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本师释迦牟尼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共 修


万物有大小,并非见性由大变小。万物方圆大小随众生取著心产生



经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有些人结个佛缘不容,我们要善巧方便 





过年了,我们这个星期讲完,下个星期再讲一次。


下个星期,有缘的随缘参加。农历腊月二十二,定下来了,是吧我确认一下。普贤寺这么多年,都是随缘的,跟常住结的缘越来越多,所以二十二那天,上午,举行一个“普贤寺四众弟子年终大会”一样的(会议),到时候主要的是我要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今年普贤寺稍微随缘做了些什么,还有几个代表性的(发言)。下午我会跟大家讲《佛教宇宙生命》。


腊月二十三那天,我们继续再讲一次《楞严经》,这样子我们今年也就算结束。




有些人,要结个佛缘都不容易,我们要善巧方便。




一旦一个人结上佛缘,可能你帮助他不是这一辈子,而是尽未来际。




所以学佛的人本身是善观因缘,一件小小的事情都可以改变很多很多,要做一个有心人,但是又能随缘,最好。






有些经典非常圆融,需要一个真正懂法的人带着你才能看得懂。凭自己世间的推度之心,很难读懂佛经 






好,我们开始。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楞严经》在《正脉疏》当中的科判,已经讲了《十番显见》的第五番:《显见无还》、第六番:《显见不杂》。




如果说在这之前,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见性,是灵光独耀,跟万物是相区别开来的,非常明显。是不是这个印象




——万物是生灭的,是流转的,是可还的,是有差别的,


而我们的见性是什么


是不生灭的不动摇的,是不可还的,也是什么啊


跟其它的万物是不相交杂的。


留下的是这么一个印象。




那么我们今天,要讲《十番显见》的第七番:《显见无碍》。




《显见无碍》跟下面的第八番《显见不分》,(学习了)这两重显见,就明显地会感觉到:


它跟万物似乎又是浑然一体。




所以很多人读《楞严经》,是刚开始清楚,后边看看就糊涂了。


也难怪看不懂。


如果做学问的人靠自学,他就可能看到“这个经文乱七八糟的,矛盾的地方太多“。




我讲这个话是有根据的。




有些学者专家他们看佛经,就看到的是矛盾,说“佛经当中处处有矛盾太多了“。




他不曾想得到:实际上有些一部经当中,它是非常圆融,而且是需要一个真正懂法的人带着你才能看得懂。否则,凭自己的所谓世间的一种推度之心,很难读懂佛经。




佛法当中就有一条,强调要“亲近善知识”。




单独凭自己学问的功夫,不亲近善知识,就会最后导致诽谤佛法。






前尘有大、小,并不是说见性由大变小了 






我们看一看《显见无碍》到底在讲什么。我们看经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




前面《显见不杂》就是讲“见性一定是你的”,对不对




我记得上一次讲这一段,说“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对吧


还有什么啊若见不见,“何不见吾不见之时”,是不是


大家记得这个吧


我记得讲了两三遍呢。




所以佛的智慧,不简单。


他通过这些,能够让你去领悟:




你见到“我不见”之时也不对,我这个见也不是万物;


你不见“我不见”之时,我这个见也不是万物,


总之来说,“我的见性不是万物”。


这是显见“不杂”的这种功能。




那么这里,阿难继续问,说“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注意,下边是什么


【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




把“此见周圆”的“见”要划起来。


也就是:这个见性,从大的范围——从娑婆界一直回到一个房间。




【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什么意思啊




原来“居日月宫”,看到整个娑婆界;


到了精舍里面,只看到伽蓝——就是一间房子


阿难就问了:


我这个见性原来是周遍一界的,现在只是在一间房子里面,那么是不是我的见性原来很大现在缩小;还是说“我的见性是被墙给隔断了”


现在我们进来门一关,是不是把我们见性给夹断了


所以(阿难)在这个当中不能理解。




佛是怎么回答的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不管是娑婆界也好,还是精舍也好,都是属于什么外在的、前尘。


那么,前尘有大、小,并不是说我们的见性是由大变小了。




比如说,水,人可以做各种堤坝,把它隔开,隔成各种形状,就像人家水稻田,对不对


这是什么


可以用堤坝把它隔开,但水本身有没有大与小的问题


没有。




所以在底下,佛打了一个比方,就是:空跟跟方器、圆器。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有两个问号。【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你要准确地把它理解到位。




我们说,一个方的器皿,按理,这个当中,是器皿本身是方的,还是空气本身是方的




(你们)现在知道器皿是方的,那不是空气(是方的)。


讲这个话,我们大家悟性都很高。




好,我们还是要把它重复一下。




如果说(方器)里边的空气是方的,那你如果再安一个圆器,它里面的空间就应该不可能是圆的,所以叫“空应不圆”。




如果它之前里面不一定是方的——方器当中的空间不一定是方的,那么在方器中,应无方空之说。




所以我们不能说“方器当中的空是方空,圆器当中的空是圆空”,我们不能(持)这种说法。




空本身没有方圆,而器本身可以被取著为是方的、是圆的。


注意啊,这只是一个比喻。




而且(佛)还说:


