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广门清法师主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三称)


嫩寒锁梦正月

四方云集扬州城

稽首恭闻惊天法

六动一时法眼明

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楞严经》对淫欲、杀生这两件事情,前后反反复复强调,这是真修行最起码的标准,这个问题不解决,你是假修行,而且讲得很干脆,你不能出三界。


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万恶淫为首。犹如毒蛇,咬你一口就能要你的命。如见怨贼:「怨贼」是来杀人越货的,跟你有仇,是不是世间法还说气财色四把刀,是不是


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特别是对出家人而言,你必须要做到,在家人也要引以为戒。


「四弃」是杀、盗、淫、妄,修小乘法犯这四戒其中之一,你是断头罪。怎么「弃」呢永远被弃于佛法大海之外。这是小乘法的规矩,对女众还另外加四弃就是八弃。哪四弃呢第一是摩触:女众是在男女关系方面,你与这个(染污心)男众接触了就属于断头罪。第二,屏入(八事):没有第三个人在场,男女二人在一起不可以关门,不可以拉窗帘。第三,覆藏:你受到男众的侵暴,你不去向方丈住持揭露,就算你是认可,一样的罪过。第四,随顺:更不用讲,虽然你是被动的,但你随顺了。所以修小乘戒,在事相上的要求特别严格。只要犯一项,你怎么样忏悔都忏悔不掉,只要你犯了就没有救。


执身不动:这四弃八弃能够执行好的,也就是说身体不动,身戒算是清净的。身戒包括身三口四。身三就是杀、盗、淫这三戒不犯,口四是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小乘戒重身不重心,但要成就不一定了。明心见性不用谈,成佛往生没有份。到了大乘戒,他不一样。明心见性之人可以忏除一切的罪过。不管多大的罪,只要你明心见性,给你一笔勾销。所以我们要怎么样感恩法华经》《楞严经》你明白这个道理,当下就成佛。所以我们从头到尾都要好好地理佛陀的良苦用心。就这么一个法,早晚上床,一起天亮。好人坏人平等成就。可是古今中外有几个人来认可这个法呀因为这个法太简单,太省事,成就太快太大。


有人问宣化法师:「既然人家对《法华经》皱一皱眉头都要下地狱,那我们不能不传《法华经》吗」宣化菩萨怎么讲的:「是啊,凡是诽谤轻慢《法华经》,就是要下地狱。可是不传《法华经》就没有人能成佛啊!」明白了吗所以佛讲《法华经》《楞严经》是不敢轻讲,但是又不甘心不讲。


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到这里还是归结到修持如来藏心法。清净律仪,就是三聚净戒。执心不起:你连破戒的心你都生不起来,所以就更不能有这个破戒之行。


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禁戒成就」是在开智慧基础之上。断淫是不是就意味着不生啊因为欲界众生唯以男女之淫来生儿育女。断杀,在这个身相上你生生世世就不会遭到被杀这种果报,因为你已经没有杀心了。


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不偷人家的就不欠人家的,就不存在来世还债。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沾光,也没有一个人会吃亏。整个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无非是一次一次地在平衡。世间有欠债还钱,杀人偿命的定律。一次战争、一次瘟疫、一次地震、一次水涝、旱灾,都是我们众生的心在造业,都是众生的业相互偿还。


我每到一处都狂呼乱叫,希望大家都来共同承担如来家业。这是救世的法宝,这才是真理。国际歌是不是唱的要为真理而斗争我们就是要为真理而斗争,不光是要救护人类,还要救护世界一切众生;不仅是救这一代,我们还要救生生世世。菩萨的心量何其伟大!菩萨下位不知上位,自位不知他位。只有你把如来藏道理搞明白,你才能真正地深刻体会我今天在这里拍桌子打板凳狂呼乱叫,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道理就能解决不可思议的复杂的大问题。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一个人如果能够真正做到杀、盗、淫、妄百分之百的清净,这个人已经很圆满了,很不简单了。不须天眼:就在肉眼这种功夫上,就能得到类似天眼的那种自在功德。说明他的心已经开始与佛道感应,也就是他的信念很真实,就是没有亲眼看到,他都能深信不疑。


睹佛闻法,亲奉圣旨:没有佛在前面说法,他是不是感到这些法就是佛说的,他就相信有佛、这就是定力和智慧。得大神通,游十方界:他还没有了生死,还没有得到神通,他就深信不疑自己一定能够得到这种境界,这是种信力。宿命清净,得无艰险:他知道过去世造了无量无量无量恶业,现在受持了圆满的净戒,从此与六道轮回画了句号,是不是自己印证自己啊这是修大乘佛法前的一种心态。


