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涵养家风文化  敦宗睦族弘扬时代精

——为武威杨氏家谱》补遗凉州杨家将与杨氏家谱考略辑存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姓氏之家,必寻其祖。中华谱牒文化源远流长,诚所谓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也。
武威杨家将后裔杨门元及杨建海、杨之军、杨诸君,不忘祖宗开基创业之功,常思先辈治家有为之德,心系杨门,夙存孝思。趁时下广传杨氏功德之机,萌搜集整理家族艺文之念,常留意于报刊网络,关注网罗宗族资料,意欲以此昭示后人,爱家爱族爱乡爱国,亦为今后联宗修谱,创造条件,奠定基础。遂不辞劳苦,百加搜罗,自发自费,邀贤整理。用时年余,编辑出十多万字的《凉州杨家将与杨氏家谱考略辑存》,清样稿排出,又邀余作序。吾观乎,凉郡杨氏资料,搜求备尽矣。自感才疏学浅,不能胜任,又因精诚难却,只得从命。值此,向首倡这一善事美举的门元诸君致敬!
“杨”本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昜”组成。“木”指扶桑, 也称杨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昜”古同“阳”,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以此为图腾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杨氏,由此产生了杨姓族徽,最终形成了姓氏。

杨姓,源于春秋时期,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西周王族姬姓。秦汉时期,杨姓已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之后,因西晋“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和宋代“靖康之乱”, 中原社会动荡,杨姓子孙大举南迁。

杨姓郡望主要有弘农郡、天水郡、河内郡等,堂号主要有四知堂、弘农堂、关西堂等。弘农古代为陕西弘农县,今为陕西华阴市,是杨姓先人杼(zhù)公兴旺发祥之地,以望立堂。东汉关西人杨震,博览群书,时人称为“关西孔子”,官至太尉,为官清廉正直,不屈权贵。在他任荆州刺史时,曾果断拒绝行贿者,并义正辞严地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做出决绝的回应,后世遂以“关西”“四知”为堂号。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 16 位,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杨姓占中国汉族人口的 3.08%,总人口 3700 万,排列中国人口第六大姓。

杨姓何时播迁武威,目前很难找到可考的史料。查阅武威地方文史资料,早在东汉末期,武威人杨定,字整修,官至镇南将军、安西将军。唐代著名诗人高适在武威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职期间,曾拜访武威名士杨七山人,并作《武威同诸公过杨七山人》诗,从诗中透露的信息所知,杨七山人是一位隐居不仕而又受到高适尊敬的高士。
根据邑人张玿美总修的《五凉全志》及地方史志所载,从明朝开始,杨姓子孙繁衍增广,杨姓村落大量出现,较多的杨姓著名人物见诸史料并活跃于官场,而且武举人数倍于文举人。这一情况反映了杨姓人口的增长与明代人口迁徙和凉州杨家将于明代落籍并崛起于武威是完全吻合的,既说明杨姓人口繁衍、优秀子弟大量涌现的事实,又反映出杨氏家族以武功安身立家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杨姓播迁繁衍武威的流源支脉,目前虽然还不能理出一个准确而清晰的头绪,但明代杨嘉谟家族及凉州杨家将的落籍并兴起,无疑是武威杨姓崛起并迅速繁衍壮大的一支重要生力军。而凉州杨家将又是以从军戍边、世袭服役、建功立业繁衍壮大为武威巨族的。

明朝由太祖朱元璋定兵制,采用卫所制度。卫所制度融汇了隋唐府兵制的建军思想和制度特点,把按卫所编制的世袭服役军士同屯田紧密结合起来,其目的是以世袭军士保证兵源充足,分散戍屯,屯田自给,以减轻国家养兵的负担。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中军、前军、后军、左军、右军)都督府, 兵部又凌驾于五府之上。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又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划片管辖。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个卫, 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

军户世袭、卫所编制体系和军屯构成了明朝卫所制的主要特色。每卫设指挥使等官,指挥使秩正三品,副长官为指挥同知,秩从三品;每卫下辖 5 个千户所,设千户等官职,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千户下辖 10 个百户所,设百户等职,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每个百户辖两个总旗,秩正七品;总旗下辖 5 个小旗,秩从七品。

从卫指挥使以下的军官都是世袭的,称“世官”;兵士称“军”,有军籍,世袭当兵,大部分屯田,小部分服役。凉州杨家将不乏高官显爵,但秩正三品的卫指挥使以下的世袭军官无异是主流,官至从二品的都指挥同知、副总兵以上军官毕竟是凤毛麟角。

