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居士(李担举献臣)(一)


言:“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佛境界非是外境界有相佛,乃自觉圣智之境界也。决欲知此境界,不假庄严修证而得,当净意根下无始时来客尘烦恼之染,如虚空之宽旷,远离意识中诸取虚伪不实妄想亦如虚空,则此无功用妙心所向自然无滞碍矣。


注释

①此偈见《华严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一。

②取:就是执著,烦恼的异名,佛教里一般将取分为四种,即:

(一)欲取,谓对色、声、、味、触等五妙境之贪求。(二)见取,谓执取诸种非佛教之世俗观点。

(三)戒禁取,谓执取诸种非佛教之戒律

(四)我语取,谓执著诸种我见之言语。


佛又言:“不应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见于如来,应遍于一切处见于如来。”佛者,“觉”义,谓于一切处常遍觉故。所谓遍见者,见自己本源自性天真佛,无一时、一处、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界中而不遍故也。众生迷此,而轮转三界,受种种苦;诸佛悟此,而超诸有海,受殊胜妙乐。然苦乐皆无实体,但迷悟差别而苦乐异途耳。故杜顺云,“法身轮转五,名曰众生。众生现时,法身不现”是也。担荷此段大事因缘,须是有决定志。若半信半疑,则没交涉矣。古德云:“学道如钻火,逢烟且莫休。直待金星现,归家始到头。”欲知到头处,自境界、他境界一如是也。


【注释】

①诸有:泛指迷界之万象差别。众生作业,由因生果,因缘果报真实不虚,故谓之有。有可分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种类,总称诸有。因诸有乃凡夫众生所浮沉之生死海,故称诸有海。

②杜顺(557--640):华严宗初祖。唐代雍州万年(陕西临潼县北)人,俗姓杜。十八岁出家,法号法顺。师事因圣寺之僧珍(道珍),受习定业,后住于终南山,宣扬华严教纲。其言教多贬抑浮词,彰显正理。路见庙必焚除之。唐太宗闻其德风,引入宫内礼遇之。师复游历郡国,劝念弥陀佛,并撰“五悔文”赞咏净土。贞观十四年于南郊义善寺示寂,世寿八十四。后人尊为华严第一祖,世称文殊化身帝王尊者、燉煌菩萨弟子中以智俨名声最著。著有《华严五教止观》、《华严法界观门》、《十门实相观》、《会诸宗别见颂》等各一卷。

③此段大事因缘: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④没交涉:与所要达到的目标不沾边,背道而驰。

⑤此偈为牙居遁师所说。一日,洪州翠岩可真禅师(石霜楚圆禅师之法嗣)上堂,举龙牙颂-----“学道如钻火,逢烟未可休。直待金星现,归家始到头。”又举神鼎洪禋禅师颂-----“学道如钻火,逢烟即便休。莫待金星现,烧脚又烧头。”然后提唱到:“若论顿也,龙牙正在半途。若论渐也,神鼎犹少悟在于此复且如何诸仁者,今年多落叶,几处扫归家。”



既学此道,十二时中,遇物应缘处,不得令恶念相续。或照顾不著,起一恶念,当急著精彩,拽转头来;若一向随他去,相续不断,非独障道,亦谓之无智慧人。昔沩山问懒安:“汝十二时中,当何所务”安云:“牧牛。”山云:“汝作么生牧”安云:“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山云:“子真牧牛也!”道人制恶念,当如懒安之牧牛,则久久自纯熟矣。


【注释】

①急著精彩:又作猛着精彩,意谓勇猛精进,奋志用功。精彩,用功出色,恰到好处,得胜妙之用。

②拽转头来:指回光返照,不随恶念流转。

③福州长庆大安禅师,号懒安。郡之陈氏子,受业于黄檗山,习律乘。后孤锡游方,将往洪州,路出上元。逢一老父谓师曰:“师往南昌,当有所得。”师即造百丈,礼而问曰:“学人欲求佛,何者即是”丈曰:“大似骑牛觅牛。”师曰:“识得后如何”丈曰:“如人骑牛至家。”师曰:“未审始终如何保任”丈曰:“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师自兹领旨,更不驰求。同参灵祐禅师,创居沩山,师躬耕助道。及祐归寂,众请接踵住持。此处所引,实为石鞏禅师之语。石鞏慧藏禅师,一日,在厨作务次,马祖问:“作甚么”曰:“牧牛。”祖曰:“作么生牧”曰:“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祖曰:“子真牧牛。”师便休。



他弓莫把,他马莫骑,他人之事莫知。此虽常言,亦可为入道资粮。但常自检察,从旦至暮,有甚利人自利之事稍觉偏枯,当须自警,不可忽也。昔道林禅师居秦望山长松之上,时人谓之鸟窠和尚。白居侍郎镇钱塘,特入山谒之,乃问:“禅师坐处甚危险。”师曰:“老僧有甚危险侍郎险尤甚!”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遂作礼而去。今欲省心力,莫管他三岁孩儿道得道不得,八十老人行得行不得,但诸恶莫作,便了此语,信也著,不信也著。请思之。


【注释】

①检察:检讨、反省。

②偏枯:觉照检点不够,偏于枯寂之空境。

③忽:等闲视之,轻视。

④鸟窠和尚:即杭州道林禅师,径山国一道钦禅师之法嗣,俗姓潘,本郡富阳人。九几出家,二十一岁于荆州果愿寺受戒。后诣长安西明寺从复礼法师学《华严经》、《起信论》,后参国一禅师,遂得正法。得法后,见秦望山有长松,枝叶繁茂,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故时人谓之鸟窠和尚。复有鹊巢于其侧,自然驯狎,人亦目为鹊巢和尚。

⑤恁么:这样,那样,如此。恁(nèn)。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大慧宗杲禅师: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发布于2022-01-20 19: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