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心经直说讲记

 

那罗延山海印沙门释德清 述

智圆法师 讲解

诸法空相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时,世尊又唤舍利子:诸法空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

所谓“空相”,不是有个什么空的相,心好缘取,实际就是空的义,是以实相而命名为“相”,或者说“无相之相”。一切法的空相就是没有生灭、垢净,也没有增减,总之,一切二边对待的相都没有,所谓“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这里就讲到,所谓的“空”就是一法不立,什么也不是,根本不是分别心所缘的境,不是语言、思维的行境。

此又恐世人以生灭心,错认真空实相般若之法,而作生灭垢净增减之解,故召尊者以晓之曰:所言真空之实相者,不是生灭垢净增减之法也。且生灭垢净增减者,乃众生情见之法耳,而我般若真空实相之体,湛然清净,犹若虚空,乃出情之法也。岂然之哉

这里又怕世人以生灭心,错认真空实相般若的法,作生灭、垢净、增减的误解,因此召唤尊者开晓他说:我所讲的真空实相,不是生灭垢净增减的法。生灭垢净增减的法,是众生情见的法,即虚妄分别所见的假相,如翳眼所见的空花那样。而我般若真空实相的体湛然清净,像虚空一样,是超出虚妄分别的法,哪里有什么这个那个的肯定呢

要知,世人的生灭心唯一见生灭相,就好比眼睛揉了以后发花,看到的各种乱相那样。这时会感觉世间在生灭中,在增减中,有所谓的清净不清净、好坏、这个那个等各种不平等的相,这是妄识的境界、情量中的现相。当听到佛说真空实相的法时,以妄心的惯性,就会认为这是一个生灭的空,或者这是跟垢相对的净法,或者在佛份上是增加了,在众生份上是减少了,诸如此类都是情见。

佛怕一说到“空”或者“空相”,众生又堕入情见中,取一个妄相误以为是真空实相,因此,特别召智慧第一的舍利子,晓了地开示,实际也是为一切众生指示:迫不得已要说一个,所以就说了真空实相,但是,我所讲的真空实相,并不是在这上面有什么生灭,有清净不清净相对二边的相,或者还有所谓的增减等等。就像虚空,好像这里面忽然间有云现了,又忽然间没了,有这种生灭相;或者云越来越多,一下子又慢慢消散,有这种增减相;或者有的云看起来清净一点,有的不清净等等,这些都是客尘妄相。实际上虚空没有丝毫的相,哪里有什么生灭、垢净、增减的法众生自从落入无明以后,妄识一直不断,以这种生灭心,见整个世界好像都在生灭、增减等的变异中,这实际是妄见。就好像以玄翳的因缘,看到虚空中有狂花起起灭灭,有各种各样的相,实际都是情见的法,是错乱的所见,真实中没有。所以佛说,我要跟你们说真实的法,但恐怕愚人不相信,实在是没有什么可说到的,所谓“我法妙难思”,“唯证方知”,绝对不是分别心所认为的这样那样的法。

这是讲,般若真空的实相之体没有任何变动的相,没有任何相对二边的相,所谓的清净是绝待的清净,不是与垢相对的净,就像虚空一样,有什么相可得这是超出分别心的境,它是自证现量的境。其实说“境”也是多的,怕你又立成对境,“岂然之哉”,哪里可以说是这个那个它作为实相的体,哪里能落在哪个边上所谓“此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它不是落在边上的相,超出了虚妄分别的范畴。所谓的名言法,立的这个那个,真实中根本没有,因此说“岂然之哉”哪里是这样那样的定相呢

故以不字不之,谓五蕴诸法,即是真空实相,一一皆离此诸过也。

所以佛一概用遮诠,说什么都说“不”。谈到生,说“不生”,谈到灭,说“不灭”,诸如此类,一概“不”到底,这叫做“不之”,也就是遮而无立。所谓的“离四句,绝百非”,在这里连圣凡都不立,真空实相中没有这些戏论的事。凡是所立的、所说的都是戏论,凡是分别心所缘的,实相中都没有,所以一概否到底。这样才知道,它非五蕴、非十八界,非四谛、非十二因缘、非智、非得,总之一切皆非,不必说凡情,连圣智亦非。就像这样,一直否认到底、遮到底。

