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端午训练一:

 

                  业风与法性

 

这次讲法,从业风开始。因为前一段我们向大家推荐了电影《2001太空漫游》结尾部分,那是典型的类似法性中阴境界。但由于惯性,电影给人的错觉是“我”在看着“它”,在法性中阴,经历者就是中心、就是一切境界,它“看到”的就是自己的感知,也就是说,它在看着它自己。虽然现在我们的经历也是自己在看着一切自己所显现的境界,但由于色身的障碍,我们的意识与感知能力要弱得多,而生死关头对行者来说,将是很好的解脱机会。法性中阴,是从法性中生起微细念头后,一念有我,前七识重启,业力次第生起的同时形形色色的光音也同时生起,但一切不过是随心而起,一切是自性在显示它自己。如果有情没有准备好,形形色色的光、音将随着心念不断波动加强而大兴波澜,由于无明,又由于没有载体依托,有情会随着形形色色的光、音而心动,越动业风越是猛烈,乃至于令有情恐慌逃避,当他找到躲避的地方时,可能就是新的一生的开始。介于法性与再生中阴之间的中阴(过渡)境界,就是法性中阴。

当有情经历了临终而进入法性时,非二元的晴空现起,法性阶段清净光明的“载体”即非二元晴空。无论在此境界停留了多久,一旦于安住中产生了极微细的动机,只需要极微细的动机,就促成了见、相二分的再次升起,其就在此微妙对待生起的同时便漂移出去,肉身被抛弃了,法性中阴建立。最初作为法性中阴之身的是五色光明的风,以他自心为中心点而不断放射。这种情况,就像骑士骑在坐骑上。而由于无明,通常有情却不知导致其到处奔波的业风并非外来,而是有情内心的造作。无始劫来,有情从来没有被任何“外相”困住过,是有情对自心显现境界的执着困住了自己。这种情况,并非只发生在如法性中阴的某一阶段,而是发生在有情解脱前的生生世世的一切经历中。

据说建国初期,在放电影《白毛女》的时候,曾有士兵拿枪对着银幕上的黄世仁扫射,他不知道电影是怎么回事,以为电影里的故事是现实中正在发生的事,因而拔刀相助。幽默的是,无始劫来有情也一直把自己投射到心镜的影像误以为真而执着不已,并因执着“我”的一切而深陷轮回。若观众知道电影不过是电影,就不会希望能跑到电影里去参与恩怨情仇,而导演和制片人更是能从影片中看到电影的制作技巧和场景设置等,他们不会被电影所迷惑。但这种领悟同时也并不影响他们欣赏电影,而且由于领悟了电影的成因,他们能更好地、更深沉地欣赏电影,因为他们有超然的视角,能看到一般观众看不到的内涵。这就犹如有情从幻相中觉悟,知道一切如幻而不被幻相支配,但却能更好地利用幻相游戏,度化众生。要从幻相中出离,就得破除幻境,当幻境破除,也没有什么被破除过,因为本无幻境,如果有幻境可得,所谓的幻境就不名幻境,也不可能被破除。然而犹如梦境中为梦中恐怖景象而奔波逃窜的人一样,处于梦境中的有情,梦境对他来说就是真实的,这个时候,若要唤醒他,就得想办法破除梦境,他一旦从梦中醒来,所谓的梦便不可得了。