「第二增进修行次第」叫断习,这个习叫主习、是根本习。第一增进是助习,是次要的。虽然是次要的,也是我们一个必经的过程。

当然这两个习讲起来有次第,行起来有没有次第啊(没有)。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第三个次第前面讲,叫违其现业,不让已经断除的习气再来死灰复燃。我们断了三业以后,今后的任务仍然是继续违其现业,使过去的习气不要再重新发生,要保持一个过程。我们心是不是就逐步地圆融了你品位就在提升,定力就在加深。下面看这段经文


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前提他已经断除了杀盗淫妄的恶业,断除了五辛那种遮业。心无贪淫:戒淫之初,虽然身不淫,心是不是还难免呐所以在这个过程就保持心态的平衡,慢慢地把这个事情形成习气了,就忘记了,心得清凉。我们有某一种习气的时候,你只要用心,一年半载就改了。就怕你不用心,明白吗不一定非要出家或者不出家。


有些人来听经总是思前想后,来了家里怎么办……我看你来了以后家里也没有闹地震,也没有失火,是不是也没有哪个去自杀。障碍我们的都是自己,是你自己决心不够来做为一种借口。其实你何必找借口啊你是为自己修行,不是为师父修行。凡是来听经的人,是不是都很开心呐但是我们不能保证我们道场就始终就一片光明,难免都有一些阴暗的事情、莫名其妙的事情。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所以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这是从「心无贪淫」这一点启发,只要我们会用心,那心无贪吃、心无贪玩,是不是一样的道理啊要把经文要圆融观照。


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六尘」就是色、声、、味、触、法,「不多流逸」就是还有攀缘,但并不是刻意地去追求。懂得了修行的道理,谁也不会像世间人那样一天到晚去吃喝玩乐,是不是不仅浪费钱财,浪费时间,更主要的是坏了我们的习气,为来世造下了障碍。而且看到人家如何挥霍福报我们一点点都不眼红,反而生慈悲心才对。


因不流逸,旋元自归:过去是出流攀缘名闻利养,现在离开名闻利养,归向真如本性,叫旋元自归。


尘既不缘:对名闻利养不再攀缘。根无所偶:离开六尘,六根还存在不存在了不存在。你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这个我执是不是也渐渐放下了放下了六尘的同时就是放下这个内六尘,就叫「根无所偶」。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是变成聋子的摆设这个时候我们继续攀缘六尘,就是用它来弘法利生,大家明白吗


反流全一:反三种妄流,有色流、无色流和欲流。过去都在攀缘色、声、香、味、触、法那种流,又在攀缘所谓无为法那种流,那这种攀缘是不是还是自己欲望这种流啊因为有我执。现在反过来了。全一,是回到一精之明,回到真心本来面目


六用不行:「六用」特指六根攀缘六尘,再产生六种意识心这种受用。「六用不行」就是违背现业。十方国土,皎然清净:整个尽虚空法界是不是十方净土啊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一个我。皎然清净:在见道位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


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这就是锦上添华,更加殊胜。身心快然:外不攀六尘,不执著有,不为法执所束缚,同时又不执著空,不为所谓的那种智相我执所束缚,所以身心快然。


经典中像「妙圆平等」这一类的词语用得太广泛,含义是大同小异。一切的万法圆融、圆满、圆通。所谓圆融,没有哪一法不包容哪一法、十法界次第圆融,十二颠倒次第圆融,十八界次第圆融,都是一念变现。真心本来面目大光明藏不舍一人,不失一法,不缺一时。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无非一人一念之所变现。也可以说,如来藏为总,万法为别,互为总别,互别为别,互总为总,都是我们一个念。大至佛刹,小至微尘,一根草丝缕结,尽足为一真法界。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妙理、妙体,你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妙智。在见道位你已经解脱了一半,叫妙用。你进一步历事炼心修证,乃至达到究竟极果如来,那才是真正的圆满之妙。


所谓平等,任何一个法都本来具足这种智慧德能,在佛不增一丝一毫,在众不减一厘一分。获大安隐:到了这种境界,你们感到安不安隐呐首先解除对死亡的恐惧感,其次是部分地解除对烦恼的那种尘劳之苦。