这样遮到底,才知道以五蕴为代表的一切法,并不是像它所现的那样,而是本身就是真空实相。这是直指万法本身是真如,一切法都是真空离一切边的实相,只不过众生由于错乱,见到这样那样的相。由于真空实相是一概否到底的,因此,任何一个法本来是空相,本来是真如,所谓的“空”就是什么也不立。

这样就知道,任何一个法本来是清净的,本来远离这一切过。不符合实相的叫做“过”,就像翳眼所见的空花在真实中没有,同样,我们落入错乱的心识所见的一异、常断、有无、来去、善恶、圣凡等等,这一切都只是妄分别的行境,在真实中通通没有,这叫做“一一皆离此诸过”,任何一个法本来离一切过。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任何一法都是本来清净,没有不清净的。

此中无圣凡法

佛继续指示真空实相离一切过。如何离一切过呢又具体说到: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是故”,指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也就是,生灭所摄的一切妄相都不可得,实相真空不属于情见的法。以这个缘故可以一概地说,在这个真空里,没有色受想行识五蕴的法;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内六生处的法,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外六生处的法,也就是没有十二生处的法;不但如此,也没有眼界乃至意识界等十八界的法。这就是空中没有蕴界处这三科凡夫法。

不但如此,也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尽,乃至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尽,十二有支的流转门和还灭门一概是没有的,在真空实相里,说是某一个相,这是不可得的。再者,也没有苦集灭道四谛法,染净两重缘起的定相在真空中是得不到的。不但如此,在菩萨六度法里,举出智慧度以及所得的佛果,所谓的能得、所得这两边的法,也是不可得的。像这样,实相中什么相也得不到,这就空得彻底了,这才叫做“诸法空相”。

以下对此具体论述,分二:一、真空实相离凡夫法;二、真空实相离圣人法。

一、真空实相离凡夫法

此乃通释般若所以离过之意。谓般若真空所以永离诸过者,以此中清净无物,故无五蕴之迹。不但无五蕴,亦无六根。不但无六根,亦无六尘。不但无六尘,亦无六识。斯则根尘识界,皆凡夫法。般若真空,总皆离之,故都云无。此则离凡夫法也。

以上一段一气下来,是解释般若所以离一切过的意思。般若真空之所以永离一切过,是因为此中清净无物。实相理体中什么也没有,不能说是这个那个,所谓“本来无一物”。一分一分来说的话,在名言中建立了很多,所谓的五蕴、十二生处、十八界,这三科法总摄了凡夫妄识中的各种现相。然而,真空实相中有这些吗没有的。

在真空实相理体里,哪里能找到一只眼睛、一个色法物质哪里有一个声音、一个耳识绝对没有。真空实相是无相的,这里面没有五蕴的迹相。也就是在众生情识前现的一个个色受想行识的相,空间上有一个个支分和总体的相,时间上是刹那、相续的相,这一切从细到粗的妄相都是不可得的,所以湛然清净。

再者,不但没有五蕴,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根只是妄识习气所现的假相,真实中没有,其实真实中唯一是如来藏心。不但没有六根,连六尘也没有。因为根尘是相对的,根一旦消亡,哪里还会有独立的尘境呢它们是一对一对的,眼对色、耳对声等等,当证入无二法性时,没有这些相对的相。再者,不但没有六尘,连六识也没有。因为六识是由根尘相对的因缘所生的法,连根和尘都没有,哪里有妄识可得呢所以,六识也是不可得的。以根尘识或根境识三者所摄的一切界、一切法,都是凡夫法,也就是自从起了人我执以后,沦落到轮回里的各种虚假法。般若真空里本来没有它,一概都离掉,而且从始至终一点都没有,这叫“永离”“一概而离”,而且是本离。并不是说,修道以后把这些实有的法消除了,而是本来就没有。所谓的有,就像翳眼所见的空花一样,只是错觉,是虚假的相。因此,可以一概说都没有,不必执著有这个相那个相。这就知道,真空实相离开了一切凡夫法。

以上就说到,以蕴界处三科所摄的一切林林总总的凡夫法,从无始到今天乃至未来,会不断地有这些现相,这里直指这上面根本不可得,真空里没有它。凡夫见到的这样那样的法,只不过是妄识所见,或者情见的法,本来没有,不必当真。

