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本师释迦牟尼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共 修


楞严经》第六遍讲解系列~(162)|所谓、臭,这些跟我们的业力非常有关系,所以叫“循业发现”。所以不要局限在自己的认知上。


经文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ruò,音同“若”)此枯木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自然性。



香既不是生于木头,也不是生于鼻子,也不是生于虚空。那香到底是哪儿来的呢






鼻、香、触。【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


这是印度盛产一些香料,有檀香,还有沉香。好的香在这里一点,不用通过烟飘过去,很远的地方就闻得到。


我们一般以为是点完香,烟一飘,“哎呦~闻的这个烟好香啊”,这不算最好的了。有些香你把它放在袋子里面,隔几层外边都闻得到,也就是这个香本身,我们从科学角度,就是它分子的扩散能力、穿透性特别强,最好的香把它放在九层袋子里面,外面都闻到香味。


这里就是燃一柱香在四十里内同时都能闻得到香味。用这个来说,佛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闻香的时候,不一定要你的鼻子特别碰到烟才能闻得到。



【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

就是我们闻到的香,到底是木头本身产生的还是你的鼻子产生的还是空中产生的



所以我们平时,在生活当中很多错误的概念,大家听啊,你们越学《楞严经》,越觉得我们平时有点像傻瓜,怎么像傻瓜呢我们很多概念是错误的。



比如闻香,闻这块木头,木头香。木头告诉你香了吗没有你的鼻子,你怎么知香的,你告诉我——没有鼻子你怎么知道这块木头是香的所以木头肯定不生香。



那香是你鼻子生出来的吗如果没有那块木头,你鼻子会生香啊那香的加工厂不要了,只要把你鼻子挂那儿天天生产香



大家仔细想,那么你说这个香,“哎呦~放在那儿它就没这么香,但是一点燃,飘到空,空气当中都是香”,但是这个香一定不是空产生的。



所以香既不是生于木头,也不是生于鼻子,也不是生于虚空。

那这个香到底是哪儿来的呢






所谓香、臭,这些跟我们的业力非常有关系所以叫“循业发现”。所以不要局限在自己的认知上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啊,“本非因缘非自然之如来藏性”啊……

听得懂吧这什么意思

这就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我经常打比方:我们闻了沉香、檀香,“很香啊”。你拿檀香给狗闻闻看,说不准把它熏得难过,它不喜欢,它认为“这玩艺儿不香”。把狗认为很香的东西,也让你闻闻看……

你觉得的这个香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所谓香、臭,这些跟我们的业力非常有关系,懂吗跟业力有关系,所以叫“循业发现”。



所以佛法,现金刚经原文金刚经全文金刚经读诵金刚经译文看,学了佛法,你一对比以后,你会觉得:“佛说得真好!”

我们人,不要局限在我们自己的认知上面。



所以你越有佛法越有智慧,你对很多事都会看得很淡,都无所谓了——不就那么回事

所以不会去计较一些事情,不会去伤害很多众生,你不会的。

但是,照样的发心、照样的认真。这个不矛盾而是统一的。





既然是香气入了鼻子里,那你怎么能说鼻子生产出来的香呢 






好,我们看经文。

【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

说:我们闻香的时候是从鼻子进来的,



那么【鼻中出香,说闻非义。】

我们通常认为:闻到香,是香气入了鼻子里面。

那既然是香气入了鼻子里面,那你怎么能说鼻子生产出来的香呢 







在炉子里面一点香, 为什么就法界蒙熏呢这就是大小无碍、事事无碍 






【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

“爇”这个字念ruò(音同“若”),“炉香乍爇”,“爇”是点燃的意思。



我们很多(人)包括有些师父也念的“炉香乍热”,南通话:炉香乍“息”,很多人都念成“乍热”,注意,特别我们居士



在座的学了以后,“炉香乍爇”,爇,是动词,“炉香乍爇”是:炉子里面的香刚刚一点燃,“法界蒙熏”。

你看,比刚才说“香一点,四十里内同时闻到”还要厉害,炉子里的香刚刚点燃,法界——整个十法界,全部蒙熏——全部有这个香了。“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



你看看,我们在炉子里面一点香,这个功德多大啊。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法界蒙熏呢

这就是“大小无碍”“事事无碍”。



所以我们在唱这个赞子(《炉香赞》)的时候,你要适当地带点观想

这炉子的香本非因缘非自然之如来藏性,它就是如来藏性。如来藏性是圆融无碍的、一即一切的。



所以这些赞子,很多大家都会唱,但是要懂得这里面的含义,这都是高深的佛法。




为什么一点着木头,四十里内马上就闻到香味 






如果香是生于空,空是恒常的,那么香也应该是恒常的,为什么还要在炉子当中来点枯木头呢



所以,这个世间有很多好东西,你不要执著,不就是个烂木头嘛但是这个烂木头,很多人都喜欢。



好,我们看下面。

【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



如果说香是生于木头的,那么木头被点燃以后有烟,这个时候鼻子闻到了烟——一定要从道理上来说,你一定要闻到这个烟气,但是这里特别举:四十里内能够马上闻到。它是有道理的。