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一切如来,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如来,天人畜、泥巴瓦块一切如来。「密圆净妙」是解释一切如来的特征。

所谓「密」就是法身之理体、本体。尽虚空遍法界,空、有、中、有情、无情、贵贱等无量万法,都是一个本体。这是「密」,这是法身之理。这个法佛不讲谁也搞不明白,在《楞严经》叫奢摩他,在经题叫如来密因。我们破了天机,解了密因,因为此举,我们最低保障线是从此永远不落六道轮回,不可思议啊。


「圆」是讲报身功德、报身智慧你明白这个道理,就已经证得了报身,你开智慧了。你懂得万法之间相互的关系、相互的转变。「净」是化身功德。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化生之法即是先见法身,再得报身,后修化身。


所以后面一个「妙」啊。就妙在这三身功德我全部明白了,这三身功德我刻骨铭心,深信不疑我全部能够证得。还没有开始修,没有开始证,我就知道我现在已经成分真即佛,再修再证就是成圆满之佛,也妙在能够一步登天,这是「妙」。


皆现其中:这里既有见道位,又有证道位、修道位。圆顿大法见道、修道、证道,即见即修即证。他可以成就于一生,成就于一时,成就于一念,这个法简直是妙极了。是人即获无生法忍:最低是小乘罗汉的无生法忍,乃至通教、别教初住位菩萨的无生法忍。这是修圆顿大法前方便,所以与后面的干慧地一致起来。所以三种渐进、三种次第属于圆满于无生法忍。注意,这三种次第可以成就于一念,大家明白吗


比如说现在有一个人,中午还吃肉、喝酒、吃辛,还有种种那种行为,他现在明白这个道理了,马上下决心这一切东西全部断掉,他说断就能断,你就到无生法忍。因为你明白了一切万法都是我一个念啊,注意,这还是证道位的无生法忍,你心已经定下来了。


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从是」就是从破除灭相无明,从证到无生法忍这个位置来开始渐修。这里妙就妙在小乘人无生法忍与大乘人无生法忍可以同时渐修圣位,大家明白吗乃至于前面来讲,连六道凡夫都可以渐修。在前面观世音菩萨那段经文里,藕益大师是不是这么解释的但是由于因地用心不一样,果位也不同。前面的三增进是三位,后面还有五十七位。如果按照一般的说法来讲,从初住位开始起修还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么在这个位置来讲呢,我们还要注意,后面还有个十信位。那么在这里的无生法忍还不能讲那是圆教初住位,属于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之前,就是无生法忍。


所以在这个位次境界方面来讲呢,《楞严经》有些地方显得不是很圆融,我们没有办法一定要把它能统一起来。有些法师解释无生法忍相当于七信位的菩萨,《金刚经》那个初住位那还不到圆教的初信位、别教的地位菩萨,相当于圆教住位菩萨,相差三十个等级。因为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从一开始明心见性,他见到的是真如全体。


在这段经文后面把这个住位菩萨又划分为十个信位,这也是佛的良苦用心,把事情说得过细,让我们有一个比较,有一个对照。所以我们讲五十五位也好,四十一位也好,六十圣位也好,不要太执著,是大概的有个方向,大家明白吗你没有办法把他非要理到什么什么位。


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第三渐次叫违其现业。

 

阿难。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

 

这是总结经过了三次第的修行人的心态。欲爱干枯:包括杀盗淫妄、对名闻利养的种种的贪心,这种欲望断尽了,不会再起了。根境不偶;就是观世音菩萨前面讲的离根解结,心不往外攀缘了。「境」就是外六尘,「根」是六根。「偶」是因缘和合。能缘与所缘分开了。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我再也不会六道轮回为凡夫了,但是愿身再来又当别论。


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所谓「虚明」,就是能看破眼前一切的万法的去脉,就是能够明心见性,不为假相所迷惑。纯是智慧:看到这个苹果——这个苹果真甜——你这是烦恼,这是愚痴;我吃这个苹果——这个苹果就是我,我就是苹果——这就是智慧。为什么要吃它呢我不吃它就不足以维持这个生命,就没有办法教化众生。本来是臭皮囊是个饭桶,这下变成法器,是不是


慧性明圆,蓥十方界:「明圆」不再重复。蓥十方界:小乘人可以一个小千世界,大乘人可以一个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无量世界。见道与证道又有区别。笼统地来解释,他感到自在无碍,放下解脱了。「蓥」是表明亮的意思。


