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推出三大措施扶持青年学者

《探索与争鸣》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

活动进行中(点击蓝色标题可查看



中风物,千年历史误会

——西晋张翰秋风所思菰菜、莼羹、鲈鱼考


程  杰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经作者授权刊载,此处有删节

原载《中国农史》2016年第5期


西晋张翰秋风思乡之事出于《世说新语》和《晋书·张翰传》,两书所说张翰所思吴中菜品不同,《世说新语》称菰菜羮、鲈鱼脍两物,而《晋书》作菰菜、莼羹、鲈鱼脍三种。同时有关信息表明,应以《世说新语》所说为是,《晋书》抄录前者而妄增一“莼”字,使两物变成三物。莼菜时令在春夏,《晋书》显属误增,然中唐以来《晋书》所说影响大增,秋风莼鲈之思成了各类艺文书写中的流行说法莼菜被牢牢定格在秋天的季节里,几成生活常识菰菜即菇菜,是夏秋下湿环境所生土菌、地皮菜之类菌菇,吴中多以此作羹,与鲈鱼脍并称“金羹玉脍”。五代以来,因名称中的“菰”字与称作“菰首”的茭白误作一物,影响至今。茭白之明确食用始于唐,兴于宋,作为蔬菜大行种植更在其后。两宋时吴中的茭白生产尚少,上溯六朝更不足称。张翰故事所说鲈鱼通称松江鲈鱼,本只泛称地方名产。宋代以来,松江地区有一种四鳃鲈见于记载,被视为松江鲈鱼的代表。宋人有关记载较为模糊,明清以来认识逐步明确,现代以来正式定名为松江鲈。然此鱼属杜父鱼科,与鲈鱼关系较远,冬日才成熟肥美,体格极小,远不堪脍。六朝以来,人们通常所说松江鲈鱼,包括后来所谓四鳃鲈,多称体量较大、鳞白黑斑,应属我国近海分布较多的花鲈之类。两者大小悬殊,品种迥异,然自古至今人们多说作一物,浑然不辨。三种吴中风物,唐宋以来的传播和解读都陆续出现了问题,形成系统的错误信息,在我们文艺书写和知识传承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留下了深长的历史印迹,有必要全面辨析,正本清源,还其真实面目。



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因秋风兴起,而想到故乡吴中风物,毅然弃官还乡。无论是作为“魏晋风度”的典型事例、思乡归隐的文人佳话,还是作为吴中风物的著名传说,这一故事都广为人知,脍炙人口,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的掌故之一。然而所说菰菜、莼羹和鲈鱼脍三道风物,唐宋以来的传播和解读陆续出现了一些问题,莼菜是误增,菰菜有误解,鲈鱼有歧义,形成系统的错误信息,在我们文艺书写和知识传承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迹。有必要正本清源,还其真实面目。


1



张翰所思只菰菜羹、鲈鱼脍两种而非三种


张翰之事有两条出处,一是《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羮、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另一是《晋书·张翰传》,所说与《世说新语》基本相同,只是将“菰菜羮、鲈鱼脍”说成“菰菜、莼羹、鲈鱼脍”。实际只是一字之差,但两菜变成三菜。哪一个更可靠呢?


《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唐宋类书所引《世说新语》这段文字都只说两道菜。汉魏人所著《春秋佐助期》称:“吴中以鲈鱼作脍,菰菜为羹,鱼白如玉,菜黄若金,称为‘金羮玉脍’,一时珍食。”稍后梁人《荆州岁时记》九月九日条的佚文也称“菰菜,地菌之流”,与鲈鱼脍并为重阳节令风物。这两种分属《世说新语》前、后不同时代的材料,都称菰菜羹、鲈鱼脍并为南方“珍食”,在吴中更有“金羹玉脍”的美誉。张翰所思应即这两道吴中珍食,《世说新语》所说其来有自,比较可靠。


《世说新语》无误,则错在《晋书》。《晋书》为唐贞观年间所修,成于20多人之手,质量在二十四史中居下乘,尤其是多采《世说新语》等笔记、志怪小说,有目共睹,备受疵议。《晋书·张翰传》这段记载显然也是直接抄录《世说新语》,但又未能谨守原文,在“菰菜羹、鲈鱼脍”六字中平添一“莼”字。一字之差,两物变成三物。



2


莼菜不是秋令风物


莼菜是误添,还可进一步由莼菜生长和食用的实际时令得到证明。莼菜是水生植物,主要生长和采食期在春夏之间。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八:“四月莼生,茎而未叶,名作‘雉尾莼’,第一肥美。叶舒长足,名曰‘丝莼’,五月、六月用丝莼。入七月,尽九月、十月内,不中食,莼有蜗虫著故也……十月水冻虫死,莼还可食。”后世各类名物、本草、地方志著作,都称莼菜以春夏当令,几无例外。