烟腾空要飘好长时间,它肯定不可能一下子飘到四十里外,那为什么四十里内就能闻得到呢

其实有的时候,好香是这样子,你看烟没有飘多远,甚至把烟向外抽,旁边还是闻得到。所以不一定是要闻到烟——木头烧成的那烟才叫香,没有烟也会香。



【是故当知,香鼻与闻,】香,还有鼻子这种能闻性,【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之如来藏)性。】





在文字当中,先圆融地理解,再会归当下。到最后,你是无处着落——就是无所生,一切法生即无生



经文: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如果全部味道是由舌头产生的,那就应该有两个舌头了。因为一个舌头产生一种味道 





看下边,舌、味、触。眼、耳、鼻、舌,舌对的是味。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



我们看,【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

什么意思



如果味道是你舌头直接产生的,那么你只有一个舌头……有没有人有两个舌头的只有一个舌头。那你的舌头已经喝了酥酪,已经是酥味,如果酥味是你一个舌头产生的,但是过一会儿遇到黑石蜜——相当于砂糖一样的,你舌头既然产生酥味,那你遇到黑石蜜,你怎么知道的那黑石蜜是不是酥味还是黑石蜜的味道



你知道是黑石蜜的味道不是酥味,那你就应该知道:如果全部味道是由舌头产生的,那就应该有两个舌头了。

要么就是说:由舌头产生的酥味,遇到黑石蜜,那黑石蜜的味道一定就是酥味,因为一个舌头它产生一种味道。



所以后面,【若不变移,不名知味。】

如果你舌头不能区别酥味跟黑石蜜,你都不能区别,那怎么能够知道各种各样的味道呢



【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如果说你知道它们当中味道的区别,那么你舌头只有一个,你怎么能够说多种味道由一个舌头来产生呢前提是什么如果这种味道是你舌头直接产生的,这是前提条件。

这一段应该很简单。

如果舌头能产生味道,那好了,不要吃东西了,天天舌头在这儿想产生什么味道就产生什么味道。






不是菜味道好、味道不好,菜也不会告诉你它是什么味道 






好,如果这个味道,【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

我们吃的东西它本身没有分别心,没有认识的这种功能,食物怎么自己能知道什么味道呢

所以有些人说“哦~某个菜味道好,某个菜味道不好”,(其实)不是菜味道好、味道不好,菜也不会告诉你它到底是什么味道。



【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

如果食物它自己知道,那就等于其他人在吃东西一样的,跟你有什么关系





如果虚空作咸味,虚空当中都是咸味,那你就不知道什么是淡了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

如果这个味道是从空中产生的,那你吃这个空,到底空什么味道



【必其虚空,若作咸味,】

如果虚空作咸味,这虚空当中有咸味,如果能够让你的舌头感觉到咸,那虚空当中的咸味,也应该咸你的脸。虚空当中都是咸味,既然能够咸你的舌头,也一定能咸你的脸,那么我们大家都生活在海洋当中,都是咸的。



【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

那你就不知道什么是淡了。



【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之如来藏)性。】






在文字当中,先圆融地理解,再会归当下。到最后,你是无处着落——就是无所生,一切法生即无生 






《楞严经》文字上面绕来绕去的,这个绕来绕去的文字,在学哲学的人看来,好像是在搞哲学思辨,其实一点点都不是。



所以你们如果能够花时间,在文字当中,先圆融地理解,以后再能够会归当下,你就会知道:在经典当中佛讲的这些道理,不是我们一般的人能够思维到的。



甚至我们认为是真实的东西,佛给我们这么一说,你就会觉得:“哎!我们怎么从来没有这么思考过”



甚至到最后,你是无处着落,无处着落实际上就是无所生,所以说一切法生即无生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凡所有相,相上面无生,那么这个相就是会归心性。所以大家要多用心。



特别这个“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包括“七大”,“七大”跟前面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



我看见很多人学得用功,笔记做得也非常好。有些世间法太多了,很忙,也没有时间去复习、预习,能来听听就不错了。能够抽点时间,认认真真复习的预习的人,应该来讲,你心中的法比别人要多一分。尽量地多花点时间。








回 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


愿生西方净土

九品莲花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弥陀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摄影/ 兰心蕙质 等














来源:觉照空性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 能忍法师:《楞严经》第六遍讲解(101)所谓香、臭,这些跟我们的业力非常有关系,所以叫“循业发现”发布于2022-01-21 20:3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