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甲骨文图片甲骨文转换器

#甲骨文

上一篇文章里,我们用古文字的初始义分析了嬴政、胡亥、项羽刘邦以及萧何张良英布陈平关羽张飞吕布岳飞张邦昌人名与其命运的关系。为了普通读者能更容记住殷商文字的造字法和造字义,我今天再写几个。
当然,为了照顾内容的连贯性和可读性,也会掺杂个别战国以后才造的形声字。

既然前面已经说了关羽张飞吕布,本文就顺势先说几个三国的首脑

图1  操的字源演变-《字源》

曹操,姓曹名字孟德。
字始见于战国,为新造形声字。初始形旁有扌、攴和戈,说文小统一成了手旁。由于是因音而造,其造字义便需去先秦典籍里直接找,现发现,其最早字义为“手持武器”,最早引申义为“掌握”。
遍观曹操的一生,几乎一直在东征西讨。且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也一直掌控着汉朝皇帝

图2  策的字源演变-《字源》

东吴的奠基(统一江东)实为孙策——姓孙名策字伯符。孙策的地盘也是打下来的亦始于战国,其造字义为驱马用的竹条或竹片,因此孙策亦是马上将军,且由于竹子马鞭容易损坏,他也早早地结束了生命

图3  权的字源演变-《字源》

接替孙策并与曹、刘形成三国鼎立的是孙权權/权东汉许慎释为“黄花木”,我认为是不正确的。因为在最早的古文献《孙子兵法》和《左传》中权都是权谋、谋略、计谋的意思——所以孙权才字仲谋。权很快引申为“称”和权力、权柄义,而孙权的东吴,在三国时也主要是左右摇摆、权衡利弊。孙权本人亦不像其父兄那样披坚执锐,能征惯战,只是守住父兄留下的基业,制衡着曹刘,平衡着三国鼎足之势。
最难解释的是刘备。《说文解字》释备/備为“慎也。”可刘备自讨黄巾起直至彝陵之战止,数十年戎马倥偬,没完没了地失败,又没完没了地进攻,怎么能算一个“谨慎”的人呢?
问题一定出在备字的解释上——许慎解释错了。

图4  備的甲骨文

从甲骨文上看,備是一个人背着(備字的右半边,后来新造了个形声字箙以代),而则是竹木制作的盛箭器具。
若如此,则刘备就是个整天背着箭壶打仗的人。这就对上号了。

本号既然是讲甲骨文的,遇到甲骨文就不能轻易放过,所以咱得更详细地说说箙字。

图5  箙的甲骨文-《甲骨文字典》

甲骨文中,箙的字形是一个长方形的匣子,有一或二支箭倒插在里面,而据殷墟考古资料,箙为木质,有一个箙里面插了十五支箭。所以甲骨文字形中的一两支箭只是会意,而不是真实描摹。
我们再看晚商金文

图6  箙的商代金文

从商代金文中,我们能看得更明确些,箙就是木制的盛箭的器物,且上面开口,箭羽露在外面。
可我们后来见到的箭壶、箭袋却不是这样的,比如刘兰芳讲《岳飞传》《杨家将》时常说“从走兽壶抽出雕翎箭”,那箭壶可都是皮革做的而不是竹木质的。
这是因为箭壶已在竹木箙的基础上改进了,灵感则来源于另一个甲骨文——函/圅

图7  圅的甲骨文

无论从甲骨文字形还是考古发现来看,圅(函的异体字)都是皮革做的,但它是封口的,就像现在的羽毛球拍外套一样,把箭完全包裹在皮套里,外套边上的“耳朵”是系背带用的。
这就不好玩了。因为在后来的骑马打仗中,由于马上颠簸,容易把箙里的箭给颠出来,且背个木头箱子也不舒服啊(战车时可以把箙拴在上)。若背上背个封口的函,打仗时抽箭又很麻烦。于是就结合两者的优点造出了革质开口的箭壶。

曹孙三人的表字与其命运也有巧合。
曹操字孟德,孟是家中长子的意思,德通得,所以曹操得到的地盘最大,且因其是东汉朝廷的丞相所以也代表着中原政权的正宗。
孙权字仲谋,仲是家中老二的意思,所以孙吴实力第二。
刘备字玄德,玄由糸分化而来,而糸有“结绳记世”的作用,比如孙/孫就是子+糸。由于玄又有绳头即开端、起源之义,而开端、起源又非常遥远,所以玄又有了“远”义,比如玄孙。刘备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属于东汉皇帝的远房本家,玄德,意味着因是皇室一脉(汉高祖的玄孙)而得以占蜀称帝。

