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次第广论-15年

 

宗喀巴大师.造

益西彭措法师.讲授

 

 

第二,兼略开示具力业门分四。

兼带简要地开示具有引果大势力的业门,有四种:由福田门故力大;由所依门故力大;由事物门故力大;由意乐门故力大。

由福田门故力大者,谓于三宝、尊重、似尊、父母等所,于此虽无猛利意乐,略作损益,能得大福及大罪故。

由福田门故力大,是指对三宝、师长、与师长有类似功德者、父母等,虽然没有猛利的意乐,只是稍作损害或利益,都将得到大罪或大福的缘故。这里“田”是所依或出生的意思。因为境缘特殊,依它稍微做一点罪就得很大的恶果,或者稍稍做一点利益就得很大的福,将造下极重的业。就像在肥沃的田地里播下一点种子就能生出百倍千倍的果报,这就是田能生长的力量很大。但是同样的种子播到沙漠里就颗粒无收,因为它是贫瘠之地,感果的力量小,甚至没有感果的力量。就像这样,在心与心的增上缘方面,具有大功德和大恩德者,比如三宝、师长、父母等境缘,就像是非常肥沃的良田一样,依之种一点点善因就会成熟很大的善果。所以对缘起不要愚昧,心和心之间的感应力、引果力在境缘上有很大的差别。在缘起规则上其实是尊卑有序的,伦理道德极其重要。但是如果对于业果愚昧,以为人人平等,就已经错乱了这种差别相,是极无知的表现。

此复犹如《念住经》云:“从法僧虽取少许,亦成重大。若不与取佛法僧物,仍以彼等同类奉还,盗佛法者即得清净,盗僧者乃至未受不得清净,福田重故。若盗食物当堕有情大那落迦,若非食物则当生于诸狱间隙——无间近边极黑暗处。”

在《念住经》里说:从佛、法、僧处虽然取少许物也成了重大的罪业。如果对三宝物作了不与取,后来仍然以同等物奉还,如果盗的是佛宝和法宝物就可以清净,如果是盗僧伽物,乃至你没有感受果报之间不得清净,以福田重故。它是非常沉重的,这种缘起上的量度太大。常住僧物的所有权为十方僧,十方僧是无量无边的,盗取一点都难以还清,一直要到你受报完毕为止,否则没办法清净。

如果盗饮食就会堕在有情大地狱里,如果盗非饮食的其他财物,就会生在地狱的间隙中,比如无间地狱附近的近边地狱等极其黑暗之处。

《日藏经》中特说:“犯戒受用僧物少许,或叶或华或果,当生有情大那落迦。设经长夜而得脱离,复当生于旷野尸林,无手乏足诸旁生类及无手足盲饿中,经历多年恒受苦等极大过患。”

《日藏经》里特别说到,犯戒后受用少许的僧物,如叶子、鲜花、果实等等,就会生在有情大地狱里,经过漫长的时劫才能脱离。然后又要生在无人荒凉的旷野尸林里,没有手脚的旁生类中,或者没有手脚、瞎眼的饿鬼里面,经历很多年恒受苦等,有极大的过患。

又说已施僧众苾刍,虽诸华等,自不应用,不应转与诸居家者,诸居家者不应受用,罪亦极重。

又说已经供养了僧众比丘的诸花,即使是花等等,自己也不应当使用,也不应当转给在家者,在家者也不应当受用,若受用了,罪过也是极其深重的。

即前经云:“宁以诸利剑,割断自支体,已施僧伽物,不与在家者。宁食热铁丸,火焰即炽猛,不应于僧中,受用僧伽业。宁取食猛火,量等须迷卢,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财物。宁破一切体,贯诸大丳上,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财物。宁入诸舍宅,火炭遍充满,不以居家身,夜宿僧房舍。”

《日藏经》里又说,宁可以利剑割断自己的手脚等肢体,已经布施僧伽的财物不给与在家者。宁可吞食炽热的铁丸,让火焰在身中炽燃猛烧,也不应当在僧中受用僧伽业。宁可去吞食烈火,等同须弥山那样的量,也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财物。宁可破碎一切肢体,被大丳贯穿,也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财物。宁可入到火炭充满的舍宅里,也不以居家身夜宿僧房舍。

又僧伽中,若诸菩萨补特伽罗,是极大力善不善田。

再者,在僧伽里面,如果是菩萨僧,那是有极大感果力量的善不善田。换言之,对于这样的菩萨起了恶心、作了损害,就会发生极大的不善业和果报;如果对他作了一些饶益,也会发生极大的善业力和果报。

《能入发生信力契印经》说:“设如有一由忿恚故,禁闭十方一切有情于黑暗狱,若有忿恚背菩萨住,云‘不瞻视此暴恶者’,较前生罪极无数量。”

