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10/29

                                      二谛融通三昧印(3)

  昨晚我们简单讲了世俗谛。若以凡情的立场来说,能看得见、摸得着或粗重意识能直接感受得到的,才是实在的。通常,世人空性思想看做是不现实的、理想观念中的东西。殊不知,一般常人认为是实际的理,不过是有情在林林总总的世俗变幻中的暂时认知而已。当某件事物在某个时空点暂时聚集时,多数人认为是如此如此,但往往“先进”者或科学界却不以为然。而权威或科学认定的道理,随着时间的变迁却未必一成不变。

  人们看事物的误区,在于把一件事物孤立地提出来,认为某件事物是实际存在的。说一切法刹那灭,但为什么人们总是会认为是实在的呢因为人们看到的是某法在一期相续中呈现的相。如某个人,他从出生到老死,在世俗观念看来,就是某个固定的人。的确,一组心相续在一期生命中,始终维持其无始劫来,在相续过程中熏染的积累,并在继续轮转中形成独特的暂时存有特征。正因为其能在生生世世中,以执受的形式维持一期生命的身心相续与特色,故我们说此人不是彼人。

  从佛法的角度,我们知道一期生命只是一组业力的一期相续而已,它虽然在刹那不息地变化,但有它暂时存在的因缘。我们知道,一切事物显现的存在与灭去,无不因因缘俱足而显现——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因缘关系虽然错综复杂,但因缘与果相的关系,有其亲疏的层次差别。

  任何一件事物显现的生起与存在现象,总是有其主因限定其特性的。主因起主导作用,其它助缘只是起到帮助它生起、发展、变灭的作用。只要主因没有大的变动,其它的助缘虽然所有变动,这件事物就会延续下去。

  这说起来好像有点复杂,我们举个例子:我们立某个人一期生命为主因,维持其生命延续的氧气、食物、活动空间、正常的身体功能等等为助缘。虽然大自然在不断变化中,空气中氧份的含量受自然变化的影响含量和质量有所改变,食物的营养成分的摄取因种种原因(如大气污染、食量的变化、自身消费状况的改变等)变化有所变化,活动空间因各种原因(如婴儿时期依赖家庭抚养活动范围受限、长大后能自由活动活动范围扩大、到外地上学活动范围改变、甚至触犯法律被关进牢房等等)而不断转移变化,生理功能的发育与成长乃至成年后能维持生理功能等等变化,只要种种条件(助缘)还能维持生命延续最起码要求前,某人的生命状态还是会延续下去的。

  进一步来说,此主因与因缘的形成,本身也是由因缘形成,也有各各的主因与因缘的,只要形成此主因与因缘的主因能延续,即便其它助缘有所变动,其还是能一期相续的。整个法界一切缘起事物,都是相互依存而因缘宛然的,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缘起而形成的任何事物,其相续状态都离不了因缘。在错综复杂的因果网中,尽管缘在变,因也在变,但主因能延续以前,其相应的相续状态,还是带着其演化形成的特色在延续着。任何事物皆由因缘和合而形成果相。但反过来说,如果助缘变化过大,也会影响主因的存在。如一个必须依靠食物维持生命的“人”,突然失去了食物的供给,就会消耗尽生命能量而结束一期延续(死亡)。相反,如果主因发生突变,果相也会变异甚至不能再延续原有形态而灭去。如一个人,因为心相续对身体的执受而维持、显现“活着”的果相,如果有的人由于某种原因而做变性手术,或由于长期心理暗示等等,会明显改变其存在特性而呈现变异。甚至,如果某人突然对生存失去希望,放弃对身体的执受而自杀,“活着”的果相就灭去(死亡)了。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某件事物的相状,是相续不断、刹那变幻的相对的安定形态,非一成不变。任何果相,依赖于因缘。而因缘也是依他起的,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因缘也在不断变幻中,是无常的。即便因、缘在维持原有的形态(关系),实际上彼此也是在不断变幻的。并且,任何事物,其主因与疏缘,也有其各各的主因与疏缘。如作为人类食物原料之一的大米,也有其因缘。大米的主因是稻谷,如果没有加工等助缘,稻谷不会成为大米。而稻谷的主因是谷种,但谷种是通过播种等助缘而来。如果没有谷种,任何播种技术与播种条件都无法得出收获谷子的果相。而有了谷种,即便播种,没有土地、阳光、水分等疏缘,也无法收获稻谷。再者,如果将谷种炒熟,种子发生突变了,不具有能发芽长叶的种子功能了,无论播种技术如何精良,播种条件如何先进,也不可能收获谷子。如果种子在播种成长的过程中,与其它植物杂交,种子产生变异了,能维持某种谷子的相对形态的功能也就变异了,虽然还有相对一样的播种技术与环境条件,某种谷子的相对稳定形态(品种特色)也会变异(变种了)。

