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甲骨文图片甲骨文转换器

#甲骨文

研究早期古文字的造字义不能急于求成,即你不能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地要在几天内研究透某个字,因为短时间内,我们这些非小学科班出身的业余爱好者,实在无法找到与此字有关的所有信息,根本不可能排除万难,也因此不可能争取到胜利。如果勉强妄议,其结论一定是错误的。
2019年7月,在读完廖文豪的八册《汉字树》之后,我开始试着利用几个古文字网站和书籍来写作甲骨文解析方面的文章。9月5日开启天干地支通解系列,9月30日写了《十二地支通解(一):子丑》,但却无法破解地支之子的两个甲骨文字形;10月7日写《十二地支通解(五):戌亥》时想清楚了子的其中那个最规整简单的字形的造字义应为房屋里的隔扇、屏风或隔断,亦即两间房子中间的隔板;对另一个大家都认为是初生孩子形象的字形,与网友们作了长期的探讨和思考,我亦往“炉”方向做了大量的考证,但都没能找出自觉合理的解释。

两年多来,我阅读巨量的古文字、殷商考古等方面的文字资料,同时写出了近百篇专题文章(含视频讲座,自我感觉已不是初出茅庐时的吴下阿蒙,打个比方说,至少应该具备了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水准。

关于地支之子的释读,也已积累了好几条线索。

图1  系or??

这样的几条线索,是不同时间在不同思考下独立发现的,它们最后会聚到一起,就如我在《扬琴线索》里展示的系的甲骨文字形似的不分先后、没有逻辑关系,但若同时组合到一起,就是那个子字。或者更像我们土建专业的砼即混凝土,水泥、砂子、石子和水,同时掺和到一起,就成了砼。

可是要写成文章,文字的组织就太考验人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说谁后说谁,颇费周章。


那就先说图1的吧。

图1中的这个甲骨文字形——一只手拎着连在一起的两三股绳,我已经根据几个权威网站和工具书确定为系字。可我这段时间准备继续写与糸有关的?系列如蛮孪恋栾峦挛銮鸾脔弯变时,却发现在《古文字诂林》中,许多前辈将图1中的甲骨文释读成了?,且说其在商周时期的含义为——南蛮子的蛮。

图2  ?的西周金文

但是对比?(luán)的西周金文,其西周中期字形基本上为言+2糸,后来则有言有音(言与音的古文字形解释,可参见《口舌之利,甘言曰音》),这与图1的甲骨文字形差着好几十里地呢,所以我不认为它们(图1和图2)是同一个字,即图1仍是系,图2就是?。

图3  蛮的字形演变-《汉典》

不知为何,《汉典》网站没有收录?的先秦古文字,它把这个?的金文放在了蛮字条下即它认为,图2的金文其实是蛮。当然,它也不认为图1是?和蛮。

图4  蛮的字源演变-《字源》

与《汉典》持相同观点的是《字源》,它们与我都认为,图1不是?而是系。但我又与它俩的观点有所不同,它们认为?是蛮,我则认为?就是?,蛮是?的衍生字,至于更具体的解释,我以后会以?系列字为主要内容(另包括乱和辞等)再单独成文。
到此,《古文字诂林》里的说法就可以束之高阁了吗?不行。因为我发现裘锡圭老先生的一个说法很新颖且很有可能是正确的。他说?字里的两个糸其实不是絲而是在絲上另加一横的字,在?的金文上之所以像两个糸,那是因为写字人把这一横跟言的横画合并了。我不喜欢在排版里加小图片,就弄个大图放下边吧。

图5  相连之二糸

这个字形,其含义为“连”而不是我在《扬琴线索》里解释的两个糸即絲的造字义——细和微弱。《说文解字》对?的释义之一也是“不绝也”。
若果真如此,?的造字法就是这个“连糸”与言的合体会意了(如下图),其造字义应为说话连绵不绝——蛮子说话快而清脆,又叽里哇啦听不清;后来?里的言变成了音,其字亦有了音乐连绵不绝之义。