在《能入发生信力契印经》中说:假使一个人由于忿恚的缘故,把十方的一切有情都囚禁在黑暗的牢狱里,假使有一人,以忿恚心背向菩萨站立,说“我不看这个暴恶者”,则后者产生的罪过无数倍超过前者。

“又较劫夺南赡部洲一切有情一切财物,若有轻毁随一菩萨,亦如前说。”

又有劫夺了南赡部洲所有有情的一切财物,这个罪过就很大,但是如果有人轻毁一个菩萨,也像前面所说,无数倍超过前者所造的罪。

“又较焚毁殑伽沙数诸佛塔庙,若于胜解大乘菩萨起损害心,发生嗔恚,说诸恶称,亦如前说。”

又有人烧毁了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诸佛塔庙,但有人对胜解大乘的菩萨起了损害心,发生嗔恚,说他的各种恶名称,也如同前面所说,罪业超过前者无数倍。

可见在僧田中菩萨田更是极重的境缘,作一点点违逆、损恼,都会发生极无边际的罪业。这是由于菩萨僧的心中已经具有菩提心或者胜解大乘,他的心量无限广博,对此心作一些违反、违逆,就会结很大的罪。

《能入定不定契印经》说:“若剜十方有情眼目,由慈心故令眼还生,及将前说一切有情放出牢狱,悉皆安立转轮王乐或梵天乐。如次若于诸能胜解大乘菩萨,净信瞻视,及由净信乐欲瞻视,称扬赞叹,较前生福极无数量。”

如同《能入定不定契印经》所说,假使有人挖掉了十方有情的眼目,一个人因为慈心缘故,使得所有有情的眼目重新生出,以及把前面所说的一切有情都放出牢狱,全部都安立在转轮王的快乐以及梵天的快乐中。如次如果有人对于能胜解大乘的菩萨以清净的信心瞻仰他、看着他,或者有很清净的信心特别喜欢瞻视他、称扬他、赞叹他,那比较前者,极无数倍超过了他的福德

《极善寂静决定变经》中亦说:“较诸杀害南赡部洲一切有情,或尽劫夺一切财产,若于菩萨所修善行,下至抟食施诸旁生,而作障难,能生无量罪。”故于是处,极应防慎。

再者,《极善寂静决定神变经》里也说到,比较起杀害南赡部洲一切有情或者劫夺他们的一切财产,如果对菩萨所修的善行,下至布施一团食给旁生作了障难,那都是无量罪过。所以在对待菩萨田时,应当极其小心地防护。

由所依门故力大者,谓如铁丸小亦沉水,即彼成器虽大上浮,说智不智所作罪恶,而有轻重。

第二个具力业门是由所依门故力大。所依是指所依的身份。这里又有智者非智者、具戒者不具戒者、出家众在家众等等,由于这些所依的相续有所差别,使得造业引的业力不同,对于那种特殊的、具功德的所依,能引发业力是很大的。

首先讲到智愚所作罪恶有轻重差别。就像铁丸虽然小,也会沉水,但以这个铁做成的铁器,虽然大也会上浮,这是说智不智所作的罪恶有轻重差别。智者虽然作了重罪,但是由于他有智慧的缘故,他还是能够上浮,不被业所控制。愚者作的恶业虽然很小,但是由于他有各种愚蒙、固执的心态,也会沉入水底。

此因相者,《涅槃经》说:诸愚痴者,如蝇粘涕不能脱离,虽于小罪不能脱离。由无悔心不能善行,由覆藏过,虽先有善为恶染污,故应现受异熟之因,变为极重那落迦因。

《涅槃经》里说,愚痴者造小罪而堕落,就好像苍蝇粘在鼻涕里面不能脱离一样,即使造了一点小罪,他的心也无法脱出。是因为他没有忏悔心,不能行善,或者由于覆藏过失的缘故,先前有的一些善也会被恶染污,所以这些本应现前受异熟的小善就变成了极重的堕入地狱受报的因。

又如少水投盐一掬,则难饮用,或如欠他一文金钱,不能还偿,渐被逼缚受诸苦恼。

又好比在少量的水里投一把盐,那就难以饮用了。又好像欠别人一文金钱,不能及时偿还,渐渐被逼迫、束缚,受很多的苦恼。这就如同愚者即使小罪也没有能力脱离,越拖罪业越重,负担越大,最后导致被罪业沉没。

