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甲骨文图片甲骨文转换器

#甲骨文

我关注甲骨文,最初是从绳子开始的。两年前的昨天,我在《后羿的“后”是什么意思?莫非还有前羿?》里首先写到了绳子,后来又写过很多。最近半个月在研究几个极难揣测造字思路的甲骨文和金文,又牵扯出绳子的问题,所以就先写了《断纺织,继绝学》和《甲骨文里的织机、瀑布与斩衰》,原以为终于可以揭开谜底了,可今天又发现,商代关于线绳的最基础的文字,依然有再仔细梳理一番的必要。

图1  糸的甲骨文

现代汉字里带糸、丝、纟、玄、幺字旁的字,其字义基础都与甲骨文的有关。但当我们认真看糸的甲骨文字形时,却发现其写法并不一致,有的上面有三股线头表示编绳的开始,有的有两节编绞有的是三节,有的有继续编绳的尾部,但统观这些字形在卜辞中的含义,尤其作为造字部件在会意字里的使用情况,发现它们都是绳子的意思,所以古文字学家们便把它们都厘定为
糸的造字思路现关注是很清楚的,其正规规范的写法应是图1的第一个字:上面有编绳的起头——三股细线,中间是两节细线交叉绞绕编好的绳子,下面是编绳的结尾——依然是三股细线。但在刻写过程中,有人就进行了部分简化,于是就出现了图1中的其他几种写法。

图2  糸的早期金文

商代晚期与西周早期的金文中,由于“写”字时比较从容,所以以交缠的三节字形为多。但我对图2中第二个字形是否为糸表示怀疑,理由会在专写“绳索”时再仔细解释,但由于我实在没时间、精力再节外生枝去找金文全文来作研究,因此也就不去追究它到底是个什么字了。
总之,这个有三个绞节的早期文字,后来就变成了糸。

可是,由于《说文解字》里解释糸为“細絲也。象束絲之形”,现代解字的人都把它说成是“束丝之形”了,这是不对的。正确的理解,它就是一根绳子

图3  玄的西周金文

一根绳子必然有绳头,于是西周开始,就把绞缠了两节的糸字留头去尾变成了字,我在23个月前写的《<老子>开篇第一章的文字释读》里就解释了玄之又玄的玄,其实是开端、起点、源头的意思,而众妙之门里的妙实应为“玅”,直译是“小玄”,意思是最初的、最细微的起点。

图4  含糸的卜辞

《甲骨文字典》里说在甲骨卜辞中糸的用法“疑为人名”,我去《殷墟甲骨文摹释全编》里找来了两片卜辞,发现由于文字残缺不全,亦难以确定它的准确用义,只好放在这里存疑了。

由于绳子在上古农耕狩猎时代用途很广,所以就有了许多由糸参与组合的会意字。而每个字里的糸是什么意思,却要我们费劲去猜。

对于绝大部分会意字,我们的顶级专家们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因此同一个甲骨文字形,可能会被释读为不同的现代汉字;即使某个字的字形演变过程非常齐备、清晰从而只能有一个对应汉字,他们对其甲骨文的造字思路也会有不同的揣测。但我以为,推测造字人的想法,需在准确掌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基础象形文的基础上,根据最朴实、最直观和最直接的原则去理解、推断,而不可绕来绕去地牵强附会

图5  係的甲骨文

我们先来看个字。

总体上看,尤其是看我认为最规范的宾组字形,图5的甲骨文为一根绳系在一个人的脖子上,有人认为是个弔(吊)字,但由于另一个弔的甲金文字形与图5的字形差别巨大,所以我认为应该将其作最简单、直接的理解:甲骨文为糸+人,那么糸+人就应对应说文小里的係字,且《国语》里有“係妻孥”“係马舌”,可证后世的係就是将人用绳子锁起来(带走的意思。

图6  奚的甲骨文

在人脖子上套根绳再用手牵着,就是字。奚为奴隶,可能是被抓来的俘虏,也可能是自由民犯罪后沦为奴隶,所以当一个人被套上绳索由另一个人牵着在路上走时就会有人问:从哪逮来的?为什么抓你呀?犯了什么罪啊?等等,因此奚后来就有了什么、何、哪个、什么缘故等引申义。