二、真空实相离圣人法

又要知道,世尊彻证了绝待的真心、离戏的实相,然而众生没法领会,不得已权设各种教法。在三乘教法里,有声闻乘的四谛法、缘觉乘的十二因缘法、菩萨乘的六度法,这就是出世三乘圣人的法。然而真空实相中永离这一切,湛然清净。因此,佛最终开权显实,指示这一切都是本来没有的。所谓的“此中圣凡不立”,连一丁点相对二边的相都没有,可见它是权法。说到实法的时候,完全不可言说。下面具体指示这个道理。

然般若中,不但无凡夫法,亦无圣人法。以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皆出世三乘圣人之法也。

然而般若当中,不但没有凡夫法,也没有圣人法。一般人以为,凡夫法是虚假的,都是烦恼和业变出来的假法,但圣人法很清净,独有一个世界,他们在那里坐得好好的。但是,真实中哪有这样的事实相湛然清净,哪里有一点点圣人法的相可得呢

所谓“金屑虽贵,入眼成盲”,虽然金子贵重,但一点点金屑堵在眼睛里都成了盲,见不到实相。所以要知道,这里要一概用“不”字否到底,或者用“无”字无到底。这样的“无”,不是无了以后还立个什么,而是要彻底空掉。因此,这里不但没有蕴界处三科的凡夫法,连声闻所修的染净两重因果的四谛法、缘觉所修的十二缘起流转还灭两门的法、菩萨所修的六度法等等,所谓的出世三乘圣人法,在这里也一概皆无。这样才空得彻底,这样才能息掉一切虚妄分别,这样才回到了本来清净。

苦集灭道四谛,以厌苦断集慕灭修道,乃声闻法也。

苦集灭道这四谛,用以厌苦、断集、慕灭、修道。也就是明白苦谛之后,知道三界全是苦法,由此产生厌患之心;然后知道苦的根源是我执,由它会引生各种烦恼和有漏业,因此在能集的因缘上断掉它;之后认为,息灭这一切苦和集以后,能得到一个寂灭,对此非常欣慕;最后,为了得到寂灭而修无我之道,诸如此类是声闻的法。

然而,实相中没有相对二边,所谓的能生所生、能对治所对治所摄的一切法,在真实理体中都本来没有。因此要知道,这是权法,暂时接引众生出离分段生死。以这样的四种法,能让众生远离对生死的爱著,能遮掉缘私我起的各种烦恼,从而达到小乘涅槃果位等等。然而这并不究竟,因为绝待的真心当中,或者离一切相的真如当中,没有任何分别心所缘的相。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乃十二因缘流转门,即苦集二谛。无明尽至老死尽,乃还灭门,即灭道二谛。此缘觉所观法也,般若体中本皆无之。

这里要看到,佛为缘觉所说的法,有所谓十二因缘的流转门和还灭门。所谓的流转门,首先立一个无明,以无明为缘起了行;以行为缘熏成了识;以识为缘出现了名色;以名色为缘出现眼耳等的六根;以六根为缘,出现了根境识三者和合而分别的触;以触为缘,出现了各种苦乐舍的受;以受为缘,出现不离爱、乖离爱;以爱为缘而出现了取;以取为缘,就发生各种能生后有妄相的有,或者决定感得后有势力的业;以有为缘,出现后有的生;由生为缘,又有后一世的老和死。这就是十二因缘的流转门,它属于苦集二谛。也就是在因位上说,集谛中的烦恼,包括无明、爱、取三支,业包括行和有两支,其他七支属于苦谛,像这样,由因不断地生果。然而找它的根本因,就如佛在《圆觉经》里所讲的,去寻找无明是找不到的,无明如空花。连无明尚且不可得,就像妈妈都没有,还有妈妈生的儿子吗无明不可得的缘故,观待无明而起的一切惑业苦的法,也是本来不可得的。

有人说:既然不可得,为什么我们还有无明等呢

虽然梦里的一切现而不可得,然而以错乱习气力的缘故,会似乎以为有,然后在里面起分别执著,以这种缘起,会进一步出现后有的乱相。但实际上,无论怎么显现妄相,怎么分别,它也是本来没有的。就像对着空花,无论怎么分别执著,怎么不断地让它现,也是本来没有的。这样就知道,苦集二谛所摄的十二缘起流转门的一切法,都是错觉中的妄相,醒来后丝毫不可得。

再说,既然无明不可得,哪里有所谓的无明尽呢如果有张三,那可以有张三的尽,然而张三尚且不可得,哪里有张三的尽呢诸如此类一路推究下去,无明到老死之间,这十二支所摄的一切法本来不可得,既然不可得,如空花般,又哪里有它们的灭呢就像没有空花,就没有空花的灭那样。因此,灭道二谛所摄的还灭门的一切法,也是本来不可得的。