你说不知道“斯义所在”,“义性如是”——本身道理就是这样子。




本来空就没有“定方”与“不定”之说,


也谈不上再去问“你这个空是谁方还是器方还是空方”


所以说“云何为在”呢


空本身没有方、圆之说。






世间万物的方圆、大小,是随着众生的取著心产生的 






我们看下面。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这句话有的时候不容易理解。




如果你想去除这种方、圆的执著,


你是要去除掉器皿的方、圆的执著


——把器皿方、圆的概念取著去掉,


而空本身,它是没有方没有圆这一说,


更加不应该说的“我把器皿的方、圆去掉之后,我还要再去除虚空的方圆”


——不应更除什么“不应说言,更除虚空”的“方相所在”。


这是个比喻。




文字上面绕来绕去的,其实很简单。看我这边。这很简单。


就是:




我们的见性,刚开始是遍满娑婆界,回到精舍只在墙宇之间,


那么是我们的“见性缩大为小”,还是“墙宇夹令断绝”呢




其实说的意思是:


见性本身,不因为你看到娑婆界,好像见性就放大了;


也不因为你处在精舍当中,我们的见性就缩小了;


同时,


也不是说在娑婆界的时候,好像没有障碍;


而到了精舍当中,我们的见性就被墙给夹断了。


都没有这种说法。




见性本身没有大小,还有它的“夹令断绝”也好,还是延续也好,没有,见性本身没有这些。




真正有方、有圆的是什么有方、有圆的,是这些世间万物。


是这个意思。




而世间这些万物的方圆、大小,


它本身是随着我们众生的取著心而产生的。


这一点也要认识清楚,


那你才算理解了这层含义。






法是虚幻的,是心中之影子。安住心性,就能销融无始来对一切法大小、方圆的取著,这就叫“无修而修” 






所以要修行的人,你就不用说“我的见性、我的佛性,就在这个身体里面。”




注意,这个比喻让我们深切地认知到:




佛性,第一,不是局限在身体里面,


我们众生是不是这种取著局限在身体里面;


那也不是说你开悟了以后,佛性一下子放大了,有没有啊没有。


而身体的小跟世界的大,这是我们取著的结果,


法本身是没有大小、方圆等等。




要修行的人,


你只要安住于心性。


法本身就是虚幻的,本身是心中之影子,


你安住心性,


这一切法当体即心,


就能销融我们无始以来对一切法大小、方圆的取著,


这就叫“无修而修”啊。




一切相本来即心,一旦被我们当成外在的物象,就能障碍我们的心



经文: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築(同“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这一段文字,就是教我们怎么去用功的 






大家可以看到(《楞严经正脉疏》第三一四页)有这么一段文字,实际上就是教我们怎么去用功的。




“然忘尘功夫在起行因中,但是观想,”


“但”,在古文当中“只是”的意思,只是观想,




“亦惟达界室本空,”


观想娑婆界,观想室本空,




“顿息执持,非更想空,”


(其实)万法本空,你不用去特别一直观想它。




刚开始是因为我们有取著心,所以我们要观想“一切法因缘如幻”,这是对治的观想方法。




但是,如果你知道它本来空,你连观想都不要。它本来空的,需要你观想才变成空吗


所以理解这个“空”,不是说因为你观想它才空,(而是)它本来就空,所以无需观想,你不观想。


“观想”这一念也是妄想。是不是这样呢


所以过去有很多理解这个“空”,不同的层面。


叫“当体即空”。




“纵观纯熟,心地豁然,泯身空廓,不见界室,始是似无碍,非真。”




有人一打坐,说的“坐坐坐,什么都没有了”,以为开大悟了。




早着呢,这不是真正的空,这是相似于、好像不见一相。不见一相……你这是什么顽空——什么都没了,所以这是错误的。




“此处最难透过。若取著之以为极致,堕一色边,不复更开。”


“一色边”是什么


“色”是森罗万象,而堕一色边是不见一相,他不是真正的所谓“即一切相而离一切相”,这个叫堕一色边。




“直待观行功极,色阴销尽,十方洞开,无复幽暗,”


这实际就是破色阴区宇。


破色阴区宇,并不是破色法。不破法,而是破执——破执不破法。




“身界内外,影相分明,如见掌果,方是真无碍。”


之前“一色边”是什么啊“似无碍”,这里是“真无碍”,所以破色阴不是灭去所有的色法。




“然亦但是体无碍,非用无碍,”


因为这个时候只是“十方洞开,无复幽暗”,一心之体能够证到之体,但是还不能就体起自在妙用,所以这个时候只是“体无碍”,非“用无碍”。




“大用无碍更在下科,”


就在下面的经文。




“当知此之忘尘,与后耳根圆通中入流忘所,尘异功齐。”


