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继孔子以后的大儒,而且在孔子思想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思想上、特别是方法论上有些地方已经超出儒家的范畴,兼有法、、名、墨各家的因素,锐利而新颖,汇集了百家之大成,代表了战国后期儒家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被尊之为“后圣”。荀子既是思想家,也是文学家,荀子的文学思想与兰陵这块土地息息相关。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荀子的《成相》兼用了韵文和散文,成为后来说唱文学之祖,这一创作却是取材于兰陵民间歌谣,是一束盛开在兰陵沃土中的奇葩。

1、创意取材于乡间的歌谣

《成相》和《赋》是荀子真正具有文学性质的作品,然而《成相》却又是兰陵迄今为止见诸于典籍的最早民歌。《成相》出自《荀子?卷十八》,是用通俗的文学形式直接宣传其政治思想的作品。“相”最早是指歌谣或劳动时唱的号子,是劝勉劳动的歌曲,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多有记载。荀子的《成相》用“相”字为题,说明其创作选材就是采用了民间曲调,具有民间歌谣的性质。它是当时的一种曲艺形式,类似今天的莲花落或渔鼓词,并且是可以演唱的,还可能配以简单的伴奏乐器。节奏紧密,章句整齐,结构每节大体六句,每节只有二十四字,用字分别为“三、三、七”“四、四、三”,语言结构押韵,反复歌唱中内容上仍存有政论文的影响,大抵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为主。这种格调形式与《南蒯歌》中“我有圃,生之杞乎!”这种短句节奏的歌唱形式有所类似,这种形式就是取材于民间的说唱和歌谣,说明荀子受兰陵乡间歌谣的影响很大。证实了荀子开始汲取民间文学的营养,创作上尝试利用民众乐于接受的歌唱形式来展示自己的主张,内容包罗了许多掌故,结构形式上具有文学作品的特征,改变了先秦时期的各类语录体、问答体或辩体说理文而独辟创作蹊径,用这种创新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宣扬尊主、爱民、尚贤、纳谏、礼法兼用等主张,教育的目的性较强。可以说《成相》是荀子继《诗》《楚辞》以后盛开在兰陵大地上的绚丽花朵,应该是兰陵地区有记载的最早民歌。“请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和伥伥!”晚清国学大师,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俞樾平议:“盖古人于劳役之事,必为歌讴以相劝勉,以举大木者呼邪许之比,其乐曲即谓之相‘请成相’者,请成此曲也。”《礼记》是西汉时期的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礼记?曲礼上》载:“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郑玄注:“相,谓送杵声。”在《史记?商君列传》中也曾有:“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直到唐宋时期,“相”在唐诗宋词里面仍有借用,唐代诗人李贺《昌谷诗》有:“邻凶不相杵,疫病无邪祀”。宋苏轼《赵郎中归复以一壶遗之,仍用元韵》有:“东邻主人游不归,悲歌夜夜闻舂相。”以上记载说明,“相”就是民间的号子或歌谣。以近代流行于鲁南集市中乞丐所唱的“花相”来看,这种类似于山东快书打着竹板伴奏,快板式的说唱短句,具有非常独特的区域唱法,押韵上口,或许这就是对成相这一古老唱法格式的继承。

