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甲骨文图片甲骨文转换器

#甲骨文

在《王员外讲解甲骨文(第五讲)》和之前的讲座中,我曾讲到了现在汉字里的月字旁,分别是由殷商时期的月和肉演变过来的,但是还有几个带月的字与月亮、肉无关,其中最需要说清基础字的就是朕与服。
一般人学甲骨文,一开始都是比较激动的,因为这像打开了一扇天窗,瞬间看到了满天星斗,所以看见什么样的专家说法都相信。但看得多了之后,就会知在许多字上专家的看法也并不完全一致,于是就会迷惑并止于迷惑从而不再关注。我在这个层次上又进了一步:力图从众多解释中判明一个最合理的解释,如果我觉得都不满意,就去赤膊上阵自己重新诠释。
因此就有了这一系列的文章,并把我个人写着玩的订阅号更名为“王员外说甲骨文”专题号。
今天想释读的就是标题上的那三个字:朕、不、服
以前我喜欢罗列已有的解释并阐明那些解释为何不合理,现在不想罗列那么多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网上查电子版工具书。我只选择性地挑出部分过去的解释放在文中,不代表别的解释我没看哈。
一、朕

朕,现代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历史宫斗剧中,编剧使劲表现这个字,演员故意重读这个字,好像多了不起似的。其实,朕只是个撑船的

图1  朕字的甲骨文

甲骨文的朕,一边是一条船或木筏(舟),一边是两只手抱着个长篙或橹,这不就是个撑船的船老大吗?

我以前曾说殷商时期的金文可能会更象形一些,那我们就看一个。

图2  朕的商代金文

商代人为什么要用这个撑船的朕来做第一人称代词呢?其实古人的人称代词都是借用的“物件”,比如是个三齿钉耙(俗称抓钩子),详见《汉字探源‖须虎是被我杀的,不信看甲骨文》,是王宫禁卫的水火棍,详见《学甲骨文,请从个位数开始》,国王/皇帝用这个亲自掌舵的朕来自称已经是最高级的了。
为了让大家对这个朕印象深刻,咱得给它找首于联想的诗。
……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二、不

“不”在甲骨卜辞中的用法,大部分跟现在类似,用于否定的“不是”或文言文的句末虚词“否”,但还有相当一部分用于人名和地名——这才是解开不字的关键

在甲骨文中,不字主要有三种写法。我看前人解字,无论是花萼说、花朵说、植物根说还是“逆生长植物”说,都是主要依据其中的一种写法,其他写法就说是省略或变形。这是不行的。

图3  不字的甲骨文

我一直的观点是,甲骨文造字一定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然后由这些基础象形字(即字根)再指事、会意,如果不是现实生活中常见、常用、令时人一看就能明白的东西,不会用来造象形字。所以花柎说一定是错的;草根在当时也是毫无用途的,不像后来用于入药;至于廖文豪先生推断的“植物逆天生长”本来有些道理,但考察图3中的第一行甲骨文便就说不通了。

于是我对这个最常用的字思考了大半年。我认为,它一定是象形什么东西,不是生产、生活常用常见的物件,就是某种动物。

幸亏我在青岛生活了三十年,且在点菜时通常要点一个葱拌八带。

八带全名八带蛸,是章鱼的一种,八个带吸盘的极度柔软的腕足特别长,上面是一个脑袋。

图4  章鱼

您如果再回头看看早期甲骨文不字的写法,就能看出都是表现极端柔软的随意弯曲下垂,这跟手里拎着的活八带蛸非常像。第一行甲骨文没画出章鱼头(跟人、大等字的造字法相类),第二行用一短横来表示端部(像天的造字法,但天在殷商也是大的意思),第三行的三角符号则是甲骨文造字法中常用的,在龙、凤头上都有(请参见《凤的原型到底是什么》等)。
不字只有三条腕足,但三就表示多,这在又(手)、止(脚)等字上已经证明了。
在甲骨卜辞里,“不”是个地名,具体在哪里呢?有些专家已经考证了,不就是邳。字的演化过程为:不→丕→邳。不(邳)原来在哪不知道,但我们知道有个下邳(喜欢《三国演义》的都清楚,白门楼斩吕布。哦,黄石公让张良去桥下捡鞋也发生在这附近),现在属于江苏省徐州市,有县级市邳州,另睢宁县里还有个地方名古邳。下邳紧邻山东省的东南部,那里还有个东海县。这样就明白了吧?邳在殷商时期应该紧邻黄海,后来海岸线不断东移才变成了内陆,而现在谁都知道,黄海以至海南的近海海域都产章鱼,所以把这一大片商族人熟悉的近海陆地称作不即八带蛸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吗?
殷商王室的人见过章鱼吗?如果按照现在的考证,说商人是从山东迁到中原的东夷,那他们应该见过也吃过章鱼,所以造出这个象形文字应该没障碍。
这就从理论上讲清了“不”是章鱼或其一种即八带蛸的可能性。