  可见,任何事物的存在现象,都是必须俱足因缘才能得以显现的。而一切因缘所生之现象,都是刹那变换的,其“安定”的形态只是暂时的显现。果事的幻象,依赖于因缘,因缘是无常的,依因缘显现的事物,即便暂时具有某种果相,也是无常的。而因缘中还有重重无尽的因缘,皆在不断变幻。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但一切事物却须具备因缘而生——任何事物皆有一定的暂时存在现象,但任何事物也在不断变化,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自体)。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明白了,世间一切事物,虽然是无常的,处于刹那变幻之中,但世间事物也有其生、住、异、灭的规律。凡情执着事物的暂时现象,认为某件事物是单独存在的,是“有”,因为执有。一分学子,通过观修,明了一切事物是刹那变换的,没有一个实际的自体,是无我的,因而否认一切事物的存在——执空。因执空而排斥一切、拒绝一切,殊不知世间事物虽然无我,但其成住异灭的相用却宛然存在。执取相空,以为真理,以为胜义谛,殊不知,“谛”是不能离开现象而存在的。执空者呈现所执之观念,本身就是一种现象,执取相空,又造了个“空”相,已经落入有(有“空”)中。这是把“有”与“空”对立起来了,空、有的观念是相对而成立的,“空”不可能离“有”而存在,执取相空,还是世俗凡情。

  故行者在因地修行中,决不能偏持偏废,落于将“空”孤立于现象的隔离观修,否则是不可能证道的。

  生在世俗中修行的“人”,作为有情,也暂时顺从于一定的因缘规律,如生活起居,是其因地修行中必须的助缘。如果因一切缘起事物无自性就否认、拒绝一切,便会破坏暂时的修行因缘。但如果沉迷于因缘中,甚至会放纵言行,便与一般凡情没有区别,这样便是在继续熏染轮回种子。在修行中体究一切如幻,但不破坏世间相用,一切为我修行所用。活着,就是为了修行,有起码的生存条件作为助缘,修行才能进行下去。但是,如果过于追求世间享受,又执着于世俗了。活着,不是仅仅为了吃喝拉撒,如果活着只是为了吃喝拉撒,跟其他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不执世间法,不坏世间法,是一个行者所应具有的起码常识

  佛法讲二谛,是为了帮助行者破除迷惑而断惑证真。但初期修行,佛法非凡情所能理解,但凡情不能理解的真理,决不能否认它。因为圣智是圣者共证的真知灼见,正法,不是某个个体某个阶段的个别认知,而是来自公海的共同智慧

  好吧,今天到此,明晚继续深入。

  (今晚讲完后看着大家形形色色的反应的,感慨很深:每次讲完,我就看着形形色色的因缘形成的形形色色心相续的鲜花盛开,生命是精彩的,其呈现方式也是精彩纷呈的。每个人的心相都很震撼、很独特。)

  

  


日期:2012/10/30

                                  二谛融通三昧印(4)

  今天先讲两个佛学名相:遮和照。

  遮,即遮破,是破法归空。照,即照了,是存法观义。法,通俗地讲,就是指一切事物。通常,世人坚信一切事物中,无论某件事物,无论是事、是理,都是独立存在的,是“有”,破法归空,即破除认为个别事物是独立存在的“有”,而归于性空。而存法观义,是就事物存在的现象,来观察觉了事物的实相

