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次第广论,广论,无著菩萨,瑜伽师地论,护持,正念,正知

 

 

 

菩提道次第广论-15年

 

宗喀巴大师.造

 

益西彭措法师.讲授

 

 


 

此与密护根门二者,如圣无著引经解释而正录取。若能励力修此二事,则能增长一切善行,非余能等。特能清净尸罗及能速引止观所摄无分别心三摩地,故应勤学。

正知而行和密护根门这两项,是按照无著菩萨在《瑜伽师地论》里引经解释那样,摘录过来的。如果能努力地修这两个方面,就能增长一切善行,根本不是其他能等同的,所以这个法非常殊胜。如果缺少这两样,一切时处都会造业。就像妈妈带孩子,一切时处都得照顾好,才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增上作用,不然就会发生问题。懂得这个道理后,我们应当极小心地照顾自己的心,一切时处都必须要有密护根门和正知而行。如果能天天这么照顾,这个修道的小孩就会成长得很好。而且由于这样细心的照料,使得心不断地在增长善行,这是对自己最大的护持。所谓的取舍之道全在这里了,有了这个,无论做什么,都以正念、正知、不放逸治理自己的心,常常做自己的好老师,引导自己的心,令一切所作都具义。所以,每一个自尊的人,应当在这里努力,真正自尊是向上仰望、处处都要要学好的心。而护惜自我情面的烦恼心是傲慢,不要把它们搞混了。

如果能这样照顾自己的心,只允许它在法道上走,就是真正依止法的人。过去那种随着种业果愚、非常狂妄的做法是非常危险的。所谓的文化,从制定“礼”就开始约束人的心往安乐正道上走。最彻底地开显这条路的就是释迦本师。我们接受了法的教化以后,应当做一个新人,过去的那些颠倒的心态和行为都是业果愚的产物。所以,一一忏悔以后,重新做一个皈依法的人。每天的誓愿是以法为道。所以,自己的心是走在法的道路上,念念都是按照缘起的法则来行进的,这样才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这才是真正的自尊,才是真正向上仰望的人。

我们会发现,修心以后自己确实变得不一样了。有什么好的表相呢那太多了,下至起一念心、说一句话、身体的一个动作都变得如法如律,这样就看得到修行的效果了。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两条必须要努力去修持。真正修好了,它能够细致入微地贯彻到一切的心行、言语、活动当中,会使你成为一个彻底的修行之士、高尚之士,跟没有得教化的野蛮人完全不同。这里我们说的是现代野蛮人,是以现代的伪文明包装起来的假人。因为根本不晓得为人之道,无非就是饮食男女、放纵贪嗔,时时处在一种没得教化的境地。因为放纵自己心里的这些野兽,凶残就是虎狼,散乱就猿猴,愚痴就是老猪,狡猾就是狐狸等等,那是真正的野蛮。蛮就是一种刚强、坚固的漏劣习性,那些都是兽性,必须把这些兽性除掉,才能转到人天的道。而且还要进一步升华,使得自己的佛性发挥出光辉。

所以,所谓菩提道的修心之路,就是这样在心上不断地循着法道,日夜不断地修。虽然心里的行相从外面看不到,但是决定会有很不同的表现。所有的成道者都有这样的内涵,无论参念佛,如果没有这两个,就不会成就。所有成就的人,他们都是认真修行的人,在很细小的方面都很认真地遵循法道去做。不要只看到他最后的潇洒自在,那是已经超越了以后的事,你没看到他前面是如何认真的。

这样做特别能清净尸罗,以及能快速地引发止观所摄的无分别心胜三摩地,所以应当勤加修学。这都是宗喀巴大师慈悲教诫。

就成就三学而言,就是能够清净尸罗。因为这么精严地防护,时时都在做善的引导,时时都是引着自心循法道行进,心不被犯戒垢扰动,当然就清凉了。如果没有这个防护,一碰到电视马上就犯戒了,一下来心非常地杂乱、扰动。其他方面都是如此。只要失去了密护根门和正知而行,那是高速度、大幅度地增长业行。因为连造业的门都没有防住,那一天二六时中,分分秒秒不断地遇境起识,而且随着就起各种烦恼,这样是守不好戒的。而且没有正知去把握的时候,凡夫心非常地刚强,习性非常坚固,马上就到非法的境里去了。

所以,没有母亲细心照料的孩子往往就会很糟糕,无论是身处的环境、结交的人、做出的事,全都一塌糊涂,很小就开始犯罪,锒铛入狱,原因就是没有人照管。自己任性而为,那是一种凡夫性、劣根性,这必须得有自知之明。所以,这样从反面走完全是一种放纵贪嗔痴的情况。