再看一些文学作品。中唐诗人严维《状江南》“江南季春天,莼菜细如弦。湖边草作径,湖上叶如船”,明沈明臣《西湖采莼曲二首》“西湖莼菜胜东吴,三月春波绿满湖”,清厉鹗《西湖采莼曲》“湖波春深碧于苔,游鱼布影三潭隈……大姑采采瓜皮舟,小姑荡桨歌中流……春风采莼莼正好,秋风采莼莼已老”。这些材料都表明,莼菜应是春末、初夏风物,绝非秋季当令。由此可见,《晋书》抄录《世说新语》,平添一道莼菜,将两种变为三种,完全是一个错误。


《晋书》这一误说的影响,是从盛唐后期开始显现的。盛唐诗人孟浩然、杜甫尚未受影响,与杜甫同时的岑参诗中开始莼鲈并称,中唐白居、元稹以下,秋日莼鲈之说就流行起来了。宋以来,各类艺文词藻、文史掌故类书籍多辑录《晋书》所说,影响进一步扩大,秋风莼鲈之事脍炙人口,成了各类艺文书写中的流行说法,而名物、本草、农书等科技著作中的真实记载和介绍却无人问津,黯然失色。莼菜因此被牢牢定格在秋天的季节里,成了关于莼菜时令的主流说法和基本常识,影响贯穿至今。


3


菰菜不是茭白


菰菜,宋以来都解读为茭白。茭白古称菰首、菰手、茭笋或茭瓜,是禾本科浅水植物菰的花茎秆基感染菰黑粉,寄生膨胀形成的纺锤形肥嫩肉质茎,洁白脆嫩,用作蔬菜,生食熟食俱可,今日各地菜场所见即是。


然而《世说新语》所说“菰菜羹”,“菰”通“菇”,是蘑菇、地耳之类菌菜。前引汉魏《春秋佐助期》称其“八月雨后”,“洿下地中”所生,“菜黄若金”,南朝《荆楚岁时记》称“菰菜,地菌之流”,晋人郭璞有关注解也称“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东啖之,甜滑”。这些描述都与后世所说茭白相去甚远,所说菰菜是夏秋雨后下湿有草根、枝叶等腐质泥土中生长的菌菇类生物,即人们所说的地耳、地皮菜之类。


茭白的历史悠久。《西京杂记》记长安太液池边“菰之有首”,后世称作“菰首”,即是茭白,但未提到食用。菰首(茭白)明确用作食物始见于唐,唐人本草书(药物书)中“菰菜”“菰首”并见,主要用作药物。但说的是两种东西,菰菜“生江东池泽菰葑上,如菌”,而菰首(茭白)“生菰蒋草心,至秋如小儿臂”,两者性状、吃法和药用功效均不同。


五代以来的大小本草书,因名称中同有“菰”字,开始将两者说作菰一物所生,称作菰的两个不同生长阶段的产物。始作俑者是五代《蜀本草》:“(菰)生水中,叶似蔗荻,久根盘厚,夏月生菌,细堪啖,名菰菜。三年已上心中生薹如藕,白软,中有黑脉,堪啖,名菰首也。”在“菰”的名目下,将唐人分属两物的内容简单联缀一起,这是错误的第一步。北宋苏颂《本草图经》:“(菰)今江湖陂泽中皆有之,即江南人呼为茭草者,生水中,叶如蒲苇辈,刈以秣马甚肥。春亦生笋,甜美堪啖,即菰菜也。又谓之茭白,其岁久者中心生白薹,如小儿臂,谓之菰手,今人作菰首,非是。”则进一步将菰菜与茭白完全说作同一植物所生之物,新生之笋为菰菜,年久粗大者为菰手即茭白。


菰确是多年生植物,新种当年即迅速生长,夏秋产茭白,秋冬地上部分枯死,完成春苗秋实的生长过程,来春重新萌发结生茭白,无须等待三年,而年久产量反而衰减。菰属于禾本科植物,春日发苗也无芦荻类笋芽、嫩茎可食,所谓初生嫩笋为菰菜之说是无稽之谈。《蜀本草》和《本草图经》将两者牵合为同一植物的不同阶段,是完全错误的。《证类本草》以下,包括李时珍《本草纲目》均承其说,贻误至今。