  佛法与一般世人对于有的根本看法是不同的。一般人认为,某件事物是有的,是认为其可以独立存在。而佛法看有,有现象(妙用)而无自性(非某件事物有“我”的独立存在)。诸法无自性,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单独的事物没有孤立存在的个体。一切事物乃因缘所生,但虽然无自性,却不碍其有暂时显现的作用。也就是说,一切因缘所生的事物无性,却可以显现作用。修行人应该懂得“有”与“有性”,“无”与“无性”的道理,否则就会走偏。——佛法所说的无,是事物因因缘和合而呈现的变异。任何事物,没有一个不变的、孤立存在的我,但说无却不妨碍事物的暂时作用。一般人所说的无,是与有对立起来的“什么都没有”,这种无,只是一种臆想的概念,因为所谓的“什么都没有”也是一种想象出来现象,也是缘生的名相。

  佛法说缘起,是侧重于现象的。说空,是侧重于实相、本性的。现象与本性,是不可分割的。故佛法说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缘起的事物,本性是空,正因为俱足空性,才能缘起。说,非空非有,是双遮;说即空即有,是双照。佛法说双遮双照,是不顺从于世俗的,否则依然落于世俗对待之中,如此观修是不究竟的。这个道理修行人一定要搞清楚。

  如不明佛法的行者,会从凡情的角度,横向(从缘起法横向地看)地理解佛法。佛法说空,是性空。而凡情会从横向的具体缘起法中去看事物,说空,就否认一切事物,而不是领悟空性,这是凡情的直线思维所导致。而佛法说空,是纵向的、逆返的,是不通横向对待的,对待是横向的,佛法向上一着是超越的,此即古德说的“向上一着意在言外。”

  现在我们明白了,所谓的遮罩,是破立空有之异名也,故圆融佛法遮罩同时。遮、照是无二的,“遮”是歇下来,“照”是显现,“遮”即是寂灭幻象、是体、是空性,非凡情的无。“照”是显现、作用的实意,非凡情的有。遮罩两面是没有差别的,我们常说的照用同时,就是任运寂知,非知见立知,是自性圆满,是圆照清净寂相。

  通常,从凡情的角度,用直线思维从横向去理解空和有,是一般常人都会的,故一说到“空”“有”,正常成年人都有自己意识中的概念。但是要理解“遮”“照”就很难,故很多学子领悟佛法的时候,容依文解意地用凡情思维去推度佛法。如果从横向来看佛法,说空,就会以为”什么都没有“,不是造了个相空,就认为修行的结果睡大觉。

  佛在《金刚经》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是破凡情的“有”,破除从事相上、外相上去找佛性的错误,若横向的从缘起法中去找如来,缘起法是生灭法,色与音声都是现象,执取个别存在的现象,是不能悟入本性的。佛同时在《金刚经》中又说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非有)。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破执有、执空而显实相,很多行者就搞不明白了。若能明了此意,即可避免偏持偏废。

  如何才能“见诸相非相”呢诸相非相是什么呢这是告诉我们,从诸相(有)中去领悟非相(诸相所显现的实意)。通俗地讲,见诸相非相,就是于生灭中见不生不灭性。诸相非相,当然是不离(对立)于诸相去领悟,但又不是在诸相中去再找个什么“相”出来,也不是从“有”中去找个“空”出来,更不是去造作个相空出来,那还是从缘起法中去找缘起法,是在横向的迷失中轮转。“诸相”,就是缘起所生的生灭、增减、垢净、空有、来去、常断等等法,“非相”,是超越于诸相的,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非空非有、非常非断、非来非去的,过去师说的“说是(似)一物都(即)不中。”

  一切有为法,都是缘起法,能缘起之因,才是超越一切有为法的“说似一物即不中。”这是逆返的,不是于缘起法中去找出一个或修出一个“非相”出来。若是有为法造作出来的事物,还是终归于无常,非本性。本性是缘起之因,非林林总总的个别单位,林林总总的个别单位是其所现之相。但是它能缘起万物,是万法显现的种性,否则万法即是无因生,这绝不可能。万法既然是缘起相依(依他起)的,非孤立存在,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那么本性就不可能是多个。若说万法因缘生、刹那灭,那方便比喻,本性即犹如显现万法的镜子。万法非实有,因镜子能显现万法而现出。镜子能不留一物而显现万物,不能说无。但其能生生不已地显现万法,显现万法而不留一物,故不能说有。这便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镜子虽空,用处方显。故不能离了万法得见“非相”,故如来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镜子印象不能说是“有”,镜子不留象不能说是“无”,本性因其俱足种性,才能显现万法,万法因空性得以显现,故非无因。

