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wifi下在线听该课音频,请文章底部的“ ”。

下载该课至手机,请下载APP“喜马拉雅听书”后,搜索“显密如意宝”。详细操作方式,可回复“音频”查看。



菩提次第广论-15年


宗喀巴大师.造


益西彭措法师.讲授



正知而行者有二:何为所行事,于彼行正知。

正知而行包括两点:一、什么是以正知所行的事;二、对于这些所行的事要安住正知。

这里说到正知而行的事有十个方面:五种行动业和五种受用业,其实涵盖了一切日常的行为。首先做这种剖析,是要让它具体化,切合到日常的每一个细节上。之后,自己就开始认识到在每一项里都必须要安住正知。最终要使得正知贯穿在生活的一切时处、一切行为中,使它成为一个稳固的习惯。要知道,所有的法都要完全融会在心里,会归在生活里,这样法和心就成了一个。所以学法都要求消归自身,都要合在心上来修,不能法和心分离开。

初中有二,谓五行动业及五受用业。

正知所行的事就是十种事业,首先五种行动的事业,也就是任何行动都要有一个正知去看着它。要用正知去监察它,不然它就会脱轨,跑到险路上去。就像一辆机车的行驶必须要有驾驶员掌握,不然就会出现危险。从这个比喻就知道,一切行动旁边要有一个监视者,它就是正知。没有监视者,那就会违反规则,就像没有人控制的机器或者车子那样。

五行动业,包括身、眼、支节、衣钵业、乞食业。

其中初五之身事业者,谓若往赴所余聚落、余寺院等,若从彼还。

身事业就是要去其他聚落、寺院等,或者从那里返回,这就是身体的行动业。

眼事业者:一若略睹,谓无意为先,见种种境;二若详瞻,谓动意为先,而有所见。

眼事业包括略睹和详瞻两种。略睹是先没有动心,无意间见到的一些境;详瞻就是先起了心,有意要去看什么境。这已经包含了眼根的一切行为。比如走在街上,无意间见到的各种人、境,从眼前一滑而过,这就叫略睹。或者坐在火车上,无意间眼睛就见到窗外各种的景象,假使忽然注意到什么事物,这个时候心里有意要去看看,他就会仔细地去看,这就叫详瞻。无论是略睹还是详瞻都要安住正知,不然就会失去约束和掌控。

一切支节业者,谓诸支节若屈若伸。

支节业就是身体各个支节的弯曲伸直等等。四肢叫做“支”,支上的分支叫做“节”。这个身体都是通过支节来运转的,对于支节都要有正知安住,这样才不会伤害身体。有的人走路没有正知,走着走着忽然就走到坑里去了。或者跌一跤、拐到脚等等,或者头撞到门上。这都是没有安住正知导致的。

衣缽业者,谓若受用及其受持三衣及缽。

衣钵业就是出家人受用和受持三衣、钵等等。

乞食业者,谓饮食等。

乞食业指喝水、吃饭等。

这五种业主要是去城市里的行为。出现这些行动的时候,都需要用正知来监察自己的状况,以便于及时调整。没有正知,那就会误入歧途,而且经过很长时间也不能发觉,那就损失大了。所以,修行人没有正知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非常危险。而且它很快就会踩坏很多的庄稼。或者会陷入到泥潭、深坑,出现各种的碰撞等的事故。

而有了正知,尤其能够非常细心、谨慎地调控行为,那事故的发生率就少多了。没有正知就象喝醉了开车,因为已经丧失正知了,他不晓得自己什么是状态,狂开一气,那有多危险。

那么去城市里,要在什么上安住正知呢就是在一切的行动业上,这个分成五类来解释,因为它们非常显著,马上就能体会到。

总的要有去那个城市、那个地方等身体往返的一个行动。在这个过程中,眼上的作业是非常频繁的。有的时候,不经意间偶尔见到的,很快就过去了;有的时候起了心,特意想去看。这样会仔细地盯着那里,看那些细节。在这些上面有生贪的、感兴趣的、幸灾乐祸的、想玩一玩的等等。如果没控制的话,眼睛会乱看一气,这是要管理的。

