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甲骨文图片甲骨文转换器

#甲骨文

好像每个人都天生喜欢鸟。过去是想方设法抓鸟、掏鸟窝,现在是欣赏鸟鸣,保护益鸟。这就是文明的进步。
汉字中有两个最基本的鸟的字根,最早的为隹(zhuī),形声字之后为鸟,当然作为字根,隹和鸟都是在商代所造的象形文字。

图1  隹字的甲骨文

由于鸟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动物且广为人们所喜欢,所以汉字中的鸟特别多,我曾有专门文章——《蝙蝠燕雀猫头鹰》来写各种鸟,其中提出了我的新发现:隹字指飞鸟或栖息于树上的鸟如鹰雁隼,鸟字指经常在地面/水面上走/游的鸟类如鸡鸭鹅鸳鸯鹭鸶。在《算人间知己吾与汝》中我还创造性地提出,淮的甲骨文造字义为“鸟多的河流”
今天我们再由隹说开去。先说一只鸟。

图2  隻的甲骨文

甲骨卜辞中出现了大量的隻字,通过逐字“翻译”后再来理解文义,证明这是个收获、抓获的獲。您看,一只手(又)从下面去抓一只鸟(隹),抓到了就是获得了,有收获了。
但是随着汉字从占卜、记史走向民间,即从“文言”走向口语,原来那几千个字显然不够用了,于是这个动词就变成了量词读为zhī,另外又造了个形声字来表达它初始的意思。

图3  获/只的字源演变

隻变成了表示一只、两只的量词,单独使用时就表示一个,比如只身前往、形单影只、只字不提、片言只语、只手擒贼等等。
有了只就要有双。怎么表达“双”呢?战国人很聪明,手里一个鸟是隻(后来简化为只),再给它加个鸟不就成双了吗?于是雙字就有了,后来给简化成了双。

图4  双的字形演变

有人说“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那是当然,但你为什么只抓一只鸟而不抓两只呢?看来真正聪明的还是百家争鸣时代的战国人,一进入皇权专制社会人就变傻了。
雙=雔+又,雔读作chóu。尽管商周时期没有雙字,但在殷商时期却是有雔字的——自然界中有许多鸟都是成双成对的,如燕子、鸳鸯、仙鹤、喜鹊等等。殷商人看着喜欢,就又造了个两只鸟的象形字。

图5  雔的字形演变


我想看到这里,读者大都会承认汉字就是一脉相承下来的,且肇始于殷商文字(甲骨文和金文)。在早期(商朝和西周早期)造字法主要是象形和会意,少量用到了指事和同音假借,春秋之后则基本上采用形声造字法,少量是误写(将错就错)和假借造出来的。
随着视野的开阔,我们看到了各种考古得来的世界古文字,它们遍布欧亚大陆,从最初的象形文字到各种字母文字,又由于音韵训诂和发音比对办法的兴盛,许多人便开始考虑汉字是外来的,并做了许多单字的诠释。
我认为不妥,主要是觉得他们过分了
汉字(甲骨文)的造字意向和造字方法一定不是凭空出现的,一定受到了既有文字的影响,但它一旦开始创造,就必定是全新的系统,它有自己独特的规则,这规则便是造字人所说的语言和这套文字所服务的内容(占卜)。我基本上看完了目前已发现的所有古文字类型(不是所有字汇),认为商朝文字跟它们是非常不同的,其差异与汉字和日语假名的差异一样甚至更大,所以绝不能再说甲骨文来源于哪种已发现的古文字(如埃及圣书体、汶察文字、苏美尔象形文字等)。
汉语中春秋之后的某些词汇,有可能来自于东亚以外的地区或融合进来的外来族群,这些词以音译为主。但由于远古语言的同源性,汉语与它们之间更可能是远房亲戚的关系,根本不是谁翻译了谁。且由于商、周都是当时的“国际”大国,也有可能输出了部分词汇,当然是变成了别人的拼音文字。所以这方面的研究不可过分地单向痴迷。
汉字的象形、会意造字法及其“字根”都是独一无二的成熟,我在其他古文字中根本看不到与它有三分相像的。下面再拿隻字的商周金文做个例证。