北宋杨业祖孙四代保家卫国跨越千年的英雄传奇,及明朝“凉州杨家将”的赫赫战功,使我们能够穿越历史风云,零距离接触绵延千年、妇孺皆知的杨家将后裔。但一个家族的千年信史,若没有完整的家谱等资料是难以信服的。明代名将、凉州杨家将核心人物杨嘉谟在《杨氏家谱序》中说得很明白:“吾杨氏所遗家谱多残缺,今略述行辈,其远年莫考,无从补缀。”武威文庙保存的刻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 的《杨嘉谟墓志铭》和两件分别为明天启六年(1626)、崇祯五年(1632) 颁发的嘉奖杨嘉谟的诰命诏书(圣旨),以及河北省迁西县保存的《三屯总府题名碑记》北京密云与河北兴隆交界处的《兴隆雾灵山清凉界碑》,确凿地记载了杨嘉谟的军旅生涯和功勋,加上《凉州府志备考·杨氏家谱》、明史相关人物传记、演义小说中散见的事略和杨氏后裔提供的许多资料,基本上为我们揭开了凉州杨家将扑朔迷离的英雄传奇和凉州杨家将播迁武威的基本情况,为研究地方历史、撰写人物评传、续写杨氏宗谱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北宋灭亡后,杨业的部分后裔从山西太原府走出,其中一支落籍四川重庆府长寿县。此后,又辗转于多地,其中一支雄起于江淮地区。伴随着风起云涌的元末农民大起义,江淮地区成为明代杨家将的重要源头,涌现出一大批杰出将领,后分布于全国各地。