图6  ?的造字思路

以上这部分内容,就是我关于子字的线索之一,大家认真记一下,咱们在后面的分析中要用到。

地支之子,甲骨文字形繁多,但细审之下显然只有两个源头,我们先直观地看一下。

图7  子的甲骨文-《汉典》

我从《汉典》网站摘录了一部分字形,当然这些字形两年多来我已凝视过无数次,除了前两行我已在2019年10月7日的《十二地支通解(五):戌亥中解释为房间隔断之外,后面4行的字形也大都选取自師组、子组、宾组即我认为的最早造字。

由于前两行的字形最早出自宾组,所以前辈先贤们大都认为其为師组字形的简化,即后面几行的复杂写法是先造的,前两行的写法是演变出来的。

这里需要再重复一下我的一个原则性认识:甲骨文中不存在简化原则,即他们没有过系统化、规范化的简化故意,有些字形的变化,都是因为误写或偷懒缺笔所意外造成的,而不是刻意的简化。

若坚信我的这个原则,那么图7的前两行和后四行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了,即地支之子有两个造字系统,它们之间不存在简化、演化关系。

图8  子的一期甲骨文

由于宾组卜辞时间跨度很大,凭我手头的资料无法确定图7中前两行的宾组字形是否是早期即一期的,所以我还得去《甲骨文字典》里寻找线索。果然,我说的“房间隔断”亦出现在一期,见图8第二列。

这就让人挠头了:哪个字形才是最初的呢?

翻《古文字诂林》,发现了明义士的一段论述,我整理一下贴在下面。当然为照顾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即使是竖排,我也依然整理成了由左往右的阅读顺序。

图9  明义士论子之先后

上面一段话的最后二字——盖阙,是“知不”的意思,即使民国时期读过私塾的文科生都不一定知道,明义士却用在了解释古文字的文章中,实在是酸得可以。我在解字时故意说得通俗,就是要矫枉过正他们的酸腐
然而明义士的这段话却误导了我一年多,使我总怀疑后一字形跟前一字形有啥关系,从而没太重点思考后一字形应该、如何被“原创”出来的。

图10  孳的字形演变-《字源》

三个月前我开始写带糸的字,最后要写到图10所示的。由于孳有西周早和晚期的金文,其造字法就极有可能是合体会意。其造字构件都是什么呢?

图11  孳or孪的西周金文-《汉典》

每一个先秦字形,都最好能知道它的确切时代,即所有的字形都应放到时间轴上来考察,这是我研究古文字的另一条原则。许多民科跑来跟我争论,可他们最大的缺陷是没有时间概念,经常颠三倒四倒因为果,所以争论起来就像是鸡同鸭讲。
在这方面最方便查阅资料是《汉典》网站。大家看看图11,它会列出每一个字所在的铜器名称、比较精确的时代和来自哪本出版物。
然而,《汉典》却把这两个别人认为是孳的金文厘定为了。
这两个金文是孳还是孪,对我破解子的造字思路影响极大,因此必须先搞清楚。

图12  孪的字形演变-《字源》

通过反复比较推敲,尤其对是《说文解字》中孳的籀文(见图10)和孪的小字形(见图12)的仔细观察,我最终确认,图11的这两个西周金文是孳不是孪,孪是战国时期根据?又造的形声兼会意字
确定了图11的西周早期的金文字形是孳,是我破解子字的第二条线索。

面对图7中众多形态各异子,我们总得假设一个最能体现造字人造字思路的字形吧我原来总是关注那些有两条长腿的,总盯着腿不放,并因此几乎穷尽了我的所有想象这是谁的或什么的腿后来我感觉这样不行,因为这么多腿上面的“头部”也形态各异从而让人无从推测于是我又缩小了范围,专门摘了几个看着相似的字形聚焦思考。

图13  特选的子-《汉典》

我把这几个字分成两行,上一行是没有腿的,下一行是有腿的。看着看着我突然想,如果造字人最开始所造的字是没有腿的呢?即图13第一行中间的两个字。
这两个字不在同一个组——分别在子组和師组,这就很可能说明在最早的两组卜辞中,两个地方的写字人不约而同地、很中规中矩地写了最初所造的字形,因此这个没腿的字形才可能是最原始、准确的子的象形文——这是我破解子字的第三条线索
既然如此假设,那就专心致志地看第一行,先不看第二行了
第一行的一、四俩字形,根据图8的提示,也都出现在一期,且在《汉典》中都标识为師组,所以也要作为补充参考一并加以考虑。