不如果是章鱼,当亦有文字描述它的其他方面,恰好,甲骨文里有抓章鱼、烤章鱼等的会意字。

图5  不的衍生字

我从《甲骨文字典》《新甲骨文编》里找来了图5中的九个字,这九个字都有“不”,当是会意字。如果把“不”当八带蛸来理解,则:
字①为两个八带蛸,与双木为林类似,双不应该是指章鱼群。
字②是一只手抓八带蛸,字③是两只手抓八带蛸。
字④是用麻袋装八带蛸(麻袋字形解释请参见《汉字探源|无问西东?须辨南北》一文),字⑤是用刀+八带蛸。
字⑥是“不+戈”,其造字法可参考伐(详见《甲骨文‖人与戈的关系》一文),造字义可能是捕杀大章鱼,也可能是征伐不——邳方。
字⑦的构字义可猜测为拿着八带蛸去讨好一个女子,说不定是聘礼呢;当然也可能是带回家给老娘或媳妇。
字⑧⑨都为拿着八带蛸在火上烤。
若把“不”理解成章鱼或青岛现在常吃的八带蛸,则甲骨文里的这些会意衍生字都可解释得通;若理解成别的呢?我看是解释不清的。
若“不”是章鱼,为什么会被转借为否定词呢?这个好解释:因为甲骨文里无法用象形、指事、会意造的虚词,只能用同音假借,如惟、雖都是假借小鸟的象形字隹。
三、服

服字的说法众多,比较权威的认识是,在造字之初,左边的“月”是“凡”,西周开始讹变为“舟”。我认为,这个认识也是一切错误解释的滥觞。

图6  服的最初甲骨文

服字有关的甲骨文它的右半边(见图6,字典里没这个单字所以打不出),是一个跪坐的人后脑勺上压着一只手的形象,似乎是会意从后面摁着犯人或俘虏的头让他低头认罪,在甲骨卜辞里,这个字主要指献祭的人牲。这个人牲是要杀掉的,至于是否还要向同时献祭的猪牛一样被分而食之就不得而知了。
于是,就有人认为服的字形演化是从它开始的,见图7。

图7  服的字形演变(一)

但是,有人发现了另一个甲骨文并因此认为它才是服字的起点,于是就把服的字形演化说成了图8这个样子。

图8  服的字形演变(二)

说“服从凡”的人大都认为图8的说法是正确的,且这些人或认为凡为盘,或认为凡为担架,因此总之是被迫干活的意思。这里留个话我暂时认为凡既不是盘也不是担架,而是制砖坯的模具因此我认为他们的解释都是错的。
还有人说甲骨文服的左半边就是舟,因此这个字是押解犯人上船的意思。
我则不这么认为,因为我在《甲骨文字典》《新甲骨文编》《金文形义通解》《古文字诂林》《汉典》里都没找到图8里的那个甲骨文,相反却找到了另一个类似的字。

图9  服字的甲骨文

图9的这个甲骨文,其左半边既不是凡,亦不是舟,而是个肉!参考我前面说的,甲骨文服的右半边是献祭的人牲,当可理解这个字与人牲的肉有关!莫非殷商贵族在献祭时确实也把人做成祭肉?这也太残忍了,不过那是三千多年前的视人命如草芥的商朝。

除了这个字外,我再也没找到其他的字形(当然也就没找到图8里的那个甲骨文),而这个字所出现的甲骨残片上只有俩字:在服,所以无法准确猜测它表义什么,只能暂时猜是个地名。

图10  在服

基于上述事实和分析,我认为殷商甲骨文的“服”跟周朝的“服”不是同一个字,因为它们左边的偏旁不是一码事。

图11 服的西周金文

时间到了西周,服字就渐渐多了起来,且写法基本相同。我这里只表达自己通过仔细辨别和思考后的结论:从造字角度看,服的左半边就是个舟而不是个凡,且那只手是在人的背、腰部而不是后脑勺上的,图11的第四、五个字当为一个人的两次误写。那么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搀扶着尊长登船或在舟中搀扶着尊长安坐(因为船是晃动的)。这不就是服侍、服务的意思了吗?

服在西周金文中是什么意思呢?我这里选用《金文形义通解》里的说法,因为它对青铜器上铭文的解读还是非常透彻的:

(1)职务、职事;

(2)服事,有听命受职于君上之意;

(3)实行,奉行;

(4)职官名;

(5)戎服(笔者注:军队的服装);

(6)贡赋之一,其物为布帛之类;

(7)人名用字。

服字是如何由服侍变为服装义的呢?我猜大概是因为服事周王的人都有官职,而职级大小官服也会不同,即依职位授官衣,于是服就有了官服的意思。官服是按等级、远近授予的,于是丧服也按远近亲疏来区分,从而就有了“五服”之制。

一路写下来不禁感慨:船之为用大矣哉!不服不行。

(正文完)
特别荐读:
重解《周易》的兑和《老子》的塞其兑
各位看官,别忘了点个“关注”再走哈,并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和群里

甲骨文转换器、甲骨文图片,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传播中华文化,泽济苍生,功德无量!!!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朕不服发布于2023-03-05 10: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