2500年前,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乔达摩·悉达多为这个世界的众生示现了破除幻境、觉悟回归的历程。经过长时间的艰苦修行和体悟,他终于悟到一切事物,包括我们的血肉之躯乃至我们的思维、情绪、感受等等,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两个以上的因素对待和合而成。而且一切事物在它们和合的同时都在不断变化,他们的形态、状况都在不断变幻。如果相信自己喜欢的任何事物不会变化,并企图抓住它,希望它属于自己而不会变幻、坏灭,那将是自己为自己设计的骗局,任何因希望拥有的事物不变而引起的情绪,包括恐惧、欢喜等等,其结果都会导致痛苦,因为对待中的任何事物都会变去。而明了事物的实相,不受事物外相的迷惑与约束,离于一切对待、偏颇,破除幻觉,不造作地安住于本来的状况,一切苦乐感受、生死幻象等都不曾发生。从未失去,也不曾拥有。当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性,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陀的伟大,在于讲道理,他告诉了大家,一切众生乃至小虫子等,都有与佛一样的智慧德性,智慧德性就是真如法性,就是佛与一切众生共同具有的基因。这真是个好消息,既然具有共同的基因,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那就是说,如来智慧德性是本自俱足不假修证的,只要离了幻觉,真如法性便会现出。

那么,法性是什么呢法性是一念未生前(离了妄想执着)的本来面目,在众生来说,可称为阿赖耶识(第八识),又称如来藏识。为了方便初修理解如来藏识,下面做个通俗的白话解说。

究竟的解脱,是洞彻一心,此洞彻就含容了智慧、慈悲自在等一切殊胜果德。因十法界一切含灵乃至有形无形世界,皆此一心所显,此心犹如相续不断的河流,一切有情不过是河流中跳起来的泡泡,河流因泡泡而精彩,但泡泡无非母亲河所显。每个泡泡有各自不同的记忆(心相续)如幻现起,但每个泡泡乃至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等有形无形事物,通通无非一体不二之母亲河所生之亲缘。只有洞彻了实相,才能究竟圆满。假如只是个别性地追求自我解脱,无非是想象中造了个保险箱将实相屏蔽而暂时休息而已,每个泡泡最终是必须要走上洞彻母亲河而一体同观,乃至最终法尔显现无尽妙用的回归之路。这是每个泡泡成长的必然结果,无论他的经历多么曲折艰难,都是回归的学习过程。而一切只为回家(洞彻母亲河),母亲河就是法性,就是真如,就是一切众生的清净法身

对每个有情来说,由于一念觉明为咎而顿起根身,因执“我”(个别泡泡)而屏蔽了真如法性(泡泡的本质),又因执着有为身体为“我”的载体,将被屏蔽于“我”之后的真如实性绑架隐藏于五蕴之身中。根身本为真如妙用,有情(泡泡)因不明实相而妄见能(能见的“我”)所(我所见的一切),能所本为对生,能因所见而能,所因能见而显,它们皆依托于法性之上相互为缘,犹如交芦,实则并未生出什么,也不用灭去什么,不过犹如境相般如幻现起而已,但由于它自己(能见的“我”——见分)不明了实相(无始无明),将与自己同时现起之相(“我”所见的一切,包括其他泡泡——相分)看到“我”之外去了,各种各样的“不平衡”幻觉就产生了,于是乎为了求得平衡,泡泡们自己不断抓取,泡泡与泡泡之间彼此竞争、抓取,在幻觉中愈演愈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相。又因一切原本在一心上演,故无论泡泡们怎么奔波,经过学习都会趋近于明了、觉悟母亲河(真如)实相,无论他们在学习中演绎了多么精彩纷呈的节目,也无论其学习的经历多么震撼,其最终是必须回归母亲河的。

一念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又称真如。真如在烦恼中,却含藏如来果地上的功德,故称为如来藏。真如出烦恼,即名法身。对于有情众生来说,一期生命存活之时,心意识活动情况大致有八种主要状态,称为八识。

“所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藏识。意及意识并五识身。”(《大乘经·卷五》)

什么是八识呢如来藏名为藏识(第八阿赖耶识),第七识意根,第六意识,再加上前五识即八识。

“大慧。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以不觉故三缘和合而有果生。外道不知执为作者。”(《大乘入楞伽经·卷四》)

佛告大慧(弥勒菩萨:如来藏是善与非善之因,能普遍造作生出一切六道情趣,就犹如演戏的艺人能变现出各种各样的故事,但只是演戏而已。轮回六道亦复如是,离了“我”与“我所”,一切只因不知不觉中根、尘、识相对和合,而有果报现起来而已。外道不明白一切只是根、尘、识相对而起业果的道理,以为有一个可以造作的主导者在背后操作一切。