又说五相,虽是当感现轻异熟,能令熟于那落迦中,谓重愚痴、善根微薄、恶业尤重、不起追悔、先无善行。

又说以五相,虽然只是能感现世轻微异熟的业,也能使得在地狱里成熟果报。换言之,本来只是感现很轻异熟的业,变成很重的地狱业。哪五种相呢就是严重的愚痴、善根微薄、恶业尤为深重、造罪以后不起追悔心、先前没有善行,像这样造轻微的业也会导致堕地狱。

故说轻微,是指智者能悔前失,防护后过,不藏诸恶,勤修善法诸恶对治。

所谓的轻微是指智者能够悔除前面的过失,防护后面犯过失,不隐藏诸恶,勤修善法,作诸恶的对治,这使得他虽然造了较重的罪也能变轻。

若不修此妄矜为智,由轻蔑门,知而故行,是为尤重。

如果不按照这样修持,却自以为我有智慧很了不起,由轻蔑门明知故犯,那罪业就尤其严重。

《宝蕴经》亦说:“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轮王位,各以灯烛器等大海,炷如须弥,供养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萨于小灯烛涂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此中意乐谓菩提心及其福田俱无差别,然所供物殊异极大,是所依力极为明显。由是道理,则无律仪与有律仪,同是有中,具一具二具三之身,修行道时,显然后后较于前前进趣优胜。如诸在家修施等时,受持戒律仪而修,与无律仪所修善根,势力大小,亦极明显。

《宝蕴经》里面也说,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一切有情都入了大乘,具有轮王果位,他们有大福报的缘故,各自以灯烛、灯器等同大海那样的形量,灯炷就像须弥山一样的高广,以这么盛大的供养具来供养佛塔。然而这样集聚了三千世界的无数有情,而且是发了菩提心的在家轮王菩萨,都一齐在佛塔前供养极其大量的灯烛,但是他们的福德不如出家菩萨以很小的灯烛,涂上油脂,持供在塔前所得福德的百分之一。

在这里较量功德的时候,可以看到意乐菩提心以及福田佛塔这两者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在所供的物品上差别极大,一个是器等大海、炷如须弥那样极大极广的供物,而另一者只是以一个小灯烛来作供养,然而出家菩萨由这样的供养所得的福德就超过前者一百倍以上,可见就是由于出家菩萨具出家戒的缘故。所以在造业所依的相续上有很明显的差别,这就是由所依力导致业重的一个明证。

以此道理推而广之,就会了解具律仪和不具律仪的差别,具律仪者修道的进度快,进取的量极殊胜。具律仪也有具一种律仪、具两种律仪、具三种律仪等等,在修行道上也显然是后后比前前进趣快速,每做一种善业结成的业力都是极大的。

又如在家菩萨修布施等时,如果是受持斋戒律仪而修,跟没有受持斋戒律仪而修,在善根力的大小上也是有极明显的差别。换言之,就是受持了斋戒而修成就的善业力是非常大的。

《制罚犯戒经》说:较诸世人具十不善,经百岁中,恒无间缺所集众恶,若有比丘毁犯尸罗,仙幢覆身,经一日夜受用信施,不善极多。亦是由其所依门中,罪恶力大。

《制罚犯戒经》里说,比较起世间人十恶具足,在一百年里恒时不间缺集起来的各种恶业,但是有比丘毁犯尸罗仙幢覆身,经过一昼夜受用信施,这个所集成的不善业超过前者极多。

一个是一百年间不间断造各种各样的十不善业,无恶不作,另一个是比丘毁犯尸罗一日夜受用信施,结果后者发生的不善极多,这就是由于所依门中罪恶力大的缘故。

《分辨阿笈摩》亦云:“宁吞热铁丸,猛焰极可畏,不以犯戒身,受用国人食。”通说犯戒及缓学处。

《分辨阿笈摩》里也说:宁可吞食极其恐怖猛焰烧燃的热铁丸,也不以犯戒身受用世人的食物。这是通于犯戒以及松缓学处两种情况。

松缓学处,是指不是很励力、精勤地守护学处,完全处在放松、松缓的状态里。

敦巴仁波卿云:“较依正法所起罪恶,十种不善是极少恶。”现见实尔。

敦巴尊者说:较依于正法所起的罪恶,十种不善业属于是极少的恶业。现见实际也是如此。总而言之,依正法来造罪业极为严重。

由事物门故力大者。施有情中正法布施、供养佛中正行供养,较诸财施财物供养,最为超胜。此是一例,余皆应知。

事物门中故力大,举一例来说,比如在布施当中有财布施、法布施,供养也是如此。这其中如果是作的法布施和正行供养,那就远远超过了财物供养。和财施、财供相比,这是最超胜的。这是一例,其它也都可以依此类推。

