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国古代文化哲学中两大奇而绮丽的瑰宝,上古有庄子,中古有禅宗,它们对于中国文化哲学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古人常说参禅,二者确实有许多相通之处。庄子哲学是中华本土的产物,禅宗则是印度学传入中土之后,由中国人加以改造吸收之后而成的一个中国佛教从真正意义上讲,禅宗的产地是中国,并成为了具有哲学意义和无形体系的禅宗。

庄子(约前369-前286)。庄氏,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在唐代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它和《》、《老子》一起并称“三玄”。庄子的政治、哲学思想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通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语言文字,巧妙活泼、引人入胜地表达出来,《庄子》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像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力量。庄子是个道德非常高尚的人,他一生洁身自爱始终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道家思想,是惊世骇俗的哲学大家。庄子的寓言有汪洋恣肆的想象,缜密精微的哲理,生动细腻,挥洒自如。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可以说,《庄子》代表了中国散文的最高成就。《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即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之人认识境界。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庄子的文章,文笔变化多端,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风格。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分为:外篇、内篇、杂篇。《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大宗师》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一直以来,人们大多只是从文学、哲学思维上来读庄子,如果我们从个人修行角度来领悟,则会是别有另一番美景在心头。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坐忘”都和“心”是极为高妙的修练心法。 

“坐忘”境界,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

原文如下: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回向孔子报告说:“我进步了。” 孔子问:“怎么说?” 颜回说:“我忘掉仁义,没有是非观念了。” 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够。” 过了几天,颜回又来见孔子,报告说:“我进步了。” 孔子问:“怎么说?” 颜回说:“我忘掉礼乐,没有什么规范了。” 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够。” 又过了几天,颜回再次向孔子报告:“我进步了。” 孔子还是问:“怎么说?” 颜回说:“我坐忘了。” 孔子一听,坐不住了,非常惊讶地问:“什么是坐忘呢?” 颜回说:“忘掉了自己身体,忘掉了聪明,把形象和知识统统忘掉,通达于大道,这就是坐忘。” 孔子说:“同于大道,就不会去分别好坏;进入化境,就不会执着恒常。你真的是一个大贤啊。以后我就跟在你后面,你一定要好好地教教我。”


心斋是一种排除思虑和欲望的精神修养方法。心斋,就是虚空的心境,摒弃智欲,断绝思虑。修炼以虚为要,从倾听自己的呼吸入手,专心致志地将太虚之气与道相结合,以便进入虚无忘我的境界。“心斋”的记载见于《庄子·人间世》,其最核心的是以下内容: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人间世》一开始,颜回就向孔子报告,说他要去卫国施展抱负。孔子说:不行啊,卫国很乱,凭你现在的状态控制不住局面的。颜回又提出了几种方案,从直道而行变成曲线救国。但孔子还是不同意,理由是:你的心还没有调服,想要建功立业都是徒劳。这下颜回急了,就问:那到底怎么办。孔子说:你斋戒之后,心灵得到净化后,我告诉你。颜回说:我家里穷,几个月都喝不上一滴,也吃不上一顿肉,这算不算斋戒了?孔子说:你这个是祭祀时,形式上的斋戒,不是心斋。颜回问:什么是心斋。孔子说:你的意志要守一不移。不要用耳朵听,要用心听;再进一步,不要用心听,要用气听。听的能力因为耳朵的局限而被局限,心的疆界因为概念的局限而被局限。气是无形无相的,这种状态可以用“虚”来形容他。只有道能够将虚集于一身。这个虚,也就是心斋了。

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主张顿悟法要“见性成佛”自初祖达摩祖师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中国禅宗为菩提达摩祖师所创,宗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时人有传,达摩面壁九年为坐禅修定,所以得道。

庄子哲学的“道”与禅宗的“心”具有相通相近之处,在庄子哲学中,“道”是宇宙的本体,由“道”而产生了天地万物,“道”本身是万物之源,是终极,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如此恢宏博大,神秘莫测,但又是一种能赋予人以幸福和力量的东西。人如果获得了“道”,即获得了无限和自由。

 


   与庄子的“道”相通,禅宗的“心”也是一种神秘的东西。“心”不是指肉体的心,禅宗的“心”所包容的也是一种自由和无限,也就是说,从“本心”出发,欲达到超越经验的内心自悟,最终达到存在的本源,获取对宇宙与人生的总体性根本认识,这种境界,即禅宗的“梵我合一”。所谓“梵我合一”,亦即“我心就是一切”。在追求无限与自由这种境界的意义上,庄禅有共同的旨趣。在老庄哲学文化中,“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是“道”的根本特性。在庄子的言谈著述中,对“自然无为”的赞美随处可见。“吾师乎!吾师乎!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庄子主张一切任其自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天下有常然”,他进而解释道:“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庄子将“自然”作为人生最高的境界,认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万物之本”,人们如果能以此“自然无为”当作准则,就会达到最大的自由。庄子一生所赞美的“真人”、“圣人”、“神人”等皆是因追循自然无为之道而达到绝对自由的典范。

 