“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解深密经·卷一》)

佛对广慧菩萨说:广慧啊,此如来藏识又叫阿陀那识,为什么叫它阿陀那识呢因为此识在我们的色身里面,一直随身追逐、执持此身,以执受力维持此身为“我”。此识又名阿赖耶识,为什么叫阿赖耶识呢因为此识一直摄受、隐藏于我们的色身里面,以此执受之力,维持此有情身体延续,使之不令败坏。因此,此识又名为心。

在《八识规矩颂》中,是这样描写第八阿赖耶识的:“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做主公。”首句说的是此识的能藏、所藏、执藏功能,无始以来相续不断,甚深广大而不可穷尽;次句说在藏识甚深浩大的海洋中,七转识(意根、意识及前五识)犹如波浪,所缘对境犹如狂风;三句是说,此识执持七转识传送意识造业熏染之根、身、器界(物理世间)的种子(业力)功能,不令坏失;末句,此识带着其所执持之根、身、器界的种子,死的时候最后离开身体,受生的时候又带着种子最先来受生。可见,往来于三界六道的主人公,即此阿赖耶识。众生一期生命结束,最后舍离肉身的是它,再次受生或化现,也是它带着种子功能最先而入。

如果用现代通俗的比喻来说,阿赖耶识正像一台电脑的储藏中心,把资料(种子功能)储藏起来,而且一经储藏,永不消失,除非有情输送新的资料消除旧的资料,否则有情多生历劫的经历所熏染的种子功能都会保存完好,在因缘会遇时就会再次生长结果。

种子,指阿赖耶识中储藏的能生一切有为法的有漏、无漏之功能,是一切有为法的正因,是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四缘中因缘的实体。种子有两类:一类为本有种子,是无始以来于第八识中含藏的,具有法尔生起十法界一切诸法种性的差别功能,此类种子是本有的,又名“本性住种”;第二类是新薰种子,这类种子是由前七识的现行为因,由现行的势力,回薰第八识成为新的种子,新的种子藏入阿赖耶识,有生果的作用,故又名“习所成种”。此本有与新熏二类种子,相待而能生起诸法现行。此两类种子虽异名,实质却不一不异。因新熏种子具有熏染叠加之习气惯性,故不一;又因其本为本识(阿赖耶识)中,亲生而熏染之自果,如播种玉米收获玉米,收获的玉米虽已经不是原来的玉米了,但其还是原来的玉米种子所生之果(新生玉米),而不是种了玉米收了南瓜,故说不异。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种性功能处于潜在状态时,称为种子,其起现行时,便是能生起色法、心法等不同现象的作用。种种不同色法、心法现象的生起,都有他的直接功能原因(亲因),此直接原因便称为功能,又名种子。种子有生起诸法的作用,世间一切种种精的、物质的现象(一切诸法),皆是第八阿赖耶识中种子变现而起。换句话说,阿赖耶识摄持一切诸法种子,有生起色法、心法等诸法的力用,此力用便称为种子。潜伏的功能(种子)生起色法、心法等诸法时,称为种子起现行。因此,种子、阿赖耶识和它所生起的现行(果法),三者是体、用,因、果的关系,所以说不一不异。因为本识(阿赖耶识)是体,种子是用,体、用之间,体是体,用是用,所以说非一;但体是用之体,用是体之用,体不离用用不离体,所以又说非异;其次种子与现行之间,种子为因,现行为果,因是因果是果,故说非一;但因是果之因,果是因之果,所以说非异。

至此,我们知道了,所谓的种子,不是一种东西,而是阿赖耶识含藏的能起色法、心法的功能。阿赖耶识,也不是一个具体形象,而是由如来藏与无明和合而生之能含藏善恶诸法种子的功能。此功能在潜伏状态不称为识而称种子,当种子发生作用而起现行时,不称种子而称为识。也就是说,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潜在功能发生作用的名称。