古代帝王中,名字起的最好的,我认为是朱元璋
璋=玉+章。大家都解释璋为一种半圭形的玉器,造字人可没这么说,所以我就不采纳了,这里直接用“拆字”法。

图8  章的商周金文

字出现于商代晚期,其造字义一直没有合理的解释。我说字里的“辛”是在人(奴隶)和家畜身上打记号的青铜“烙铁”,下部添加的圆形“田”或“曰”是打下的烙印,因此章字本身具有名词印章、记号和动词彰显的造字义。
除了我说的这个打烙印的印章外,古代欧亚文明中一直流行着印章文化,我甚至认为,中国的殷商文字就可能是受到印度河哈拉帕文明的印章文字启发才造出来的,所以章,后来也成为个人、官府印章的名称。
在公文和私信中,如果要用印的话,一定会盖在文末,因此章字就有了公文或书信“结束”的引申义,一篇可称为一章。

最早的章应该是个图案,后来篆刻章的印记是花里胡哨的线条(赤与白谓之章),因此章又有了“花纹”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我也很奇怪我所推测的青铜烙铁为什么没有出土文物,估计一是因为用量少——只有拥有大量牲口和奴隶的大户人家或王室才会用,二是因为它不是陪葬品。

朱元璋的=玉+章,测字中咱只把它理解成玉质印章,而不必理会大家所解释的“古代的一种玉器”。皇帝用的印章称为玉玺,是第一位的、最高等级的印章。

朱元璋的,恰恰验证了这一点。

图9  元的甲骨文

元的甲骨文为上+人,即“人”字上面加了个“上”。人之上端当然是脑袋,这个没问题,但其造字原义却是最上端的、最早的、最开始的和最大的。

图10  元的金文

许多古文字专业书/网站认为元为兀且都指人头,兀上再加的一横为“饰笔”无实意,元的最早字形是凸显了大脑袋的图10中的那个金文。

与《甲骨文字典》的观点接近,我也不赞同上述说法。我认为图9里的甲骨文比图10那个金文早得多,大脑袋的金文只是后来的一个特例,并不代表初始造字人的意见。且我又认为,早期甲骨文或最早造出的甲骨文并不存在“饰笔”问题,它们的每一笔画都有明确的造字意义

由于有了“元”字,元璋这名字才有了帝王气,意思是最上面的、最大的玉质印章,这不就是玉玺吗?更何况他还姓朱,朱为大红色。


距离我们最近的、带“章”的帝王将相级人物李鸿章

“章”这个字非常好,但又仅仅是一般的好,如果前面没有一个烘托它的修饰词,其命运只能说不差,并不一定能过分显耀。

图11  鸿的字源演变

李鸿章的鸿,恰好起到了这种烘托、托举的作用。

在甲骨文中,鸿没有三点水且不是“鸟”,而是“工+隹”。隹与鸟的区别,我在《一鸟在手与群鸟在林》《隹其叀,弗不勿弜》等文章中已有论述,感兴趣的可以点开链接翻翻。

隹,是喜欢飞翔的鸟,工则是“夯杵”(详细考证请见《汉字探源‖男人做工叫任,女人做工叫妊》,不过我早期的文章里有些内容考虑不周所以请大家甄别着看),夯杵大概与人等高或像齐眉棍,但两端粗大以便于夯筑土墙。那么这个工+隹的甲骨文,其造字义就不是通常专家们所理解的那样是个形声字了,而是个会意字:会意张开翅膀后有夯杵那么宽的飞鸟。现实生活中,这么大的飞鸟是大雁,于是也称鸿雁,而鸿字也就有了“非常大”的含义。

鸿章,就是非常大的印章。李中堂这官做得可够大了吧?


总说古人似嫌不过瘾,咱再说两个近现代人。

先生名中正字介石,他自己写字落款都是中正,敌对时我方称他介石。对应于名和字,他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段。

先说中正。

图12  中的字源演变

字,自甲骨文开始就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旗杆上下都有飘扬彩带的,一种就如现在的楷体:宽长方形,中间一长竖。

许多人说,口+丨的中是彩旗中的简写。我表示反对。我现在逐渐坚信,虽有部分甲骨文偷懒缺笔,但几乎不存在面目全非的简写。所以对图12中的这两种字形,还需更细致入微的具体分析。

