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華嚴經》學習網站 


依諸法顯相而言和依諸法本體而言

最後一句『藏通別圓是依行者而言,非依法本體而言』,這句話本身沒有錯。但這句話是成就者說給修行者的,修行者在沒有到達成就地的時候,才會有『依藏通別圓而言』和『依法本體而言』的差別。到達成就地的時候,依藏通別圓而言即是依法本體而言。一切行法的表現形式即是藏通別圓,一切法的表現就是生死涅槃、煩惱菩提等等的差別相。離開了藏通別圓,離開了生死涅槃、煩惱菩提這些無量無邊的差別相,沒有另外一個法的本體可得。
明白這一點,才能明白為什麼華嚴經十住位要強調菩薩樂住生死法界,為什麼十方諸皆是要坐菩提樹下成佛,皆是在南閻浮提坐金剛座,成就無上正覺。因為眾生的生死法界即是菩薩莊嚴法界,菩提樹即是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即是凡夫種性的五蘊身六入處一切法。離開五蘊身六入處一切法,並無菩提樹可得。
再比如,阿彌陀佛代表對於一切法的覺知覺悟。一切法是無量法的總合,如果不能見一法,不能見此法彼法,就沒有一切法。阿彌陀佛亦是如此。如果沒有對於此法彼法、一一諸法的覺知智慧生起,亦沒有阿彌陀佛可得。很多人不去在眼前的一一諸法中下功夫,而希望直接到達阿彌陀佛的一切法,殊不知,沒有眼前的一一諸法,阿彌陀佛即是妄想相。
所以要從一法一法的覺悟中看一切法,不要去找那個『一切法』,沒有一法叫做一切法。換句話說,一切法代表成就地的顯相,不能從相上去找那個成就地,要從種性、智慧和精進行法上去接近它。種性改變的時候,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也會改變。
諸法沒有另外的本體,諸法即是本體。對於法的覺知,在演說上有一個本體。所覺知是生滅法,能覺知的那個稱它是本體。但是這個本體是為了演說而設立,能覺知的本體離開所覺知的生滅亦不可得。
所以當我們能於一法一法皆無所住,而能於一法一法皆能生起覺知思惟,就是住一切法中成就無上菩提。

再來舉例說明一一法和一切法

再比如,說『一切蘋果都是甜的』。『一切蘋果』的說法,對於嘗過所有類型蘋果的人來說沒有錯,『一切蘋果』是真實相。但是從修行者來說,『一切蘋果』是指所有類型的蘋果。除非每一類蘋果,或者每一個蘋果都去嘗一嘗,嘗遍了,然後才有真實的『一切蘋果』。否則的話,『一切蘋果』只是言說相,一切蘋果不能離開一一蘋果。
因此,如果不去嘗試每一類蘋果,或者每一個蘋果,只等著嘗那個叫做『一切蘋果』的蘋果,就是妄想。念阿彌陀佛也是一樣,當到達大乘行法階段,阿彌陀佛代表了所有法,離開一一法的覺悟就找不到阿彌陀佛。反過來,怎樣是見阿彌陀佛對於一一諸法皆能生起微細觀察和勝妙思惟,即是見阿彌陀佛,對一一法的如理思惟和勝妙覺知就是見一一佛。一一法都能生起如此的覺悟,那麼一一法的覺悟合在一起即是阿彌陀佛。
所以,當說一切智、種智,說根本智、差別智,都是同樣道理,不能把它們概念化。概念化的理解就是聞法模式。
當然,這是在華嚴行法理論下來演說一切法、演說念佛這件事,並不是否定目前念佛名號的修行理念。從佛教完整的理論系統來說,每個種性的行者在不同的行法階段,模式都不一樣。這是從報身成就和法身成就的角度來說這件事。
華嚴行法理論中的念佛門,是指在一切法中都能生起覺知智慧,皆能生起菩薩道種智行法,這樣的念佛是實相念佛,成就的是實報莊嚴土。
這是關於幾個問題的探討,是讓大家體會到從聞法模式轉入到內在覺知模式時,行法上有怎樣不同。這是進入華嚴行法最先要調整的。



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全文华严经读诵华严经净行品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覺悟華嚴經講義之十一:再來舉例說明一一法和一切法发布于2021-11-30 20:10:4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