再说行动主要是身上四肢百骸支节等,这些会不断地运转。假如是开车,更加要手脚准确的运动。走路也是,对自己的手脚等都要坚持管理。你不能走到街上像猴子一样乱蹦,或者站没站相,坐没坐相,或者忽然之间习气来了摇头晃脑,这都违背威仪,所以都要管理。

这里针对出家人有衣钵业和乞食业。在家人也有,虽然不是这里的乞食,但是要到别处去,吃饭的问题是很重要的。上某一个餐馆,或者到某一家去吃饭,吃的时候要安住正知。对自己的威仪和心态等等都是需要用正知来照察。不然,吃个饭呱啦呱啦的,像猪吃饲料一样,声音很大,也是很不雅观的。或者吃的时候,贪心起来了,眼睛盯在那个好吃的菜上,然后手不断地夹那个。这样看一看,一不注意,对境来了,贪得无厌就出来了。他是根本没有理智的,不会“思考”二字,贪欲总是过头。

所以,必须要有正知在那看着。有了正知,就好像有母亲照看的孩子一样。现在我们一个人要分成两个人,要晓得自己是个幼稚的小孩,时时出现正念正知,就好像母亲带孩子那样。法王的教言是“常作自心之善师”,就是要分成小学生和老师两个角色,自心是小孩,善师是好老师。好老师来指导他,来监督他,时时照看他,告诉他应该做哪个。就好比老师教学生,你应该这样做,你应该那样做。状态不对就喊停!状态正确,就让它继续做!确实就像幼儿园的老师带三、四岁的小孩,每一样都得教。但我们何尝不是幼稚的小孩,要是不经过这一番的管理,就没办法时时如法地修行,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纯粹的修道人了。

寺内五种受用业中,身事业者:若行,谓往经行处,或往同法者所,或为法故行经于道;若住,谓住行处,同法亲教、轨范、尊重、似尊等前;若坐,谓于床等上结跏趺坐。

在寺院里的五种受用业,包括了身、语、意、昼夜二业。身事业就是指身体做的行、住、坐等。行,就是要去经行的地方,或者要去同法的道友那里,或者为了法的缘故在道路上行走。比如为了去听法、讲法、修法、讨论法等等,要从这条路上走过。凡是这些行走的行为,都要用正知来监控,使得它完全符合于法道。

住,就是站立。就是在行走的地方,有的时候站着休息,或者站着等待。又有到了同法的亲教师、轨范、尊重,或者与尊重功德相当的尊长等面前站立,这时候也要安住正知。坐就是在床上、坐垫上等结跏趺坐,这时候也要安住正知。

语事业者,谓:若请受曾所未受十二分教,分别了解;诸已受者,或自诵读,或为他说,或为引发正精进故,与他议论。所有言说。

“所有言说”四字要接在前面每一种情况后面。

语事业,就是会有一些语言的作业,包括请法、诵读、说法、议论等等。就是要请受过去没有受过的十二分教法,来做分别了解的话,那就要向师长等请求,这就会说一些话。或者已经请受了的教法,自己读诵,或者给别人演说。还有为了引发如理精进的缘故和法友议论。在做这些语的作业的时候,都要安住正知。不安住正知,就叫心不在焉。