大家还记得我们前面所确认的金文孳吗?
结合这三条线索,我发现图11中西周早期的金文孳(第二条线索)就是由图5所示的“连糸”(第一条线索)和图13中没腿的子(第三条线索)所合体组成的,只是把子下的两个“出头”与上面的“大头”截断且往下挪了一点,如下图所示。

图14  孳的造字法

研究到这一步,子的造字思路和造字义就呼之欲出了。下面所需要做的基本上就是对大胆假设的小心求证。
我的大胆假设是:
此字形是成熟女性的生育口即女阴部的示意,上面是阴毛,中间圆圈加×为平时闭合的口(这种造字手法可参见囧字《王员外讲解甲骨文(第四讲)》),下面两条短斜线示意生育口是与两股连在一起的。
假设了图13第一行的中间两个字形为女阴的图示,那么其两边的两个字形也就好理解了:上面是阴毛,下面是耻骨联合部隆起的外观,只是这个字形不容被人理解所以很快就被写字人放弃了。
其它加了“两条腿”的各种字形,除了写字人想说明女阴是与两股/腿相连的之外,可能有不“写实”的故意,因此才使得我们新莽之后后来人对这个造字法胡乱猜测了两千多年。
另我以为,子的规范符号表示女阴——在战国及以前,不少写字人还是(隐约)知道的,这在后面将要写到的“要”字上能清楚地体现出来。
通过研究古文字,我越来越体会出秦国和秦帝国对华夏文明的摧残之烈,以及秦汉之际中华文明断代之严重,当然,后世儒家虚伪和道貌岸然也起到了很坏的误导和歪曲作用。
下面要对这个大胆假设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论证。

先看孳的各种解释。

图15  孳的几种字形

图15中,字三为说文小篆,字四为说文籀文,许慎解释孳为“汲汲生也”。我认为许慎虽不甚了解古人的造字思路,但对字义的解释还是有几分准确的,因为这些解释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汲汲”我认为在这里“接连不断”的意思其含义来自于“连糸”,就是他对?的释义之一“不绝也”。“生也”从何体现呢?他说不清所以没说,可我们从那个籀文上可以看出来,里面的“子”形就是产道口的简单图示。
《字源》中李义海释孳:“该字在周代金文中像'子'自母体娩出之形,后来子体娩出的粘连物与'子'离析,讹变为'丝',为《说文》籀文所从;讹变为'兹',为《说文》小篆所从,字遂为形声……本义为生育……”
李义海是对着图10说的,其所说的周代金文实为图15中的第二字,这个字是西周晚期的,相比第一字即西周早期字形已经有了容易引起歧义的讹变。尽管这样,他也依然看出此字形为“像子自母体娩出之形”,但“母体”具体指什么部位?既然是“像……之形”,它应该象形具体的身体器官才行啊。所以我觉得他虽没说清我们也能猜出其言外之意:“母体”指的是生育口。
由于李义海选择的是西周晚期的已经讹变的金文字形,所以他把“连糸”误认为是脐带一类的东西了。其实孳字应为合体会意:子为成熟女阴,“连糸”义为连绵不绝,合起来的孳字就是“连绵不绝地生孩子”之义
连绵不绝地生孩子,这应是农耕先民们的最大愿望,四五十年前我们还在乞求多子多福呢,现在参加谁家的婚礼,祝福语也一定有“早生贵子”。这种自古以来的理解,亦曾经留在战国时的《老子》里(之所以说下面这段话为战国时代的,是因为楚简本里没有):

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这段话的出处和文字解析,我曾写在《谷神不死?探<老子>之浴》,其所想表达的意思(之一)则是生出天地的“玄牝”——最早的阴户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这不正对应了孳字的金文字形了吗?当然这个“用之不堇”指的是做爱还是生育,则还能产生理解歧义,说不定在古人心里,做爱和生育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同一码事。


孳的造字义我们算是弄明白了——从女阴里连续不断地生出孩子来,那么地支子的造字义呢?

