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说立义分,次说解释分。

此结前生后。

解释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显示正义,二者对治邪执,三者分别发趣

此标列释名也。显示者,正释大乘所依法义。对治者,既明正体,须遣异计,上释大义。发趣者,趣进次第,正明乘义。此正宗一分,有此三段,依义解释。

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

此标宗本正义,以释立义“依众生心显示摩诃衍”义,为一论之纲要也。此论宗《楞》等经所造。今一心二门,依经而立也。

经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此心一法不立,有无俱遣,生皆空,故云远离觉所觉,是二悉皆离。是则真妄不立,寂灭湛然,故经中百八句,大慧约十法界名相妄想而问,故佛答云“一切皆非”。今云是心真如,为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即经所示寂灭一心也。以一心寂灭不可说示,故大慧便问诸识有几种生住灭,是约生灭门中容有言说,故五法三自性,皆依生灭门而有也。以经云诸识略有三种相,谓真识、现识、分别事识,故今论依一心立二门者,盖依真识立真如门,依现识、分别事识立生灭门。故今真如,乃一心之真如,故名相妄想一切皆非,一法不立,四句俱遣。以依二识,故三细六麤、五意六染,总属名相妄想,皆生灭门收。此论立义之宗本也。

前立义中云“众生心摄世间出世间法”者,盖总约真妄和合之一心,以通含染净诸法,为显大乘依之而得名也。今云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者,以显如来藏识藏,真妄和合,各有力用,互相含摄,以显不思议熏变之妙也。以如来藏具有恒沙诸净功德,今迷而为识藏,而变恒沙净功德而为染缘。今言各总摄者,以如来藏随净法熏,则真有力而妄无力,故染缘即变为净法,则总摄染缘于如来藏中,通为不思议之净用。若随无明染缘熏,则妄有力而真无力,故净德即变为染缘,则摄净德于藏识中,通为不思议之业用。是则总是一如来藏,但随染净熏变,以致真妄各别,互相含摄,故云以是二门不相离故也。

此明如来藏不思议熏变之妙,故以此各总摄标显。向下论文中生灭因缘染净熏习,皆发挥此三字而已。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此标释立义分中是心真如也。何以名真如耶谓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一法界者,即无二真心,为万法之所因依。界者,因也。总相法门体者,即一切圣凡依正因果之总相,皆依此心而为其体。然此心体本不生灭,所谓常住真心也。既云一真,元无差别之相。而今有差别者,唯依妄念而有返显。若无妄念,则湛寂一心,了无差别境界之相矣。虽则万法差别,法法皆真,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言思路绝,心行处灭,故一切言说名字分别,皆不可得,故皆云离也。由是染净不能异,故云毕竟平等,四相所不迁,故无变异,不属有为,故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更无别法,以不妄不变,故名真如。

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此释上离缘,以显真如绝待也。问:何以真如离名言相耶答: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故。问:何以离心缘相耶答:以随妄念不可得故。问:若名言心缘一切皆离,如何是真如相耶答:真如者亦无有相,以真如体离相寂灭,不可以相取故。问:既离名绝相,何以有真如之名耶答:以真如之名,乃言说之极。此名之外,更无有可加者。故以真如之名,以遣名言之执耳,非是真如有相可名也。问:若名言既遣,而此真如之体亦可遣耶答:此真如之体真实无妄,则无可遣。以可遣者妄耳,不可遣者真也。以一切法悉皆真故,无可遣也。问:若诸妄俱遣,唯立真如一法耶答:亦无可立。谓若真外别有一法,则言可立。以一切法,皆与真如同体,无二无别,又何可立以有如是义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真如。此究竟离相之地也。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此问明随顺得入,以明观智境也。问曰:言真如之体,既言思路绝,举心即错,动念即乖,则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得悟入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可说,虽念无有可念,此是方便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云得入。

上明离言以明观智境。

下依言辩德以明生信境。

复次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此依言辩德,以释立义分中是心真如相也。前显离言但示其体,故云即一法界体平等无二。今则依言辩相,故云有二种义。义即相也,以即体之相故。但标真如,谓显体有空不空二义也。如实空者,谓真如实体之中,空无妄染。以妄空故,实体自显,故云究竟显实。如实不空言有自体者,以异妄无体,谓自体不空,非断灭也。言具足无漏性功德者,以异恒沙有漏烦恼,故云具足等。言如实体中,虽空无妄染,而能具足无漏性功德故。《佛性论》云:由客尘空故,与法界相离,无上法不空,与法界相随。是则妄染虽空,而德相不空也。

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

此略释空义也。谓真如实体,但依妄染本无,故说体空。若离妄染,则无空可说。谓此真体从来与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妄法差别之相,则绝境;以无虚妄心念,则绝心。心境皆绝,故言如实空耳。

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

此广释空义,以显真如实体,本离四句绝百非也。然有无四句,乃内教学佛法不得意者所计也。一异等四句,乃外道谬计也。谓真如之体,即般若真空。若不得般若义,则妄起四计,是为四谤。今显四句既离,百非自遣,般若实体,平等现前,故总云非。楞伽百八俱非,总不出此二四句计。

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

此结显空义也。谓真如实体,非思量分别之境,故众生种种妄想分别,皆与此体总不相应。以为遣彼妄念,故说体空。若离妄心,则空亦不立矣,又何有空之一字可说也此则妄念既离,真亦不立,所谓究竟显实也。

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则名不空,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

此明不空义也。谓此不空更非别法,即前已显法体空无妄染,即是真心常恒不变之实体。而此体中本有恒沙净德,向被妄染遮障不显,今妄染既离,则本有净法满足。以此义故,名为不空,不是别有实法可取也。惟此不空之体,非妄念分别可到,乃是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永嘉云唯证乃知难可测也。

 

相关阅读

憨山大师《起信论直解》(1):刻起信论直解题辞

憨山大师《起信论直解》(2):华严宗法界缘起纲要

憨山大师《起信论直解》(3):解题与归敬

憨山大师《起信论直解》(4):释造论因缘分

憨山大师《起信论直解》(5):释立义分

 

 

 

 

 

   

 

 

 

 

 

 

 

 

 

 

 

 

 

 

 

 

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憨山大师《起信论直解》(6):释心真如门发布于2022-01-20 16: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