意事业者,谓诸默然。若于中夜而正眠卧;若赴静处思所闻义;若以九心修三摩地;若正勤修毘缽舍那;或于热季极疲倦时,于非时中起睡眠欲,略为消遣。

意的事业,就是指没有身体的行动和语言的造作,在一种默然当中意的事业。比如到了中夜的时候,要寝眠、休息,这时没有说话,也没有身体的动作。

或者到了一个寂静处坐在那里,思维所闻的法义,这也是意的事业。在这里也没有身体和语言的作业,这时也要安住正知。正在思维的时候,正知要在旁边,很清楚自己在想些什么。一胡思乱想,正知马上就觉察到这是在想别的,马上就拉回来。不然人坐在那里,想起了几十年前的事,然后沉溺在这个妄想里。或者打其他的妄想,这些天到哪里去呀,或者以前我小学读书的时候如何。像这样没正知的话,就开始溜野马了。

还有以九住心修定,还有勤修胜观,或者在热季非常疲倦的时候,在非时的中午等时非常困想睡觉,这时略为消遣。这些都属于意的事业,都要争取时时有正知在旁边照顾。

总而言之,要晓得正知就像母亲,心像是个婴儿,时时都要照顾。母亲的心就在孩子身上,他太小了,危险性太大,无论他在哪里,做什么她都在旁边照顾,一时不离开。

昼夜二业者,谓于永日及初、后夜不应睡眠,此亦显示身语二业。言睡眠者,显示唯是夜间之业,及是意业。

昼夜二业,指白天和初夜、后夜不应当睡眠,这也是显示身语二业。这是从主要上说的。睡眠就是显示唯一是晚上的业,而且是意业。

这是一个总的归纳,前面是分说身语意,有的时候,为了数量上好搭配,前面说了五,后面也说五。这里的昼夜是总说,昼主要指白天和初夜、后夜的身语二业,夜主要是指夜间的意业,就是指睡眠。总而言之,就是从早到晚一切身语意的事业,都必须安住正知来做照顾。

于此十事正知行者,谓随发起若行动业或受用业,即于此业先应住念,不放逸行。

对于这些所行的事正知而行,就是指无论发起行动业或受用业,对于这个业首先要住在正念当中,忆起要遵守的学处,然后要鞭策自己不放逸行。这样提醒好了,心里就意识到我要按这样做,不能越轨。这是要自己做提醒,常作自心之善师。如果不提醒,凡夫小孩是胡乱而为的。

所以,必须首先正面告诉他、教导他要做什么,这就是回忆起所学的学处,好像教导自己一样。其次,要警告他不能做这些,这就是在管束他,不能放逸而为,以后就发动起正知。就像一个母亲常常照看这个小孩正在做什么、做得对不对一样。

由彼二种所摄持故,应以何相而正观察,如何方便而正观察,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观察正知。

由正念和不放逸这两者已经摄持了身心的缘故,然后就要正知而行。已经跟你说明了该怎么做,那你就应当老老实实这样正知而行,不应当越轨。也就是应当以什么方式来观察自己,以什么方便来观察,就以那个方式、那个方便来做观察,如此住在正知当中。

这里“观察正知”,这个正知不是所观察的对象。正知和观察是并列的,就是用正知看视、观察自己,时时对自己的状态都有一个了知,不会糊涂、不会忘失这种照顾。

此中复有四种行相。初谓于其身事业等十种依处,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处,以是行相如是观察。譬如于其往返事业,如律所说往返行仪,正了知已,即于其时正知现前,行如是事。

正知而行有四种形相:正知依处、正知方所、正知时分、正知事业。就是要无误地了解行为的依处,而且对于这个处所、时间、事业,都要有一种清醒的了知,然后住在正知当中去做。这都是内心秩序的训练。我们要把这个心练得做什么事都非常理智,都能够符合法道,符合缘起律。这要不断地去培训,培训好了就成为品质。一般人行为散漫,跟经过严格培训的人是不同的。不必说法中的大修行人,就是世间的军队、体操队等等,他们经过训练就很有纪律,在生活、行为各方面都有很强的把握能力。那是什么那是他们训练出了一种意志力,一种专注力,一种能够如法如律而行持的行为相。