耳根圆通是忘什么忘动、静二尘。


而这里忘什么忘色尘,破色阴,懂吗


所以叫“尘异功齐”。






入室非缩,穿无续迹,夹无断痕 






好,我们再看经文。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问号。【若築(同“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问号。【是义不然。】




佛说:


如果像阿难你问的那样,原来在娑婆界,回到精舍,入室之时,好像我的见性变小了,


那么打开门出去看太阳的时候,难道你的见性一下子延续到太阳那边去吗


既然进来能够缩小,那出去以后就应该可以放大。


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


肯定不是。




还有,


如果说“若築(同“筑”)墙宇,能夹见断”,如果一面墙能够把我们的见性夹断了,


那么在墙上抠个洞,你通过这个洞能够看到外面所有的景象,


是不是我们见性透过这个洞延续过去了呢


事实也不是。


如果被延续,那应该有延续的痕迹,对吧







我们无始以来就不知道“一切法就是我们的心识”,我们认为一切法是外在的客观的世界。迷惑颠倒啊! 






下面,【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这句话,内容比较多。




“一切众生,迷己为物”,


本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不是这样


所以三界当中什么不是心呢


一切都是心,一切都是识,所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但是我们无始以来就不知道“这一切法就是我们的心识”,


我们认为这一切法是外在的、客观的世界。


迷惑颠倒啊!


所以你把它当作客观的、外在的世界,把小小的这个认为是自我。


这就叫迷。




很多很多本来是心中的影子,本来就是心,


我们“迷己”——当作是客观的外在的物象,


这个就叫“迷己为物”。




“失于本心”,


本心是周遍法界,而我们有没有认识到这个本心


我们没有。


我们认为“所谓前尘虚妄相想是我们的心”,


我们失去了周遍法界之清净妙明真心


众生是不是一个大的颠倒啊




整个大海都不要了,盯着海中的一个水泡泡,认为是自己。


现在这个水泡泡有多大呢就一米多,两米多最多了,见到三米的水泡泡就吓死人,对不对


我们现在就把水泡当作是自己,而把整个法界这种自己的宝藏都弄丢了,所以叫“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




你既然把它认为是外在的、客观的,


那么你就会被外在客观的这些物所转,


在当中取著大小、方圆等等,


我们这叫“迷惑颠倒”啊。





法界当中一切诸相本来即心,一旦被我们当成外在的物象,这些物象反过来就能障碍我们的心 






我们看交光大师底下这一段文字,解释得很好。(《楞严经正脉疏》第三一五页)


这种“迷”有四重:


第一、迷物,迷己为物;


第二、失去我们本来的清净心


第三、既而就被这些物所转;


第四、而且在这个当中有大、小、方、圆。




“见本不可碍,而物本不能碍,” 


我们的见性,


本来是不可以被障碍的,


而万物也本来不能障碍的,


因为它本来就是一颗心啊


——见性跟万物本来是一体的,就是我们的心,


但是我们自己迷惑颠倒,把它隔开了。




“然众生毕竟成碍,非由物碍而有缩有断,但由无始不达万物皆己”,


是“己”字不是“已”字。




因为无始以来,我们不知道“万物都是我们自己的心”,“而迷己为物,遂失万物一体之本心”。




下面一句话很重要,


“物既不属于自心,则非惟不随心转,而反以转心,是故动为物碍,而观大观小皆无自由之分。”


这句话非常重要啊。




物,你既然不要它,你认为是外在的、客观的——本来是我们的心,但是我们迷惑颠倒,认为那是外在的,


好了,你既然认为是外在的,我们不但不能转变它们,而且反过来是它可以转变我们,对吧




所以我们动不动碰到一座山,就钻不过去了,你拿头碰石头能碰得了吗


所以“动为物碍”。


“动”,这个“动”是什么动


就是我们经常讲“动不动”,你稍微一动就被物碍了,懂吗


而“观大观小”,这个当中有大小、方圆,我们不得自由。




“是知物本是心,迷之为物则碍心,亦如冰本是水,结之为冰则碍水。”


非常有道理。


这个比喻一定要记住。


佛经当中有很多比喻非常精彩,比喻一明白,什么都懂。




你说冰是不是水


冰它的本质就是水,


但是水一旦结成冰,


冰反过来就能障碍水。




世间万物法界当中,一切诸相本来即是心,


但是一旦它变成所谓外在的物象,


这些物象反过来就能什么


障碍我们的心。


是这个意思。




“可见成碍之由,正在自迷而为物转,岂由缩断而然呢”


是因为我们迷掉了,而不是说见性有缩有断。




这一段文字是“迷己为物”。







回 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


愿生西方净土

九品莲花父母

花开见佛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弥陀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摄影/ 兰心蕙质 等












来源:觉照空性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 能忍法师:《楞严经》第六遍讲解系列(063)《十番显见》之七“显见不碍”(上)万物方圆大小随众生取著心产生发布于2022-01-21 21: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