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与诗偈选(之一)

 

某尼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蹈)遍(破)陇头云。

归来笑捻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首诗最初见于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丙编卷之六),是18卷之最后一篇,题为“道不远人”。原文是这样的:

 

子曰:“道不远人。”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有尼悟道诗云: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蹈遍陇头云。【「蹈」,诸本作「踏」。】 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亦脱洒可喜。

 

这里没有提到这位尼师的法名以及生平事迹,后来此尼被称为“无尽藏比丘尼”,再后来这位“无尽藏”就成了《坛经》中的向六祖惠能问道的无尽藏比丘尼。也有把她称为“梅花尼”的。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蹈)遍(破)陇头云。”有些通行的版本是“踏破”;还有“岭头云”一说。

尽日”是寻觅的时间之长,“踏遍”是寻觅的空间之广。如果把这个“春”理解为所要追求的“道”,那么这种追求可谓无时不在,无处不往。对于“道”的追求,在常人看来也就是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既属于不可触摸的心灵世界,也体现在现实世界的一切色相之中。

南朝陆机的《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大约就是把“陇头”作为寻觅地点的原因了,因为欣喜发现的恰是那陇头的梅花。

“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捻”有些版本也作“拈”,个人认为应为“捻”。

整天穿着芒鞋在陇头上到处寻觅,劳心费力,然而却找不到理想中的春色;无可奈何地回来,随手拿起一枝梅花,含笑闻着花,就在这个时候,发现眼前早已是春意盎然。

“捻”,表现出一种真切的体会,是由衷的喜悦。“嗅”字更是生动,对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梅花,不仅发现了其繁盛的花枝,更是体会到其沁人心脾的香气。梅花如此,春色如此,道亦如此。

为什么把梅花当作盎然春意的代表呢“梅破知春近”,梅花开了,春天也就不远了,或者说梅花已经绽放出春天的消息了。再有,“梅花香自苦寒来”,莫非要从这嗅到的香气中感悟出道的高尚和得道的不

道不远人,自性,与其苦苦外觅,不如反求内心,也许就在刹那间大彻大悟。学人不明白大道就在当下,就在屋里,偏要千山万水地去寻求。等到历尽了千辛万苦,回到屋里,回到自己的心灵深处,才发现大道不在别处,就是眼前的落花啼鸟。转了一大圈,不是回到原地,而是回归心灵,发现自己迷失的本性,原来真如大全、慧海宝藏不是远在天边,而是就在自己内心深处。

世人通过参访宗师,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消解了心灵的冲突,回到了精的故乡。等他们一旦归乡,才发现原来自己所苦苦寻觅的,其实本身早已具备。归乡后的生活,山只是山,水只是水。

春天是自身生命的勃勃生机,并不是向外就能找到的。外界的春意只是你所看到,所感觉到的,但真正的生命的春天,却在于自身的体会和醒悟。我们无论是否意识到,其实自己一直都在追求着一种精神的极致,却总是失之交臂而茫然无所得。只有在偶然回首之间,才看到窗前绿意满枝。人的佛性只是偶然地显露,刹那间若有所悟,随即悄然,仿佛它从来都没有来过。

    用手指月,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手指,手指是路径,月亮也不是最终的目标。月亮象征清净心,清净心不是天上的月亮,而是我们心中的智慧之光。

    世人求法往往求诸于心外,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中,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们只顾着眼睛追求好看的颜色,耳朵贪图听美妙的声音,鼻子亲近芳香之气,舌头品尝美味之食,身体难离缠绵的感觉,心中执著于生死分别。我们每个人都在凡尘俗世中追求着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但始终都找不到长久的永恒的幸福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鸟儿却已掠过。这种偶然的顿悟很多时候只存在于内心深处,在心弦拨动的刹那,原来有些东西依然美好如初。我们不常自知,以至于无数次错失了枝头上那盎然的春色,错失了心中时常洋溢的幸福。静下心,品味梅花的芬芳,享受盎然的春意。在每一天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细细品尝生命的滋味,让曾经错失的无数美丽在眼前惊喜地绽放。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悟道公案与诗偈选(之一)发布于2022-01-18 16: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