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十善业经--老和尚

 请看经本第三页:


  【一时。佛在娑竭罗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看这段经文。“一时”是时间,佛说经的时间。时间不用年月日,用“一时”,这里面的意思很深。我们凡夫,尤其是中国人,对于历史非常重视,时间、地点都一定要考证得非常精确,不可以有错误。而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时间跟空间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非事实。所以“一时”的意义,不但是很深而且很真切,比我们记载年月日时,可以说还要来得正确。


  “一”,古德有很多种讲法,最通常的说法,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机缘成熟了。机缘成熟的这个时候,叫“一时”。如果缘不成熟,说了也没用处。所以说师资道合,这是“一时”。要是从理上讲,宗有一句话说,“识得一,万事毕”,而又所谓是“万法归一”,这个“一”就是与自性相应,这个意思深。在净土宗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所现的境界是一真法界;心一乱,一真法界就变成十法界,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如果我们真正心归一,一念不生,一心不乱,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经都圆满的现前,这才叫真正的“一时”。这是从理上说的,法身大士才能证得。对我们现前的境界,说“师资道合”非常好,听经的缘分、讲经的缘分,这个时候成熟,所以这叫“一时”,不记载年月日时。


  在中国史传里面,记载着智者大师,他老人家诵《法华经》,诵到“药王品”这一段经文的时候,他忽然入定,在定中他见到灵鹫山,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法华经》,他还参加了这一会,听了这一段。出定之后,他告诉别人:“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这一会还没有散。”这是不是真的是真的,《法华经》上所说的:“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现在科学家也说,如果我们有能力超过光的速度,就可以回到过去。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讲经是过去,我们回到过去,就能参加那个时候的法会,说明时间、空间不是事实。如果你的机缘成熟,像智者大师,有这样的定功,他可以回到过去,也可以契入未来。


  这个世间有很多预言家讲未来的事情,他怎么会知道他见到了,他能够超越时空,他见到了。古人又说,预言大概是两大类,一类是从数理上推断的,不见得会正确,准确率不是百分之百,因为有的时候推算错误,在所不免。如果推断得不错,那就很正确。另外一种是定功,定中境界是他亲自见到的现量境界;数理推论是比量境界。现量境界是最可靠的,这是亲眼见到的,这个现量境界就叫做“一时”。由此可知,如果记载某年、某月、某日,我们永远没有机会参与了。“一时”,好!我们只要到一心不乱,我们就有能力参加这个法会。佛的心是一心,我们的心也是一心,一心与一心交感,境界就现前。所以这两个字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告诉我们一切诸佛如来的法会,我们都有缘分参加,只要做到一心不乱就行了。


  下面这一句,“佛”,这是主讲的人,讲经主讲的人。这个“佛”是称释迦牟尼佛,我们的本师,这部经是他讲的。“佛在”,“在”这个字我们不能够疏忽,没有说“佛住”,我们今天观念当中说“住”,我们住哪里“住”是错误的,“在”是正确的。佛无所住,《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凡夫坏就坏在一个“住”,“住”有坚固的执着。“住”我们一般讲是攀缘,“在”是随缘,我们要细细体会这个意思。实在讲佛住哪里尽虚空、遍法界是佛的住处,你说他这个境界多大!心量多大!我们凡夫观念上,“我有个小房子,这就是我的住处”,境界很小,心量也小,迷失了自性。所以,经典上字字句句都含着很深很深的意思,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我们今天“在”新加坡,绝不是“住”新加坡,“住”新加坡那就是妄想分别执着都起来了;“在”没有,无处而不在,哪个地方有缘,哪个地方就现身。诸佛如来如是,我们现在虽然做不到那么自在,但是有相似,相似我们可以做得到。哪个地方有缘,我们也要到哪个地方去参加法会,讲经弘法。哪个地方有缘,哪里去,决定没有一个固定的住处,有固定住处就坏了,与“无住生心”完全相违背了。“无住生心”是觉,违背是迷。所以在佛经里面我们看不到“佛住”,统统看到“佛在”。


  “娑竭罗”是梵语,它的意思是“咸水海”。我们知道大海的海水都是咸的。这个咸水海,可能佛当年在世就是指印度洋。“龙宫”,我们知道这是大龙菩萨他的道场,这位菩萨也是法身大士,于是我们就想到,他跟我们是不同的空间维次。这个话如果大家不容体会,我们用比喻来说你就好懂,像我们现在看的电视屏幕,它跟我们是不同的频道,确实是在一个画面上,但是不同的频道。我们今天对于电视非常熟悉,换一个频道就换了一个画面。所以大龙菩萨有没有有,不是没有,你换一个频道,他就见到了。你要不换频道去找,怎么找也找不到。我们今天科学发达,潜水艇造得非常精密,深入海底,整个地球的海洋找遍了,没有发现龙宫。什么原因频道不相同。