像这样,缘觉所观的法,在般若本体中都是没有的,真空理体中没有这些因缘法或者相对二边的相。

极而推之,不但无二乘法,亦无菩萨法。何也智即观智,乃六度之智慧能求之心,得即佛果,乃所求之境,然菩萨修行以智为首,下化众生只为上求佛果,良以佛境如空无所依,若以有所得心而求之,皆非真也。以般若真空体中本无此事,故曰无智亦无得。无得乃真得,方得为究竟耳。

到这里有人或许又认为:虽然没有声闻缘觉二乘法,但会不会还有菩萨法呢

推到极处,不但没有二乘法,也没有菩萨法。真理是绝待的,没有任何能所,所谓的三乘法都是权设的。

怎么能相信连菩萨法都没有呢这里在菩萨法中举出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智,一个是得。“智”是能观的智,指六度的智慧,即能求的心;“得”是佛果,即所求的境。也就是,菩萨修行以智慧为首要,那么,用智慧来求什么呢所谓的下化众生,目的就是要得佛果。但实际上,佛果真的是分别心所缘的境,或者像靶子一样的东西吗实际上,佛境界就是法界体,像虚空一样无所依,没有任何所住的相或所得的事。

虚空和物质是一对,我们去找物体时,可以发现它住在哪里,有方所,有所得,可以缘;然而虚空哪里可以缘呢虚空到底是方的、圆的、在左边还是在右边呢根本没有这样的相。同样,法界哪里会成为分别心所缘的境,或者所求的对象呢如果以有所得的心去求一个无所得的佛境界,那连所求都不是真的,即使能得到,也不过是分别心的假相而已。

由于真空体中本来没有这件事,因此说“无智亦无得”,而无得就是真得,这才算是究竟。因为有所得是假相,没有悟到佛境界;恰恰是无得,完全没有能所,没有可攀缘的,本来就现了,它才是真实的得。因此要知道,这上面没有以智和得为代表的菩萨法。所谓菩萨念念以这样的智去求那样的果,实际在理体中没有这种能所,因此,菩萨法也是权设的。

这样就知道,一切以“二”所摄的法都是妄相,真空理体中没有这些,因此它空得彻底,没有所缘。所谓的空性,并不是一种所缘境,为了区分于一般的空性,往往以“大”字简别,称呼为“大空性”。总而言之,没有任何边,没有任何相,不是一种所缘。

般若圆观的利益

分二:一、菩萨依般若度而究竟涅槃;二、三世诸佛依般若度而得成无上菩提

一、菩萨依般若度而究竟涅槃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正是由于一无所得的缘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的缘故,没有任何挂碍,以无挂碍的缘故,不会发生缘着境界心动的那种恐怖,远离了一切颠倒梦想,达到了究竟涅槃,也就是一切苦彻底息灭了。

所谓的“苦”,无非是妄执所引起的一种虚假显现,然而已经洞达空的缘故,心不会著在任何上面,因此无有挂碍。无有挂碍的缘故,不会发生恐怖,彻底远离了过去的颠倒梦想,这就叫做“究竟涅槃”,也就是一切虚妄分别所产生的苦都会寂灭。

这段经文分四段解释:(一)以佛果无得而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而观;(二)依般若真智而观,则心无挂碍;(三)由心无挂碍,而无有恐怖;(四)依般若圆观,而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一)以佛果无得而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而观

良由佛果以无得而得故,故菩萨修行依般若而观。

这一句说明,菩萨的修行为什么要依般若而观。因为佛果是以无得而得的,也就是并没有一个所缘的境可得。正是由于脱离了二取,没有所,从而没有能,这样的话,无得恰恰真得了,也就是断和证都得到了。所谓的“断”,即由虚妄分别所起的二障彻底远离了;所谓的“证”,就是恢复了本性,大智慧到彼岸的心彻底现出来了。菩萨的修行要顺到得佛果的缘起,因应当顺于果的缘故,明白道相的菩萨,修行时就依般若而观了。