正是将六朝人所说“菰菜”误作茭白,导致我国茭白起源和栽培历史认识上的诸多错误。其实整个六朝没有茭白食用的任何信息,唐人食用茭白也只见于本草著作,诗文作品中未见一例。菰是水稻类浅水生禾本植物,夏秋于根部抽茎开花结实,称雕胡即菰米,是传统“六谷”之一。唐人作品中炊食菰米的现象仍较常见。晚唐陆龟蒙是苏州人,生活于太湖边上,作品中只说菰米食用、茭草盖屋,没有说采食茭白。茭白的兴起是入宋后的事,北宋也只见于黄庭坚等人一两篇作品,人们说得更多的仍是菰米。到南宋中叶,著名田园诗人范成大是苏州人,作品仍多称菰米,很少提到茭白,只有家在绍兴的陆游诗中言之才多,但数量仍没超过菰米。说明到南宋中叶只有绍兴等少数地方,茭白的生产才渐有起色。我国菰的分布较广,主要是茎叶用作牛马饲料和秋日采食菰米。从生产菰米的粮食植物到生产茭白的蔬菜作物,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菰黑粉菌的作用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宋人记载盛产茭白的地方有三处,一是北宋的开封,二是南宋的杭州,三是南宋浙东绍兴。前两个是都城,绍兴从北宋起围湖造田,鉴湖缩小,人居激增。追溯《西京杂记》关于菰首(茭白)的记载也是在都城长安的御苑太液池边,这些地方有一个共同特点,水环境相对差些,生活污染较重,想必水中菰黑粉菌的含量增加,菰草茎杆感染孕生茭白的机率就会大大增加,茭白的生产也就会相对兴旺。宋以来茭白的兴起和分布应与不同地区水环境的状况密不可分。唐宋时的苏州太湖地区滨临大海,水势浩荡,水的流动性大,菰黑粉菌的滋衍、积累就比较困难,这一带产生茭白的现象就会相对少一些。宋人说吴中多产菰米而少产茭白,与绍兴多产茭白少产菰米正好相反,上溯六朝就更不可能盛产茭白。由此也可见,张翰故事中的菰菜不可能是茭白,只能是地皮菜之类的菌菜菇菜。


4


松江鲈鱼不是松江鲈


张翰故事所说鲈鱼通称松江鲈鱼,最初只是地区名产的概念。松江是太湖主要的通海水道,由今苏州市吴江区起,经上海市抵达东海,也泛指整个流域。中古诸多信息表明,鲈鱼并不只出松江,长江、淮河下游以及今河南(许昌)、浙江(山阴即今绍兴)、湖南(澧州)等地都产鲈鱼,松江只是其中之一。苏州、松江地区滨临东海,江水湖泊密布,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尤适宜鲈鱼这些近岸浅海、海淡水交会水域的鱼类生长。因盛产而广为人知,独擅其名,这也是极自然的现象。


古人所说松江鲈鱼尤其是鲈鱼脍的情景,如果要为张翰故事中的鲈鱼明确一个品种,则以现代所说花鲈最为贴近。花鲈(图一)一般体长25-40厘米,重1.5-2.5公斤,大者可达1米左右,重5-10公斤,最大能达15-25公斤。

 

图一:花鲈(《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产业卷》 上册彩图第6页)


宋以来人们所说松江鲈鱼更为具体一些。不仅体量多在一尺以上,而且多称“白鲈”“银鲈”,“白质黑章三四点”,“鬐尾玉洁,腹腴冰纹”,鳞色洁白,有少量黑色斑点,都是现代所说花鲈的典型特征。


宋代以来,松江地区有一种新的鲈鱼见于记载,使相关称呼复杂起来。该鱼学名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现代定名为松江鲈(图二),因性成熟期鳃瓣边缘红色如两叠,也称四鳃鲈。属杜父鱼科,与鲈鱼关系较远,体型小,无鳞,色黑。一年成熟,在上海地区,小雪季节后降海繁殖,形成渔讯,来年新生小鱼溯江生长,属海淡水洄游鱼类。在自然状态下,如此一年生鱼的体量极为有限,一般体长在20厘米以下,体重在100克以下。


 

图二:松江鲈(《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产业卷》 下册第488页)


不难发现,如此小型鱼类远不足充当脍材,也就是说张翰所说鲈鱼脍绝不可能选用松江鲈这样细小的品种。但就是这种小型鱼种,最初记载见于松江,直接承续了传统松江鲈鱼的美誉,并被视为其中的绝品和代表,导致松江鲈鱼概念上的混乱。宋以来人们说起松江鲈鱼或张翰所思鲈鱼,均浑然不分,直称松江鲈或四鳃鲈。虽然清中叶至民国间曾有不少学者有所辨析,但并未引起注意,今多仍笼统言之。实际古所谓鲈鱼脍,所用鲈鱼只能是花鲈之类,而决不会是古人所说松江四鳃鲈或现代定名之松江鲈。




END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探索与争鸣》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联系电话:021-53060418

文言文阅读tansuoyuzhengming@126.com

版权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媒体八字命理学常识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术数中医:探索与争鸣杂志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程杰:三道吴中风物,千年历史误会——西晋张翰秋风所思菰菜、莼羹、鲈鱼考周末读发布于2021-05-09 19: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