干有其慧,名干慧地:习气习气,是不是带有潮湿、滋润那个特征呢习气没有了,就表证果了,表干了。过去的习气是来润自己,得到佛菩萨习气是润万法。所以这个「干」是不是承上启下啊承上,干掉了润自己那种习气;启下,我们还没有得到佛法的那种法流之水、法流气氛,来更加成就自利功德,并以此去教化众生。


在这里叫前干慧,如果六十圣位算起的话,到干慧地是第四位,前面三渐次是三位,后面加五十五个妙菩提路是不是五十九啊还有个等觉后心到六十,这是菩萨的六十个圣位。到了妙觉就成佛了。


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一般的经典从初住位算起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么《楞严经》呢,它从初信位算起。圆教这个信位菩萨的位置就已经不得了了,别教初地只能达到圆教住位的境界,差三十个等级。所以从干慧地起,也就是说,我们在圆教进入证道位一般地是从初信位开始算起,开始修证正法。前面到干慧地起呢,属于已经轻装上阵,但那还属于凡夫的境界;到了圆教信位菩萨,真正是佛菩萨的境界。所以从圆教位开始,以一心三藏作为因地心来修证,这是证果。


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前面清除了我执,也叫干慧。

即以此心:就是前面的干慧心,从这儿开始。中中流入:「中中」是有条不紊、菩提不退的意思。因为他明白这个道理,中间不打闲叉,没有诸委曲之相。圆妙开敷:「圆妙」理解为一心三藏。「开敷」是不断地在锦上添华,在扩大成就,加深定力。「开敷」就是那个树开华呀,有一朵开了就不愁有十朵,有十朵就不愁有百朵,慢慢慢慢全部挂满了华朵。


从真妙圆:方便来讲,通教从法我空、人我空二空开始,小乘人从人我空开始,六道凡夫从方便菩提心开始行善积德,但我们这里重点是观照一心三藏。重发真妙:前面「从真妙圆」就是带果,「重发真妙」就是行因。我们修行就是要达到这个果地,它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比如看到前面的灯光了,是不是带果了要拿到灯光是不是往前走啊这叫「重发真妙」。

每走一步是不是接近灯光进一步品位是不是提升一级啊就形成下面的五十五位菩提路。


妙信常住:有道无道,自己知道。你到底对如来藏真理听懂了没有你信不信妙就妙在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常,时时事事处处,念念在道。随拈一法,随拈一物,无非诸佛如来法身真常。你明白不明白只有懂得了为什么,我们才能刻骨铭心地知道自己已经解脱了。


一切妄想灭尽无余:怎么个灭尽你相信这个杯盖就是我,我喝的水就是我——刻骨铭心地相信——而且知道为什么是我,妄想是不是灭除了知妄即灭,明白了吗有道无道,自己知道。回家看到父母、妻子、儿女,你是怎么样的心态你的妄想灭除了没有虽然灭除了,佛法不坏世间法,不是变成六亲不认,明白吗你照样亲近他,是为了度他。


中道纯真:万法都是我,是纯到这个程度。名信心住。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从字面来看,好像得到了宿命通,知道过去现在未来。我们因地起修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有些凡夫、小乘人就是以神通来起修,不能说有了宿命通就是初信位的菩萨。没有这种神通的人,明白这个道理,他不需要回忆,就能深信不疑无量劫以来天人鬼畜、风云雨雾什么都做过了,这就叫念心住,乃至于没有见到比见到的显得还坚信不疑。


阴处界三,就是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讲清了整个世界的万法,不能为碍,就是不能障碍你的智慧。你知道这个墙壁是什么东西鸠摩罗什大师七岁的时候把千斤宝鼎举在手里,是他的手臂之力举起来的,还是心举起来的心举起来的,是吧当听人家讲这个宝鼎有千斤重的时候,宝鼎一下掉地上,然后他再怎么推都推不动。所以全靠我们这个心。因为我们的同分妄见都认为这个钢筋混凝土能把上面房子撑起来,所以就能撑起来。我们挑东西是肩膀能挑还是心能挑啊就是我们的心在挑东西。如果你不注意的时候,把五十斤的这个包袱放在肩膀上,百分之九十九要把腰搞闪了。所以心到哪里就是力量


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我们现在能不能相信啊我们过去世做过天,做过人,做过鬼,做过牛马猪羊,做过风云雨雾,你信不信这都是我们自己的心在变化。