老庄文化哲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体现在自然“无为”方面。无为是天地万物的生成方式,也是作为万物其一的人的存在、行为方式。他这样解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而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人在“无为”状态才真正保持住人的本性:“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矢”。由此,只要产生“有为”的欲念,人的自然状态就会丧失,因此虚静无为才能保持人的本真。“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的这种超越人生的“无为”精神状态,“其寝不禁,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这种看似无情无欲的表征,蕴含了“主人”、“神人”、“圣人”高度的精神自由感,构成了庄子思想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庄子看似卓异不凡的对于理想人格的描述,背后所隐含的是人类征服自然、超载世俗的热切情感,也是他所追求的无待、无累、无患的臻于“无为”的绝对精神自由世界。他深知这样的道理:“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

人自身的“自然”是存在和发展的最高目的,人如果牺牲这一目的,追求功名利,那么,“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茕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俱然,可不谓大哀乎”!庄子深刻提示了当时社会人的异化,显示出他对作为“人生之大美”的“自然无为”境界的深切热爱与执着追求,这些后来成为古代诗词和绘画等文学艺术作品所追求的境界。在“既雕既琢”的纷乱时世,庄子号召人们以“无为”的心态“复归于朴”,他在自然主义之上,十分清晰地预言道后世的衰败乱离之象:“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环……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

禅宗的“任运随缘”同庄子的“自然无为”名殊而意类。对于枉然的做作追逐,禅宗大师们把世上的一切视为“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禅宗强调一切修行不能脱离现世,“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因此,众生身上都有佛性,而且众生都可成佛,不必外求。真正的大解脱,就是对“本心”产生真正的认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禅宗是禅教合一的。禅是心态的解脱、是信念的升华体验境界。它强调“看得破”,“放得下”,融经义于日常生活之中,“万法归一”,因此,迷是自迷,悟是自悟,开悟就要有一种没被任何相对所污染、所羁绊、所障碍的绝对的清净心,“即时豁达,还得本心”。在禅宗里,与“无为”相对的“有为”称作“有修之修”,是生灭法,即有生有灭的。如果想与万物为侣,与天地同道,就要进行“无修之修”。这种“无修之修”其实和庄子哲学的“自然无为”同出一辙,与老子的思想哲学都是相通的。国外有人说:“唐代的禅师才是真正继承了庄子思想影响的人”,禅师们最根本的悟力是和老庄的见地是完全一致的,《道德经》便是禅的基础。“禅师的最明显的特质是在于强调内心的自证。这种自证,和庄子的坐忘,心斋和朝彻是如出一辙的”。“朝彻”是道家修练的一种境界,庄子曾描写过一段有关朝彻的故事。有一次,有人问女偊,为什么他年纪那么大了,但容貌还是嫩得像小孩一样,女偊告诉他这是得了道的功效。那人又问女偊:他是否可以学道呢?女偊坦白的说他不是学道的材料;接着便把自己教学生卜梁倚的经过告诉他说:“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而这正是禅的最高境界。

《庄子》中颇具深意的经典文字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2.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3.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4. “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外篇?达生》 

5.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6. 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7.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8.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宗师》 

9. 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 

10. 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11.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 

12.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庄子?外篇?天地》 

13.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 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齐物论》 

14.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15.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16. “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17.井蛙不可以语於海,夏虫不可以语於冰。《秋水》 

18.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庄子?渔父》


…点击查看《天一易学馆服务项目》…


“天一易学茶馆”经典导读:

佛友分享一个佛学教育孩子的故事

又一个同八字不同命运案例深度解析

四土壅塞,风水大不

罗永浩的八字不错,只是搞错了人生的方向

一个怪异的得了难缠风湿的疾病探究

一句话解卦的案例欣赏

一个2019年求测怀孕卦的反思

两个“前程”、“钱景”卦的精彩反馈

一个六爻婚姻卦的逻辑重构

曾经一个遭遇山精树怪的八字

之前的三个官司牢狱卦回顾

一个三年不怀孕的卦象回顾(附录:佛学看不孕的因果

六祖坛经》与《庄子.天道篇》的不二境界

关于八字分析牢狱之灾的一些理论研究

克妻严重的八字不可取,小心被克死

探究两个“食言而肥”的八字以及减肥方法!

从今天一个六爻占卜案例看佛学的因果不虚》

传统六爻卦很多盲区,六爻理论需要不断的完善》

同一个生辰八字,两个不同的人生》



欢迎关注公众号“天一易学茶馆,本平台重在分析古今占卜、命理、风水等案例,畅聊儒、道、佛,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易学文化,古为今用,造福于民!


微信名:天一周易馆,八字命理奇门遁甲六爻:tianyisuanming,天津人,大学毕业,现为天津易六合信息技术咨询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自幼酷爱易学,精通周易占卜,深研子平术,涉猎风水、大六壬梅花易数等多种术数职业预测已十多年。佛易双修,反对封建迷信,传播佛学、道学、易学正能量,古为今用,信奉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天一易学茶馆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国文化哲学中的两大瑰宝:庄子与禅宗发布于2021-05-11 11:4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