之所以到这里我还在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古文字诂林》第十卷1071页上收录了日本著名汉学家高田忠周先生对地支子的另一种解释,他的大意是图14中的甲骨文子实为商代的孳,即子的造字义为“生育”,由于子被专用于干支,后来就又造了孳字以代其“生育”义。

那就要更深入探讨一下图14中的甲骨文子到底是“生育”义还是“成熟女阴”义了,我之所以一直强调“成熟”二字,是因为其上有毛。

我认为其造字初义就是“成熟女阴”即可以生育的女阴,这恰好对应了上古之人的性崇拜和生殖崇拜。


殷商人会这么直白地造这么一个象形文字吗?通过对甲骨文的大量浏览和总结,我认为是一定可能的。

殷商人对性器崇拜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有个“且”字,在甲骨卜辞中的含义为“祖”。去年7月22日我在《汉字寻宗说且匕》里把且的造字过程理解为“且字是神主即祖先牌位的象形,而祖先牌位的样子却是来自于男性生殖器的。因此我认为,且既不是男根的直接象形,又间接来自于男根,其中间的二传手是神主。

图16  且的甲骨文

那篇文章之后不久,我发现了从契文分组中去寻找最初所造字形的方法,我把那些推断为一期、刻写比较认真、规范的字摘出来放到一起如图16,就会发现且的最初字形根本就不是象形神主,反而是刻意要象形男根的。

如果还不敢肯定图16里的且是象形男根,那就再看个(qù)字,一刀下去,不可能是砍向祖宗牌位吧?

图17  刞的甲骨文

且是男性生殖器,被当成祖宗来崇拜;也同样祭祀各代先妣的殷商人,怎么会不同时也崇拜女性生殖器呢?所以他们不但造了这个象形的子,而且还把它当成了十二地支的首字。

图18  且的春秋金文

西周之后进入春秋,整个社会就逐渐地礼崩乐坏了,且字的写法也有了“返祖”现象,您看图18里春秋早中晚期的金文,其象形是不是越来越传神了?

我们总说仓颉造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可到底怎么个取法,还需要到具体文字里去找、去体会。


去年1月19日我曾有一篇《甲骨文里的求欢怀孕生孩子》,那篇文章中我重点分析了孕、娩、字、毓等象形文字,这里不妨再看一看,甲骨文是如何“近取诸身”的。

图19  孕娩字毓的甲骨文

孕,一个人的大肚子里有个孩子;娩,两手分开产道拿出个“小东西字,孩子从产道里出来;毓,戴发簪的女人臀部下面有个头朝下的婴儿且还带着羊水,造字义为女人生孩子。

这些字说明了什么呢?我认为一,说明了殷商造字人并不像独尊儒术后的儒生们一样在性话题方面那么含蓄,而是直接象形刻画;二,地之子的女阴象形字只是表义成熟女阴,而没有“产子”之义,因为产子的象形文字会更复杂,就如上面的娩字毓。

独尊儒术之前,大家在与性有关的话题上都是直来直去、据实刻画,这个论断除了史书上的一些记载可以证明之外,写于战国时期的《系辞上传》里的一段话也可作为证据: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这段话里的乾,描写的就是男根,坤则是女阴。男根静的时候是团缩的,动的时候是挺直的;女阴静的时候是闭合的,动的时候是张开的。至于为什么这样就“大生”“广生”了,则是不讲逻辑的。

平铺直叙,据实描述,大加赞扬,除了是对男女性器官、性行为和生殖的崇拜之外,还能有别的解释吗?


