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

从中观学派的创始人到鸠摩罗什, 主要是弘扬《般若经》与《华 严经》,树造 《中观论》和《大智度论》以释 《般若经》,造 《大不 可 思 议 论 》 和 《 十 住 毗 婆 沙 论 》 以 解 《 华 严 经 》。 龙 树 学 说 中 包 括 《华 严经》和《般若经》深广两种法门。《般若经》里面具备妙有的方 面,这种妙有虽渐次地在《般若经》中展开,但还不能到达广大妙有 的 地 生 。 继 承 这 个而 使 之 一 回 转 的 所 谓 净 心 缘起 的 立场 , 开 展 广 大 妙 有世界观的,是《华严经》。 

《华严经》系释迦车尼成后第二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位菩萨所宣说之自内证法门。此一 《华严经》乃教法中之根本法轮,故称“称性本教”;又因本教属顿教法门,故亦称“ 初顿华严” 内容记述佛陀之因行果德,开显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华严 经》 虽 出 于 印 度 , 然 尚 未 发 挥 本 经 最 高 之 玄 旨 , 直 自 我 国 成 立 华 严 宗 , 立法界缘起,以事事无碍等妙义为宗旨,《华严经》的真义方才被发扬光大。故关于中观学派的传承,除前一章所述之外,尚有释迦 文殊——马鸣——龙树——龙智——清辦——智光——师子光——日昭, 而后传于中国贤首、新罗元晓。贤首即法藏(643- 712),唐代僧,我 国华严宗之第三祖。师一生宣讲《华严经》 三十余遍,致力于《华严经》教学之组织大成,并仿天台 之例,将佛教各种思想体系分类为五教十宗,而推崇《华严经》之组织乃最高者,《华严经》哲学于现实世界中乃厲理想世界之实现。不仅中观学派,行学派亦推崇《华严 经》,其所依之经典为“六经十一论”,《华严经》居首。 

《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一个 “法喻因果” 并举、“理智人法” 兼备之名称,一经之要旨,皆在其中。“ 大方广” 三字为所证之理,“佛” 乃能证之智,而理智不二,就是毗卢遮那法身, 即 释 迦 牟 尼 法 之 本 体 。 故 本 经 虽 然 广 大 , 要之惟 理 智 二 法 , 此 经 题 为 一部之总标。所称“大方广” 者,大即包含之意,表现体;方即轨范之意,表现相;广即周遍之意,即体之“用” 是无穷尽;盖一真法界 之 妙 体 包 罗 万 象 , 其 相 具 备 空间 之 横 而 十 方、 时间之纵 而 人 三世 之轨 范, 其 妙 用 深 存 因 缘 果 法 之 义 。 “ 华 严 〞 二 字 乃 譬 喻 之 语 , 佛 在 因 位 , 所修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之佛德,故称“华严”。“经”乃能诠 言教,这是指七处九会之说法,即七处九会所说之法;以因为的万行来庄严起的理智二法,即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经》 合“ 体” 、“ 相” 、“ 用” 三 者, 以明整个至妙之理, 又 曰“ 体 ” 、 “ 相” 、 “ 用 ” 三 大。 依 据 《 探 玄 记 》, 则 “ 大 方 广 ” 三 字 各 有 十 义。

“ 大” 字之十义:

( 1)境大:谓十莲华藏世界及十佛三业无边依正为所信境,如 “ 初会” 等所说。

( 2 )心 大:谓依大境起心故,如《贤首品》及《发心品》所说。

( 3 ) 行 大:谓 依 大 心 起 行 故 , 如 《离 世 间 品 》 等 所 说 。

(4)位大:谓积大行成大位,故即“ 五位圆通” 等,如“第二 会” 至“第六会”所说。

( 5 ) 因 大: 谓 行 位 普 圆 , 生 了究 竟 , 如 《普 贤 品 》 所 说 。

(6)果大:谓在于随缘自体果德圆明,如 《不思品》等说;因 分、果分圆明毗遮那佛之果德。

( 7 ) 体 大: 谓 大 用 平 等 , 皆 同 真 性 , 如 《性 起 品 》 等 所 说 : 尽 法 界 之性 起 , 大 用 平 等 。 而 皆 同 真 性 , 不 离 真 性 。 

