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 虎符】



秦、汉帝国曾经以政治上强大的向心力使服饰文化传承商、周服制的基础上,吸收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服饰文明之所长,至东汉明帝厘定了适应封建政教理想的封建服饰制度,对后世封建服饰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竹林七贤画像砖】


汉朝立国400年后,皇室衰微,经过三国鼎立,两晋王族之争,中国内部分崩离析,给徙居华北边境的少数游牧民族以可乘之机。

【北魏 彩绘文官俑】


蒙古系游牧民族匈奴、羯、鲜卑,藏系游牧民族羌、氐先后入侵中原,建立了十多个小王朝,即历史上所称的“五胡十六国(包括十三个五胡小王朝和三个汉族小王朝)”。公元4世纪至6世纪,中国处于混乱的南北朝时期,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促使胡、汉杂居,南北交流,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国家的异质文化与汉族文化的相互碰撞与相互影响,促使中国服饰文化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

男子服饰

袴 褶

上图为东晋 顾恺之的《洛赋图》卷(宋摹),图中反映了统治者和中上层贵族人物的穿着。头戴漆纱笼冠,腰前有蔽膝,作用等同于绶,用来区分地位身份,足蹬笏头履。

下层穿大袖衫子配长裤,戴漆纱笼冠,在竹林七贤墓砖画中可见类似的博袖长衫,此时男士穿着深衣已不多见。



图中底层杂役穿褶衣和草鞋。由于裤管过于肥大松散,为便于劳作,一般将裤管于膝盖处系缚,这种缚带的裤子,在当时被叫做“缚袴”,史籍中有大量记载。

【西魏 彩绘陶武官俑】



褶衣是北魏后期常见的一种交领或对襟衣,袖子宽大,长度及臀下,腰部束带,一般与缚袴或大口裤搭配。

《释名》日:“褶,袭也,覆上之言也。”《急就篇》颜注曰:“褶,谓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广袖,一曰左衽之袍也。”

【北魏 陶俑】


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裤子盛行的时期。由于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受异域民族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士庶多着裤。
裤脚管特别肥大,人们称之为“大口裤”。大口裤常与褶衣相配套,褶与长裤在当时合称“袴褶”,是当时最为流行的服装。

【北魏 陶俑】

如《太平御览》卷六九五引《宋书》:“元凶邵弑逆,袁淑止之,邵因起,赐淑等袴褶,又就主衣取锦裁三尺为一段,又中裂之,与淑及左右,使以缚袴褶。”

【《洛神赋图》卷 晋 顾恺之(宋摹)】


其实这种上衣下袴的穿衣组合方式,在汉时仅用作戎装、野服,晋时才上升为随驾戒严之服,南北朝时登堂入室成为贵族也可服用的常服,其形制也随之改变,衣袖及裤管增大,宽大的裤管用丝带系扎。

裲 裆

【北朝 裲裆甲武士俑】


除了袴褶,这一时期还出土了大量穿裲裆陶俑。裲裆甲源自北方民族,是流行于南北朝时代的一种铠甲,最早见于汉代骑兵。裲裆甲分为胸甲和背甲两部分,均用铁甲片连缀而成,肩部用皮制搭襻连缀,腰部用皮带系扎。层层搭叠起来的铁甲片,具有很高的防护力,作为南北朝主力的重骑兵,都是身穿裲裆甲。

【北朝 裲裆甲陶男俑】

后来,甲片被替换为织物,变成了一种官服,搭配能保护肩部和大臂的披膊,以及带护腿用的膝裙,一直沿用到唐宋,男女皆服。

半 臂

【北朝 背箭箙俑】

西晋 女俑】

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写到:"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男女半臂形制大致相似。


女子服饰

深 衣

深衣仍然是贵族妇女重要场合的服饰形制。《续汉书·舆服志》记叙妃嫔的助蚕服,“纯缥上下深衣制,大手结(髻)……《晋书·舆服志》叙三夫人九嫔妃服制时说到“公卿、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的衣服相同……郊庙祭服穿黑色深衣,蚕祭穿缥(浅青)色深衣……“

【东晋 《列女仁智图》卷(宋摹)顾恺之】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对襟束腰,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潇洒。

【舞女俑】

裲 裆

【南朝 贵妇出行图】

女子裲裆系一当胸,一当背的衣制,比半臂要短小。裲裆虽多用于男子,但妇女也可穿着。只是在最初穿着时,一般多穿在里面,以后才将其穿在交领衫袄之外。
《晋书·舆服志》载:“元康末,妇人衣出裲裆,加乎交领之上。”古代女子的内衣也是由裲裆演变而来。

袿 衣

上图是东晋 顾恺之沉淀《洛神赋图》(宋摹),袿衣的形制清晰可见。在裙底部有裾形成的上宽下窄、呈刀圭形的两尖角,袿衣一般作为贵妇的常服,也叫"杂裾垂髾"。

【《女史箴图》卷 (宋摹) 东晋 顾恺之】

袿衣在南朝演变为祎衣,后来逐渐被神化为神仙服饰。袿衣去掉燕尾的衽则称为襜褕。襜褕是直裾,而袿衣是曲裾。襜褕则不是礼衣,不被认为是汉官威仪。

衫 裙

【东晋 女俑】

【女俑】

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除了继承汉代习俗,有衫、裤、襦、裙等形制,以后也不断变化,衣衫以对襟、交领为多,领、袖都施有缘边,下着长裙,腰用帛带系扎,上襦下裙,两截式穿衣。
裙的样式更是丰富,常见有以下三种:

【北魏 彩绘陶俑】

裥裙:是南北朝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多幅长裙:这种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纱罗布帛的条片拼接而成。裙腰很高,裙身很长,尤其贵族女子的裥裙更长。

【东晋 丁家闸五号壁画墓】

间色裙:以两种以上颜色的布条间隔而成,整条裙子在制作时被剖成数,几色相间,交映成趣。开始时间色的布条较为狭窄,颜色以两种为主,常见的色彩搭配有红绿、红黄及红蓝等。


羊肠裙:原是流行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百褶裙,汉末三国时传入内地。据传这种裙“用布一匹”,由于“挛缩如羊肠”裙褶卷曲如羊肠之状而得名。造型比较瘦窄,活动方便,魏晋时期的贵族女子多以著羊肠裙为时尚。


最后,相信很多人有疑惑,在本期文章引用的图片资料中,存在不少左祍的服装,小编在这里也简单说明一下:中上古时代,人们的上衣多为交领斜襟,中原人崇尚右,习惯上衣襟右掩,称为右衽,左衽一般为死者所着;而北方诸族崇尚左,衣襟左掩,是为左衽。南北朝以来,汉族与少数民族服饰相互影响,除特定民族服饰外,左衽服装也非常常见,但华夏服装依旧以右衽为主。


图文来源网络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韵世界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国古代服饰魏晋南北朝发布于2021-05-09 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