图7  率的甲骨文

係和奚都是用绳拴着一个人的脖子,若是抓来一群俘虏或押解一众罪犯怎么办呢?那就用一根绳把所有人的脖子都套上连成串,驱赶着他们在路上走,这就是。一个人走在一长串队伍前面,我们称之为率领(一率领就是带着一大帮人,没有只率领一个人的吧在《诗经》中,率有遵行、遵循、沿着、顺着之义,那是说这一串罪犯必须遵守纪律、遵循规定的路线前进;率还有都、全的含义,那不就家人全被抓来了的意思吗?比如罪犯的家属全家流放或充作奴隶。
率字中间是一根绳,两边整齐的短线可能表示队伍整齐,也可能表义路的边线,或者示意一根绳上的蚂蚱在“行进”中。但这种整齐也只是大概差不多的,因此率亦有大概的意思。

图8  後的甲骨文

这样一根绳上的一串人,总有走在最后面的,于是(简化字为后)字就借此形象造出:上面一根绳,下面一只“缓缓行进的脚”即夂。

图9  後的西周金文

为了让人准确理解後的意思是在路上走着的,西周早期的金文就又给其甲骨文字形加了个示意行走的辵或彳,这样就更能说明後的殷商文字是一根绳上拴着一串人在行进了吧?

图10  聨/联的甲骨文

绳子除了可以拴一个人、一串人,还可以穿一串耳朵,这就是我曾在《执牛耳与冥婚的关系及渊源》里费劲解释过的字。
糸+耳的意思是把许多耳朵串起来,那么糸+力或乇(我解释为手臂、上臂)的是不是将许多胳膊串起来呢?

图11  幼的甲骨文

那就不是了。在幼字中,糸(也有人释读为)的作用是“打比方”,那意思是胳膊像绳子一样细。在我小时候,大人们还常常用手攥着我的腕部上方来量,现在这种习惯是一去不复返了。
跟幼比较像的楷体字是,在殷商和西周早中期都没发现它的踪迹,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只有其西周晚期的金文。

图12  幻的金文

由于图12的幻很可能是个新造的象形会意字,所以我们可以顺着象形会意文字的造字逻辑去分析。
西周晚期,蚕丝及其制品已经比较普遍了,因此可以把幻里的糸理解为丝线即蚕丝绞成的细线,那么它上面那个曲线就是蚕丝了。由于蚕丝极细,所以在风中飘荡时就会显得虚无缥缈、若有若无,也就是如梦似幻。

图13  孫/孙的甲骨文

与联、幼类似的甲骨文还有一个(简化字为孙)。这个孫的造字法看起来简单,其实却有着大相径庭的解释。由于我说绳有“把……穿成串”的作用和含义,因此孫字就是把后代(子)串起来的意思,即直系后代。

图14  孫的西周金文

由于含孫字的只有两片甲骨卜辞且残缺不全,所以我们无从辨识孫在殷商时期表义什么。但到了西周,孫的金文字形就是在子的手下拴了根绳了,因此可以推论为子的后代,即儿子的儿子。

图15  糸尹的甲骨文

甲骨卜辞中还经常出现一个职官名如图15(说文小篆里有糸+尹的字,我打字却找不到,姑且写作糹尹吧),他到底是管什么的估计没人去猜,我想,由于殷商时期线、绳在生产生活中非常重要,必须得有专门的作坊和管理者,所以这个糹尹就应该是管理种麻制绳的官。
注意啊,我认为武丁时期商都殷墟的养蚕织锦业还不行至少没成气候,所以不认可其他专家把甲骨文往蚕丝上扯的任何推论。即使蜀字,我都认为没有殷商甲骨文,只有西周时期周原的两个甲骨文,详见我的《从甲骨文看巴蜀》。

在殷商甲骨文中,糸除了作绳子解外,还可指细线,而这根线绷紧了就成了丝弦。

图16  糸殳的甲骨文

一期甲骨文中有这么一个糸+殳的字,《甲骨文字典》收录的三个字形里糸都没有简写,都是上中下三段俱全,只是那个被释读为殳的偏旁比较令人费解。

《说文·殳部》引《周礼》曰:“殳以積竹,八觚,長丈二尺,建於兵車,車旅賁以先驅。”意思是指一种长兵器,而在甲骨文中,殳却常常指一种敲乐器的槌。

图17  含殳的甲骨文

我从《汉典》和《甲骨文字典》里搜罗了几个含殳的甲骨文(不全),让我们看看都是什么意思。

第一行第一字为殳,二字为小锤敲击悬挂着的石片即磬,三字为敲青铜钟,四字为敲鼓,五字后来释读为役,那个殳就不是鼓槌了,可能是根青面兽杨志也用过的藤条。

第二行首字为敲石片也即殸,二字为敲木头估计是梆子,三字为敲玉串,四字为敲牛角,五字为敲盆(击缶),六、七字不知敲什么。

所以总体上来讲,殳这个符号在甲骨文中,主要的功能就是敲乐器的小锤/槌,那么糸+殳就应该是扬琴一样的乐器了。在古代丝弦乐器中,可能只有扬琴是用小槌敲的。同时可见,扬琴是中国古人发明的。