(二)依般若真智而观,则心无挂碍

然一切诸法本皆空寂,若依情想分别而观,则心境缠绵,不能解脱,处处贪着,皆是挂碍。若依般若真智而观,则心境皆空,触处洞然,无非解脱。故云依此般若故心无挂碍。

这是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依于般若而观就能心无挂碍。因为一切法本来是空寂的,没有可取的实有法或境相,假使依情想分别,或者虚妄分别来观的话,那就心境缠绵,也就是一直以为有个所取境,之后有个能取心。这样的话,一直落在二取当中,心现境,境生心,没办法解脱,处处贪著,都是挂碍。假使知道无相可得、无事可得,依情想分别而观落入了戏论网,反过来依般若真智而观,那就心和境都空了,无论在哪里都是洞然,无不解脱,没有事情。所以说,依般若故心没有挂碍,这样就脱出了对各种妄相的计执、耽著和所起的各种障碍。

(三)由心无挂碍,而无有恐怖

由心无挂碍,则无生死可怖,故云无有恐怖。

以心无挂碍的缘故,就没有生死可怖。也就是,一切生死所摄的各种因因果果的假相都是不可得的,没有可挂碍处,因此,就像已经明了全是幻,不可得那样,也就没有可怖的了,所以说“无有恐怖”。

(四)依般若圆观,而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既无生死可怖,则亦无佛果可求,以怖生死求涅槃,皆梦想颠倒之事耳。圆觉云:生死涅槃犹如昨梦。然非般若圆观,决不能离此颠倒梦想之相。既不能离颠倒梦想,决不能究竟涅槃。然涅槃亦梵语,此云寂灭,又云圆寂。谓圆除五住,寂灭永安,乃佛所归之极果也。意谓能离圣凡之情者,方能证入涅槃耳。菩萨修行,舍此决非真修也。

生死和涅槃是一对,既然没有生死可怖,也就没有佛果可求。所谓的“佛果”,从断一分上说,连最细的生死都远离了。就像没有空花,哪里有空花的灭呢同样,没有真实的所缘或所得的佛果,这是因为怖生死和求涅槃都是梦想颠倒的事。《圆觉经》说:“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就是指如来藏中本来没有迷悟、生死、去来的相,生死涅槃都是无明梦中的事,无明梦破,再回观往事,就像昨天的梦一样。这样就知道,生死涅槃本如空花。但不是般若圆观,也决不能离这个怖生死求涅槃等的颠倒梦想的相。不能够离颠倒梦想,也决不能达到究竟涅槃。

涅槃也是梵语,翻为“寂灭”或者“圆寂”,指圆除五住烦恼,得到永远的寂灭安宁,是佛所归的极果。这意思是说,能远离圣凡的分别,才能证入涅槃。也就是,凡情圣解都要远离,才能入到无住大涅槃的大平等境地。菩萨修行舍掉般若,决不是真修。

刚才说了,情想分别属于心境缠绵,而无法解脱,因此要远离圣凡的情才能证入涅槃。或者这样讲,所谓的圣凡之情,以为有轮回要断,有涅槃要求,都是建立在生死涅槃实有的虚妄分别上。一旦落在这种情当中,就陷落到二取的圈套里。而涅槃是本来不生不灭之地,本来没有能所,因此只有依般若才能够契入。落在圣凡之情中,就是与涅槃相背,而不能证入无住大涅槃。因此要知道道相,菩萨的修行舍此决不是真修。

譬如《经》中说到,五法三自性具遣,八识二无我皆空。也就是,暂时为了接引众生所设立的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等等,实际都有圣凡所摄的名相,或者生死涅槃所摄的名相,或者染净所摄的名相。然而,最终这一切全部要超掉,不能够落在圣凡的边上起分别,要离心意识参,出圣凡入学,这才是菩萨的真修,以此能够契合实相本来。因此说到“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二、三世诸佛依般若度而得成无上菩提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这段经文分五段解释:(一)三世诸佛依般若度而得成菩提;(二)故知般若度是大明咒等;(三)般若即是咒;(四)能除一切苦;(五)真实不虚。

(一)三世诸佛依般若度而得成菩提

谓不但菩萨依此般若而修,即三世诸佛,莫不皆依此般若,得成无上正等正觉之果。故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梵语也,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菩提云觉,乃佛果之极称也。

不但菩萨要依这样的般若修,就是三世诸佛,也没有一尊不是依般若度而得成无上正觉的。所以说,三世诸佛依般若度的缘故,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梵语,“阿”叫做“无”,“耨多罗”叫做“上”,“三”叫做“正”,“藐”叫做“等”,“菩提”是“觉”,这个梵语是佛果极度的称呼。