所以,一再强调,根门就是生识的门,一切的惑业都是从这里出来的。如果不能很严密地防护,就会发生很多的事情。正知而行也是这样,一旦记不清法义,不能时时照看自己,就会出现各种颠倒。反过来,如果这两条做到了,就能清净尸罗。每一天都很清净,戒护得很好,没有犯罪的行为,因为在最初的门上就已经防护住了,或者时时都在正知当中,假使有那么一点点的违反,立即就能觉知而停止下来,所以要有非常强的自律性。

然后能够快速地引生无分别心胜三摩地。古来参禅成就的人,时时都在观心,观照的功夫都很好。如果能时时关注自己的心,看看在不在,以此作为前方便。从业果上来说,每一时都不造恶业,而且励力地积集善资粮,又常常处在这样的正念清明当中,久而久之,没开悟的就容开悟,开了悟容易保持。所以,能够很快地引生无分别心胜三摩地,因此应当勤学。

勤学是什么法的规范已经拿出来了,就按照那个模子一板一眼地去学。这个上面怎么说的,先是一条一条地了解它,然后每天都按照这样去模仿,这就叫做勤学。学熟了久习成自然,不用再看每天也都是在这样的心行当中,就把散漫、任性、放逸的习性扭转过来了。原先的这些颠倒心全部淘汰掉,这叫除过。这样的正知而行,成为自己心上的品德,就引出德来了。这一分法证到了,在自心上得到了。

所以,这里的学就是历练,它贵在行履,重在尊德行。在这上面如法地学,学一分表示做了一分作业,练了十分表示做了十分作业。这上面全部练好了,一点都不会走调,那就表示你已经得了一百分,可以交一个满分的答卷。这就叫做证到了佛法。

卷面上的考试只是一种学艺上的考试,行为上的考试是要看有没有做到。学了正知而行就要看你走在街上的反应如何,心是不是还在道上,这才是真正修行的考验。如果时时都没有正知,那就考不及格,或者考十分、二十分。所以,要观察现在什么时辰该不该行动是在什么地方能不能去。自己是在取行相还是取随好这个心行是不是要停掉这都是考试,时时都在考试。

所以生活就是修心的考场,每天的行为都是在考试,都在练心。在这里养成一种不变的法的性格,在任何境界里都不变到非法里去,就是真正及格了。你就开始有修道人的骨格了,有僧格、有人格了。

饮食知量者,谓具四法。

“饮食知量”,就是在饮食上要懂得量,量要很合适。包括:不要太少食,不要太多食,相宜消化而食,非染污心中量食。

任何事情,知量很重要,量多、量少、不合适、有染污心,都会对修行造成障碍。饮食和睡眠每天都要经历,对于身心有直接影响。身心没有调好就不能很好地修行,所谓身安道隆。所以一方面要防止贪,另一方面也不要做无意义的苦行。总的原则是中道而行,一切的作为都要有利于修法,所以用理智来判断的时候,就应该首先做出一个非常合理的抉择,之后如理地来调配自己的饮食和睡眠。

什么叫“知量”无非就是生理上的量、心理上的量。但又要知道身心是分不开的,身体一旦不安稳了,心识也没办法安顿。心里一旦有染污,就会造很多杂染的业。所以必须要注意到,尽可能是一种清净、非常适合修道的饮食。

非太减少,若太减少,饥虚羸劣,无势修善,故所食量,应令未到次日食时无饥损恼。

首先饮食不能太少。如果太少,提供的营养不够,身体就处在一种饥饿、虚弱、羸劣中,没有势力修善,这样会严重影响修行。譬如一天饮食不到量,饥饿难忍,就会坐立不安。身体像个机器,一定要给它注油,然后才开始运作。如果一定要控制在很少的量里,结果油不够就发动不起来。我们闻思修都要用很大的心力,如果气力不够,思维无法运转,就只能坐在那里发呆。修持的时候也要精力充足才能修得好,才见功效。

懂了这一点,就知道饮食的作用是给我们这个修行机器提供能量,因此应当份量充足。那依什么来判断呢就是直到下一餐期间不发生饥饿的恼乱障碍修行,就以这个量为标准。

非太多食,若食太多,令身沉重,如负重担,息难出入,增长昏睡,无所堪任,故于断惑全无势力。

我们平常都有数到底能吃多少,只要你不以贪欲过分地受用,自己都会知道到哪儿结束了,那是恰好。但是如果过量,就成了过患。这就是第二个。本来只需要加这么多油,结果大量地加进去,多出来的就成为身体的负担。我们的身体是一个软体结构,不像硬件的机器。一旦饮食过量了,就会堆积在肠胃里面,需要大量的心血去处理它。结果人就会非常昏沉,因为你的血全部要下到胃部,这个时候,身心的能量全部转到处理这个事情上,就会导致身体非常不平衡,四大不堪能,昏昏欲睡。要做个什么事情,根本启动不了。