而种子要起现行,需要各种各样的缘,种子需仗缘方生。缘,即能成熟果位的条件。指一切有为法之间相互交涉而借以生起的条件关系,这种关系有四种,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称为四缘:

①因缘:因,为建立一种法主要的原因。指一切有为法中能亲生自果者,如玉米能生玉米,小麦能生小麦。因缘的体性有两种:一为种子,指第八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善、恶(染)、无记等一切种性,种子能于异时引生自类种子,称为种子生种子。种子生种子的同时,能生起自类之现行,称为种子生现行。二为现行,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等七转识之现行,能熏成第八识(本识)中之自类种子,称为现行熏种子。一切事物本是自性显现它自己之如幻现起,无始劫来,众生由于俱生无明,不能了悟一切显现皆是自性在显现它自己,于如幻中执着幻境,即妄见生死之相。

②所缘缘:指心对一境,产生一种心理活动(心、心所)时,能缘是心,所缘是境,此心、心所所缘之对象即称为所缘缘。心、心所法,仗境方生,心、心所与所仗之境,即见分与相分,见分为内所虑托,与能缘之体不相离,相分为外生之显现,如五种光色等。阿赖耶识因无明妄动,顿起能(见分)所(相分),犹如交芦,实则生而无生,见、相二分乃俱起而相互为缘。故知,心、心所法,虽仗缘而生,其所缘之缘,仍是自心缘虑自心。

③等无间缘:指相应的心、心所法,相续而起,前者后者次第无间;同时其所缘虑的事物,亦皆刹那相续,无有间隔。故心、心所法及所缘虑,前后相续,平等平等,无有间断。故,等无间缘乃是现行引现行。无始劫来,众生由于不明缘起无生的道理,于三等无间(善、不善、无记)缘聚集处分别取舍而成寻、伺,因而堕入能、所边见,故偏离原本光明而陷于异熟习气,妄见轮转。

④增上缘:增上,即加强之意。一法生起,由其它法作为助缘,才能令其加强增上。如播种玉米,除种子外,尚需阳光雨露、土壤肥料等等,阳光雨露、土壤肥料等等就是播种玉米的加强增上作用,故为播种玉米的增上缘。诸缘中,除种子依缘(因缘)外,其它缘皆属增上缘,故增上缘的范围最广。若行者于一切行处生起悲心之力用成寻伺者,即能成熟菩提种子,乃成就无上菩提之增上缘。

一切有为法,无非缘生。虽念上起念,法中生法而形成一切万象,毕竟生而无生、无生而生,故究竟来说一切皆幻,归于空寂。这便是空能生有、有复归空,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道理。

唯识八识中,各有其四分,为其作用功能现起来所必备。这就犹如,要量知一件事物(相分)的相状,应该有其能量的工具(见分)作为尺度来对所量知的对象(相分)作计量(统计),而需要对统计数据(见分)进行核算评估(自证分),才能得出所量事物的相状之质量、数量等结果(量果),将结果再加以验算(证自证分),便知量果之谬误与否。若欲审核验算结果,自证与证自证都可以互为能量与量果。

阿赖耶识染净同源,因生灭和合而具有四分。阿赖耶识四分:①相分。相,即形相、相状,为见分所缘。阿赖耶识能变现根、身、器界等诸法名义、相状,皆由此分如镜中所现影像般现起。②见分。见,即照见明了之义,是相分的能缘作用。阿赖耶识见分能照了一切诸法而了别诸法义理,犹如镜中照见一切之明了般照见万象。见、相二分是一对能(能缘之作用)所(所缘之相分)。③自证分。自,即自体,证,即能证。自证,即阿赖耶识能证之体自证其所具之法(见分缘相分的作用),因此,此识自证分具有能持见分、相分并亲证无碍之功能。犹如镜体能持其含容万像与明了照见之功能。④证自证分。证自证,即证知自证分的作用,也就是前自证分的再证知。即能证前自证之体证知所具之法的功能,换句话说,证自证分能持前诸分,前自证分、见分、相分皆不离此分。证自证分犹如第八识体用之背景基础(镜子背景)。