圆圈里加×表义生殖口,前面对早期子和孳字的分析应该可以证明了,但这么一个被崇拜的重要人体器官若只出现在两个字上似乎不合情理。恰好,我在甲骨文里的求欢怀孕生孩子里还展开分析了个字。

图20  要的西周金文-《金文编》

商周金文中,发现的要字极少,只有上图中的两个,一为西周中期,一为西周晚期。
这两个字形下面都有个“女”,表义与女人有关,上面是两个手拿着个东西,那个东西都很像女阴的刻画;西周晚期的那个字形里还多了个糸因此被一部分学者认为是?,但我感觉糸更可能是阳具的误写,因为其上面的那个构件很像张开的女阴,因此这个字是男女做爱——字形里的那双手是男人的,因此要才引申出要求、想要等义。要为男女做爱,在我前引文中已经做了解释,比如《诗经·国风·鄘风·桑中》中所说:“期我乎桑中,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要我乎上宫”就是在上宫里野合。
我们前面在解释且字时说,春秋以降性器官的象形字更加传神了。这可能跟天下大乱、礼崩乐坏从而民风更加放肆有关。
在考查古文字的过程中,我跟许多前辈专家的观点一样:东汉的说文小篆已经不是很正规的象形会意字了,许多改成了形声字,但其收录的许多古籀文却还保留着早期造字的样子,因此要多关注那些古籀文字形。
康殷先生在其《文字源流浅说  释例》里经常说,说文小篆的字形还不如汉代隶书传承的古文字准确。
既然“要”的金文这么少让我们无法断定它里面会意女阴的构件是否与孳字里的相同,那就不妨扩展看看其他字形。

图21  要的字形演变-《字源》

这一看就明白了,图21中,要的说文古文和秦隶汉隶字体,其会意女阴的构件都是个圆圈里加×,与子的甲骨文、孳的西周金文相同,只不过上面没毛了。

图22  子孳要古字形对比

把这些古字形放到一起比对,是不是就更清晰了?
上图说的是《说文》的古文、籀文比其小篆更接近最初所造字形,战国以至秦汉的传抄古文字呢?我们也选一部分出来。

图23  要的传抄古文字

上图第一行,都大体与要的说文古文类似,两手之间是个女的阴门。
上图第二行,前两个字中间是个很明确的“蛇头”形,这个字形我在《黾的三个起源及其衍生字》里有专门论述,蛇头其实就是乌龟头,而乌龟头像什么大家都很清楚的。这两个字与个别黾很相像,但细看还是有区别的。第三个就比较像图20里的左边字了,像男女性器结合。第四字似乎更象形,第五字像图20里的右边字。
第三行我就不分析了,大家自己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通过上述“要”字的分析,更可以肯定子孳要里的那个圆圈里加×是表义女阴了吧。

除了古文字的角度,我还有一个强度比较弱的文献学上的证据来证明地支之子与女性有关。

图24  上古八大姓氏

我们都知道传说中的上古八大姓氏,我上面列了姜姬妫姞姒嬴姚妘八个,没列另一个传说中的“妊”,不过不影响下面的分析。
大家都传说,上古最早的姓氏都有个女字旁,表示它们都是母系氏族社会就有的。尽管攀到炎黄尧舜禹有点不可信,但姬是周武王的姓、姜是吕尚即姜子牙的姓、嬴是秦始皇的姓应该不会错。
另外,我们也都知道比姬周更早的殷商是子姓。
子姓是不是也应该像姬姜嬴一样有个女字旁或与女性有关呢?
如果商王的姓是那个最早的地支之子,那么一切疑问就都解开了。他们也是女性崇拜且崇拜得更彻底,他们不但把成熟女阴之子做了自己的姓,而且还把它命名为地支的第一位,“子时”义为一天的开始,这正如后来的《老子》所理解的那样:“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史前维纳斯雕像-《易中天中华史》

男子勃起向女神致敬-《易中天中华史》

附注:旧大陆各地发现的史前各种裸体维纳斯雕像、印章图案、岩画等也说明了这种普遍的生殖和性崇拜。下图所示陶寺遗址中的女尸下阴被插入牛角,估计其用意也不止是复仇和残忍,更有让被推翻的贵族断子绝孙之意。

陶寺遗址受害女性-《何以中国

甲骨文转换器、甲骨文图片,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传播中华古文化,泽济苍生,功德无量!!!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地支之子透露出的殷商女性崇拜发布于2023-03-05 10: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