这样就会晓得,连身体的正常运转都不行,何况是很轻盈地住在止当中明观法义,那就更加不可能了。不必说入座修持,就连看书,也是两眼发直,一点也不反应。这是极大的障道违缘。如果一顿多吃了很多,恐怕一个下午全部都荒废了。如果你当时修得很好,一顿贪吃以后,境界就没了,所以在饮食上要有严密的控制。能否控制,也是在于我们有没有力量把握住自己。

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依饮食起,诸旧苦受,悉当断除,诸新苦受,皆不生长。

第三,要注意相宜而食、消化而食。就是饮食非常适合自己的体质、身心状况。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一样,而且得了病以后更要注意饮食,有很多要忌口的地方。如果不相宜而食或者不消化而食,马上就造成病变。过去由饮食起的各种老病又会复发,甚至增长,或者过去没有的病也会新得。

很多的疾病都是从饮食得来的,所以我们必须要照顾好这个身体,不要做无意义的苦行。为什么呢因为暇满人身具体就是指这个躯体,它有六根,有非常大的修法的能力。把这个身体维护好了,每天都能够保持一个长时间的、高效的修行。所以,我们还是要珍惜人身,在饮食上要很好地调理,不要去损坏它。现在很多人都是未老先衰,年纪轻轻就一大堆病,那全是自己糟蹋身体的结果。一次暴饮暴食胃就报销了,或者成天吃很多垃圾食品,得了很多病。这样把身体给搞坏了,还有什么力量修行呢整天跟药罐子相随相伴,这就没有很大的意思。

如果我们能够相宜而食、消化而食,就是每一顿吃得非常适合你的身体,不造成障碍,吃的东西都能消化,转成身体的营养。因为饮食上护持得非常好,那么以饮食起的旧有的苦受都会断除,新的苦受也不会生长。

所以这上面要非常有智慧,修行是要有全面的智慧,因为任何方面都涉及到修法的状态,或者资助你或者妨碍你。而我们这里说的座间,不光要有密护根门和正知而行,同时还要很好地调理饮食和睡眠。如果这个调理不好,就会成为障道的因缘。如果处理好了,就成为顺缘的资粮。这些都是修行要照料的地方,不是一个修道人糊里糊涂,连生活都不会处理。

现在尤其要提的是,很多的垃圾食品不是在土地当中天然生长的食物,很多都是经过化学合成的。尤其是很多商人以营利为目的,因此他只需要骗过食用者的舌头就可以了。这些食物会制造一些口感,但是口感不代表有营养,甚至很多都是有毒的。吃了之后,在我们的感受上,无论是舌头、喉部、胃里都会有明显的感觉,会发现它不自然。这是因为食物有毒,我们的身体没办法处理它,所以在体内堆积,很难排出,这样会毒化身体。所以,要尽量避免吃这些零食。修道人应当只吃一些很简单的饮食,又是很天然的,能够资助身心,吃了很清净,不发生妨碍的。

另一方面,修行人是一心在心上修道的,不是去忙吃喝的。但是现在这种潮流,即使修行人的群体也喜欢聚餐,搞吃搞喝,这种地方非常容易发生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种群体贪欲、互相资助的杂染事件。在这种场合里,人会没有理智,基本上都是顺着贪欲放纵胃口,这就相当不合适。吃来吃去就吃出问题来了,有老毛病的因为这一顿就吃坏了,那是没有什么选择的。尤其一个火锅放在那儿,显然就跟知量的学处处处相违。平时自己用碗来吃的话,很有量,知道自己吃多少。火锅一放进去了,不晓得要吃多少。而且摆了那么多显然是过量的,放到锅里拼命吃,没完没了的,这个相当不好。

其实,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远离这些庸俗的贪欲事件。什么聚在一起吃饭,在一起看大片,应该感觉到很羞耻。教法从第一步就说了珍惜人身,这完全是违法而行的,背道而驰的,还能得到什么法的利益恐怕一万辈子也不可能的。首先在行为上根本就是置法道于不顾,最有热情的就是这些贪欲。懂了以后才知道为什么你修不好,因为连现前一点生活上的事情你都没办法把持,很愧对这样一个修行者的名称。