我们知道即使在古代,丝弦乐器也不止扬琴,把细线绷紧后用手一扒拉就能出声,如果再把不同长短的丝弦拴到木头上,加上个空腔来共鸣,就能弹奏出美妙的声音了。于是,(简化字为乐)字就顺势而生。

图18  樂/乐的甲骨文

樂是两个糸+木,意味着丝弦乐器上不止一根弦,但我们也可看成是兹+木,这就是望文生义了。为了避免这个误解发生,西周中期,分管文字工作的官僚就在两根丝弦中间加了个会意“弹拨”的大拇指,于是就变成了我们现在所写的樂。

图19  樂的西周金文

既然牵涉到了,且它是两个糸(玄)合成的,咱就必须立刻解决它。

图20  兹的甲骨文《汉典》

在《汉典》网站上,陈列的兹字都是两个玄组成的,即所有兹的甲骨文,其中的线绳都是最简写的,没有一个带着起头或结尾的。
不应该吧?我想。
于是又去《甲骨文字典》里寻找线索,翻开一看,亦是如此。

图21  兹的甲骨文《字典》

其实在甲骨文中,既有两个玄的兹,又有两个糸的絲,只是原来应该完全相同意思的字,在甲骨卜辞中因字形而做了分工,其中两个玄的兹被同音假借为“此”的含义,义为此时或此地。

那么两个糸或两个玄组成的字表达什么意思呢?我的感觉是表义细丝,即不是麻线、粗绳,而是细丝,其造字义的着力点在“细”上。只是因为两个玄的兹被借用为“此”义即兹,所以后人再写时,就不得不把它写完整了,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图22  絲/丝的甲骨文

由于絲为细丝,而蚕丝最细,所以后来如果不加注明,丝就专指蚕丝。

图23  絲的西周金文

又由于絲字强调的是细,所以就自然引申出“微弱”的含义,如气若游丝。

图24  幾/几的西周金文

由微弱义西周人造出了个字(简化字为几),幾=戍+兹,意思是防守像细丝一样微弱,引申为危殆、危险,《詩經?大雅?瞻卬》里说:“天之降罔,維其幾矣。
按理说絲才应该作幾的造字构件,可造字人偏偏选择了个兹。这恰恰说明了在最初造字时兹与絲是无分别的,只有在兹借用为“此”义后才变成了两个各自独立的字,而作为造字构件,在选用时需遵循简单原则,所以才选了笔画较少的兹。
知道了兹和絲的造字初义都是细丝、微弱的意思,便可解开一个至今无人能说明白的字。

图25  幽的甲骨文

最初人们把幽解释为絲+山,在山里看丝线当然是看不清的,这就是幽深、幽暗的来源。但若仔细看那些甲骨文字形,便知道幽里根本不是山而是火,那还怎么解释幽的造字义呢?
这时又有人开始揣测了。他说幽是黑的意思,而丝线被火烧或烤后会变成黑色,这个字就是这样造出来的。
如果你是造字人会这样造吗?显然不可能如此奇思妙想。因为一个人造字的出发点,不但要让别人很快会意,还要让人能很自然地记住。谁都不会去烧烤蚕丝玩,怎么能知道蚕丝烧烤之后会变成黑色呢?且造的这个字还不是黑而是幽,这不更拐弯抹角了吗?
但您若把兹理解成微弱义,则这个兹+火的幽字就是“火光微弱”的含义了,火光微弱再转义为光线微弱,就可曲径通幽了。

图26  滋的甲骨文

当然估计在殷商时期,絲的细丝、微弱义还不成熟、未完全定型,所以的造字义并不一定就是细小、微弱的水流的意思。但是也不一定,只是我们已无从考证罢了。

图27  系的甲骨文

具有两条丝线的甲骨文还有一个字,注意这个系可不是係的简化字,其字形为上面一个手,下面两或三股绳,当为把两根绳连接起来之义。我们之所以敢说它就是现在的系,是因为在《说文解字》上,系还有一个籀文跟它长得非常像。

图28  系的说文字体

对于与糸有关的甲骨文,以及后来的许多文字官司,我还有许多话要说,但现在已经4600余字了,那就留待后续几篇吧。
后面的几篇内容才真正进入高潮,敬请持续关注。

甲骨文转换器、甲骨文图片,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传播中华文化,泽济苍生,功德无量!!!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扬琴线索发布于2023-03-05 10:32:5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