白了午的“自由端”是攥在人手里或拴在车舆上的。
搞通了这些,再回头看御与辔的甲骨文字形,是不是就豁然开朗了?
我们虽然见不到殷商车马的缰绳,但也要看看车马坑是什么样的,不然脑海里总留着驷马高车的印象容误导。

(1)

(2)

图16  殷墟车马坑手绘图

以上的论述应该算足够严谨了吧?但我们还得回应一下御字的“马鞭”说,即有人认为,甲骨文御的卩面前不是缰绳,而是赶马的鞭子。
因此我不得不去考察另一个,在古文中尤其是在与马有关的文句中,它跟御完全等同,就连《字源》都把它俩放到一起来追根溯源。

图17  御与驭-《字源》

《字源》认为,驭字起源于西周,它收的这个金文应该来自于西周早期的大盂鼎(见图17),字形结构是左边一匹马,右边是手持马鞭。

图18  驭的商周金文-《汉典》

《汉典》却收录了更早的商代晚期金文,见图18第一字,但它依然认为驭没有甲骨文。
驭果然没有甲骨文耶?
但我很快就发现了,我曾以为是《甲骨文字典》弄错了的、于是专门摘出来的三个被判为“御”的甲骨文,其中有两个都有“手持马鞭”的示意。

图19  御的甲骨文-《甲骨文字典》

图19的第一个字,为“女+糸”,看来是个女车把式;第二个字为“卩+糸+攴”,当是一个人挽着缰绳还拿着鞭子;第三个字为“马+攴”,显然就是早期的驭字。
因此,驭是有商代甲骨文的,但这个字只能证明是用鞭赶马,却不能证明是赶马车。只有上图第二个字,既有坐着的人,又有马缰绳和手拿鞭子,才完全会意了车把式赶马车。我们前面分析过的御,尽管没有鞭子,却是实实在在的驾驭马车。
因此从理论上讲,御与驭还是有区别的,驭可用于马车和骑马,而御则只能用于马车而不能用于骑马。至于商周人是否有这习惯则不得而知了。
 
绕了一大圈可以说了吧?

图20  秦的甲骨文-《汉典》

最为大家所赞同的甲骨文解释,是说秦的上半部为两手持杵,下面的秝为禾谷稻麦之类的粮食,整个字会意给粮食脱粒或舂米。
咱前面分析了午的几种字形,在此我们看到,主要的三种字形,在秦字里都有体现,因此可以确定,秦的双手里拿的是午即马缰绳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
那么秦的造字思路会是什么呢?
我们就来看看《史记·秦本纪第五》。
秦的远祖大费,因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到舜帝的褒奖,“乃妻之以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后来的另一祖先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
又一祖先“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遂致使御而妻之。”
并且“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到西周孝王时期,秦之先祖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孝王听说后就让非子给王室养马,马大蕃息。孝王说“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多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于是“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到此我们就可以捋一捋了。
首先是舜帝时期的大费即伯翳或柏翳或伯益,善于调驯鸟兽,且被周孝王评价为善于养牲畜。
商汤灭夏时的费昌背叛夏桀归顺了商汤,且亲自为商汤驾驶马车,并因战车之利在鸣条打败了夏桀。
到了成汤四世孙商王太戊即大戊时期,孟戏即中衍又被太戊招来驾车。
西周第八位天子孝王时期,非子为周王室养马,并在秦地为他建邑,从此嬴姓人就被称作“秦嬴”,非子也才被后世称作秦非子。
但是看看甲骨文的秦字和嬴氏祖先的功绩,我觉得,他们本来就是秦而不是因西周时封到秦地才称秦。
秦是什么呢?
双手拿着一根马缰绳,那就是驯马和/或驾车;下面的秝,可以看作麦谷等的禾秆,而麦谷禾秆,向来都是马的草料。因此秦的甲骨文,就是会意善于养马、驯马和驾车的人
不管信不信,只问服不服。
 
现在可以反过头来说了。

二年又二天前我在《十二地支通解(三):辰巳午未里说“马的辔头是左右完全对称的,这正如正午的太阳不偏左也不偏右,于是就用午字来命名这个时辰——中午11点到13点”,现在午不是辔头而是马缰绳了,还能这样解释“午时”的由来吗?

能。因为商代的马拉战车都是两匹服马,且每匹服马都有左右两根辔即缰绳,对一匹马来说,午是左右对称的,对辀两边的两匹马来说,午亦是左右对称的,因此晌午太阳正中之时,就是左右对称的白天的中点。所以十二地支最开始的命名,依然是时辰名。

图21  午的商周金文

但是后来午字变了,变成了图21中的“伞形”,且从发现的金文看,其变化始于商代晚期。这可无论如何不能解释为“缰绳”了。

以午为造字构件的其他字也是这样吗?辔当然不可能,因为西周之后,辔里的缰绳就只用糸即绳子表示了。御呢?

图22  御的西周金文

从图22中我们看到,果然御里的午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由马缰绳变成了伞形。

图23  秦的商周金文

同样的变化也体现在秦字上。
这一方面说明本文述及的几个字里的构件都是同一个午而不是其他什么交午之束丝、杵、鞭之类的,另一方面说了商代晚期至西周,午的字形发生了同一方向的变化。问题是,开始于何时?
多读多看还是很有益的,所以我对那些看得不多、观察不细、挂一漏万就轻易信口开河下判断的人很不以为然。这时我注意到了《甲骨文字典》里收录的一个秦字。

图24  秦-《甲骨文字典》

上图的第二列,是一个三期甲骨文字形,从中可以看出,它里面的午就已经变成伞形了。
也就是说,甲骨文后期,午字就有人不再写作马缰绳,而是另换了个什么东西。
这个东西是什么呢?由于秦、御都与驾车有关,所以最好还是先去商代的马车上找。
果然,让我找到了一个跟它很像的部件,那就是不把车身部分算在内的辀与衡。

图25  车的部分甲骨文

由于有些马车的衡做成了曲线,所以其象形文字上的那一横也被摹写成了曲线。又由于表义马缰绳的三个字形都容易与其他字形或字义搞混,如糸的字义太宽泛,无法体现马辔的特殊性;“一竖两点或圈”既不好看又容易与数字十相混淆;那个“拉长的士”形就更不用说了,土不土、士不士的。

 

 

怎么办呢?仔细一看车字,那车辕(辀)加车衡,不但看起来好看,而且是马车所特有的,于是一传三、三传九就这么逐渐给改过来了。且这个字形依然是个左右对称结构,不影响“午时”的象形会意。
当然这些字的后续胡乱演变,就只能令人一声长叹了。

 

 

图26  午的字源演变

备注:
  1. 本文文字图片基本上都注明了出处,个别没注明的也都可一眼看出是来自于《汉典》网站。

  2. 图1、13、16(1)摘自微信公众号“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2019年11月28日刊发的文章《常怀颖:殷墟车马器补议》。

  3. 图16(2)来自《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P.364,刘一曼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9年8月第1版。

  4. 其他未注明出处的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记不住图源,敬请谅解。

甲骨文转换器、甲骨文图片,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传播中华文化,泽济苍生,功德无量!!!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午的甲骨文与殷商马车夫发布于2023-03-05 10: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