从修证佛法的角度来认识唯识四分:

1,相分,包括了物理世界,精神世界的一切法。相分又名所取分,为心、心所见分所了别,可分为本质相分与影像相分。

①本质相分即阿赖耶识顿变所生之实质色法,如根、身、器界(宇宙一切物理世间)。从本质相分来说,由于无始无明而觉明为咎,妄动生疑,有了能、所,使真如变现虚晃出虚空四大妄想,现出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等。故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等看似“外面”的境界,实质是第八阿赖耶识所变现相分。相分因“我”所见而现,此“我”只是第八阿赖耶识真如妄动顿起能所(我、我所见)之见分,能所同现犹如交芦。根身、器界及一切种性,为第八识见分所缘,也就是第八识生彼反缘彼,恒为性境,其实阿赖耶识相分只是无始无明所生三细相之“现相”。但我人因无明惑业,迷失本性,将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视为“我”所见,这样,阿赖耶识相分便被其见分“见”到“外面”去了,而将“我”之载体执为五蕴之身,因将见分执持为“我”,佛性(自证分)便被无明包裹,约束到色身里面了。因而执取四大色身为自我,不知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都是法身四大种性所变,皆为八识相分。此即“迷惘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这是本质相分部分。

②影像相分乃七转识等所缘影像,唯依托影像而立,不得本质。有情往往会依于物理世界、精神世界产生很多影像、幻觉,由于无明,当这些影像幻觉被当成实有或因执着现起时,其力量是不可思议的。三界六道,皆是名相引起的业力现象,这些皆属于相分。不仅有物质可指的形象为相分,无物质可指的诸法名义、相状、概念等,皆属于相分部分。比如“修行悟道”以及类似的有关名相,本来是诠释破除无明回归本源的行为,如果不能做实际观修而只停留在意识境界推度计量,使“修行悟道”等有关名相确实在思想领域里形成了一个概念名相,这也属于相分。这些概念名相与其本来诠释的行为并不吻合,不具有指导修行的意义。在有情的精神世界里,有形形色色的名义、相状、概念等,皆为精神领域的相分。由于这部分相分是依据诸法影像、名义、概念等所建立,很多属于错觉、幻觉、误解,如果执取而不能认识其谬误,便成为业力而令有情迷失转增。又由于有情习惯于依靠概念来认识、归类名相,很多时候,使本质相分成了意识思维中的观念,人们用观念来交流、表达事物,使有情很难见到相分本质。这种影像相分只适合有为世间,当有情意识消融,相应的语言概念消融,有情就进入“无知”了,实相被“无视”,乃至于错过解脱机会,再次因妄见能所而重入轮回。故佛菩萨神通智慧不可思议,众生业力也不可思议,若能转破除无明,即转化业力为佛觉。

2,见分,又叫做能取分,即能了别相分之心、心所法。见分有五种:①证见名见,即属于第八识之根本智见分。②照烛名见,即通于诸根、识(根即眼耳鼻舌身根等,识即眼识耳识等等)而根心俱照之见。③能缘名见,即能缘之内三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皆能缘虑。④念解名见,即能念解其所诠义理。⑤推度名见,以能量之心推度一切所量之境,即能以比量心推度一切境界者。