  明白这个道理,这个问题就得到答案,不但是大龙菩萨跟我们是不同维次的空间,许许多多的跟我们也是不同维次的空间。像我们在史传里面看到,唐朝的法照大师,他在五台山见到文殊菩萨大圣竹林寺。我们相信他不是妄语,这是他有特殊的缘分,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说的进入了时光隧道。他进入另一个不同维次的空间,见到大圣竹林寺,文殊菩萨在讲经,他还听了一会,还向文殊菩萨请教了许多问题。问到末法时期人的根性逐渐迟钝,修学哪一个法门比较适当文殊菩萨教他修念佛法门。他向文殊菩萨请教念哪一尊佛,文殊菩萨教他念弥陀佛,还念了几句给他听。他模仿,他学来了,这就是以后所传的“五会念佛”。“五会念佛”是文殊菩萨亲口传给法照的,以后他不参禅了,他念佛,他建念佛堂,当时人称他作“五会法师”。


  但是现在我们听到有录音带里面念“五会念佛”,我想恐怕不是法照禅师的念法。为什么现在我听的这个音乐心定不下来。心定不下来,那怎么会成就这是我们辨别利害的一种方法。这个佛号我们接触之后,身心清净,这是好境界,对我就有利。如果我听了、接触之后,我身心不能够安定下来,这个法门就不适合我修学。但是编这个谱子的是一位法师,民国初年的,他懂音乐,编得也不错,接引初机很好。像现在许多聚会的场合当中表演好,让这些初学的人把它当作歌曲来唱,这个好。真正用功夫的人,这个念诵的方法不容易摄心,这个我们必须要晓得,这是一个例子。


  法照禅师离开竹林寺之后,他还一路上做记号,不要忘记了,不要迷路了,下一次还再来。正在做记号,回头一看,大圣竹林寺不见了,只看到是一片荒山,这才知道菩萨示现。那就是离开大圣竹林寺,他又回到我们这个时空,回到这个频道,那个频道不见了,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另外还有一个很殊胜的例子,在佛门里面大家常常拜忏,《慈悲三昧水忏》,这是唐朝时候悟达国师的故事。悟达国师在四川见迦诺迦尊者,那也是个不同频道,他是得人面疮,没法子。过去遇到一个穷苦生病的出家人,他照顾他,悟达国师年轻的时候照顾他,非常诚心诚意,全心全力照顾。这个人就告诉他,你将来有大难的时候,你到四川某个地方,那边有两棵树,你找到那个地方的时候你来找我。所以他得人面疮之后,这个故事在《三昧水忏》前面的序文里面说得很清楚,他找到迦诺迦尊者,用慈悲三昧水给他洗,替他释冤解结,这是冤家债主找来,这化解了,这冤家债主走了,他的人面疮就好了。这是罗汉的道场,离开之后,回头再一看,道场没有了,宫殿楼阁全部都没有了,也是一片荒山,这都说明时间跟空间不是真的。


  《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要去执着。不但不执着,连分别都不可以,稍稍有一点分别执着,就落在攀缘里面。所以佛教给我们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你在一切境界里面得大自在。所以十法界有没有有,肯定是有,今天科学家所说的不同维次空间的生活,我们决定不能怀疑。诸佛菩萨讲经说法,每一个维次空间都有众生诸佛菩萨心地平等清净,所以哪个地方有缘,他就在哪里说法。所以这不是在人间说的,也就是不是在我们这个三度、四度空间讲的。


  听众跟我们一般经典记载不相同,一般经典常常记载“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这个地方大比丘众有八千人,菩萨众有三万二千人,这个数字都是表圆满。“比丘”是印度话,“菩萨摩诃萨”也是印度话。比丘加一个“大”,就不是普通的比丘,大权示现,大乘菩萨以比丘的身分来示现,其实全是菩萨摩诃萨,合起来有四万人,这是无比殊胜的法会。这些名相我们听多了,可以省一点时间。


  “众”这个字要略略解释一下,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这个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团体,现在人叫团体,我们一般讲人民团体、宗教团体。佛家这个“众”字,在此地是团体。“比丘众”,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宗教团体,或者说是佛教团体。但是这个团体跟一般团体不同,叫和合的团体。所以我们在“三皈依”里面,念到“皈依僧,众中尊”,这个团体是世出世间所有团体里面最值得人尊敬的。为什么人人都遵守“六和敬”,这个团体就可贵,这个团体就值得人尊敬,是六和敬的团体。比丘尚且如是,何况菩萨菩萨就更不必说了。所以佛弟子的团体是“六和敬”的团体,我们一定要明了、要尊重、要学习。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因果律武器因果报应因果关系因果图因果律佛家经典禅语佛家三宝佛家名言佛家经典佛家禅语佛教四大名山佛教音乐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十善业道经(第11集)发布于2023-06-29 19: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