(8)用大:谓念念益生,顿成行位,如《小相品》等所说。

(9)教大:谓一一名句皆遍一切,如“下结通” 等所说。

1 0)义大:谓所诠尽无边法界,如 “一坐含十分,一念包九世”,如“ 八会” 等所说。

“方广” 二字亦有十义:

(1)周遍之义: 言教广遍诸尘方故。

( 2 ) 普 说 之 义: 谓 普 宣 说 一 切 法 故 。

( 3 ) 深 说 之 义: 说 深 甚 法 界 海 。 

(4)备摄之义:普摄无尽众生界故。 

(5)广益之义:要令众生得佛菩提之大利乐。

6 )荡除之义:遍除二障及习气。 

(7)具德之义:具摄无边诸胜德。

(8 ) 超胜 之 义 : 独 绝 超 余 无 比 类 。

(9)含摄之义:通摄众多异类法。

(1 0 ) 广 出 之 义 : 能 出 生 佛 大 果 。

依 据 澄 观 大 师 之 《华 严 玄 谈 》, 则 上 述 十 义 是 当 于 体 、 用 、 果 、 因、教、 义、境、业; 又当于《大方广佛华严经》将一经所诠之法曰义大,无尽众生曰境大,亘于三界十方摄化无体者谓之业大。要之, 虽上述一门多端,然表一心法界之“体”、“用” 广大无边之义,故名之曰 “大方广”。

佛,亦有十义,证得无尽法界之理者曰“ 佛”。其十义也就是 “大方广〞 之十义,此不赘述。将成此万德圆满之果体的因行,喻之为“ 华” ,亦有十义:

(1)微妙义:表示佛行德离于坐相,故说华为严。

( 2)开敷义:表示行敷荣性开觉。

(3) 端正义:表示圆满具德相。

(4 ) 劳 馥 义: 表 示 盛 德 普 熏 益 自 他 。

(5 ) 适悦 义: 表 示 盛 德 欢 愉 无 厌 。

(6)巧成义:表示所修之德相善巧成。

(7)光净义:表示断障永尽清净

( 8 ) 庄 严 义: 表 示 为 了 因 严 本 性 。

( 9 ) 引果 义: 表 示 为 生 因 起 佛 果。

(10 ) 不染 义: 表 示 处 世 不 染如 莲华。 

要言之,此十义不出微妙、感果、庄饰三义:其(1)为体;;(2) 3)(4)(5)(6)(7)为“ 相”;(8)(9)(10)为“ 用” 。凡华而有 华与实相隔相后者,或华与实同时者,故有感果、庄饰 之分,微妙为行体感果,庄饰为行用; 行布门是感果,圆融门是庄饰。因位之万行开敷,依其严饰佛果之义,故称之为“ 佛华严”,方东美教授在讲 《差 别 境 界 与 不 可 思 议 》 时 , 首 先 提 出 此 看 法 。 《游 心 法 界 记 》 日 : “ 华者菩萨之万行也......华有生实之用,行有感果之能...? ” 即此谓也。总之,《华严经》虽有如上重重深义,但要言之,因果交澈、理行无碍,故互为能严所严,镕融自在,而标之曰“ 佛华严”。换言之, “大方广佛” 是标智也,本智则平等佛性;《华严经》者诠妙行也,妙行则本真德用。“ 大” 言体报无外,蠢动贤愚皆所固有;“ 方” 言教同法界,方正平等不迁不动;“广” 者言用等太虛,周遍含容无所障碍; “佛” 者即本智之果后;“华” 者万行之因对果而言;“严” 者因华庄严佛果,忘心遗照无严不严,然后福智十德圆满,乃证十身。《探玄记》 云:“ 大以包含为义;方以轨范为功;广则体极周用;佛乃果觉圆满 ; 华譬 开 敷 万 行 ; 严 喻 饰 兹 本 体 ; 经 则 贯 穿缝缀 , 能 诠 之 教 著 焉。从法就人奇喻为目,故云《大方广佛华严经》。”