以第八识见分而言,只是“照用”,为现量之自性分别,属无始无明三细相之“转相”。自性本具能见的功能,若见相而着相,此见便成妄见,这个妄见就是见分。如前所说,真如一念觉明为咎,顿起能所,晃出能见的“我”和“我所见”的对境,便将自性所变之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相)等看(见分所见)到外面去了,成了“身外之物”。此能见之见分,被执为“我”,而为意根之主(第七识“我”相)。因执“我”使佛性被屏蔽而隐藏于五蕴之身中,妄执五蕴之身为“我”之载体,此即“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此即“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正是“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啊。认识到此,行者若精进用功,打破无明,便可反璞归真而识得本来面目,方知法身无碍而亲见第八识现量,了知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尽是妙明真心中物。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我本性相分,心王国土。到此,见到第八识现量,勉强算是见道,见道分也属于见分,而见分并非究竟,从佛法修证来说,还在因位,还要去修证(自证分)。大家还记得《也说雪岩钦公案》吧,雪岩钦师修行几度历程,从理上明白点,到三际托空,乃至切断众流见到第八识现量,但这只是见道分。由于缺个善知识点拨,一耽误又是十年。认了现量境而没证知主人(自证),直到后来见到古柏,触着来时路,才打了转。雪岩钦禅师当年为道忘躯的精勤坚韧,当今行者很多已很难想象,若行者只是见名相空,还不是见道,那只是知见边事,跟修证了不相干。

3,自证分,又叫自体分,自体能证知见分的作用(自识见分缘相分之量果)。就第八识自体分“识自体”,在因位来说,属无明惑业三细相之“业相”,即无明业相一动而生见相二分,故见相二分是其所持。自证分即自体能自证自用者,阿赖耶识自证分是未破无始无明之佛性,既是佛性,虽在迷中但终究能够证道,所以叫做自证分。自证分是佛性本知,证自证分是能对佛性证知。真如在迷中虽然是妄见,但佛性是不减的。只要明了佛理,如法精进用功,是能够自证到本体的,这就是自证分。

一知恒而不审,便是照用同时,便是阿赖耶识自体分。能证知自体分的便是阿赖耶识证自证分,行者悟到知后,能反过来用它看着一切能所,明明了了而不迎不拒。此一知便离了我执,这便是意根一知舍了我相,不迎不拒便恒而不审,与阿赖耶识见分相应,在此基础上照用同时,见分与相分便不起能所,便见到阿赖耶识现量境,处现量境时,那个照用同时的就是阿赖耶识自体分。能够证知此照用同时的是真如法性本来妙用,法尔如是,便是证道,能证道的就是阿赖耶识证自证分。

在有情未证道前,由于真如被屏蔽,不能直见,须七转识退位,才能现出,这其中自有修证原理,一直以来,我们的整个训练法系,就是根据行者根基,围绕这个来的。由于阿赖耶识见相二分,是无明妄动一念觉明为咎而妄生之能所(能见的见分和所见的相分)来的,又因见分妄执自己为“我”,生出“我”相,这就屏蔽了真如,变主人阿赖耶识“恒而不审”功能为“我执”的“恒审思量”。解铃还需系铃人,修行证道,还需从此见分返回。又因此见分被执着为“我”而成意根(第七识“我”相),因“我”对“我”与“我的”对境执持不已(恒审思量),恒执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有染即我执,若悟到第七识一知,反过来用它看着一切,明明了了而不迎不拒,恒审思量便恒而不审,用一知用功用而不用,不对待不执著。前五识不恒不审,第六意识审而不恒,第八识恒而不审,在下手时,也只有此“我”才能恒定用功。下手当悟到那个知道分别执着而不在分别执着之上的能知(见分),既然不在分别执着之上,这个知就是第七识见分,再反过来用“知”看着一切(能知、所知),这个能看着能知与一切所知的“一知”就是第七识自证分了。若能用一知看着一切而如如不动(不迎不拒),便是其证自证分。见过我带行者悟入一知的就有印象,有时候和可能一带就能带入好几个人同时深浅不同地悟入。因一路修行,明了诸心、心所各自功能形相,什么情况下只是第六意识暂时清净,什么情况下已经悟入第七识,悟入什么状况,深浅如何,如何带其一路深入。待到悟入一知深入不迎不拒的功夫,其本身已经从“恒审思量”过渡到“恒而不审”。阿赖耶识自证分(佛性)本来恒而不审但却了了分明,但为什么宝珠不能自照而反倒无明妄动迷失本来呢是因无始无明而不能自证。如果不明其理而只是训练恒而不审,便会一如既往地经过家门而不识主人。如何创造条件自证本地风光呢悟到一知往回返,作意,古德叫存疑。知而故作,疑而不疑。用一知于意境无实无虚处造个妙有,对此妙有勿忘勿助,处于类似恒而不审状态,但又不是茫然无知,这样就不会落入无记。由于意识消融与生起原理是如称两头,最后一念就是重启之第一念,若无明便犹如没有间隔,若破除无明便犹如从这间屋子到那间屋子,没有什么东西生起也没有什么被灭去。一旦能所双亡而重启一念,顿起根身,此存疑之疑就成了真意所生。就此转身一路,照破无明,不再有中阴。而存疑之疑,大有妙处,微妙念佛之于无实无虚处取佛神韵,正是微妙简捷之无上法门,于转身处顿成相好庄严,亲证如幻三昧。因如幻故自在现起变幻无量,因生而无生故生生不已。真正证到真空生妙有之无生,心能转物才是入道