对于《成相》的另一题解,《荀子译注》的作者张觉教授是这样认为的:把乐曲或词曲从头到尾演奏一遍叫“成”。“相”则是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又名“拊”“拊搏”,由熟皮制成的皮囊中塞满糠而成,形如小鼓,拍打时声音沉闷;因其一般用来打节拍,对乐曲的演奏或曲词的演唱起辅助作用,所以叫“相”。“成相”,即演奏拊搏,引申而指一边念诵一边拍打拊搏作节拍的一种文学样式 (就像“大鼓”“快板”由敲鼓、击板引申指一种曲艺形式一样)。它可能是当时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与现在一边敲鼓为节拍一边说唱的大鼓以及一边击竹板为节拍一边念诵唱词的快板类似,只不过它不配乐歌唱,也不说白而只是念诵而已。这里用作篇名,与“赋”一样,是以题裁来做篇名。全文五十六章,实可分为三篇,每篇都以“请成相”的套语作为开头。这三篇成相以及《赋》中的五篇赋与佹“诗”“小歌”,《汉书?艺文志?诗赋咯》统称为《孙卿赋十篇》,可见它在古代属于赋的一个流别,是一种不歌而颂的文体。为了便于念诵,其词押韵,其句式也较为整练,于诗相近。所以从其文辞的形式上来看,它可视为后代说唱文学的滥觞,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一篇运用民间诗歌题裁阐述治国平天下道理的文章。荀子晚年政治失意,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于是借用民间的歌唱艺术形式“成相辞”来抒发感愤。全篇三部分、56节,第一部分22节,借用历史事实塑造出理想型的圣王贤相,指出君主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远小人,近贤者。第二部分22节,以尧、舜、禹、许由、善卷等人同周幽王、周厉王、郭公长等人作比较,以他们的成败得失告诫君臣必须“隆礼重法”“尚贤使能”、重义轻利,而决不能任用专进谗言的小人,不能“争宠嫉贤”。第三部分12节,后半散佚,提出的是为君之道的五条要领。通篇观之,都是围绕着“天下为一”的政治理想而歌而唱的。

《成相》这一当时民间流传的一种说唱、歌谣形式,后来发展成了诗歌形式。它是荀子晚年在兰陵用兰陵民间小曲写成的治国戒训,是有记载最早的兰陵民歌,歌曲内容集中展现了荀子的政治主张,它汲取了民间的说唱格调,形成了反复咏叹、自然活泼的结构,节奏爽朗,语言通达,加强了口耳相传、深入人心的感受效果。秦灭楚国以后,李斯曾到兰陵去请荀子,荀子把《成相》送给李斯,对秦国在建立统一的国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成相》与《赋》对后世的影响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这种以“说、唱”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在我国南北各地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人把它归类总结:“说”如相声、评书、评话;“唱”如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扬州清曲、东北大鼓、温州大鼓、胶东大鼓、湖北大鼓等;似说似唱的,如山东快书、快板书、锣鼓书、萍乡春锣、四川金钱板等;又说又唱的,如山东琴书、徐州琴书、恩施扬琴、武乡琴书、安徽琴书、贵州琴书、云南扬琴等;又说又唱又舞的走唱,如东北二人转、十不闲莲花落、宁波走书、凤阳花鼓、车灯、商花鼓等。我国的这些说唱音乐形式发展到了今天,其历史应该是萌于战国秦汉,生于唐,成于宋元,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成相》篇与《赋》篇是我国的说唱艺术之祖和辞赋之祖。古籍记载,距今约3000多年的周朝就已开始了民歌的集成工作。当时的采集民歌的制度叫做“采风”。各诸侯国专设“采诗之官”,又叫做“行人”,每年春、秋两季出去收集民歌,再呈献朝廷后交乐官保存,除供天子了解“民意“外,每逢祭祀、朝会、宴食、迎宾等场合还用于演奏、演唱。《诗》就成于这一时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到战国时期,荀子一改前期“风雅比兴”的风格,在《成相》中兼用了韵文和散文,这一新创就形成了后来说唱文学的雏形。此后许多先秦两汉的诗歌如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篇,就带有说唱的意味。在《墨子》及刘向《列女传》中,也有对说唱表演形式的记述。说唱是又说又唱的表演艺术,即“曰得词,念得诗,说得话,使得砌”。“词”和“诗”是用来唱的;“话”是散说;“砌”就类似戏曲里的插科打诨。汉魏时的 “相和歌”,南北朝时的各种长篇叙事歌,唐、宋时代民间艺人讲说故事流行的“说话”,以及唐代教寺院中流行的“俗讲”等,这些内容大多用市井俗语讲述佛经故事,采用散、韵结合的文体,这与《成相》的形式是类似的。韵文多以七字句为主,用韵较宽,平仄对仗要求不严,演出时作“唱”词;散文则为市井白话,演出时作“说”词。中唐之后,变文内容转向世俗故事。唐代除这种说唱性质的俗讲外,在民间已经产生了说话伎艺,可以说是现在说唱音乐的前身,变文就是说唱音乐产生的标志。宋元时期,说唱艺术趋于成熟。《东京梦华录》记述汴京(今开封)勾栏中说话艺人有讲史 7人、小说6人、说诨话1人。明朝政治腐败,统治者实施“文字狱”,“禁有亵渎帝王圣贤之曲”,同时推崇“理学”,说唱音乐的创作受到极大限制,该时期的说唱音乐处于一个低潮期。清代中前期的“康乾盛世”,由于政治上的相对稳定及经济上的繁荣复苏,清政府对于“市井杂艺”持宽容态度,使说唱音乐在此期间获得极大发展,并达到其鼎盛阶段。清末鸦片战争时期后,由于中国经济的衰退与资源遭受到掠夺,中国小农经济开始崩溃,而京城及一些大城市却畸形的繁荣,因此一些流离失所的农民涌进城市以卖艺为生。这些艺人在传统曲目基础上适应新的社会环境需要,结合各地的民间音调和各地方言,新创了大量说唱音乐曲种并流传至今。因此,这一发展过程,追根溯源是《成相》开创了说唱艺术的先河,当之为说唱艺术之祖。 