就是在事物的性质上作了,它就会有很大的结成业力的势力。我们做什么事当然是有所不同,比如说只是布施一点饭食,它只能养身体,如果布施法,那它的力用就大了,甚至四句偈都超过了百年供养多少饮食的功德。比如《金刚经》里说,如果有人以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若人受持读诵演说一四句偈,所获福德极多,超过前者。《普贤行愿品》也说,财供养与正行供养或者法供养相比,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于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其一。这都证明做这些法的性质上有很大的结业感果的力量。

由意乐门故力大者,《宝蕴经》说:较三千界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须弥,于此诸塔,复经微尘沙数之劫,以一切种可供养事承事供养。若诸菩萨不离一切智心,仅散一华,其福极多。

由意乐门而致使业力巨大也有很多种差别。首先讲菩萨发一切智心,以广大意乐摄持,使他下至做些许的善业也变得非常巨大。《宝蕴经》里这样较量: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有情,(说明有情数量极多),各建佛塔等同须弥山,(说明所造塔的形量极其广大),对这些佛塔经过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劫数,以一切种类可以供养的事物来作承事供养,(这就说明供养的时间极其长远,供物也极其广大)。然而,如果有个菩萨他不离一切智心只是散一朵花,这样时间极短,供物极少,然而由于意乐具有一切智心的缘故,他的福德极多,超过了前者。可见意乐极其重要,如果意乐上已经具有菩提心,那么下至供一盏灯,散一朵花,都有无边无际的福德。

又譬如,有人对无上普贤大愿王入耳能生信,而且一心渴仰无上菩提,那么在这样极短的时间所得到的功德,就已经无数倍超过了以一切刹微尘数的妙宝供养无数如来的福德。经中说到,超过的倍数是百倍、千倍乃至优波尼沙陀倍。也就是超过了无数倍的意思。可见这个意乐在感果上非常厉害的。所以没有什么能大得过心,如果你的心已经发展得非常广大,那么外在无论累积多少福德也都是比不上的。

如是由其攀缘所得,若有胜劣,及缘自他利益事等意乐差别。

“攀缘所得”,所得是指果。也就是在心所缘的果上,前者只是求一些人天善趣或者小乘罗汉果,后者是寻求一切种智佛果。再说,在缘自他利益等上,有缘一己之利和缘无数众生利益的差别。总而言之,在意乐上的确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判断业的大小上关键要看意乐。

此复由其强盛、微弱、恒促等门,应当了知。

再者,意乐还有其它的各种差别,比如有强盛和微弱的差别,有恒常和短促的差别等等,这使得业力又有轻重之别。换言之,越是恒常猛利的意乐,结业的力量越大,越是微弱短促的意乐,集业的力量也越小。

又于恶行,若烦恼心猛利恒长,其力则大,其中复以嗔力为大。

反面还要看到,在造恶上,如果烦恼心猛利恒长,所作业力就大。这里面又以嗔恚的力量为大,也就是在诸种烦恼里,嗔恚的集罪力很大、破坏力很大、感果力很大。

《入行论》云:“千劫所集施,供养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坏。”此复若嗔同梵行者,及嗔菩萨,较前尤重。

这是说嗔恚的破坏力极大,就是一千劫以来所积累的布施和供佛等的这一切善行,以一个嗔恚就能够一下子摧坏。再者,如果嗔恚同梵行者和嗔恚菩萨比嗔恚一般人还要严重。

三摩地王经》云:“若互相嗔恚,非戒闻能救,非定非兰若,施供佛能救。”

《三摩地王经》讲:如果同梵行者之间互相嗔恚,这不是持戒、闻法所能救度的,也不是以定或者住在静处以及供养佛等能救护的。也因此这是极大的业力,很难救出。

《入行论》中亦云:“如此胜子施主所,设若有发暴恶心,能仁说如恶心数,当住地狱经尔劫。”

《入行论》里也说:如是对菩萨假使发起了暴恶之心,佛说生起了多少个恶心,就要在同等数量的劫数里饱受地狱之苦。

可见这个意乐感果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必须时时防护内心。它是毒蛇猛兽,它比外在的核爆炸还要厉害。

如果在同梵行所起了很大的嗔恚,那就不是一般的供养、布施、持戒、听闻所能救度的。因此我们学佛第一个关键就是要对业果有胜解,这样才有希望走出恶趣。否则,每一天都造集了无数的罪业还浑然不知,这样日积月累,到临终的时候,已经结成了很大的罪业,那就悔之晚矣,所以学业果比什么都重要。

 

 

 

思维心中的法道

1、思维由福田门故力大的道理,依《日藏经》思维僧伽田和菩萨田二者是大力田门。

2、思维由所依故力大的道理。

3、思维由意乐门故力大的道理。

 

 

 

延伸阅读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107发布于2021-12-05 23: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