4,证自证分,能印证功夫是否合道者即证自证。通常,证自证即证知“自证分”缘“见分”之量果,亦即对自证分之再证知。作为修行证道,第八识能证知自证分之作用者,即本来觉性。由于无始无明,此一觉性功能因妄觉而妄见能所。籍由有素训练,此觉性被提炼出来,形成妙有,破除妄见隔离(隔阴之迷)。第八识证自证分现前亲证自体分量果,就是证悟,就是证到真如佛性,就是唯一真心,而非真如被包裹屏蔽之无始无明。《也说雪岩钦公案》里,雪岩钦禅师悟到八识现量的时候,由于没有善知识点拨而转身,无梦无想与平日里功夫又打成两节,一耽误就是十年。这个时候,证自证分能证知自体,便透脱了。

八识心王、心所虽各各有其四分,然相分本为识之自体所变,为心内所现之境,见分乃缘相分所起之见照作用,如“觉明为咎”,“觉”(见分)与“明”(相分)即一念妄起之对待(能觉·所觉),而能所二分皆依识之自体自证分而立,也就是“觉”后面那个能知“觉”者,证自证分为证知自体分者。换句话说,自证分为证之自体,见分与证自证分是它内外二缘之用,所以知此证自证分者,还是自证分“能”之用,灵觉就是能知,一知就包括了一切。“圆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谁能破除知见立知的幻知幻觉,便能复归“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方知身心世界山河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物。

阿赖耶识体本清净,犹如明镜能含万象,光明遍照如摩尼珠。虽生灭和合染净同源,若以染分言之,虽依无明而具足烦恼尘劳,变现根身世界,结业而生前七种识境,但若以净体而言,本觉心源依然离念清净,如镜虽显现影像而不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因阿赖耶识能缘之见分仅以了别当下现行为相状,不起善恶分别,前七转识送来什么就含藏什么,故三性中属于非善非恶之无记性。又以阿赖耶识自己不造业,仅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故其体性非善非恶,又因其不与根本烦恼、随烦恼等相应,故于三性中,属于无覆无记性(一切诸法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类,无记又可分为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覆为障碍圣道之染法,记为善恶之记别。无覆无记,即不障碍圣道的非善非恶之法)。因阿赖耶识无覆无记,种子异熟,故其必借助七转识为缘而起现行。阿赖耶识所缘相分为其所执受的五净色根与浮尘根(根、身——正报),及其含藏的各种业力功能(种子),乃至所感得的外器世间等(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等——依报),因而此识是受熏持种者,此识于死位最后持种舍报,于生位最先持种而来,再执持下一期根身、种子、器界等。并且,其在三界九地中,是随业轮回的,自己不能做主,七转识所造引业与何道相应便转世到何道。

