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在“”或多或少成为出版热点的今天,要找到一本关于“禅”的真正的好书也并不容大部分可以见到的关于“禅”的出版物,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其一,是关于禅的学术著作。它们由一些似是而非的类比、一连串的文献检索、一些纯粹学者的呓语所构成,可以在大学图书馆、书店最上层的书架、学者的书见到它们清高的背影。

2

  其二,是关于禅的鸡汤式的流行读物。它们由一些别出心裁的名词、一些快要过气或者已经过气的流行语、一些心理学的边角料所构成。可以在机场书店、咖啡书吧、以及写字楼见到它们诡异的踪影。

3

  其三,是关于禅的比较靠谱一点的诠释。它们由关于禅理的解读、一些公案的引用与阐释、一些教名词的浅显的解读所共同组成。可以在一些人文书店、某些修行场、寺院的经书流通处见到它们寂静的身影。


  

但是,要找到一本真正纯正的关于“禅”的书籍则并不容易。

因为,首先需要作者是真正懂得禅的人。

但是,真正懂禅的人,大多数并不喜欢文字著述。

可不要被禅宗浩瀚的典籍数量给欺骗了,实际上,它们是由一千多年的禅史中几百、上千位开悟禅师共同完成,并且,其中有许多都不是禅师自己书写、记录的著作,而只不过是由弟子记录并整理、保存下来的各种开示

乃至于,有很多禅师常常毁弃关于自己的文字记录,比如说云门宗的开宗祖师——云门文偃禅师就是这样。

还有弟子销毁老师著作,比如说大慧宗杲禅师就是这样,老师圆悟克勤禅师的《碧岩录》的书籍与雕版,就曾一度被其毁掉,以至于几百年当中都没有再流通。

所以,懂禅的人,大部分并不写作。而写作的人,大部分并不懂禅。

所以??你懂的。




而近代以来,禅门之中,真正公认的明眼宗师,为来果老和尚虚云老和尚,两人共同撑持禅门,为一时象。来果老和尚有《参禅普说》等著作,还有上堂的法语开示,以及一本《禅七讲话》。其中,《讲话》属于演讲记录,比较通俗易解,可以作为一种了解禅的好的读物。

虚云老和尚也有系列法汇存世,包括上堂、小参、书信、颂古等,也有禅七的开示,也可以从中了解禅宗的家风,以及禅的要旨。

此外,两位老和尚也各有传法弟子,有一些关于禅的文字著述,可以参读。

不过总得来说,要真正找到一本当代人写的、当代人易于理解的、关于禅的著作,并不容易。

虽然有许多谈论禅的著作,但是如果作者自己并不懂得禅的话,这些与其说是关于“禅”的著作,不如说是关于“禅病”的著作。

因为,禅的“病”是最多的。

有人把平常心当做禅,平常心就成为了一种“禅病”。

有人把敢承担当做禅,敢承担又成为了一种“禅病”。

有人把不执著当做禅,不执著又成为了一种“禅病”。

有人把不分别当做是禅,不分别又成为了一种“禅病”。

禅本来没有病,但是参禅的人有病,又把病当做禅,结果禅也就有病了。

平常心、敢承担、不执著、不分别,看起来都是好的,但是如果把这些当做是禅,就错了。

  

禅,离情离识。

  

而一般我们不是落在情绪感受中,就是落在意识思惟中。

只有真正踏破禅关的人,才能知道离情识的禅的境界。

看来,要真正读懂这个“禅”,仍然需要回到经典之中,回到古典之中,回到真正开悟的祖师大德的文字著作中。

无疑,一千两百年前的这部《赵州录》仍然是值得推荐的。


  《赵州录校注》,中华书局2017年11月出版

  

赵州和尚是六祖慧能大师的四代传人,也就是从南岳怀让——马祖道一——南泉普愿这里传承下来,从怀让到南泉,禅风越唱越高,而到了赵州和尚这里,禅风之高峻、直截,几乎成为不可超越的一个存在。

赵州和尚不多谈论禅,却时时处处都是禅。

赵州和尚又被称为“赵州古佛”,这是当时另外一位大禅师雪峰义存对赵州和尚的称赞,当时另外一位具大手眼的婆子则曾发出这样的赞叹:“赵州眼光烁破天下。”

而赵州和尚自己则说:“老僧这里只以本分事接人,若教老僧随伊根机接人,自有三乘十二分教,接他了也。”“本分事”三个字,可以说是赵州和尚对于自己宗风最好的概括。

所以,和《坛经》中慧能大师教法比较起来,赵州和尚的教法更加有禅的意趣。

而和后代的禅师语录比较起来,赵州和尚的语录又更加质朴,更加生活化,更加不落窠臼。

即便一千多年过去了,赵州和尚这碗仍然值得每个想要洞悉禅的机趣的人细细品味。

赵州和尚曾经说:“汝但究理而坐,二三十年,若不会,截取老僧头去。

如果能够究理而看《赵州录》,二三十年,大概也可以读出“禅”的一点味道来吧,如果还是不懂呢?何妨截取赵州和尚的头去。

当然,也可以提起其中一则公案,慢慢地参:“庭前柏树子”、“狗子有无佛性”、“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等等。

参到最后,当下豁然,便可把书一扔:“吃茶去!

 

附记:


本文原题为《赵州这杯茶》,现改为《赵州这碗茶》。用“杯”为量词系晚近的用法,考诸较早的禅籍《祖堂集》卷4丹霞和尚章:「其僧提起茶碗曰:「會摩?」秀才曰:「未測高旨。」」(CBETA2019.Q3, B25, no. 144, p. 377a11-12)陆羽《茶经》中亦用“碗”而不用“杯”。故以“碗”作为量词,当更确切。

  

此外,当时习语中,一般皆用 “喫茶”(“吃”是“喫”的简化字)而不用“喝茶”。《说文解字》里解释“喫”说:食野,从口,契声。今吴语中,仍沿用此音义。禅籍中,除“喫茶”外,还常见“点茶”、“普茶”、“劝茶”、“行茶”等。在《敕修百丈清规》中,也有多处述及茶礼之应行时间及作法。不过,当时所谓的“喫茶”是否除了作为饮料的茶之外,还有点心可以一起食用,即所谓“茶点”之类,犹待考证。但据陆羽在《茶经》里记载唐初饮茶风俗时说:“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所以但就茶而言,也并非仅仅用一味茶叶,而是多种茶料一起煮泡,更接近于今天的各种茶饮店的泡制方法。

  

故欲饮赵州这碗茶,也当遵其古法,循其旧制,不论是精是粗,不论是理是事,不论有意味无意味,但将语录中粗言及细语一口饮尽,慢慢地总能品出些滋味来




来源:药禅院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 赵州这碗茶——你懂禅吗?发布于2022-01-21 21:22:3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