图13  中的甲骨文一

图13里的中字,是一根旗杆上有或多或少的飘扬的彩带,它们中间的那个口,有人理解为旗幡即整块布。我不以为然。我认为这是个囗(wéi),指城市或广场,旗杆穿过正中,意思是立在城市或广场中间的彩旗,无疑,这是一种与其他各种旌旗不同的特殊的旗帜,可解释为中央大旗

图14  中的甲骨文二

图14里的中,是一根长杆立于广场正中,或一长竖把方块形均分为二,只有“中间”之义,且在甲骨卜辞中仅用于“大中小”之类的排序上而并不表义“地盘之正中”,所以后来有斿(yóu)的中简化成它的样子后,就又给它另造了个孟仲季、伯仲叔季的字来替代,比如前面提到过的孙仲谋。

图15  中的早期金文

因此在文章、文字里,比如“中国”“中间”“中原”,其甲骨文原型都是“中央大旗”而非简单的“中间”之义。
正字咱在《用甲骨文测字玩》里解释过了,是出征、征伐、征途等义。因此名“中正”之人,其命运就不会是现在从字面上所能理解的为人中正,而是“打着中央大旗征战”。
撤离大陆之前,蒋先生是不是这样?建黄埔、东征北伐、扫平山头建立中央、剿共、抗日、国共内战。
国军败走小岛,在蒋先生的表字里亦有对应。他自称中正,而共方则称其为介石。
我在《介甲盾与上甲微(上)》里曾详细考证过介的造字义为最古老的身前身后各一片的石片缀成的铠甲,在甲骨卜辞中用作量词“个”义。由于早期的铠甲胸前背后各有一片,所以介的最初引申义为“夹在两者之间”;由于披甲士兵都很普通,所以介又引申出“普通”义,如一介武夫、一介书生。
我在《石头,石头》一文中详细考证过石的甲骨文字形,其象形的是鹰嘴悬崖。
所以介石可理解为一个普通的岛屿;介为夹于两者之间,这个小岛长期夹在中国大陆和米国之间;介为身披铠甲,蒋先生终其一生都在喊“光复大陆”且由于害怕大陆“解放台湾”而枕戈待旦,人不解甲马不卸鞍
中国一定要统一,中国一定会统一。统一,也一直是国共两党的共同愿望啊。

若只解中正而不解中山可能会被认为投机取巧牵强附会。咱再看看孙中山
其实孙中山只是后来才定的叫法,他小时候的名字是“帝象”,就这个幼名就可表明名字与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了吧?
孙文是他刚上学时起的名字,也是后来自己的固定用名,所以需要重点考察。

图16  文的甲骨文

的甲骨文,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放大、突出了胸膛部分,且在上面画了一个简单的图案,只是图案的形状并不固定。尽管过去有过很多猜测,最后大家却几乎一致认为,这是“纹身”的意思。

图17  文的早期金文

除了甲骨文外,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金文中,亦可见人胸前的简画图案不固定,只是后来才渐渐统一为心形。加上先秦文献中常有“断发文身”之类的说法和词组,所以可以肯定文的造字义就是纹身。
古人纹身无非为了臭美,所以文就有了最早的引申义——美善。可纹身毕竟是表面的,跟内在品质无关,所以孔子才要求做人要“文质彬彬”。由于殷商甲骨卜辞中就有“文武帝”“文武丁”之说,所以后来文又引申为与“武”相反的含义,指“非武力的”,如周文王。由于甲骨文、早期金文为象形文字,所以这些字只称“文”而不称“字”,识文断字代表有文化,所以文又是“有学问”的意思。
孙文,年轻时激情四射、魅力无双,在推翻满清王朝的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是发展组织、写文章、做演讲、传播思想、制定策略等“文”的手段,病逝后受到国共两党的尊敬,且在自己党内享有周文王一样的崇高地位。
名字里有“文”还必须有真才实学才行,不然就成“文过饰非”了,比如那个工人出身的外表光鲜的王洪文。姚文元的名字却毁在那个“元”上。
我们前面说了,元的造字义是最高的、最开始的、最大的,“文元”是什么意思?不就是“文章最好的”意思吗?可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你这名字如此狂妄,即使靠锦绣文章能得逞一时,也必下场悲惨
最后还是要说一下“中山”二字,因为孙文去世后大家都称其为孙中山。
中是中央大旗的意思,山是山峦、山岭。孙文的墓被称作中山陵,海峡对岸的国民党首脑来大陆,几乎必去钟山拜谒。因此中山二字,也就预示了孙文的大旗会且只能插在紫金山里了。

甲骨文转换器、甲骨文图片,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传播中华古文化,泽济苍生,功德无量!!!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帝王将相的姓名密码发布于2023-03-05 10: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