总 而 言 之 , 从 《 华 严 经 》 之 经题 上 可 分 出 法 、 喻 、 人 、 法 、 理 、事、 体 、 用 、 因 、 果 等 之 种 种 差 别 , 但 其 相 对 差 别 皆 不 过 义 门 之 别 , 而 在 其 无 尽 缘 起 之法 体 上 , 则 圆 融 无 碍 而 “ 一 即 一 切 , 一 切 即 一 ” , 所以从《大方广佛华严经》七字所表示的一法界之法界,可见其中尽 一 切 之义。

《华严经》在我国有三种译本,传说是龙树从龙宫里取出而流传世间,但从实际上说,现在的《八十华严》或《六十华严》是否全部都是龙树时代所有虽还不能判定,但《十地经》及《人法界品》已有了。从龙树著作中所引用的部分,及从我国译经史上支娄迦旗、 支谦特别是到护法所译的多数“华严部” 的经典可以推定,《华严经》的 大部分在龙树以前已经成立了,因此其对龙树的大乘思想的发端是有影响的。《华严经》的立场,是唯心论。“三界所有,皆由于心”,“ 十二因缘分,皆依于一心” 是《十地经》有名的文句。又如 “ 心如 工画 师,画种种五阴, 一切世界中,无不造是法。” 

《华严经》与《般若经》,不用说也有很大不同的地方,《华严经》 与《般若经》同样说法的地方也很多:《般若经》是立于妄心心缘起的立场;《华严经》则完全灭却这妄心的空心,即在于清净心,是以一切世界为着眼点的。原始佛教的缘起观,始 于无明而归结于老死。可是 , 佛 陀 既 已 打 破 无 明 而 立 于 清 净 心 (空心) 的 当 体 , 自 己 为 自 己 而 观缘起,那缘起观在经过一度空 之后的缘起,从所谓妙有的立场看, 那个缘起,才真正是净心 缘起,可说是含有这种思想的。以这种 结果 而开展的华严世界观,完全是泛观;这种全法界,就是法身毗卢舍那的显现。即使在一草一木中,也可以说是全世界的反映;即使在一 瞬一刹那中,也可说是包著永远。就此世界而言, 它是以无限的缘起丝筋而维系着的,涉 于时间 空间的一切, 无不是相互 关联,虽一 毫 之 微,也不是孤立的,真 可说是无限庄严的一 大建筑。如从中国的注释家的学术观点来说,就是所谓的“ 十重无尽” 的缘起。明确阐示这一观点的,就是华严宗的“ 十玄六相” 之学说。 

总之,《华严》的立场,是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的缘起 观为基础,而把其扩至世界观的。只要将世界与法身同视,不管什么 人,只要内心获得清净,都可以悟出这个道理。如在譬喻方面说明,是就名而为法身说法;而归着之处,终于仍从这解脱的一心所导出。 如此,则真正以原始佛教缘起灭观为出发点,经过 《般若》的空思想 , 终 于到 达 无 尽 缘起 观 的 至极 之 处。 至 于 对 《华严经》 思 想 之 剖 析 , 可 参阅 拙 著 《 华 严 宗 简 说 》 (巴 蜀 书 社 2 0 0 4 年 版 )。








相关阅读

中观|知识渊博与智慧的区别
??

僧肇与僧叡

中观|“拉萨论争”

鸠摩罗什与中观

声明:公众号图片文字素材均来自网络,仅作交流学习使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烦请告知删除。谢谢。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学,唯识,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宗性法师唯识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观学与《华严经》发布于2023-06-29 20:46:12