从这里我们要生定解。既然要学佛,就一定要学般若,因为三世诸佛都是走这样一条路,都是依般若度的缘故而得成无上正等正觉,一切佛都是由般若而来,因此般若称为“佛母”。佛说般若法时亲自敷设法座,也是要感戴般若的恩德,由于般若,他才成佛的。因此,我们应当追随一切三世诸佛和菩萨们,行般若的大道

(二)故知般若度是大明咒等

由此而观,故知般若波罗蜜多,能驱生死烦恼之魔,故云是大神咒;能破生死长夜痴暗,故云是大明咒;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过般若者,故云是无上咒;般若为诸佛母,出生一切无量功德故,世出世间无物与等,惟此能等一切,故云是无等等咒。

由以上诸菩萨修行依般若波罗蜜多,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以及三世诸佛都依般若波罗蜜多,而得成无上正等正觉,这些重大方面来看,就会明白般若波罗蜜多能够驱遣生死烦恼的魔军,所以说是大神咒。也就是,一切基于二取所起的生死、烦恼等和魔障都会无余消除,因此是大神咒。

再者,它能破除生死长夜的痴暗,所以说是大明咒。也就是以般若度的缘故,出现了大智慧光明,能遣除长夜中的生死痴暗,陷在无明中的状况顿时破除,所以是大明咒。

再者,世间和出世间没有一个法能够超过般若,它是法中之王,它是一切圣道之本,它是本来,因此是无上咒。

再者,般若是一切诸佛的母亲,出生所有不可计量功德的缘故,世出世间没有一个东西能与它相等,唯一它能够等同一切。也就是证了般若以后,一切皆是真如,没有不平等的,因此它是无等等咒。

(三)般若即是咒

所言咒者,非别有咒,即此般若便是。然既曰般若,而又名咒者,何也极言神效之速耳。如军中之密令,能默然奉行者,无不决胜,般若能破生死魔军决胜如此。

所说的咒不是另外有什么咒,这个般若就是咒。

有人问:既然说到般若,而又说咒,两者不相关,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一种法喻合说的表达,极度地指示般若神效的快速。好比世人说的“闪电战术”,闪电是迅捷的物理现象,而战术是用兵之道,表示用兵神速,能迅速取得效果,所以称它为“闪电战术”。同样,这里要知道,就像军中的密令,能默然奉行,就无不决胜那样,能够奉行般若就决定能够破除生死魔军。

就像持一个咒,它是法界的规则,没有不发生效果的,不然缘起律就失效了。同样的,相应上般若,就能速疾遣除长夜痴暗,能够迅速破除烦恼魔军。诸如此类,由于有速效的缘故,缘起上恰恰合到了道的心要的缘故,决定会如此实现,因此称它为“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

(四)能除一切苦

又如甘露,饮之者能不死。而般若有味之者,则顿除生死大患,故云能除一切苦。

这般若又像甘露,凡是能饮服就能达到不死。对此般若能尝到它的味道的话,就能顿然遣除生死大患。因此说,它如甘露般能除一切苦。

我们在生死中有无数的苦厄难以解决,其他方法是在枝末上暂时减轻、对治等等,只有般若能从根本上除掉苦根,因此,般若像甘露一样。

(五)真实不虚

而言真实不虚者,以示佛语不妄,欲人谛信不疑,决定修行为要也。

而说“真实不虚”,是佛很负责,为了显示佛语没有虚妄,让人谛信不疑,决定修行为要点。

也就是以“真实不虚”四个字来印定这条道路,显示每句说的都是真实的。这一句话强调的重点,就是巴不得大家都能生信心,来修这条出苦的路。就像医生会说,你能这样服药,病决定会好,这是真实不虚的。这就是为了让病人谛信无疑,决定服这样的神药,这是他说话的要点。这里是强调,如果你肯服般若这个神丹妙药,一定能够遣除生死的苦恼,因为般若是甘露。或者从证一分来说,由般若一定能回归到本来之地。也就是,般若能让我们去掉情想分别而回到无二实相的缘故,如果能这样去修,决定得到无上大乐。

宣说般若密意神咒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由其般若实有除苦得乐之功,所以即说密咒,使人默持,以取速效耳。

正由于般若真实有除苦得乐的功效,为了辅助行人能够快速地发生效果,所以,世尊就在这里宣说密咒,让人默默奉持而取得速疾的效果。

前文是显说,这里是密说。显说就是用文字说,密说就是用咒语说,文字说和咒语说都是在说般若。

【揭谛 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此梵语也。前文为显说般若,此咒为密说般若,不容意解,但直默诵,其收功之速,正在忘情绝解不思议之力耳。