非染污心中量食者,谓不起众罪安乐而住。

所以,饮食最好独自,不要混在一起。一来增长贪欲,各种浪费时间,聚在一起无非谈论一些世间的新闻、名人、绯闻、政坛人物,除此之外没什么别的。在当今时代,人们聚在一起真正谈论佛法的是很稀少的,庸俗化的倾向是很明显的。

再说,我们要注意饮食的初中后会发生什么。修行人都要明鉴机先,首先就在缘起上把它看得一清二楚,然后就可以理智地决定自己的行为。显然忙吃的就会花很多精力,无非是制造一点味、色丰富的欲尘。我们说的量食不是搞这些名堂。为了做一餐要花好多时间,之前要买很多的食物、配料,然后洗、烧、煮等等。所以在求食的时候,就已经有贪欲的动机,进食的时候也会起贪心、散乱等等。比如说贪心发作得很厉害,什么正知正念都会丧失,完全就迷在这个食物里面,一旦吃下去就比较染污了。

所以在心里要知量。当然欲界凡夫要想一点贪欲没有也是很困难的。不是圣者,碰到好吃的,肯定会起一点贪。但是必须要很快觉察到,然后及时改正在适合的什么度里进行。

又于饮食爱著对治者,谓依修习饮食过患。

就欲界的人来说,一般对于饮食都有很大的爱著,这个非常难。对衣服还容易一些,但是没有不爱吃的,它在生死的增上缘里排名第一。所谓“食色性也。”就是指饮食欲和性欲是人的俱生烦恼,这叫做性。人饿的时候也不考虑性欲,主要是填饱自己,要满足自己。可见,饮食的爱著非常容易发生。在这里把它列为四资粮当中的一个,非常关键。这个没有处理好,就可能发生很多问题。自己一个人独处时还好一点,主要是群居聚餐的时候,很容易发生问题,一般很难把持得住。因为做的菜都很好吃,难道你能在那儿正襟危坐、筷子都不去沾这样比较困难。有理智能控制的人是很稀少的,他确实是要训练有素才行。没有这份修行,一到了这种场合,很狼狈的相就出来了。

对治饮食上的爱著,要靠修行饮食的过患。什么叫爱著好吃的一来就想再多吃一点,心也马上就著在这个味感上:吃得好舒服,再来两下!会不断地吃,这个叫爱著,这是没有理智的。照理来说,吃这么多就可以了,但是因为好吃,一直不能满足。所以贪心是很难防的。过去佛世乞食的时候,施主给多少就吃多少,这样就比较好控制。

这里要明确,要对治贪就要修过患。如果总修功德就会更加增长贪。饮食上面也是如此,如果先绘声绘色地介绍一遍这一顿的菜品都有什么特色,人的胃口就开了,口水马上出来,菜一端上来就吃得很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你多说它的功德,它怎么怎么好吃,马上就生贪,胃已经进入这个状态了,菜一来了马上吃。但是一说到过患的时候,确实是在遏制这个贪欲,这就是用一种理智的力量压住它。

所以,修行还是很难的。自己的身心系统是无量劫串习的结果。那个习气已经深入骨髓,根本不必特意去想,遇到马上就起。但佛法上很生疏,你不想一想根本起不来。现在要把自己这个凡夫的相续全部换成修道人的相续,然后从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最后完成佛果,实际也是一个长远艰巨的任务。但是,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志气,在这上面打一个翻身仗。

过患有三。

下面按照三个方面专门思维饮食的过患,在这时应该多想它不好的方面。自己懂了方法,可以随时调配。

由受用因所生过患者,谓应思惟任何精妙色味食,为齿所嚼,为涎所湿,犹如呕吐。

先是思维由受用的因所引起的过患。你要想,任何色香味俱佳的饮食,被牙齿嚼了,紧接着被口水湿润了,再吐出来就跟呕吐物一样。到底受用以后出什么产品呢不过是几分钟骗一下舌头。之前还是色香味俱美,花了好多的精力调配出的美餐。你看到它外面的这种色泽、形相、香气,再加上味感非常诱人,鼻子一嗅,口水马上就出来了。那个时候非常贪婪,恨不得把这一碗全部吃掉,这就是人的贪欲。下面倒过来想,只是一分钟不到,这些美好的相就已经没有了。可见因缘制造这么一点假相,牙齿嚼一下,口水浸一下,然后一吐出来,那是根本不会吃的,就跟呕吐出来的食物一样。你要明白食物的体性,它竟然如此具有欺诳。其实它是一个假相,所以不要去贪它。

譬如一个非常不好吃的,但是它很有营养,把它当药吃也没什么,只不过是口感不太好。但是非常一般的东西加上一些调料,实际上那是一个缘起的假相,然后你就迷在上面不断地吃,结果吃下去反而不好了。所以,不要被表面现象骗了。