《赋》篇是荀子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赋”名的文学作品,是后世大、小赋的直接源头。全篇包括《礼》《知》《云》《蚕》《箴》五赋及《佹诗》和“小歌”。张觉教授认为:赋,铺叙朗诵,引申而为一种着意铺陈实物、“不歌而诵”(不配乐歌唱而朗诵)的文体名称。它像诗一样全篇押韵,所以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古诗的一个流别;它的句式又不像诗而像散文,没有固定的格式,所以它实是一种用韵的散文,介乎诗歌与散文之间。把赋作为一种文体的名称,即起始于荀子的《赋》,所以《赋》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当然,赋作为一种文体,有其发展的过程。荀子的《赋》,与后来的古赋、骈赋、律赋、文赋等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五篇赋除《礼》《知》两赋是咏抽象的道理外,《云》《蚕》《箴》三赋,是通过对云、蚕、箴(针)几种实物的吟咏,表达某种哲理,寄寓着作者的主张。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荀子运用赋的形式,采取借物寓意的手法表达了对“礼”和圣君贤相道德风尚的看法和渴望天下统一的美好向往。在五篇赋中,首先对“礼”和“知”进行了热情地赞颂,并期望天下君主都能遵循“礼”,做到“明达纯碎而无疵”,达到“君子之知”“圣王之治”的人生和政治境界。在此基础上,对“云”“蚕”“针”进行了形象而细致的刻画,借以说明圣君贤相所具备的道德风尚。在结尾的诗中,荀子则对“不治”的天下作了描述,表达出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愤慨,流露出对安定统一的祈盼。这五篇赋是为汉赋之祖,属荀子独创的文体,有较高的艺术造诣,是荀子作为一位文学家的主要标志,可与屈原《楚辞》的某些章节相媲美,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兰陵作为荀子的第二故乡,《成相》和《赋》是扎根在兰陵土壤中盛开的花朵,荀子的许多文化思想成就不仅对兰陵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兰陵文化在齐鲁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我国的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劝学, 荀子, 荀子简介,荀子修身,劝学荀子

荀子劝学, 荀子, 荀子简介,荀子修身,劝学荀子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荀子《成相》《赋》二篇文学地位之管见发布于2023-03-19 21:59:4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