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由衷

左传.隐公三年》

言不由中,

质无益也。

明恕而行,

要之以礼,

虽无有质,

谁能间之?

【背景资料】

春秋初期,郑国是一个新兴的诸侯国。国君郑庄公是周朝的卿士,执掌朝中大权,且根本不把周王放在眼里。

当时周平王是个软弱无能的人,一方面他不得不依靠郑庄公处理朝政,另一方面他对虢公忌父又十分信赖,曾想让他代替郑庄公管理朝政。

郑庄公知后,对周平王非常不满,在背后议论说:“哼,要是他真的让忌父代替我,我就让他的位子坐不稳!”

周平王于是很害怕,赶紧向郑庄公解释说:“我并没有让忌父取代你的想法。”

为了让郑庄公放心,相信他“言不由衷”的话,周平王还主动提出与郑庄公交换人质,让周太子狐到郑国去做人质,郑公子忽到周做人质。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后,平王的孙子姬林继承君位,称为周桓王。

周桓王也想让虢公忌父代替郑庄公做卿士,掌管政权。

郑庄公知道后很生气,勃然大怒,于是就在这年春天,派大夫祭足带兵领马,到周朝的温邑,把麦子全部抢割,运到郑国。

可是郑庄公还是觉得没有解气,到了秋天,又派祭足带领兵马到周朝的成周,把那里的谷子全部割掉,一扫而光,运回郑国。

从此,周朝和郑国之间的关系日渐恶化,结下了仇恨。

【今译】

(当时的史官在评论这件事的时候说:)

(史书《左传》中记载了这件事,并议论道:)

言语,说话不发自内心(言不由衷),

即使交换人质也是没有用处的。

如果能够开诚布公、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相互谅解而后行事,

并用礼仪加以约束,即使没有交换人质,又有谁能够离间他们呢?

【赏析】

由:从。

衷:内心。

成语“言不由衷”即由此演化而来。

意思是说出的话不是发自内心,形容虚伪敷衍、不说真话。

say what one does not mean,

speak affectedly,

speak without sincerity,

in a perfunctory manner,

“言不由衷”

be insincere in one's words,

说出的话不是出自真心实意。

talk insincerely,

形容虚伪敷衍,心口不一。

a left-handed compliment,

to give a lick and dodge about,

speak with tongue in the cheek,

not to say what one thinks in one's mind,

“言不由衷”

话不是打心眼儿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

not to speak honestly,

one's heart is far from one's lip,

speak with tongue in the cheek,from the teeth outwards,instead of one's heart,

形容说的与想的不一致,虚假的,或不得已。

the words spoken are not from the heart,

one's words belie one's mind,

say one thing and mean another,

have to say ,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言不由衷《左传.隐公三年》发布于2024-03-06 19: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