所以,我们在学习这一部分的时候,完全跟自己过去自由散漫的习惯是相反的,因为一切都必须合乎规矩去做,时时都要提起正念正知,不允许心散逸到非法的地方。正因为如此才能够清净尸罗,也才能够迅速生起定慧。

一般人以为,我只要有慧就好了,戒的约束太多,还是不要了。他以为既可以散漫,又能成佛。这就是散漫、自由的习性太强大,不愿意对自己的烦恼开刀。这叫做放逸、放纵、随心所欲、胡乱而为,叫做任性,一向是习性的奴隶。其实自由跟自在是两回事,我们在这个大观点上要有一种正确的认识,之后才能够扭转这个习性,才能够把心全部调好。最终,这种错乱妄动的习性、这种迷乱、胡乱而为、愚蒙状态的东西,全部都要剔除掉。现在不是谈别的,现在要在这上面励力地对治。

首先,这里正知而行有四种修行的相状。这个行都是我们的心上要去按照这样做的,因为它是心上要走的一条路,所以就叫行。怎么个走法,就叫行的相。如果心上根本不这样走,就没有什么心行之路,也没有什么走菩提路的。这条路全是在心上走,所以它是内明。它不是在外面走,也不是训练身体,或者是口才等等。也不是教你怎么去做土木建筑,或者自动化设计。那些是外器世间的法,这些是心上怎么操之有素,怎么一点点地纠正、一点点地在这样的法道上面行进。如果心丝毫不去串习,那一点修行都没有,完全就在原地踏步。即使著作等身,说法如雨天花,那个心是原封不动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到这是一条内在的心行之路。心要不断地按这样去做,叫做行,这叫内道。了解了这个内在的道以后,心时时就在这个上面不断地运行。

看起来好像都一样,实际上不会修的,一辈子都根本不动。会修的,天天都在这上面不断地运行。所以,为什么说上等人天天都有进步就这个道理。他转锋很快,而且他在心上马上可以不断地转,这个就叫利。钝是什么呢他提不起,没办法很快速地运转。

这样就要知道,正知而行也有四个以心去行的地方:一、正知依处。就是以上讲的身事业等的十种依处,这就是行为的依止之处。日常的行为都是依靠这些来运行的,都是在这上运转,所以叫依处。

对这十个依处的任何一个,分别要以什么行相、如何观察就在这个地方以这样的行相做这样的观察。比方说,对往返的事业,要按律上说的往返的行仪无误了解以后,在做往返行动的时候,让正知现前,一直看着自己,必须按照这样来做。

二谓于其何种方所,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方,以是行相如是观察。譬如行时,应先了知沽等处五非应行,除此所余是可行处,于彼彼时安住正知。

第二要正知方所,就是我们要考虑,在哪个方所应当以什么行相、怎么来观察,就对那个方所,以这样的行相这样来观察。

比如行走的时候,先要知道有五个地方不应该去。就是唱伶家、妓院、酒肆、王宫和屠宰场,此外的地方都是可以去的。在行走的时候,就以这样的行相来这样观察,安住在正知里。因为现在要到城市里去,在我的行仪当中,它的行相如何呢就是不能够去五种非应行处,其他的地方可以去。那就要观察自己当下,是不是走在应行处,远离非应行处心里让这个正知现前,它一直在监控,不能去这里,只能去那里,它一直分享与转发着。

例如监狱里,看守一直分享与转发着,犯人只能在这个大院里面活动,不能出这个范围。一出这个范围,马上就发出警告。我们也把自己分成两个人:一个是警察,一个是犯人。警察要看着这个犯人,必须只能在这个范围里行动,不能到那些处所里去。这样的话,行为就很符合规范。

三谓于其何等时分,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时,以如是相如是观察。譬如午前可赴聚落,午后不可,既了知已,即如是行,尔时亦应安住正知。