  从万法见空性,即从缘起之因明佛性,非于缘起中造作一个相空出来。以色与音声不得见如来,不是否认如来德性。如来德性,我们用名相方便比喻为佛的韵,于无实无虚中立佛神韵即微妙念佛,这是逆返的妙法,因为一切有情与佛同一法身。一分学子,不明空性实意,用凡情依文解意,以为佛说不可以色相与音声得见如来,就否认念佛法门,认为念佛是有色、有音声的造作,不明念佛法门隐含的微妙实意。作此说者,不明念佛实意。

  念佛,是于有情生死心中,作亲切、简易的转换,不是用色尘音声中去造个如来出来,是以清净心取代世俗攀缘心,回归原本清净。众生本于迷惑中妄见尘劳,若取空,有多了个“空”,说无,又造了个“无”。更有甚者,以为无念便是道,打压念头,形同木石,其果报是很可怕的。

  古来行者,无不因师得度,因为解脱必须定慧双修,无慧的定,是呆定,那还不如打麻药来得快,何苦折磨身心。在行者慧力不足的时候,要依靠所谓的“师”的提点。《涅槃经》说常乐我净,可见成佛绝不是睡大觉。空,是性空;有,是妙有。真空生妙有,妙有显真空。故无论修行什么法门,因地须得有明眼善知识指导把关,才能定慧圆明。以世俗心求无生忍,无有是处。何况身心虽然是缘起之法,作为因地修行的行者,本身还在缘起法的制约中,作为某一时空幻觉中的有情,身心都有其引业与满业的特色,如何把握身心超脱约束,须有过来人指导,否则可能会走很多冤枉路。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因为众生不可能无念,不念戒定慧就念贪嗔痴,念贪嗔痴者,还是在继续延续世俗轮转。以微妙念佛取代世俗尘劳,一念极处,能所双亡,证无上菩提

  好,明晚继续。

  

  

  

日期:2012/10/31

                                         二谛融通三昧印(5)

  佛法二谛,通俗地说,就是通达世间和出世间法。但二谛是圣者所通达的境界,在圣者的境界中,是可以说有二谛的。凡情的执着,只是相对地知道世间法,是带有执着和局限的。凡情也有其相对的道理,可以说是相对的“谛”(世间道理),但凡情并不通达诸法的实际意义。圣智通达实意而能善巧方便于世间道理,而非沉迷与世俗的执取。但从修行通达世间法与胜义谛的深浅来说,佛法所谓的二谛,又有究竟程度的不同。

  若行者因厌离世间,以厌离心观修而不观修世间法的诸法空相,只是侧重于求取悟入无我,当他离于对世间法的执着,悟入无我空性时,便自证自取为究竟。但是,当他从空定中出来时,由于没有观修世间法的法法皆空,便再起世俗心,于一切境界中依旧有实自性宛然现前。也就是说,诸法对他来说,还是有实有相,因为他当初是以“拒”的方式不观修法空的,而只观修我空,当他再面临世间法的时候,世间法对他来说,还是宛然存有的。虽然他不执著世间法,但是世间法在他的心境中,还是有自性现前。只不过他与一般凡情不同,不执著世间法而已。

  另一类是利根的行者,悟入空性后由观修一切法缘起性空而明悟入诸法皆空。由人空、法空的胜义空定中起来,得后得无漏智,明了一切法皆缘起无自性,乃假名安立,故如幻如化,这是一般大乘菩萨的境界。但这是胜义空定的余力,他在胜义空定中的时候,并不能亲证法性空寂。这种情况,与前面实有真空的境界不同,这是从胜义空(人空、法空)定中起来的余力,前者是偏于无我而未实证法空,后者是从人空法空起来得后的(得)方便智而通达一切性空缘起,了知一切是如幻如化的假名,理智上通达性空为胜义,世智分别幻有为世俗。