据现有资料推测,凉州杨家将即为江淮杨家将后裔。元朝末年, 天下大乱,江淮杨氏后裔杨税、杨胜、杨仲玉三支杨氏追随朱元璋参加元末农民起义,拉开了明朝杨家将的序幕。由于其作战勇敢,皆为世袭军官。期间,杨税阵亡,其子杨忠世袭千户,于永乐十五年(1417) 调防凉州卫,后裔为世袭军官,镇守凉州,其中七世祖杨显,官至凉州卫指挥使(正三品),于崇祯十七年(1644)在与满清军队作战时“死尽节”。杨胜继续随朱棣作战,封怀远将军(从三品);其子杨斌于永乐二十年(1422)袭职,又于宣德年间(1426-1435)内调凉州卫;其后,杨胜亦随长子杨斌移防凉州;其后裔中五世杨佑官至甘肃左副总兵,卒后入武威乡贤祠;八世杨嘉谟官至甘肃总兵、蓟镇总兵,左都督,敕授上柱国、光禄大夫,戎马生涯四十年,是明末功德昭著的名将。杨仲玉授陕西西安前卫左所百户,后驻守凉州,后世子孙亦为凉州卫世袭军户,其中九世杨愈茂,袭职凉州卫副千户,官至右军都督(正一品)。
从此,三支杨氏后裔分别以杨税、杨胜、杨仲玉为始祖,世居武威,世代为将,镇守西北边陲二百多年,涌现出了若干位将军级的人物,见证了大明王朝的辉煌与衰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凉州杨家将故事。同时,开启了有明一代“凉州杨家将”父子并肩、兄弟联手、儿孙相承的保家卫国的光荣传统而散居其他地区的杨氏后裔和杨税、杨胜、杨仲玉开枝散叶的另支另脉中,同样产生了许多杰出人物,由于史料阙遗,其源流和支脉难以稽考,难以述明。
《凉州杨家将与杨氏家谱考略辑存》,收录凉州文史界名人王其英、程对山、李元辉、陈有顺四君在报刊、网络和微信 发表的文章 20 多篇。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武威杨姓及凉州杨家将的历史渊源、家族演进、子孙传承、英雄业绩、不朽战功以及民间传说诗词歌赋、文化艺术精粹等内容,旨在为杨氏族人和关心杨氏生存、发展的亲朋挚友提供一部了解武威杨姓及凉州杨家将的历史文本,进而吸纳更多的家族史料和族谱文献,以扩大、充实、丰富武威杨氏历史,为今后做足做好联宗修谱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促进宗族各成员相互了解,起到饮水思源、慎终追远、敦宗睦族的积极的作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地域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本集收录笔者《武威杨姓源流与凉州杨家将述略》《武威杨府巷与明朝名将杨嘉谟》等五篇文章,依据的史料都是从武威现存文献中大海捞针、爬罗剔抉、悉心搜罗而来,试图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简要介绍武威杨姓源流暨凉州杨家将的成因及其支脉辈分、名将杨嘉谟的军旅生涯及其功业成就、武威杨家将文化遗产、明清杨姓高官重臣在武威留下的碑刻与诗文等内容,材料来源有根有据,涉猎广泛详实可信,脉络梳理清晰,叙述明白晓畅。明朝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官场险恶,众多名将命途多舛。晚年的杨嘉谟,洞悉人生,明哲保身,选择了激流勇退、偃武修文(教育子女,修编家谱等),即保护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也保护了杨氏家族的荣华富贵和功德名望,这些都对杨氏后人了解和认识先辈的功名勋业具有重要的价值。
程对山,笔名北野,长期从事地方志工作,擅长于历史散文创作, 曾发表和出版多篇(部)作品。《杨嘉谟:浩气枕戈的明末边关勇将》,以详实的历史材料为基础,运用生动形象的文学手法,塑造了一位少年英武、擅于骑射、文武兼备、从军报国、浩气枕戈、守卫边疆的明末边关勇将形象。杨嘉谟出身于军功豪门世家,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明代农民起义蜂起、辽东战事频繁的时期,投身军旅后经历了对内对外的许多战事,特别是受到明朝名将暨上司孙承宗、袁崇焕的赏识与信任,并肩作战,协调配合,充分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军事才干,屡建奇功,官至蓟镇总兵,敕授上柱国。作品中众多历史人物纷纷登场,展现了明末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对今人理解明朝亡国、英雄末路、清兵入关意义重大。
李元辉是凉州文史后起之秀,也是极力宣传凉州杨家将文化的拓荒者。他先于他人在报刊和微博、微信、网络上发表了多篇有关凉州杨家将历史与传说的文章,遂引起凉州杨家将后人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凉州杨家将走红,与李元辉的文章不无关系。本集收录他关于凉州杨家将文章十一篇,主要内容涉及《杨氏家谱》及其相关问题与历史真相探析、杨嘉谟墓志与墓园有关情况、杨氏十八扇清代屏风的去脉、蜻蜓村杨家坟的神奇传说、西部鼓魂凉州攻鼓子与凉州杨家将的关系等,有历史考证,有资料引证,有现场访谈,有耆老讲述,也有理性分析思考,整理挖掘,孜孜以求,内容丰富,涉猎广泛,为宣传凉州杨家将文化不遗余力,必将对今后凉州杨家将文化的挖掘与弘扬产生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陈有顺是武威卓有成就的姓氏文化专家,他有关姓氏文化的著述影响较大。本集收录的《凉州杨姓述略》,是他近年来潜心钻研姓氏文化特别是凉州杨姓源流播迁、家族世系、杰出人物、艺文谱牒、祖训家规的一部系统而完整的著述。作者运用新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通过《敦煌遗书》等权威性的文献资料,结合姓氏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凉州杨姓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钩沉、挖掘、整理与研究,材料详实,条理清晰,引证规范,不仅对认识和了解凉州杨姓乃至天下杨姓有了一个全面的轮廓,而且通过姓氏文化拓宽了凉州文化研究的范围,丰富了地域文化内容,尤其对凉州杨姓的研究可谓具有开创性和系统性,顺藤摸瓜,顺势而为,必将对凉州杨姓文化的深入研究起到引领作用。

祖宗功德,子孙承继。愿武威杨氏与凉州杨家将子孙,谨遵祖训,同心同德,发扬爱国睦族,团结友善,奋发有为,勤劳勇敢之美德家风,上慰祖先之英灵,下树后代之楷模,与时俱进,修身齐家,为和谐社会建设,为谋求宗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不成体,企望杨氏族人见谅。

谨此为序。

公元 2021 年 2 月,农历岁次辛丑孟春
王其英谨撰
作者简介 王其英 凉州文化学者。1982年1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长期从事教育和党政工作,曾任凉州区政府办主任等职务,兼任《武威市志》总编。编著出版《武威金石录》《西部明珠凉州》《可爱的凉州》《凉州历史文化散论》《历代咏凉诗选析》《武威特色文化述要》《武威少数民族述要》(合著)等多部著作;参编、修订、通稿地方志和地方文献资料20多部,在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荣获甘肃省地方史志先进工作者、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转发是最佳的鼓励 分享是最高的赞赏


感谢鼓励 欢迎分享

 

请您点一下右下角“在看”哦!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凉州文史探绎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慎终追远涵养家风文化敦宗睦族弘扬时代精神——为武威《杨氏家谱》补遗篇《凉州杨家将与杨氏家谱考略辑存》之序言发布于2021-05-09 12: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