比如说开心果,其实没啥好吃的,但是在加工的时候,加了各种填加剂,然后一吃,就贪它的那个味道,但实际上很不灵光。我每次吃这种东西就感觉不好。因为现在的食物加很多味精或者味素,无非就是骗一下舌头。但是这些东西有毒,稍微吃一点就感觉不舒服。但这个时候如果把持不住,贪欲占了上风,就会支配着不断用手去抓,往嘴巴里送,吃多少都不嫌多,这样就是贪欲泛滥了。吃完了以后,绝对影响修道。

要知道身心是分不开的,身体搞坏了,心上就起不来。如果身体中毒了,心识也会出问题。

这里的“想”就是只想后面不想前面,想到后面就觉得前面没意思,这就是它的要诀。就好比男女刚刚相恋的时候,制造很多浪漫气息的假相,缠绵悱恻、温情脉脉等等,利用的是各种假相手段。这里面有语言、有声光、有暗示,有各种象征等等,它会引起其他的遐想。串习久了就以为这个是好的。但是想一想后面的结局,整个地球上几十亿人都成家,往后面看,浪漫气息到哪里去了所谓的爱情的甜美又是怎么一回事两个人当初的海誓山盟又跑到哪里去了你看看,要么很快就分手了,要么看一眼都难受,或者分开成两家人,过不了多少年就成这样了。

所以,这个世界是一个苦性。任何看着美好的现相,后来全都会衰损,这叫不悦意的相,表明这个是坏苦。所以,在饮食上一定要认识它是坏苦。饮食变坏的更快,只要半分钟,一吐出来色香味就全没了,这种东西谁吃前面叫大餐,叫中华美食,由高级厨师烹饪出来的。但牙齿一嚼、舌头一舔就破坏了缘起,再吐出来狗都不吃。这样的话,何必为了那一刻的假相而断送自己修行的生命,那是很不值得的。

所以,我们修行所采取的态度,唯一就是让食物给我们提供一点能量,好让身体有精力修道。其他贪染上的事情,那都是杂染的业,应当尽量减少。

由食消化所生过患者,谓思所食至中夜分或后夜分,消化之后,生血肉等,诸余一类变成大小便秽不净,住身下分。此复日日应须除遣,及由依食生多疾病。

由食物消化所生的过患,也还是要想那么一个色香味俱美的饮食,最后变成什么了要看到后边际的相。有智慧的人都是往长远看。识得坏苦,对这些就会索然无味。这个世间上的一切繁华美好,最终都归于衰残、破灭,最终都变成一种污秽、不净、苦恼的相。结合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观想方法。如果想到爱情的甜美,就要想到最后分手的悲苦。如果观名誉,要知道身败名裂的凄惨状况,这些都要会观。

就饮食来说,它给我们呈现的是一种美好物质的状态,我们非常想占有这个物质,想以最快的速度用舌头亲自舔到它。但是饮食最终的变相如何呢我们要想一想它最终污秽的相。

智者已经明确了缘起,一看这个饮食,马上会想到:等我消化了,到了中夜、后夜的时候,第一个通过我的饮食已经出现了血肉、筋脉、骨髓、皮等等的各种不净物,所以它就是产生不净物的原料。此外不长成血肉等的那一分,就变成了大小便,那是非常污秽的,就住在身体的下部。原来饮食消化以后,它就是生产污秽物,而且每天都要去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一种负担。而且依靠这个饮食还会生很多疾病,跟身体不相合的时候,就会造成四大违合,出现病变。

这样才知道,这个饮食没有什么意思。除了提供一点能量,此外无非是生产一些秽物,厕所里所有的都是它的产品,清理起来也非常臭,要高价雇人去处理。不要只想着眼前的盘中餐是如何色泽精美,香气诱人,口感美妙等等,就是要想后面。想了以后,在饮食上有个节制,就知道在这个量里进行,一过了这个量,就表示已经在放纵了。

 

 


思维心中的法道

1、思维饮食知量应具的四法。

2、思维饮食知量对修道人有什么作用,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抉择自己饮食的量度。

3、思维饮食的过患,并以此对治对饮食的爱著。

 

小提示

菩提道次第广论,广论,无著菩萨,瑜伽师地论,护持,正念,正知

 

 

 

 

 

菩提道次第广论,广论,无著菩萨,瑜伽师地论,护持,正念,正知

 

 

菩提道次第广论,广论,无著菩萨,瑜伽师地论,护持,正念,正知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菩提道次第广论-15年》第四十六讲发布于2021-12-06 12: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