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教界学界都存在一条鄙视链,做学问的看不上修行的,认为搞修行的人就是迷信经病、盲修瞎练;搞修行的瞧不起做学问的,认为他们不过是拾古人牙慧,寻章摘句,制造文字垃圾,无关身心性命。


这个鄙视链存在的历史很长,谁也说不服谁,极其无解。但其实也都有一定的理。这里先排除那种纯粹以学术职业法研究,那是另一种生态,跟佛弟子没有很密切的关系,暂且不论。而以学问的态度来研究佛法,多闻深思,由博返约,却是很重要的得到正见的途径。得到正见以后怎么把见地落实在止观实践和平常日用中,指导修行,也是很紧切的问题。但是这里面也存在读书打坐哪个更重要,见地与修行哪个更应侧重的问题。


我的一些师友,大约是因为学历都比较高,是专业的佛教学者,对于经论更稔熟的关系,很重视广读经论,往往强调得正见的重要性,比较倾向“只贵子见地,不贵子行履”的一路。同时,也有一些道友,打坐功夫很深,有各种体验受用,更加倾向于宴坐止观,苦行笃修,特别看重现量亲证。


这两者本是互补关系,但是在某些偏见的影响下,有时也存在类似上面那样的鄙视链,相互争论不休。


见地与修行到底孰轻孰重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把什么是见地,什么是修行搞清楚,还要搞清楚在个人修学过程的不同阶段这两者是怎么起作用的,这样才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


正见是指对佛法根本问题、核心逻辑、本质结论的正确理解。没有这个正见为前提,确实是无法正确修行的。未得正见,修行就是盲人摸象,极其危险。同时,正见也分很多层次,有闻所成正见、思所成正见、修所成正见,有有学正见、无学正见等等。我们平时所说的正见,多数是指由闻思所成正见,主要是思想意识层面的一种世界观、人生观。这种正见可以在世俗谛上总结为缘起因果,在胜义谛上总结为无我性空,在人生观上归结为出离心菩提心。


修行是指在闻思所成正见的指导下皈依持戒发菩提心,广修六度,勤习止观,由戒定慧的行持,引起身心方面的现量改变,由修行而引发人格类型、认知方式、生理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从佛法修学的通常过程来说,应该是由先闻思经论,得到足以指导、轨范修行的正见,先得闻思慧,然后再进行修行。得到正见的途径,一般总结为“四预流支”:亲近善士、多闻熏习、如理思维、法随法行。在学修佛法的入门阶段,这是必须要严格遵循完成的功课。在此过程中,不是要求掌握多少佛学知识,而是要尽量使自己的见地能够圆熟,获得足以支撑自己止观修行和六度实践的思想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是根本谈不上修行的。所以蕅益大师说:“未开圆解,不应辄论修证。纵令修证,未免日劫相背。”在这个积累学识,力求得见的过程中,显然获得正见,比盲修瞎炼更重要。


但是在得到正见后,这个见地虽然能够成为修行的理论依据,可它毕竟只是思想观念层面的东西。它的作用也只在思想观念层面有效,与所要对治处理的问题相比,它显得粗糙而不够精细,对细微而重大的理论差别,深层次的心理过程,往往不能体察。表现出来,往往是虽然能谈玄说妙,见解高超,但是脚根虚浮,偏而不即,知浅不知深,于下手处没着落。在对治情绪、意志等本能层面的重大烦恼执着时往往是无力的,起不到真正转化清净的作用。在这些情况下,有时哪怕开了圆解,也仅仅是知见,起不了什么效果,甚至如果过分执着于这个圆解,反而可能会成为知见障。所以憨山大师说:“此三(按:指学解、信解、悟解三种见地)皆名见地。但依他解,多落知见障。信解如此,亦要操修以臻实证。其悟解虽一念顿悟,尚有无始微细惑障,亦要净除。是三种见地虽贵,若不行履,终难究竟。今古人所贵见地者,但就根器为本,非全不行履。”在这个由见地进入实修的过程中,可以说实修比见地要重要。没有实修,见地不过谈资和理论而已。也只有实修功夫上去了,见地才能更加深刻圆熟,见地更高时,也才能引导更深层的修行。二者相互扶助的作用才能彰显出来,这也是天台宗强调教观并重的原因。


所以,见地与修行,何者更重要呢其实两者都很重要,但是在不同阶段,侧重可以稍有差别。通常的次第应该是,入门阶段,正见为首;入门之后,得了正见,修行为重。









来源:慧江随笔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 慧江:见地与修行哪个更重要?发布于2022-01-21 13: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