名念心住:念心带有观照的意思,这里没有哪一法不是我的过去、现在、未来,好好作如是的观照。「念心住」是二信位的菩萨境界。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他已经把无量生生世世观照明白,深信不疑。在前面的初信位菩萨也知道一切的万法都是自己,所以这个信心就更加坚定。妙圆纯真:纯真纯真,一心三藏心外无法,法外无心,都是我。真精发化:随着观照,定力加深。无始习气通一精明:无始以来的种种罪过、种种习气,讲到底是我这个一精之明变现,是自作自受。唯以精明,进趣真净:现在明白这个道理了,就是我这个精明在作怪啊,所以以此智慧,这个精明已经是智慧,已经形成了当下这个智慧的本体,也就是利用智慧的妙用。进趣真净,是不断地加功用行。名精进心:你明白了这个东西就是真精进心,然后保持下去,再定力一步一步地加深。精进心,被判为三信位。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心精现前:你可以印证自己,在没有动脑筋想之前,那个一精之明就真实存在,然后你看到一切的万法当下是不是我我是不是你为什么这叫「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再也不会认为他是张三,那是李四,这是我。注意,明白这个道理就行,虽然还有一种习气,已经不影响你的智慧。慧心住,这是圆教四信位的菩萨,就当下的一切环境,他能以智慧来观照。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定心住,是圆教五信位菩萨。执持智明:在前面慧心住的基础之上,已经能够稳定地把握住这个智慧,这是定功慧,心定了以后,他自然就有这种明辨是非的能力、妙用。周遍寂湛:就是照而常寂。在当下这个有形有相的肉团世界这个前提之下,他知道我当下就是如如不动的真心。这个嘴巴没有讲,脑袋没有想之前那个东西,是不是我现在讲的这个东西啊这就叫照而常寂。所有的东西有形有相都是那个无形无相的真心本来面目,当下是一个本体。寂湛,是如如不动、无形无相的真心本来面目。


寂妙常凝:是讲寂而常照。我们虽然现在是在照的位置,在不空的位置,但我们现在就在空的位置、寂的位置,它当下就是有形有相的万法。比如前面讲的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我们不需要非要回到那个真空的境界中再来观照。圆顿大法即空即有即中,三当下就是一。如果我们回到空中去寂照,那就是通教的法门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惟进无退,名不退心。

 

这个「定」就是指前面的五信位菩萨,他能够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不是说明他定力很深啊由定而慧进一步地发明,慧要动啊,前面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在不动位观照,这里的「定光发明」是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出定。这个出定是方便说,如来藏时时都在定中,也就是利用我们心的这种能动的思维观照。明性深入:就是以定发慧,定是静,慧是动。唯进无退:转识成智,一步一步提升定力,提升慧力。不退心,这是六信位菩萨。

你结合自己来观照,是不是恨不得一口把地球人度光了或者有时就打退堂鼓或者有时就生烦恼这样那样以此检验自己,你的菩提退转了没有当然开始退的时候马上想起不能退,那又当别论。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心进安然:在五信位的定跟六信位的慧这个定慧圆融的基础之上,安是不是必然的他是定慧,能做到平衡。寂照、照寂,当下圆融为一念。所以我们心里能安。在有能见到空,在空能见到有,即有即空。在生见到死,在死见到生,即生即死。世间人最恐惧的无非是死亡,我们知道人死的当下就是生,在这里达到这种境界,心里安下来了。


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这个「保持」是一种自性流露。明心见性之人已经尝到相似的法味。当受到别人的诽谤、欺骗、伤害的时候,你自然而然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会生烦恼。护法心:护持到自己再也不会起嗔恨心,内护自己,外护众生。这是菩萨行道,利己利他。



号。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法华经,楞严经,小视频专用 号。



  • 推荐更多精彩文集:(即可观看)


  • 《法华经》讲记·全集(分段小视频)

  • 《佛说弥陀经》讲记-全集(音频+视频+文字)

  • 印度大型佛教电视连续剧《佛陀》国语普通话版(全集54集)

  • 《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

  • 楞严经卷五-180字偈诵讲解1-3

  • 楞严经卷五-180字偈诵讲解4-6

  • 楞严经卷五-180字偈诵讲解7-9

  • 楞严经卷五-180字偈诵讲解10-12

  • 楞严经卷五-180字偈诵讲解13-15(圆满)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128.《楞严经》第86讲(音频+文字)发布于2021-12-05 00:05: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