  究竟的妙有真空,是佛菩萨证悟法法空寂法法如幻的境界,而一念圆照。即空即有、非空非有,是即真即俗的二谛并观境界,已经不可勉强说为二谛,若非得表达,可名为二谛融通。在妙有真空境界,没有此是世俗,彼是胜义的区别。但在一念了达的当下,世俗是如幻的有,虽依此如幻立为幻有,但如幻毕竟真空。若于差别境界来说,前二者境界见空不见有或见有不见空,此究竟境界是空有双融、二谛融通。毕竟真空,缘起幻有即妙有。空论者否定缘起,而另立真空不实的妙有。幻有者,是于二谛别观的后得智。通达毕竟空的缘起真空的缘起幻有,即真空妙有。

  总之,佛法安立二谛,是为引导众生转迷为悟、转凡入圣。应从凡圣二谛的基础上,去引导众生层层深入,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

  《大宝积经》中当佛问文殊菩萨是否入不思议三昧的时候,文殊菩萨说,世尊,没那个事,我不入此三昧,因为我本身即是不思议。本来圆照无碍嘛,如来本性,用处方显,一切皆是如来德性在显现它自己。本是无上圆通,本是妙用本身,如果非要分出你、我、他,有了独立存在的相,便忘失了本源而妄见生灭。

  佛在《楞严经》中说:“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如来藏清净本然,如来藏中无起灭,四大体性本空,因空才起妙用,而如来藏因性空才俱足一切种性,故清净本然而周遍法界。有情妄见生灭,有什么样的心量,就有什么样的境界,因为如来藏俱足一切种性故。正因为具足一切种性,故所有境界皆是随众生心量而随其业力循业发现的。修行就是修心,有什么样的心量、什么样的所知量、什么样的业,便变现什么样的境界。林林总总的世间万象,不正在说法吗

  现在我在打字,传递信息,各位无论在那里,只要通过网络,彼此沟通,便能看到我所发出的文字,同时接收到我所传递的信息。以(因)为一切本空,过(才)可以在不断变幻中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而这一切皆在同一法身上演,否则,如果有个别独立的个体,就不可能融通信息。逍遥谷中很多修行有素者,可以一念沟通,很多时候,甚至电脑、文字都是多余的,也是因为虚空与一切无碍,原本一体所生妙用嘛。如果非要分别你我他,就妄设障碍,无法沟通,而以为能做到的是耸人听闻。因为你不信,不努力领悟如来妙理,一切障碍对你来说就宛然实存。

  比如眼前这台电脑,放在这里,按凡情来看,它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如果电脑是实存,那电脑放在这里,虚空会少一点吗那么,假若把拿开电脑,虚空就会多出一点来吗虚空会因为放了电脑,或者拿开电脑而有所增减吗任何事物,皆统一于一体,你能说如来藏是子虚乌有吗电脑放在这里虚空不增,拿开电脑虚空不减,虚空无碍电脑,电脑无碍虚空。虚空是那里来的佛说:“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虚空是如来妙心所生,为佛与一切众生所共有。如来妙心,非依赖任何条件成立,故能生出万事万物。一心一念皆是同此妙心,能有障碍吗

  性空,就在万事万物中,色不碍空、空含容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虚空色相不二。大伙试试,明了此道理,看什么事物不是看虚空假若不去分别执着,本身就在原本圆照状态。如果非要聚焦,去执取某件事物,就会忘失圆照而被约束于“小心眼”内,见相二分因此成立,此即知见立知。

  若不立一物,便圆照大千而无所得。故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诸佛说法空,是为了使众生离诸邪见而见诸相非相。立了能所,便忘失真性。不执能所,便回归圆照而一如。无所得的有,是离执的妙有。故佛说世俗有而胜义空,是名之为空,因为空还是世俗假名,说空是依世俗假名而安立的,非有一个空相可得可执取。若执取有空相可得,即不是佛说“空”的本意。故“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明了这个道理,就明了佛“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佛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是说法身非相分,而不是否认现像,否认现像不是正觉,故佛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好了,关于二谛就暂时讲到这里,这只是简单剖析,随着大家道业的进展,我们还会做深入讲解。

大乘佛法佛法僧佛法无边小乘佛法

大乘佛法佛法僧佛法无边小乘佛法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二谛融通三昧印(3)(4)(5)发布于2023-06-28 16: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