“揭谛”等是梵语。本经前面部分是显说般若,也就是用文字说到了般若的体相、利益等,这里是密说般若,用持诵咒语来和般若相应。由于这是在秘密处说的,不在文字上做什么理解,因此不允许用妄心意识作解,只是直下默然诵持,收功的快速正在忘情绝解不可思议的力用上,所以,直下用信心来诵持就可以了。

结束语

然此般若所以收功之速者,乃人人本有之心光,诸佛证之以为神通妙用,众生迷之以作妄想尘劳。所以日用而不知,自昧本真,枉受辛苦,可不哀哉。苟能顿悟本有,当下回光返照,一念熏修,则生死情关忽然隳裂。正如千年暗室,一灯能破,更不别求方便耳。吾人有志出生死者,舍此决无舟筏矣!所谓滔滔苦海中,般若为舟航;冥冥长夜中,般若为灯烛。今夫人者,驱驰险道,泛滥苦海,甘心而不求此者,吾不知其所归矣。

之所以般若收功快速,是因为它是人人本有的心光,诸佛证了它作为神通妙用,众生迷了它成了妄想尘劳。所以,天天都在运用却不知道,自己迷昧本真,冤枉地受辛苦,实在是可悲!

也就是由于它是本有的心光,不是从外而来的,一旦见到它就会发挥神通妙用,能够破除痴暗,不再随着妄情而转,因此收功极其快速,根本不必花一点力气、费一点心思在外面去找。它就是自己本来,一旦见了以后,直下就会破掉迷情,然后就开始正面地起用,无量的神通妙用都会从此出来,只要识得它而已。众生天天都在运用它,穿衣、吃饭、走路、工作等等,无不是它的神用,所谓运水搬柴都是神通,可是却不认识,反而以它来起各种尘劳妄想,非常可怜,由此落在生死幻梦里,不断地受诸幻苦。所以,一定要明白本有的心光,这就是真实的般若。

如果能够顿悟本有,当下回光返照,一念熏修,那生死情关忽然间隳裂。就像千年的暗室,一灯明了就能照破黑暗,不必再求什么方便。我们有志出生死的人,舍此决定没有舟航!所谓滔滔苦海中,般若是舟航;冥冥长夜中,般若是灯烛。而现在的人驱驰在险道中,泛滥于苦海里,甘心而不求此般若,我不知道他们在哪里去找归宿。

虽然,般若如宵练,遇物即断,物断而不自知,非神圣者不能用,况小丈夫哉!

这里“虽然”两字断开,是一个句子,“虽是如此”的意思。般若“虽”是如此重要,“然”而它是一个大法,就像古代三大宝剑中的宵练那样,东西一遇就断,而东西断了还不自知,在大丈夫里不是达到神圣者是不能用的,何况小丈夫呢因此,学般若要有大根器。

当然这种大根器非常难得。现在我们初步种下信心的种子,之后需要经过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三个道要一级一级修心的培养,才可能成为大根器,绝非因为般若速效,所以我们就能一步登天。由于善根资粮不成熟,必须要经过很多的去障、修德、发愿等,来作养育。如果今生不能开悟,那就要生到弥陀佛国,得阿弥陀佛佛力加被,速得证取无生。这是证得般若的途径。

般若心经直说终

憨山大师对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直说,到此讲解完毕。

 

 

思考题

1什么是“诸法空相”

2、(1)论述真空实相离蕴界处诸凡夫法之义。

(2)论述真空实相离出世三乘圣人法之义。

3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对此句经文分四段解释:菩萨如何依般若度而究竟涅槃

4、(1)三世诸佛如何依般若度而得成无上菩提

(2)为什么般若即是咒为什么般若是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

(3)为什么般若能除一切苦

(4)“真实不虚”的涵义是什么

5佛最后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咒的用意何在

6憨山大师在末后一段结语中讲了什么你读后得到哪些启发

 

心经直说

心经直说讲记  01

心经直说讲记  02

 

 

小提示

回复   心经直说  可查看所有堪布益西彭措心经直说》讲记

 

 

 

心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心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心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心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心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心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心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心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心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心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心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心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心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心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心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心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心经直说讲记03发布于2021-12-05 21: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