同样,在时间的方面,哪些时候应当以什么行相、怎么来观察,就在那个时候以这样的行相这样观察。比如,中午以前可以去城市,中午以后就不能去。这样了解以后,就按照这样去做。就是在去城市的时候应当住在正知里,这是时间上的规则。这也是看缘起上,这些时间去了会有什么过患,因此应当避免,在相合的时候才去。有这个纪律,就好像家长看着自己的小孩,只能白天去街上,晚上不能去。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社会很乱。这样有一个正知在那儿看着,就能避免他在这些时间行动,这样就能远离过患。

因为缘起也体现在时间场所上,所以必须在这上面做精严的取舍。这跟过去毫无约束完全任性而为是相反的,现在一切的行为都在理智的控制之下,不能走有过患的路。

四于所有此诸事业,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应于其尔所事业,以如是相如是观察。譬如宣说行时,应当极善防护而入他家,所有此等行走学处,悉当忆念。

第四,对于所有这些事业,应当以什么样的行相、怎么来观察就应当对于这些事业以这样的行相这样子来观察。

比如讲到行走的时候,要非常好的防护自心到别人家去。这就是在行上先要有一个很细致的了解。应当怎么来防护怎么来避免过失所有的这些学处事先都要忆念,忆念好了以后,就按照这个规定去做,这就叫正知事业。譬如你要到俗人家去,这里会碰到很多的因缘:谈话上怎么样子威仪上如何什么事情不应该干什么地方不能去什么话不要说等等。这些都是很敏感的问题,因为一到俗人的环境里,很容起各种的心和分别。所以,缘起上必须要做取舍的。不然的话,就会犯错误,会造很多业,或者带来很多过失,甚至有很多危险的地方。

总之所有若昼若夜一切现行,悉应忆念,了知其中应不应行。于进止时,一切皆应安住正知,谓我现前正行如是,若进若止。

前面说到了五行动业、五受用业以及四种行相,这些都是首先做一个具体的示范,这里总的做个归纳,就是从早到晚的一切行为,都应当忆念这个法的道路,心里非常的清楚,在这期间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

该做的就要发动,不该做的就要停止,这叫进止。在这样的进止当中,一切都要安住正知。心里很明白,我现前应当按这样如法的来做,这样是应当去做的,那样是应当遮止不做的。时时都是很明白的,不能糊涂。这也就是法王所说的:“总之行道随作何,念与正知谨制心,常作自心之善师,一切所作当具义。”

若如是行,则现法中不为罪染,没后亦不堕诸恶趣,诸道证德未获得者,即住能得正因资粮

如果能按这样实行,在现前位就不会被罪业所染,命终以后不会堕落恶趣。各种道的证德没有获得的,以此就安住在能证得的正因资粮中。

总而言之,这么做,在消极方面会避免一切罪染。由于有这样的正知而行,就不会落到非法的途径里,减少了很多的罪业,每一次都能够保护自心的清净。每一天都这样坚持而行,到临终的时候就不会堕落恶趣。而且由于这样行持,你不是向下走的人,而是励力地修持的人,是非常有希望、有前途的。虽然现在很多道的证德没有获得,但是已经住在能够成办它的正因资粮里。这个修得越好,越有成道的本钱。

所以,瑞岩和尚不是天天说“主人翁,惺惺着”。他天天都分享与转发自己的心在不在,主人在不在。一下子没了正知,人好像没有魂一样,马上就在颠倒迷糊当中,那很难证道的。只有常常保持正知,不偏在别的非法里,他的机会会很多,这就是表示他的资粮厚。



思维心中的法道

1、辨明五种行动业和五种受用业,每一事业是指什么。

2、思维此十业应该怎样以正知依处、正知方所、正知时分、正知事业四种行相正知而行。


小提示

回复 ptdcdgl 菩提道次第广论 可查看所有堪布益西彭措《菩提道次第广论-15年》讲记




@ @


“ ”收听堪布《菩提道次第广论-15年》录音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菩提道次第广论-15年》第四十五讲发布于2021-12-06 12:13: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