图6  隻字的金文



中国成语“一而再,再而三”,前面说了一只鸟的隹/只、两只鸟的雔/双,还有三只鸟的字吗?有,不过这个字目前不常用,是个雥(zá)字。

图7  雥的字形演变

事不过三,甲骨文中一旦把一个东西写了三个,那就表义众多了。众多的隹在一起表义什么呢?最直观的猜想就是名词鸟群和动词鸟集。果然,在后世的使用中,雥是鸟群和聚的意思。
我小时候语文课本上学过一篇高尔基的《海燕》,不知现在的课本上还有没有。高尔基为了表扬海燕,把海鸥、海鸭、企鹅使劲贬低了一通,并把海燕吹得: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高尔基非常夸张地大喊大叫了半天,在我看来还不如我们一个甲骨文来得传,这就是霍光、霍去病、霍元甲的霍。

图8  霍字的甲骨文

看到这个甲骨文,心情是不是一下就豁然开朗了?俄罗斯的一个小海燕在阴云密布的海面上飞来飞去就把高尔基激动得不要不要的,我们中国却有鸟队在暴风雨中展翅翱翔,是不是感觉很拉风?很战狼?

可是,现在楷体的霍却只剩一个隹了,这又是咋回事?

图9  霍的字形演变

原来,殷商时期甲骨刻字比较困难,于是就有个别人在个别时候偷懒只写了一个隹,西周之后因为霍字的威仪还在便使得时人不敢不写两个以上的隹,进入专制皇权社会之后,且由于统治者害怕、巴结凶悍的北方草原民族,小心伺候暴君的写字人已经没有了那种威严霸气,于是就改写成了一个隹。

原来在暴风雨中傲然前行的鸟群不见了,中国的男人们就只剩下了“磨刀霍霍向猪羊”的勇气。


雥的甲骨文是鸟群和鸟聚集的意思,我在《甲骨文‖正本清源“阴阳”》里还写过一个“阴”的甲骨文,我解释说,阴的造字义为“傍晚麻雀在树上聚集”,会意天色阴暗,应该是个形容词。那么我们现在所用的“集”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图10  集的商周金文

在发现的古文字中,集既有甲骨文亦有商代金文,除了图10中的第一个字为木上三只鸟外,其他商代文字都是木上一只鸟,这给我们的启示是,集在造字之初,其义为鸟栖于树,是个动词,有可能是到达、占据、停留、依附、成就之义,并不具有“集合”的意思。

图11  集的字形演变

有可能是因为看到很少只有一只鸟落在树上,一般都是许多鸟群来群去,所以后来的集字就要么写成三个隹,要么给它加上个表义集合的“亼”,因此集才有了聚集、会合之类的意思,不然他们不可能把一个原本简单的象形会意字给改得那么字义严格清晰的复杂。


除了讲解甲骨文外,本文隐含的现实意义是想劝大家在生活、生意中不可贪多求大、好高骛远,一鸟在手胜过十鸟在林,现金为王,只有拿到手里的才是自己的,眼前的一切都有可能应声消失。所以,真正的收获就是先把一只鸟握在手里然后再想别的,当然在如今猴精遍地的时代,真要有所收獲不能赤手空拳单打独斗,还需得力良犬相助。切记切记!

(正文完)

特别荐读:

学甲骨文,请从个位数开始

各位看官,别忘了点个“关注”再走哈,传播中华文化,泽济苍生,功德无量!!!

甲骨文转换器、甲骨文图片,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传播中华古文化,泽济苍生,功德无量!!!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一鸟在手与群鸟在林发布于2023-03-05 10:3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