这意味着,人的死亡,是建立在妄想分别消融(七转识下课)的基础上的。换句话说,死亡时,由于七转识停止作用,“我”对“我的”的执着消融,妄起能所之见相二分就消归自性(自体分)了,由于无始无明,此妄“我”消融,众生就习惯性地“睡着”了,这就“无视”了本来面目,待到再次觉明为咎,又顿起根身,“我”与“我所”再次被妄立,乃至再次受生。

所谓生死中阴,是因无明而不识主人妄生间隔而来,若能参破“间隔”,何来生死中阴一点灵明原本无形无相,虽一念妄动而有“我”(见分)及随缘化物之“它”(相分),它既然原本为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一点灵性而化,遇缘启用便可在见闻觉知上找其光明,此即本来光辉用处方显。若行者福慧具足,得遇明眼善知识,得其点化得个入处,明悟如来本性依体起用的原理,在见闻觉知上久久打磨,功夫到处,自然透彻心源。

对明了佛理的行者来说,领悟真如、解脱幻觉的机会处处存在,一切缘都是增上缘,一切机遇都是入道的契机。不止死亡时意识消融真如法性会现出,在中阴身每次死亡与再次升起之间,乃至在有生之年的醒睡之间、念与念之间、禅修入定与出定之间,甚至极端情绪之间、极度疲劳之间等等,皆会现出本地风光。

可能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经验,在某次疲惫到极限的时候,突然崩溃了,倒下去了,没有了身心的感觉(忘了身心觉受),这个时候经验到的,不是极端的痛苦,而是从未有过的豁然与喜乐,只是我们没准备好,也不懂得诠释罢了;另外在某种精神极端痛苦或突然经验到意想不到的惊吓的时候,突然呆住了,停止了意识思维,这个时候并非什么都不知道了,而是定格在一种轻安的光明境中,遗憾的是,由于我们并没有养成觉观的习惯,甚至没有反应过来品味下这种境界就让它过去了。还有在睡着前或醒来时,如果不是自然睡着或自然醒来,而是在将睡未睡或将醒未醒的时候,刚好在间隔阶段,被一种外力打扰了,我们可能会突然发现我们处于一种身心的轻安与喜乐状态中;还有一种情况是几乎人人都经历过的,就是梦境。梦境中的我们会做很多白天做不到的事,比如飞翔、知道别人心里在想什么,有时候甚至呼风唤雨等等……为什么在这些时候,我们会有着与平时白天不一样的经历与感受呢原来,我们在平常的白天,七转识都处于活跃状态,六根(眼、耳、鼻、舌、身等根乃至意根)总是忙于感受缘滤六尘(色、声、、味、触、法等尘),很少处于休息状态,清净的一面总是很难露出来。当上述情况(极端疲惫而倒下去、情绪突然绷紧到极端而崩溃、醒睡之间的空白、梦境中)中,根、身的一部分被强迫休息,身、心被动地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分离与释放,这个时候,如果懂得观照,就能证知心并不需要依赖于色身与各种心识等而存在,因而使心从物质身体的约束中解脱出来。

当然,对逍遥谷的很多修行人来说,最深刻的体会,可能要算悟到一知的感受。悟到一知后,反过来用这明白一切现象而不在一切现象上的一知看着一切,对一切保持清清明明而不迎不拒,这个时候,这一知不参与任何事相而对一切实相保持不迎不拒,犹如警察般看着一切而不在一切上。如此,由于习气惯性踩空,一种幽默感油然而生,轻安、法喜将自然生起,有的甚至会喜极而泣。其中境界,由于每个人根基与悟入的深浅不同而有所区别。

好,明晚接着说法性、中阴与业风,看看我们是怎么搞出生死之间的隔阴之迷的。只有看清其实相,才能超越迷茫。


大乘佛法佛法僧佛法无边小乘佛法

大乘佛法佛法僧佛法无边小乘佛法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绝密】为何而修 认识自己拯救自己发布于2023-06-28 16:0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